桥梁用减隔震支座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支座,特别涉及一种桥梁用减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隔震技术己广泛应用到各类建筑、桥梁工程中。但在飓风较多
的沿海地区、高烈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以及桥梁所使用的减隔震支座还应满足
对竖向抗拉拔能力的要求,但普通抗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却让减隔震技
术难以更深入地推广应用。
其原因在于,应用最广泛的橡胶减隔震支座竖向抗拉能力差,其极限抗拉
强度只有极限抗压强度的6%~8%,而高层建筑或大跨度桥梁高宽比大,倾覆力
矩也大。当高层结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产生倾覆力矩或在竖向地震力作用下
出现竖向拉压力时,橡胶减隔震支座容易产生受拉破坏,导致建筑结构破坏。
但现阶段国内外对抗拉减隔震支座的研究并不多,对结构减隔震技术的研
究还主要停留在水平减隔震,而对于地震水平力与竖向力都需要考虑下的区
域,则该种支座则无法适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当桥梁架设于地震水平力与
竖向力都比较大的区域时也能同时解决建筑桥梁的减隔震及抗风问题的桥梁
用减隔震支座,其包括竖向承载装置,所述竖向承载装置包括:下滑动板组件、
球冠组件、上滑动板组件及嵌设在所述下滑动板组件与上滑动板组件之间的活
塞组件;各组件之间设有相应的耐磨板,所述桥梁用减隔震支座还包括沿所述
竖向承载装置周缘设置的水平阻尼装置及抗拉拔装置;所述抗拉拔装置包括:
两弧形的抗拔板(例如半圆形的抗拔板),两所述抗拔板相向地将所述活塞组
件环绕,各所述抗拔板的两卡口分别与下滑板组件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水平阻
尼装置包括两组形状对称的波浪形的阻尼件,其中一组所述阻尼件与下滑动板
组件固接,另一组所述阻尼件与上滑动板组件固接,各组所述阻尼件的中部分
别与同侧的所述抗拔板的一卡口固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组所述阻尼件两两相对地环设在竖向承载装置的外围
并与所述竖向承载装置之间留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阻尼件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下滑动板组件或上
滑动板组件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竖向承载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滑动板组件与球
冠组件之间的底盆组件。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
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抗拉拔装置,能实现无间隙转动、无间隙抗拉拔;
2、本发明通过钢阻尼元件、抗拉拔装置与球型钢支座的巧妙结合,实现
了竖向承载力、竖向抗拉拔、水平恢复力及阻尼耗能,实现了四位一体的功效。
3、本发明能提供抗震作用下的抗水平力,还能起到正常使用抗风下的抗
拉拔作用。因此尤其适用于风荷载与地震作用都比较大的区域。例如:福建、
台湾地区。
4、本发明的水平阻尼装置与竖向承载结构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
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半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抗拔板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下滑动板组件1、底盆组件2、平面耐磨板3、球冠组件4、
球面耐磨板5、阻尼件6、抗拔板7、活塞组件8、上滑动板组件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出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
提供的桥梁用减隔震支座,其包括竖向承载装置,沿所述竖向承载装置周缘设
置的水平阻尼装置及抗拉拔装置;其中,所述竖向承载装置可同现有技术的支
座中已有的竖向承载装置,例如可包括:下滑动板组件1、球冠组件4、上滑
动板组件9及嵌设在所述下滑动板组件1与上滑动板组件9之间的活塞组件8,
设于所述下滑动板组件1与球冠组件4之间的底盆组件2;各组件之间设有相
应的耐磨板(例如设于底盆组件2与下滑动板组件1之间的平面耐磨板3,设于
活塞组件8与球冠组件4之间的球面耐磨板5);所述抗拉拔装置包括:两弧形
的抗拔板7,两抗拔板7开口相向地将所述活塞组件8环绕(但两抗拔板与活
塞组件之间保留有必要的间隙),各抗拔板7的两卡口分别与下滑板组件1可
拆卸式连接;所述水平阻尼装置包括两组形状对称的波浪形的阻尼件6,其中
一组所述阻尼件6与下滑动板组件1固接,另一组所述阻尼件6与上滑动板组
件9固接,各组所述阻尼件的中部又分别与同侧的抗拔板的一卡口固接(如图
2所示)。
如图2所示,各组所述阻尼件6两两相对地环设在竖向承载装置的外围。
再如图2所示,一组所述阻尼件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下滑动板组件或上
滑动板组件相连接。另一组所述阻尼件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上滑动板组件相
连接。
本发明通过钢阻尼元件、抗拉拔装置与球型钢支座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竖
向承载力、竖向抗拉拔、水平恢复力及阻尼耗能,实现了四位一体的功效。
此外,本发明能提供抗震作用下的抗水平力,还能起到正常使用抗风下的
抗拉拔作用。因此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风荷载与地震作用都比较大的区域。例如:
福建、台湾地区。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
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
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
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