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742922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1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043839.2

申请日:

2016.01.22

公开号:

CN105625557A

公开日:

2016.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3F 5/22登记生效日:20170207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赛莱默水处理系统(沈阳)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路100号虹桥上海城A座30楼变更后权利人: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11甲4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5/22申请日:20160122|||公开

IPC分类号:

E03F5/22; E03F7/04

主分类号:

E03F5/22

申请人:

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易晓荣

地址:

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路100号虹桥上海城A座30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代理人:

朱健;陈国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包括:污水池,其侧壁上设有污水进口;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污水池的下部,并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防漩板,设置在所述污水池中位于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成减少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漩流。通过设置防漩板可以进一步减少在潜污泵的进水口位置形成漩流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潜污泵的排水能力,进而减少污水的存留时间。而且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污水池,其侧壁上设有污水进口;
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污水池的下部,并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
防漩板,设置在所述污水池中并位于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成减少所述
潜污泵的进水口的漩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
污水进口的前方并沿竖向延伸的挡水板,其中从污水进口喷出的污水均喷射在所述挡水
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漩板支撑在
所述污水池的底壁并竖向遮挡在所述潜污泵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污水池中设
置有至少两个潜污泵,相邻的两个潜污泵之间设置有分水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进口的位
置设置有用于对污水分流的格栅,其中,所述格栅位于污水池的侧壁和挡水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
中部设有凹槽,两侧设有斜坡,其中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所述底壁的凹槽的位置,连接所
述潜污泵和出水管的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斜坡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与穿过所
述污水进口的排水管连接,其中,所述格栅的排水管连接孔沿远离所述排水管的方向包
括设有圆形密封圈的第一孔部分,设有锥形密封圈的第二孔部分,和孔径小于第二孔部
分的第三孔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各所述
潜污泵通过沿竖向延伸的导杆和与所述导杆配合的导轨设置在所述污水池中,当设有多
个所述潜污泵时,各所述潜污泵与同一所述导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包括设
有服务平台的上腔室、和位于所述上腔室下方并设有所述潜污泵、污水进口的下腔室,
其中所述导杆穿过服务平台从所述下腔室延伸至上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池中设置
所述潜污泵,所述潜污泵的进口均在所述污水池的最低处;
优选地,所述防漩板的远离所述潜污泵的竖向壁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
25-35°;
优选地,所述防漩板的倾斜上壁与所述潜污泵之间的夹角为2-4°;
优选地,所述分水板为倒置的角钢状;
优选地,所述分水板上远离所述潜污泵的侧壁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
40-50°;
优选地,所述格栅的侧壁设置有过滤杂质的滤网,并且所述格栅与可移动且一端位
于所述污水池外侧的链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污水进口排出的污水落至所述斜坡上;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包括直板和弯折板,所述弯折板的一端与所述直板的下端铰链
连接,所述弯折板的另一端设有浮球;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格栅之间设有圆台状进水口,所述圆台状进水口位于所
述浮球的正上方,所述挡水板的另一端的外沿与所述圆台状进水口的外侧面可拆卸的密
封连接。

说明书

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防污泥、防旋流的一体化污水
处理泵站。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污水、雨水需要收集并处理。
并且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处理手段也越来越多。污水泵站的主要功能是,
收集污水并将污水提升到出水管,通过出水管将污水送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
其中,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因其占地面积小,施工周期短,成本相对低,运行维护成本
更低,具有传统污水处理设备无法实现的优点,因此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现已大量取代
传统的混凝土泵站。

在已有的技术中,常借助于搅拌装置的周期性搅拌来解决淤泥沉积的问题,其他一
些方法是通过设置专门设备,使水保持不断地流动,从而使淤泥杂物不易沉淀。如一种
便于清淤的污水泵站前池结构,包括格栅间和集水池,格栅间一端设置污水进口,另一
端与集水池相连,格栅间内设置格栅间闸门,集水池内设置排污泵。其中,集水池内沿
污水流动方向设置隔墙将集水池分为第一集水池和第二集水池,隔墙上设置集水池闸
门,第一集水池的一端和第二集水池的一端分别与格栅间闸门相连,第一集水池和第二
集水池内均设置排污泵。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当污水泵正常运行时,隔墙上的集水池阀
门打开,两个集水池相通,两个集水池合并使用。污水泵站清淤时,关闭隔墙上的集水
池闸门,使污水泵站前集水池变成两个独立运行的集水池,并对需要清淤的一个集水池
进行清淤。

