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742893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1007599.2

申请日:

2015.12.29

公开号:

CN105625505A

公开日:

2016.06.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B 3/28申请日:20151229|||公开

IPC分类号:

E03B3/28; C02F1/00

主分类号:

E03B3/28

申请人:

张萍

发明人:

张萍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沙路可园四期12号楼A单元1805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包括底板、吸气装置、加热装置、液化装置、支架装置、过滤装置、电机装置及集水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框体、第一支撑杆、第一横杆、第八管道、第一水泵、出水管及第一支架,吸气装置包括吸气管、第一风机、第一过滤框、第一滚轮、第一刷毛、第一管道、第二阀门、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散热框、加热棒、进水斗、第二支撑杆、第二横杆、第四支架,液化装置包括液化框、第二管道、第二风机、集中斗、第一过滤网、第三支撑杆、水管、第三管道、第二水泵。本发明能够充分的摄取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过滤,以便可以直接饮用,经济环保,不污染环境。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包括
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吸气装置、位于所述吸气装置右侧的加热
装置、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右侧的液化装置、位于所述液化装置下方的
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左侧的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下
方的电机装置及位于所述电机装置下方的集水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
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左侧的第二通孔、位
于所述底板下方的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第一支撑杆、
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第八管
道、设置于所述第八管道上的第一水泵、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出水管
及位于所述出水管右侧的第一支架,所述吸气装置包括吸气管、设置
于所述吸气管上的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吸气管右侧的第一过滤框、位
于所述第一过滤框内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第一刷
毛、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框右侧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
第二阀门、位于所述吸气管下方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
的第三支架,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位于所述加热框内的散热
框、位于所述散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所述加热框右侧的进水斗、位
于所述进水斗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下方的第二横
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四支架,所述液化装置包括液化框、
位于所述液化框上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风
机、位于所述液化框下方的集中斗、位于所述液化箱内的第一过滤
网、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间的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
下方的水管、位于所述液化箱右侧的第三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
上的第二水泵,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
的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方的第四管道、位于所述第五
支架左侧的第五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上方的第五管道、位于
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六支架及位于所述第六支架左侧的第三横杆,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过度斗、位于所述
过度斗内的第二过滤网、位于右侧的第一气缸、位于所述第一气缸上
方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左侧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
四横杆上方的旋转框、位于所述旋转框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
第一固定块左侧的第五横杆,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第六管道、位于所述
第六管道内的海绵块、位于所述第六管道右侧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
第一转轴右侧的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上方的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第
六管道上方的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电机左侧的第一挡板、位于所述
第一挡板下方的第一斜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板左侧的第一竖杆,所述
集水装置包括集水箱、位于所述集水箱左侧的第五固定架、位于所述
集水箱右侧的第七管道、位于所述第七管道右侧的堵塞块、位于所述
堵塞块右侧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右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
第二推动杆右侧的第二气缸及位于所述第七管道下方的连接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
体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框体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
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
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
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下表面与所述第
一框体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八管道呈凹字形,所述第
八管道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八管道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出水管呈L型,所述出水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出
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
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固
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
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过滤框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吸气管的右端与所
述第一过滤框固定连接,所述吸气管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过滤框的内部
相通,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过滤框
内,所述第一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呈水平状,所
述第一管道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框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过滤框
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吸气
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支架呈L
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
另一端呈水平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框
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呈倾斜放置,所述加热框上设有位于右
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上表面的第三通孔、
位于左表面的第四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通孔下方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右
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
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
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加
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
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二支架的右端与所述加热框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斗的上端呈空心
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的下端呈L型,所述进水斗的下端对准所述第
六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斗上设有第三阀
门,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
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
上端与所述进水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
的左端与所述加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
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加热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水
平状,所述散热框呈凹字形,所述散热框的下表面与所述加热框的内
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框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加热棒设置
于所述加热框的内表面上且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箱
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液化箱竖直放置,所述液化箱上设有位于上表
面的第七通孔,所述第七通孔与所述液化箱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横
杆的右端与所述液化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右端与所
