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地铁项目及山岭隧道项目逐渐增多,在这些隧道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软弱围岩中的隧道施工。软弱围岩的自支护能力是比较弱的,甚至没有自支护能力。因此,在软弱围岩中施工最重要的是提高围岩的自支护能力。而注浆加固地层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稳定掌子面的方法在隧道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注浆加固地层的过程中如何控制注浆的质量,怎样控制注浆与开挖之间的间隔时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注浆效果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价也成为了制约软弱围岩施工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注浆效果无法准确评价的不足,提供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可以及时地对注浆加固方法的效果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评价,从而提高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安全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措施合理且安全可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施工措施来实现的。
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1、当隧道完成一循环掘进任务时,停止掘进。
步骤2、用网喷封闭掌子面,沿掌子面钻孔,打进超前小导管。
步骤3、利用超前小导管对掌子面进行注浆加固。
步骤4、利用注浆压力控制注浆量,当注浆终压达到2~3MPa时停止注浆。
步骤5、注浆施工结束后,在注浆体内钻取岩芯,检查注浆状况。
步骤6、观察浆液充填情况以及将岩芯送检。
步骤7、如果岩芯强度及浆液充填情况达到施工的标准则进行下一个作业循环;若岩芯强度及浆液充填情况达不到标准,则重新开始步骤4步骤。
优选地,在步骤1步骤结束,隧道完成一循环开挖后,要立即进行步骤2网喷封闭掌子面步骤。
优选地,超前小导管3沿掌子面2的拱部及核心土部位打入,超前小导管之间间距0.3~0.5m。
优选地,对掌子面2进行注浆时,所用浆液为水泥单液浆。
优选地,注浆结束之后,根据水泥浆液的初凝时间,在45min~1h之后再开始钻孔取芯。
优选地,钻孔取芯时,采用专用的钻机,岩芯长度控制在10~15cm,直径控制在5~8cm。
优选地,直观观察岩芯浆液充填情况时,若浆液充填孔隙率达到80%以上,则认为浆液充填合格进行强度检查,否则,重新开始步骤4步骤。
优选地,岩芯强度达到II级花岗岩的强度标准,则认为围岩强度已经达标可以进行下一个循环的作业,否则,重新开始步骤4步骤。
本发明所述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克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注浆效果无法准确评价的不足,实时监控注浆加固的效果,并且可以及时地对注浆加固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弥补软弱围岩隧道修建时注浆效果不好评估的不足,从而提高隧道修建的安全度。
本发明可以提高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安全度,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措施合理且安全可控。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如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软弱围岩隧道修建时注浆方案的主视图;
图3为软弱围岩隧道修建时注浆方案的侧视图。
图标说明
2.掌子面;3.超前小导管;4.岩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修建的实时监控注浆加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当隧道完成一循环约前进50cm的掘进任务时,停止作业任务,准备好湿喷机。
步骤2、用网喷封闭掌子面,用风镐或者凿岩台车沿掌子面钻孔,打进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沿掌子面的拱部及核心土部位打入,超前小导管之间间距0.3~0.5m,超前小导管打入掌子面约1.5m~3m。
步骤3、利用超前小导管对掌子面进行注浆加固时,所用浆液为提前配置好的水泥单液浆。
步骤4、注浆过程中利用注浆压力控制注浆量,当注浆终压达到2~3MPa时停止注浆。
步骤5、注浆施工结束后,注浆结束之后,根据水泥浆液的初凝时间,在45min~1h之后再开始钻孔取芯,钻孔取芯时,采用专用的钻机,岩芯4长度控制在10~15cm,直径控制在5~8cm。
步骤6、观察浆液充填情况,以及将岩芯4送检。
步骤7、直观观察岩芯浆液充填情况时,若浆液充填孔隙率达到80%以上,则认为浆液充填合格。若岩芯浆液充填情况达不到标准,则重新开始步骤4步骤。
检查岩芯强度时,若岩芯强度达到II级花岗岩的强度标准,则认为围岩强度已经达标可以进行下一个循环的作业,否则,重新开始步骤4步骤。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只要实质上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发明点及效果可以有很多的变形,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样的变形例也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