如另外一种防止排污泵站前池淤积的装置,包括污水进口,格栅间,前池,排污泵
和出水管,格栅间的一端连接污水进口,格栅间的另一端连接前池,排污泵的一端设置
于前池内,排污泵的另一端与出水管相连。其中,前池内设置有水力冲洗管,水力冲洗
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水力冲洗管的第一端设置于前池内,第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多
个喷射孔,水力冲洗管的第二端与出水管相连。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从喷射孔喷出的水
柱可以使泵站前池内的水流紊乱,使得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及悬浮物不能沉淀于前池底
部,而悬浮于污水中通过排污泵排出,从而有效延长清淤周期,减少清淤次数。

但是,上述两种排污泵站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仍有较多的污泥沉积,使得清淤次数较
多,费事费力。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减少泵站中的污泥
沉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可以减少漩流对潜污泵的排水性能的影响,
提高潜污泵的抽水能力,减少污水在污水池中的存放时间,进而减少形成污泥的可能性。

污水中通常有许多像淤泥这样的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容易沉积在泵站的底部,
易产生异、臭味气。同时,由于一体化底部空间较小,液流到潜污泵的吸入口流态紊乱,
极易在潜污泵的吸入口形成漩涡,在潜污泵的吸入口出现预旋,影响潜污泵的效率和产
生噪音。对于分流和防漩大家也没重视,目前,在工程应用领域也没好的方案出现。

为此,我们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产生异、臭气体的源头着手,使泵站的底部容积
尽可能的小,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小保存在泵站底部中的污水污物量,使其没机会产生异、
臭气体就被潜污泵输送走。同时,在泵站进口设置进水挡板,在底部设置分水板和防漩
板,从而优化了泵的吸入性能,提高了泵站的输送效率,降低了泵站的噪音。

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包括:

污水池,其侧壁上设有污水进口;

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污水池的下部,并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

防漩板,设置在所述污水池中位于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成减少所述潜
污泵的进水口的漩流。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污水进口的前方并沿竖向延伸的挡水板,其中从污水进
口喷出的污水均喷射在所述挡水板上。

优选地,所述防漩板支撑在所述污水池的底壁并竖向安装在所述潜污泵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防漩板的远离所述潜污泵的竖向壁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
25-35°;

所述防漩板的倾斜上壁与所述潜污泵之间的夹角为2-4°。

优选地,在所述污水池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潜污泵,相邻的两个潜污泵之间设置有分
水板;

优选地,所述分水板为倒置的角钢状;

优选地,所述分水板上远离所述潜污泵的侧壁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
40-50°。

优选地,所述污水进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对污水分流的格栅,其中,所述格栅位于
污水池的侧壁和挡水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格栅的侧壁设置有过滤杂质的滤网,并且所述格栅与可移动且一端位
于所述污水池外侧的链条连接。

优选地,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中部设有凹槽,两侧设有斜坡,其中所述潜污泵设置在
所述底壁的凹槽的位置,连接所述潜污泵和出水管的连接部件设置在所述斜坡上;

优选地,所述斜坡与所述筒壁的夹角为30°-45°

优选地,从所述污水进口排出的污水落至所述斜坡上。

优选地,所述格栅与穿过所述污水进口的排水管连接,其中,所述格栅的排水管连
接孔沿远离所述排水管的方向包括设有圆形密封圈的第一孔部分,设有锥形密封圈的第
二孔部分,和孔径小于第二孔部分的第三孔部分。

优选地,各所述潜污泵通过沿竖向延伸的导杆和与所述导杆配合的导轨设置在所述
污水池中,当设有多个所述潜污泵时,各所述潜污泵与同一所述导轨连接。

优选地,所述污水池包括设服务平台的上腔室,和位于所述上腔室下方并设有所述
潜污泵、污水进口的下腔室,其中所述导杆穿过服务平台从所述下腔室延伸至上腔室。

优选地,所述污水池中设置有均设在所述污水池的同一侧的三个所述潜污泵,其中,
中间的所述潜污泵位于所述污水池的中心线区域,而另外两个所述潜污泵对称设置在中
间的潜污泵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4)包括直板和弯折板,所述弯折板的一端与所述直板的下
端连接。所述弯折板的另一端设有浮球。其中,浮球通过连杆与所述弯折板的另一端连
接。