述液化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呈凹字形,所述第二管道
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液化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二管道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七阀门,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管
道上,所述集中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集中斗的上表面与所述液化
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设有三个且上下依次排列,所
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
的侧面与所述液化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设有两个且
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杆呈圆柱体,所述第三
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
接,所述第三支撑杆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水管位于所述液化
箱内,所述水管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方,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对
准所述集中斗的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对准
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上设
有第四阀门及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内部相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支
架呈Z字形,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
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的
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
体,所述第四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
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管道固定连接,所述
第四管道的左端呈倾斜状,所述第四管道的右端呈水平状,所述第四
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第三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
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五管道呈L型,所述第五管道的
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
管道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六阀门,所述第三支
架的右端与所述第五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
第五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管道固定连
接,所述第三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
的右端与所述第六支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
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
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过度斗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过度斗的下端对准所述第
一圆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设有两个
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收容于所述过度斗内,所述第
二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过度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之
间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一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
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
第一气缸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
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
一推动杆上设有位于上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
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
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所
述第四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上表面处于
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顶靠在所述旋转框的下表面上,
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
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
块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端与
所述第一固定块轴转连接,所述旋转框呈V字形,所述第五管道的左
端位于所述旋转框的上方,所述旋转框上设有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三
过滤网呈倾斜状,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左端与所述旋转框的上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五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的右
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上设有位于上
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
第五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固定
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管
道呈L型,所述第六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
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管道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海绵块呈圆柱
体,所述海绵块竖直放置,所述海绵块收容于所述第六管道内且与所
述第六管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
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六管道内,所述第一
转轴上设有若干第二刷毛,所述第二刷毛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与所述第六管道的内表面
接触,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电机上设有第二固
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上端与所述电机的
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第一挡
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
端与所述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
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杆
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六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呈长
方体,所述第一挡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
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挡板的左右表面且与
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斜板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板的
上端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上设有位于右
侧的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
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
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六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上设有第四固
定架,所述第四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
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道固定
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电机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
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水箱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接触,所
述集水箱的右表面设有第一透孔,所述第一透孔与所述集水箱的内部
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五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
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架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集水箱的左表
面上,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固定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七管道呈水平状,所述第七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透孔且与所
述集水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管道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透孔,
所述堵塞块呈圆柱体,所述堵塞块水平放置,所述堵塞块的左端收容
于所述第七管道内且与所述第七管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
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竖直放置,所述堵塞块的右表面与所述移动板
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动连
接,所述第二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
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右
端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的右表面与所述第六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
接管呈竖直状,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透孔且与所述第七管
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上
表面固定连接。