本发明采用上述浮球结构,借鉴了马桶开关的原理,从而在水位较高的时候改变挡
水板4的形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减少污水的冲击力,以减少在污水底部形成漩流的可能
性,并对污水进行分流,从而减少因漩流和水流不均对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的影响的技
术效果。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4)与所述格栅之间设有圆台状进水口,所述圆台状进水口
位于所述浮球的正上方,所述挡水板(4)的另一端(即与浮球相连的一端)的外沿与
所述圆台状进水口的外侧面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逐渐地关闭挡水板(4)与格栅之间的缝隙,并且当挡
水板(4)下侧的污水过多时,通过浮球的上浮拉动挡水板4关闭,并且通过圆台状进
水口与浮球的密封,形成球锁,从而进一步防止污水回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包括污水池,和设置在污水池中的
潜污泵、位于潜污泵的下方的防漩板。通过设置防漩板可以进一步减少在潜污泵的进水
口位置形成漩流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潜污泵的排水能力,进而减少污水的存留时
间。而且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格栅的孔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排水管和格栅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防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分水板的主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分水板的侧视图,

其中,污水池-1,排水管-2,

格栅-3,挡水板-4,

侧壁-5,凸台-6,

潜污泵-7,分水板-8,

防漩板-9,进水口-10,

凹槽-11,水平部分-12,

连接部件-13,螺栓-14,

倾斜部分-15,底壁-16,

出水管-17,导杆-18,

导轨-19,浮球-20,

铰链-21,圆形密封圈-22,

锥形密封圈-23,第一孔部分-31,

第二孔部分-32,第三孔部分-3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包括设有污水进口的污水池1、设置在
污水池1中的潜污泵7和防漩板9。污水池1可以为设置在污水管道系统中由例如玻璃
钢等复合材料壳体构成的池体。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污水池1的污水进口设置在
侧壁5上,在污水进口处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水管2,以通过排水管2将污水送入污
水池1。在设置排水管2时,可以使排水管2穿过污水进口而部分进入污水池1中,在
向污水池1中排入污水时,污水远离污水池1的侧壁5,以防止污水中的淤泥粘附在污
水池1的侧壁5上。

在污水池1内设置有格栅3,格栅3位于污水进口处,以将污水分隔为多股水流,
减少水流的冲击,从而减少在污水池1底壁16形成漩流的可能性,并对污水进行分流,
进而提高潜污泵7的抽水能力。格栅3的长度(沿竖直方向)大约为排水管2直径的两
倍,格栅3的宽度小于排水管2的直径,并且排水管2与格栅3连接,以减少格栅3的
体积并便于设置。在格栅3中还可以设置过滤污尘的滤网,在格栅3的除与排水管2连
接的侧壁5外的各个侧壁5可以均设置滤网,以进一步减少在污水池1底部形成污泥的
可能性,并减少污尘对潜污泵7的损坏。在格栅3上还可以固定有链条,以方便将格栅
3从污水池1中提出并清理格栅3中的杂质。格栅3通过例如耦合装置挂固在污水池1
的侧壁5上,以提高格栅3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排水管2的部分可以进入格栅3的排水管2连接孔中,以提高格栅3和
排水管2的密封性能。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格栅3仅为结构示意
图)格栅3的排水管2连接孔朝向远离排水管2的方向依次包括孔径逐渐减小的第一孔
部分31、第二孔部分32和第三孔部分33。在第一孔部分31内设有圆形密封圈22,在
第二孔部分32设置有较小头朝向第三孔部分33的锥形密封圈23。圆形密封圈22的孔
径可以与排水管2的外径大致相同,而锥形密封圈23和第三孔部分33的孔径略小于排
水管2的外径。当连接排水管2时,排水管2经过圆形密封圈22、锥形密封圈23而进
入到第三孔部分33中。如此设置,直接将排水管2插设在格栅3中即可,方便排水管2
和格栅3之间的连接,并可以提高排水管2和格栅3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污水池1的底壁16的中部设置成向下凹的凹槽11,而周围设置成相对于凹槽11
凸起的斜坡6,以减少污水池1中汇聚污水的容积,使得污水只能存储在容积很小的凹
槽11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的存储量,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污泥的形成量。
当污水池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时,污水池1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大致成长方体
形的斜坡6,中部大致留有成长方体形的凹槽11。如图4所示,当污水池1的横截面形
状为圆形时,污水池1的相对的两个侧边均设置有大致成半圆形的斜坡6,中部留有大
致成长条形的凹槽11。而且两个斜坡6均从污水池1的侧边朝向中部倾斜,以防止在斜
坡6上存留污水,以方便在斜坡6上安装所需的部件。通过上述方式设置,加工和安装
方便,而且也方便安装潜污泵7等其他部件。斜坡6可以设置有倾斜部分15和水平部
分12,以方便安装例如潜污泵7。斜坡6的倾斜部分15的角度可以在30-45°之间,以
方便设置。