说明书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制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制饮用水
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因气候环境变化和工业污染,许多国
家和地区因干旱缺水和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健康饮水,如
何解决世界安全饮水的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紧迫
问题。

空气制水技术,有效利用人类地球环境空气中的水分,提炼成人
们所需要的生活饮用水,能有效解决地球上缺水地区饮用水问题,
此项技术将成为世界范围内能普遍接受并采纳的一种有效方案和措
施。

目前市场上现有空气制饮用水设备一般都采用压缩机制冷,即冷
凝空气,摄取空气中的水分,首先,压缩机制冷空气制水的空气制
饮用水设备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工作时,蒸发器容易结霜,不适合使
用,所以受环境影响较大,运用范围比较局限,其次,采用压缩机
势必采用制冷剂,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再者,压缩机的噪音比较
大,对用户影响较大,另外,压缩机耗能比较大,能源浪费比较厉
害,不符合现在的低碳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空气制饮
用水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所述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包括底板、位于
所述底板上方的吸气装置、位于所述吸气装置右侧的加热装置、位
于所述加热装置右侧的液化装置、位于所述液化装置下方的支架装
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左侧的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过滤装置下方的
电机装置及位于所述电机装置下方的集水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贯
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左侧的第二通孔、位
于所述底板下方的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第一支撑
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底板下方的第
八管道、设置于所述第八管道上的第一水泵、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
出水管及位于所述出水管右侧的第一支架,所述吸气装置包括吸气
管、设置于所述吸气管上的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吸气管右侧的第一
过滤框、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框内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
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框右侧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
第一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吸气管下方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
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三支架,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位于所述
加热框内的散热框、位于所述散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所述加热框
右侧的进水斗、位于所述进水斗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
支撑杆下方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下方的第四支架,所述
液化装置包括液化框、位于所述液化框上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
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风机、位于所述液化框下方的集中斗、位于所
述液化箱内的第一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间的第三支撑
杆、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水管、位于所述液化箱右侧的第三
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二水泵,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五
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方的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
上方的第四管道、位于所述第五支架左侧的第五支撑杆、位于所述
第五支撑杆上方的第五管道、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下方的第六支架及
位于所述第六支架左侧的第三横杆,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支撑板、位
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过度斗、位于所述过度斗内的第二过滤网、位
于右侧的第一气缸、位于所述第一气缸上方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
述第一推动杆左侧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上方的旋转框、
位于所述旋转框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左侧的第
五横杆,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第六管道、位于所述第六管道内的海绵
块、位于所述第六管道右侧的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右侧的
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上方的第一固定架、位于所述第六管道上方的
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电机左侧的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下
方的第一斜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板左侧的第一竖杆,所述集水装置
包括集水箱、位于所述集水箱左侧的第五固定架、位于所述集水箱
右侧的第七管道、位于所述第七管道右侧的堵塞块、位于所述堵塞
块右侧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右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第
二推动杆右侧的第二气缸及位于所述第七管道下方的连接管。

所述第一框体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框体水平放置,所述
第一框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
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
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
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
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一横杆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
述第八管道呈凹字形,所述第八管道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管道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一
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呈L型,所述出
水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出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
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固定连接。

所述吸气管呈水平状,所述第一过滤框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吸
气管的右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框固定连接,所述吸气管的内部与所述
第一过滤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
容于所述第一过滤框内,所述第一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
述第一滚轮的表面上,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管道呈水平状,所述第一管道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框固定
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过滤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
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吸气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呈
水平状,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
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

所述加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呈倾斜放置,所述加热
框上设有位于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上
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左表面的第四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通孔下方
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右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加热框
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通
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
通,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通孔与所述
加热框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
述加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与所述加热框固
定连接,所述进水斗的上端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的下端呈
L型,所述进水斗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右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斗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
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
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进水斗固定
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加热框
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
所述加热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散热
框呈凹字形,所述散热框的下表面与所述加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散热框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加热棒设置于所述加
热框的内表面上且收容于所述散热框内。

所述液化箱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液化箱竖直放置,所述液化箱
上设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七通孔,所述第七通孔与所述液化箱的内部
相通,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液化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四支架的右端与所述液化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呈
凹字形,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液化箱的
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
述加热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七阀门,所述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所述集中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
述集中斗的上表面与所述液化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
网设有三个且上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柱体,所述第一
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液化箱的内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之
间,所述第三支撑杆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
三支撑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采用
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水管位于所述液化箱内,所述水管位于所
述第一过滤网的下方,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对准所述集中斗的下表
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
所述加热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四阀门及第
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与所述第三管道的内部相通。

所述第六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六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
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固定连
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
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与所
述第四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的左端呈倾斜状,所述第四管
道的右端呈水平状,所述第四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
述第三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
所述加热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五阀门,所
述第五管道呈L型,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
述加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
述第五管道上设有第六阀门,所述第三支架的右端与所述第五管道
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支撑杆竖直放置,
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五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
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六
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
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五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
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度斗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过度斗
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且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
第二过滤网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收容于
所述过度斗内,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过度斗的内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一气缸的下表面
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上设有位于左侧的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放
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气缸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动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
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上设有位于上方的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
一推动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的
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水平放
置,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四横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内,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顶靠在所述旋转框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
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
上端与所述旋转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端与所
述第一固定块轴转连接,所述旋转框呈V字形,所述第五管道的左
端位于所述旋转框的上方,所述旋转框上设有第三过滤网,所述第
三过滤网呈倾斜状,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左端与所述旋转框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右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五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五
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上
设有位于上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
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
所述旋转框固定连接。