污水池1的侧壁5和底壁16为分体加工结构。侧壁5加工成筒状结构,底壁16加
工成带有斜坡6和凹槽11的形状,并且底壁16的周围设置有与侧壁5连接的连接凸起。
在安装侧壁5和底壁16时,直接将侧壁5固定坐封在底壁16的连接凸起上。如此设置,
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省事省力。在污水池1中还有位于污水进口前方的挡水板4。挡
水板4可以与格栅3固定连接,以方便设置。挡水板4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挡水
板4的板面与污水池1的设有污水进口的侧壁5平行,以使得从污水进口喷出的污水喷
射在挡水板4上,然后再沿着挡水板4留至污水池1的底部。通过设置挡水板4来减少
污水的冲击力,以减少在污水底部形成漩流的可能性,并对污水进行分流,从而减少因
漩流和水流不均对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的影响,提高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并减少潜污
泵7的噪音。当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提升后,可以减少污水在污水池1中的停留时间,
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泥的形成量。

挡水板4的底部朝向污水池1的设有污水进口的侧壁5弯折,这样可以通过挡水板
4的弯折处来减小水流的速度,进一步减少污水的冲击力。进一步地,挡水板4的弯折
部位于污水进口的下方(位于伸入污水池1的排水管2的下方),这样当污水流量较少
时也可以使污水喷射在挡水板4上,以通过挡水板4减少污水的冲击力。挡水板4的弯
折部位于污水池1的斜坡6上,以使得污水落在斜坡6上,然后再流入污水池1的凹槽
11中,从而最大程度对污水进行分流。挡水板4与污水进口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具体设定。挡水板4的长度和宽度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

优选地,所述挡水板4包括直板和弯折板,所述弯折板的一端与所述直板的下端铰
链21连接,所述弯折板的另一端设有浮球20。其中,浮球20通过连杆与弯折板的另一
端连接。

浮球原理是将浮球20向上带动挡水板4移动,从而以更好的角度挡住水。进一步
的,浮球原理是利用圆台状进水口配合浮球20,作为球锁。可以进一步阻挡由下向上的
污水进入挡水板4和格栅3之间。本发明采用上述浮球结构,可以在水位较高的时候改
变挡水板4的形态,从而更好地实现减少污水的冲击力,以减少在污水底部形成漩流的
可能性,并对污水进行分流,从而减少因漩流和水流不均对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的影响
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挡水板4与所述格栅之间设有圆台状进水口,所述圆台状进水
口位于所述浮球的正上方,所述挡水板4的另一端(即与浮球相连的一端)的外沿与所
述圆台状进水口的外侧面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逐渐地关闭挡水板4与格栅之间的缝隙,并且当挡水板
4下侧的污水过多时,通过浮球的上浮拉动挡水板4关闭,并且通过圆台状进水口与浮
球的密封,形成球锁,从而进一步防止污水回流。

如图5所示,防漩板9的也沿竖直方向延伸,位于潜污泵7和污水池1的底壁16
之间。防漩板9可以直接与污水池1的底壁16连接并大致设置在潜污泵7的进水口10
的中部。通过设置防漩板9可以进一步减少在潜污泵7的进水口10位置形成漩流的可
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潜污泵7的排水能力,进而减少污水的存留时间。