所述第六管道呈L型,所述第六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且
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管道的另一端呈水平状,
所述海绵块呈圆柱体,所述海绵块竖直放置,所述海绵块收容于所
述第六管道内且与所述第六管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
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左端收容于所
述第六管道内,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若干第二刷毛,所述第二刷毛
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上且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
刷毛与所述第六管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与所述电
机连接,所述电机上设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呈L型,所
述第二固定架的上端与所述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
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且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一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上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连
接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
端与所述第六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
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挡板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斜板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板的上端与所述
第一挡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上设有位于右侧的第三
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
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斜板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
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六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上设有第四固
定架,所述第四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
竖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道
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电机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集水箱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水箱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
上表面接触,所述集水箱的右表面设有第一透孔,所述第一透孔与
所述集水箱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五固定架
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架的另一端顶
靠在所述集水箱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五固定
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管道呈水平状,所述第七管道的左
端对准所述第一透孔且与所述集水箱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
管道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透孔,所述堵塞块呈圆柱体,所述堵塞块水
平放置,所述堵塞块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七管道内且与所述第七管
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竖直放
置,所述堵塞块的右表面与所述移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
动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呈长
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移
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气缸连
接,所述第二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
二气缸的右表面与所述第六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呈竖直状,
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透孔且与所述第七管道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空气制饮
用水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充分的摄取空气中的水分,并
将其过滤,以便可以直接饮用,经济环保,不污染环境,对环境起
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没有使用压缩机,可以减少制冷剂的使用,
并且其制冷是通过前一次从空气中制取的液态水对后一次的加热的
水蒸气进行制冷,并且可以循环多次制冷,从而可以节约环保,可
以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水资源,同时冷却效果好,并且不需要使用压
缩机,同时可以将多次制取的液态水一起进行收集,从而方便对其
进行集中过滤,减少过滤的次数,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减少
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气制饮用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
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
板1上方的吸气装置2、位于所述吸气装置2右侧的加热装置3、位
于所述加热装置3右侧的液化装置4、位于所述液化装置4下方的
支架装置5、位于所述支架装置5左侧的过滤装置6、位于所述过滤
装置6下方的电机装置7及位于所述电机装置7下方的集水装置
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
底板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
左侧的第二通孔12、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的第一框体13、位于所述
第一框体13左侧的第一支撑杆1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4下方的
第一横杆15、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的第八管道17、设置于所述第八
管道17上的第一水泵18、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出水管19及位于
所述出水管19右侧的第一支架10。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圆柱体,所
述第二通孔12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框体13的横截面呈凹字形,
所述第一框体1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体13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
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
杆14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上端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15的上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15水平放
置,所述第一横杆1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3的左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横杆15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3的下表面处于同
一水平面内。所述第八管道17呈凹字形,所述第八管道17的一端
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2且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八
管道17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第一水泵18设置于所述第八管道17上。所述出水管
19呈L型,所述出水管19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且与所述底
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19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出
水管19上设有第一阀门191,所述第一阀门191用于控制所述出水
管19中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10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0的一
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0的另一端与所
述出水管19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吸气装置2包括吸气管21、设置于所述吸气
管21上的第一风机22、位于所述吸气管21右侧的第一过滤框23、
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框23内的第一滚轮24、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24
上的第一刷毛25、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框23右侧的第一管道26、设
置于所述第一管道26上的第二阀门27、位于所述吸气管21下方的
第二支架28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28下方的第三支架29。所述吸气
管21呈水平状,所述第一风机22设置于所述吸气管21上,用于将
外界的空气吸入大吸气管21内。所述第一过滤框23呈空心的圆柱
体,所述吸气管21的右端与所述第一过滤框23固定连接,所述吸
气管2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过滤框23的内部相通,使得进入到吸气
管21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一过滤框23内。所述第一滚轮24呈圆柱
体,所述第一滚轮24收容于所述第一过滤框23内且可以在所述第
一过滤框23内旋转。所述第一刷毛25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
述第一滚轮24的表面上,所述第一刷毛25与所述第一滚轮24固定
连接所述第一管道26呈水平状,所述第一管道26的左端与所述第
一过滤框23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过滤框2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
二阀门27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26内,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26内
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架28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28的一端与
所述吸气管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8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
述第三支架29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2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28
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29的另一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框31、位于所述加热框
31内的散热框32、位于所述散热框32内的加热棒33、位于所述加
热框31右侧的进水斗34、位于所述进水斗34下方的第二支撑杆
35、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5下方的第二横杆36、位于所述第二横
杆36下方的第四支架37。所述加热框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
热框31呈倾斜放置,所述倾斜角度最优为45度,所述加热框31上
设有位于右表面的第一通孔311、位于下表面的第二通孔312、位于
上表面的第三通孔313、位于左表面的第四通孔314、位于所述第四
通孔314下方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右表面的第六通孔315,所述第一
通孔311层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311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
通。所述第二通孔312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二通孔312与所述加热
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通孔313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三通孔
313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通孔314呈圆柱体状,
所述第四通孔314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通孔呈圆
柱体状,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通孔
315呈圆柱体状,所述第六通孔315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
所述第一管道26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31的左
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26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
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28的右端与所述加热框31固定连接。所述
进水斗34的上端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34的下端呈L型,
所述进水斗34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315且与所述加热框31的
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水斗34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
部相通,所述进水斗34上设有第三阀门341,所述第三阀门341用
于控制所述进水斗34内水的流量或者开关。所述第二支撑杆35呈
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35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5的下端
与所述第二横杆3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5的上端
与所述进水斗3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呈水平状,所述第二
横杆35的左端与所述加热框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
37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37的一端与所述加热框31固定连接,所
述第四支架37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散热框32呈凹字形,所述
散热框32的下表面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散热
框32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加热棒33设置于所述加热框31
的内表面上且收容于所述散热框32内。