防漩板9的沿水平方向远离潜污泵7的一端设置成倾斜壁,该倾斜壁朝向潜污泵7
一侧倾斜,以减少因防漩板9的该端呈尖角而造成异物缠绕在防漩板9的可能性。防漩
板9的倾斜壁与污水池1的底壁16的夹角A为25-35°,优选为30°,以方便加工,
并减少对异物的阻碍。防漩板9的靠近潜污泵7的侧壁5抵接在污水池1的凸台6上。
防漩板9的底壁16可以为与污水池1的底壁16抵接的水平壁,防漩板9的上壁可以为
倾斜上壁(从防漩板9的远离潜污泵7的侧壁5朝向远离潜污泵7的侧壁5倾斜),以
使得水流能够沿防漩板9的上壁流入潜污泵7中,减少紊流,进一步提高潜污泵7的抽
水能力。上壁的倾斜角度B可以为2-4°,优选为3°,以减少防漩板9对潜污泵7在
排水时的干涉,防止异物堵塞潜污泵7的进水口10。

潜污泵7设置在污水池1的凹槽11上方,潜污泵7可以通过设置在污水池1的斜
坡6上的支撑部件支撑并固定。潜污泵7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的相同,本文不
再赘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污水池1中设置有三个潜污泵7。潜污泵7
位于污水池1的同一侧,并且中间的潜污泵7位于污水池1的中心线区域,而另外的两
个潜污泵7对称设置在中间的潜污泵7的两侧。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因各潜污泵7的距
离不同而造成污水紊流或漩流的可能性。

在污水池1的斜坡6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潜污泵7和出水管17的连接部件13,以减
少连接部分的占用空间,使污水池1的凹槽11的容积尽可能小,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
保存在污水池1的底部的污水量。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13固定在一起,并且支撑部件
和连接部件13设置在远离污水进口的斜坡6上。连接部件13可以为压力连接部件13,
可以通过设置在污水池1的斜坡6上的螺栓14固定。其中用于固定连接部件13的两个
螺栓14固定在斜坡6的倾斜部分15上,另外两个螺栓14固定在斜坡6的水平部分12
上。出水管17沿大致平行于污水池1的侧壁5的方向延伸至污水池1的上方,并穿过
污水池1的顶壁至外侧。潜污泵7的进水口10的高度大致与污水池1的斜坡6的最低
高度相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池1中的存水量。每个潜污泵7通过不同的连接部件
13与同一出水管17连接。即,潜污泵7、连接部件13的数量相同,而出水管17仅设
有一个。

在污水池1中可以并排设置多个潜污泵7,多个潜污泵7可以设置污水池1的同一
斜坡6上。各潜污泵7均通过沿竖向延伸的导杆18和与所述导杆18配合的导轨19设
置在所述污水池1中,以通过导杆18和导轨19引导潜污泵7的运动,减少潜污泵7的
安装误差。当设有多个潜污泵7时,各潜污泵7与同一导轨19连接。对应于各潜污泵7
设置有一个导杆18,而导轨19为一个且穿过各导杆18。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相邻的两个潜污泵7之间设置有分水板8,通过分水板8
减少在潜污泵7之间形成漩流的可能性。分水板8大致成角钢的形状,由夹设成例如角
度C为90°的两块板构成,并倒置在污水池1中。并且分水板8的远离潜污泵7的侧
壁5由两块接合在一起的侧壁5形成。该端侧壁5与污水池1的底壁16之间的夹角D
为40-50°,优选为45°。分水板8的靠近潜污泵7的一端侧壁5抵接在污水池1的斜
坡6上。当将分水板8侧壁5与污水池1底壁16之间的夹角设置的大于防漩板9侧壁
5与污水池1之间的夹角时,可以通过分水板8对防漩板9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
因防漩板9上的杂质沉积过多而封堵潜污泵7的进水口10的可能性。分水板8的高度
略高于潜污泵7的进水口10即可,如分水板8的高度高于潜污泵7的进水口10的
10-15mm即可。

进一步地,污水池1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腔室和位于下方的下腔室。下腔室中设有污
水进口、潜污泵7。上腔室中设有检查工具。在上腔室中还设置有与电控室连通的导线
等。导轨19穿过分隔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分隔壁而进入上腔室中。可以在上腔室中设置
爬梯,以方便检修人员能够通过爬梯进入下上腔室中,操作与检修阀门。通过上述方式
设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虽然本说明书中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
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
范围,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包括:污水池,其侧壁上设有污水进口;潜污泵,设置在所述污水池的下部,并与所述污水池的底壁之间留有间隙;防漩板,设置在所述污水池中位于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位置,设置成减少所述潜污泵的进水口的漩流。通过设置防漩板可以进一步减少在潜污泵的进水口位置形成漩流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潜污泵的排水能力,进而减少污水的存留时间。而且本发明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