如图1所示,所述液化装置4包括液化框41、位于所述液化框
41上方的第二管道4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42上的第二风机43、
位于所述液化框41下方的集中斗44、位于所述液化箱41内的第一
过滤网45、设置于所述第一过滤网45之间的第三支撑杆46、位于
所述第一过滤网45下方的水管47、位于所述液化箱41右侧的第三
管道48、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8上的第二水泵49。所述液化箱41
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液化箱41竖直放置,所述液化箱41上设有
位于上表面的第七通孔411,所述第七通孔411呈圆柱体状,所述
第七通孔411与所述液化箱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横杆35的右
端与所述液化箱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37的右端与
所述液化箱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2呈凹字形,所
述第二管道42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411且与所述液化箱41的
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2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313
且与所述加热框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42与所
述液化箱41及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42上设有第七
阀门,所述第七阀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42中水蒸气的流量。所
述第二风机43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42上,用于将加热框31内经过
加热的水蒸气吸入到第二管道42内。所述集中斗44呈空心的圆台
状,所述集中斗44的上表面与所述液化箱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使得所述集中斗44的内部与所述液化箱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
过滤网45设有三个且上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过滤网45呈圆柱
体,所述第一过滤网4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45的侧面与所
述液化箱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6设有两个且分
别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45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杆46呈圆柱体,所
述第三支撑杆46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46的端部与所述第一
过滤网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6采用导热金属材料制成,
从而有利于液化箱41内对水蒸气的液化。所述水管47位于所述液
化箱41内,所述水管47内流通有水,从而可以对液化箱41内的水
蒸气进行有效的液化,所述水管47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45的下
方,从而可以保证经过第一过滤网45过滤后没有液化的水蒸气被所
述水管47液化,起到了最后保障的作用。所述第三管道48的一端
对准所述集中斗44的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
48的内部与所述集中斗44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48的另一端
对准所述第四通孔314且与所述加热框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
所述第三管道48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
道48上设有第四阀门481及第八通孔482,所述第四阀门481用于
控制所述第三管道48中液态水的流量,所述第八通孔482呈圆柱
体,所述第八通孔482与所述第三管道48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水
泵49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8上,用于将液化箱41内的水抽入到第
三管道48内。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5包括第五支架51、位于所述第五
支架51上方的第四支撑杆52、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52上方的第四
管道53、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1左侧的第五支撑杆55、位于所述第
五支撑杆55上方的第五管道54、位于所述第五支架51下方的第六
支架56及位于所述第六支架56左侧的第三横杆57。所述第六支架
56呈Z字形,所述第六支架56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
连接,所述第六支架5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架51固定连接。所
述第五支架51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道48
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55的右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52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52竖
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52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支架51固定连接,
所述第四支撑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管道5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
管道53的左端呈倾斜状,所述第四管道53的右端呈水平状,所述
第四管道53的右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481且与所述第三管道48固
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53的内部与所述第三管道48的内部相
通,所述第四管道53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311且与所述加热框
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53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
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53上设有第五阀门531,所述第五阀
门531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53中液态水的流量。所述第五管道
54呈L型,所述第五管道5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312且与所
述加热框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54的内部与所
述加热框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管道54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
述第五管道54上设有第六阀门541,所述第六阀门541用于控制所
述第五管道54中液态水的流量,所述第三支架29的右端与所述第
五管道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55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支撑
杆55竖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撑杆55的上端与所述第五管道54固定
连接。所述第三横杆57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横杆57水平放置,所
述第三横杆57的右端与所述第六支架5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6包括支撑板61、位于所述支撑板1
上方的过度斗62、位于所述过度斗62内的第二过滤网63、位于右
侧的第一气缸64、位于所述第一气缸64上方的第一推动杆65、位
于所述第一推动杆65左侧的第四横杆66、位于所述第四横杆66上
方的旋转框67、位于所述旋转框67下方的第一固定块68、位于所
述第一固定块68左侧的第五横杆69。所述支撑板61呈长方体,所
述支撑板61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6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
一圆孔611,所述第一圆孔61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五支撑杆55的
下端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度斗62的横截面
呈直角梯形,所述过度斗62的右壁呈倾斜状,所述过度斗62的下
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611且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
得所述第一圆孔611与所述过度斗6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过滤网
6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下两侧,所述第二过滤网63收容于所述
过度斗62内,所述第二过滤网63的侧面与所述过度斗62的内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3之间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一气缸
64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4
上设有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杆641,所述第一连接杆641呈长方
体,所述第一连接杆64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641的右端与
所述第一气缸6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65呈长方
体,所述第一推动杆65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65的下端与所
述第一气缸64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气缸64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65
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65上设有位于上方的第一弹簧651,所
述第一弹簧651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65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推
动杆6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51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
6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66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
66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6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推动杆65的左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6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推动杆65的上
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四横杆66的左端顶靠在所述旋转框
67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固定块68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68
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68
上设有第二固定块681,所述第二固定块681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
6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68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
块68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固定块681与所述第一固定块68可
以相对旋转。所述旋转框67呈V字形,所述旋转框67左壁的高度
高于其右壁的高度,所述第五管道54的左端位于所述旋转框67的
上方,所述旋转框67上设有第三过滤网671,所述第三过滤网671
呈倾斜状,所述第三过滤网671的左端与所述旋转框67的上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641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68的右表面
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横杆69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横杆69水平放
置,所述第五横杆69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68的左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五横杆69上设有位于上方的第二弹簧691,所述第二弹
簧691呈竖直状,所述第二弹簧691的下端与所述第五横杆69的上
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91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框67固定连
接,从而可以对所述旋转框67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7包括第六管道71、位于所述第六
管道71内的海绵块72、位于所述第六管道71右侧的第一转轴73、
位于所述第一转轴73右侧的电机74、位于所述电机74上方的第一
固定架75、位于所述第六管道71上方的第二连接杆76、位于所述
电机74左侧的第一挡板77、位于所述第一挡板77下方的第一斜板
78及位于所述第一斜板78左侧的第一竖杆79。所述第六管道71呈
L型,所述第六管道7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611且与所述支撑
板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管道71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
海绵块72呈圆柱体,所述海绵块72竖直放置,所述海绵块72收容
于所述第六管道71内且与所述第六管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一转轴7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7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转
轴73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六管道71内,所述第一转轴73上设有若
干第二刷毛731,所述第二刷毛73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73上
且与所述第一转轴7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731与所述第六管道
71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不仅可以对进入到第六管道71内的水进行
过滤,还可以对第六管道71的内表面进行刷洗。所述电机74位于
右侧,所述第一转轴73的右端与所述电机74连接,使得所述电机
74带动所述第一转轴73旋转,所述电机74上设有第二固定架
741,所述第二固定架741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架741的上端与所
述电机7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741的另一端呈水平
状且与所述第一挡板77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75呈
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75的一端与所述电机74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固定架75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61的右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二连接杆7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杆76竖直放置,
所述第二连接杆76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第二连接杆76的下端与所述第六管道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
板77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板77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板77的上
表面与所述支撑板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73贯穿所
述第一挡板77的左右表面且预期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斜板78呈右
上方向左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板7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挡板77的
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78上设有位于右侧的第三固定架
781,所述第三固定架781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781的一端与所
述第二固定架7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781的另一端与所述
第一斜板7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79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
79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79的上端与所述第六管道71固定连
接,所述第一竖杆79上设有第四固定架791,所述第四固定架791
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79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杆79的右表面固
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架79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管道71固定连
接。所述第三横杆57的左端与所述电机7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集水装置8包括集水箱81、位于所述集水箱
81左侧的第五固定架82、位于所述集水箱81右侧的第七管道83、
位于所述第七管道83右侧的堵塞块84、位于所述堵塞块84右侧的
移动板85、位于所述移动板85右侧的第二推动杆86、位于所述第
二推动杆86右侧的第二气缸87及位于所述第七管道83下方的连接
管88。所述集水箱8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水箱81的下表面与
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集水箱81的右表面设有第一透孔
811,所述第一透孔811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透孔811与所述集水
箱8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架82呈L型,所述第五固定架82
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架82的另一
端顶靠在所述集水箱81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一竖杆79的下端与所
述第五固定架8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管道83呈水平状,
所述第七管道83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透孔811且与所述集水箱81
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七管道83的内部与所述集水箱81
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七管道83的下表面设有第二透孔831,所述第
二透孔831呈圆柱体状。所述堵塞块84呈圆柱体,所述堵塞块84
水平放置,所述堵塞块84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七管道83内且与所
述第七管道83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堵塞块84可以左右移
动。所述移动板85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85竖直放置,所述堵塞
块84的右表面与所述移动板8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85
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86呈长
方体,所述第二推动杆86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86的左端与
所述移动板8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86的右端与所
述第二气缸87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气缸87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86
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气缸87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
接,所述第二气缸87的右表面与所述第六支架87固定连接。所述
连接管88呈竖直状,所述连接管88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透孔831
且与所述第七管道83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连接管88与所述第七管
道83的内部相通,所述连接管88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2且与
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空气制饮用水装置使用时,首先启动第
一风机22,使得外界的空气通过吸气管21进入到第一过滤框23
内,经过第一刷毛24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一管道26内,然后打开第
二阀门27,使得第一管道26内的空气进入到加热框31内,当加热
框31内的气体加到一定量时,关闭第二阀门27以及第一风机22,
然后启动加热棒33,使得加热棒33开始对加热框31内的空气进行
加热,使得其中的水汽变成水蒸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打开第七阀
门,并且启动第二风机43,使得加热框31内经过加热的空气进入
到第二管道42内,再进入到液化箱41内,经过第一过滤网45的过
滤,由于第一过滤网45采用铁丝制成,从而使得第一过滤网45再
对水蒸气进行过滤的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液化,使得液化效果更
好,同时第三支撑杆46也可以对水蒸气进行液化,经过第一过滤网
45及第三支撑杆46的过滤液化后进入到下方与水管47接触,水管
47可以对水蒸气继续进行液化,然后液化后的水经过集中斗44进
入到第三管道48内,在液化箱41内进行液化的同时,打开第一阀
门27,启动第一风机22,使得外界的空气经过吸气管21、第一过
滤框23、第一刷毛25的过滤、第一管道26进入到加热框31内,
然后关闭第一阀门27,并且对其进行加热。当加热框31内的空气
加热一段时间后,启动第二水泵49,使得集中斗44下方的液态水
经过第三管道48、第四通孔314再次进入到加热框31内,并且此
时加热框31内的空气中的水分已经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与液态水
结合时再次进行液化,并且使得加热框31内的温度降低,使得液化
效果更好,然后再打开第一阀门27,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加热框31
内充满了大部分的液态水。在进行上述步骤时,当集中斗44下方的
液态水较少时,还可以打开第五阀门531,使得加热框31内的水经
过第四管道53进入到第三管道48内,以便用其对加热框31内的水
蒸气进行液化。然后打开第六阀门541,使得加热框31内的水经过
第五管道54喷出,并落在旋转框67内,然后启动第一气缸64,使
得第一推动杆65向上移动,使得第四横杆66的左端顶靠在旋转框
67的下表面上,使得旋转框67围绕第一固定块68逆时针旋转,然
后旋转框67内的水经过第三过滤网671的过滤后进入到过度斗62
内,然后经过第一气缸64带动第一推动杆65向下移动,然后在第
一弹簧651的作用下,使得旋转框67顺时针旋转,进入到过度斗
62内的液态水经过第二过滤网63以及活性炭的过滤后,再经过第
一圆孔61进入到第六管道71内,然后经过海绵块72的过滤后,启
动电机74,使得第一转轴73旋转,并且带动第二刷毛731旋转,
使得第二刷毛731不仅可以对液态水进行过滤,还可以对第六管道
71的内表面进行刷洗,防止第六管道71的内表面上沉积灰尘。然
后从第六管道71喷出的液态水被第一挡板77挡住,然后经过第一
斜板78流到集水箱81内,然后经过第一透孔811进入到第七管道
83内,当集水箱81内集中的液态水较多时,启动第二气缸87,使
得第二推动杆86向右移动,使得移动板85向右移动,进而使得堵
塞块84向右移动,进而使得第七管道83内的水经过第二透孔831
进入到连接环88内,再进入到第八管道17内,然后启动第一水泵
18,使得第八管道17内的水经过第一通孔11进入到出水管19内,
然后打开第一阀门191即可使得出水管19内的水喷出。至此,本发
明空气制饮用水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
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空气制饮用水装置,包括底板、吸气装置、加热装置、液化装置、支架装置、过滤装置、电机装置及集水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框体、第一支撑杆、第一横杆、第八管道、第一水泵、出水管及第一支架,吸气装置包括吸气管、第一风机、第一过滤框、第一滚轮、第一刷毛、第一管道、第二阀门、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散热框、加热棒、进水斗、第二支撑杆、第二横杆、第四支架,液化装置包括液化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