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水装置.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742901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61251.6

申请日:

2015.11.10

公开号:

CN105625519A

公开日:

2016.06.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C 1/084申请日:20151110|||公开

IPC分类号:

E03C1/084

主分类号:

E03C1/084

申请人:

TOTO株式会社

发明人:

八板辽平; 小野寺里江; 赤平裕美; 榎本康之

地址:

日本福冈县

优先权:

2014.11.21 JP 2014-236271; 2015.09.25 JP 2015-18770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代理人:

周善来;王玉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共用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的喷射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装置内的流速的降低,并不使气泡混入量降低而吐出气泡混入水的吐水装置。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构件,具备喷射口;第2构件,具备具有整流吐水口的整流流路、及具有喷淋吐水口的喷淋流路;及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喷淋流路具备空气导入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逆流防止部、及所述喷淋吐水口,并具备位置偏移防止单元,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在向所述喷射口供给最大流量的水,且在使所述喷射口的下游端在喷射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面的全部在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下,防止因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的冲击而所述投影面的至少一部分偏移到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外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吐水装置,具备:
第1构件,具备喷射口,所述喷射口提高从上游侧流入的水的流速而向下
游侧进行喷射;
第2构件,具备具有吐出单一的水流的整流吐水口的整流流路、及具有吐
出多个水流的喷淋吐水口的喷淋流路;
及流路切换机构,通过使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的任意一方移动,
来切换使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所述整流流路的第1状态、及使从所述
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所述喷淋流路的第2状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淋流路具备:
空气导入部,利用伴随着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的流过而产生的负压来导
入空气;
气泡混入水积存部,被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下游侧,积存气泡混入水,
所述气泡混入水是通过将从所述空气导入部导入的空气混入到从所述喷射口喷
射的水而生成的;
逆流防止部,被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入部和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之间,且
为了防止气泡混入水从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向所述空气导入部侧逆流,而被
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喷射口更大且比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更小;
及所述喷淋吐水口,吐出在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
且具备位置偏移防止单元,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在向所述喷射口供给最
大流量的水,并在使所述喷射口的下游端在喷射方向上进行投影的投影面的全
部在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下,防止因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的冲
击而所述投影面的至少一部分偏移到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为在从所述第1状态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时,使所述第1
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的任意一方向第1方向移动的机构,
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具备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被设置于所述气泡混入水
积存部,将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导向到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配置在与所
述投影面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
被设置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上,且具备弹性构件,所
述弹性构件成为在使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的任意一方移动时的移动阻
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流路切换机构来切换所述第1状态和所述第2状态时的移动范
围内,所述弹性构件具备构成第1阻力值的第1区域、及构成比所述第1阻力
值更小的第2阻力值的第2区域,
所述投影面的全部在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是位于所述第1阻
力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以使切换所述第1状态和所述第2状态时的移动方
向侧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呈扁平形状形成所述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吐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
将所述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变小的形状。

说明书

吐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吐出气泡混入水的吐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吐水切换装置,其具备:第1构件,具备提
高从上游侧流入的水的流速并向下游侧喷射的喷射口;第2构件,具备具有吐
出单一的水流的整流吐水口的整流流路、及具有吐出多个水流的喷淋吐水口的
喷淋流路;及流路切换机构,通过使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进行旋转,而对
下述状态进行切换,即,使从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整流流路的第1状态和使
从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喷淋流路的第2状态。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喷淋装置,其具备:空气导入部,利用伴随
着从喷射口喷射的水的流过而产生的负压来导入空气;气泡混入水积存部,被
设置于空气导入部的下游侧,积存气泡混入水,所述气泡混入水是通过将从空
气导入部导入的空气混入到从喷射口喷射的水而生成的;及喷淋吐水口,吐出
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

此外,该专利文献2的喷淋装置具备逆流防止部,其被设置于空气导
入部和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之间,且为了防止气泡混入水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向
空气导入部侧逆流,而被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比喷射口更大且比气泡混入水积存
部更小。通过设置该逆流防止部,由于能够减小从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和逆流防
止部的内壁面之间的空气通过空间(可以提高流过逆流防止部的喷射水流的周
围的空气的流速),因此能够防止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逆流
到空气导入部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729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8678号公报

可是,对于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吐水切换装置的喷淋流路,在
具备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逆流防止部时,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的结果,
已知产生有以下的新的课题。具体而言,在使从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喷淋流
路并从喷淋吐水口吐出气泡混入水的状态(尤其是供给到喷射口的水的流量大
时)下,存在有因喷射水流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的内壁面相撞所产生的冲击,
而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的情况。因而产生了以
下这样的新的课题,即,因该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位置偏移而喷射水流的一
部分流入不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而当该不能流入到内部的水与逆流防止部的
开口壁相撞时,则喷射水流向空气导入口侧逆流,导致空气导入量显著降低。

对于上述课题,考虑有通过增大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移动阻力来防
止位置偏移的方法。然而,如果只考虑位置偏移防止的问题,而过度地增大移
动阻力时,则由于吐水切换时的操作性变差,因此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当为
了提高吐水切换时的操作性而减小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移动阻力时,则如上
所述产生有以下这样的课题,即,在气泡混入喷淋的吐水中,喷射口和逆流防
止部产生位置偏移,导致空气导入量显著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吐
水装置,能够在可切换整流吐水和气泡混入喷淋吐水的吐水装置中,在气泡混
入喷淋吐水时,防止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产生位置偏移而导致空气导入量显著
降低,且不降低吐水切换时的操作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具备:第1构件,具备
喷射口,所述喷射口提高从上游侧流入的水的流速而向下游侧进行喷射;第2
构件,具备具有吐出单一的水流的整流吐水口的整流流路、及具有吐出多个水
流的喷淋吐水口的喷淋流路;及流路切换机构,通过使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
构件的任意一方移动,来切换使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所述整流流路的
第1状态、及使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入到所述喷淋流路的第2状态,所述
喷淋流路具备:空气导入部,利用伴随着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的流过而产生
的负压来导入空气;气泡混入水积存部,被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入部的下游侧,
积存气泡混入水,所述气泡混入水是通过将从所述空气导入部导入的空气混入
到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而生成的;逆流防止部,被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入部和
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之间,且为了防止气泡混入水从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
向所述空气导入部侧逆流,而被形成为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喷射口更大且比所述
气泡混入水积存部更小;及所述喷淋吐水口,吐出在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
积存的气泡混入水,且具备位置偏移防止单元,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在向所
述喷射口供给最大流量的水,并在使所述喷射口的下游端在喷射方向上进行投
影的投影面的全部在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下,防止因从所述喷射
口喷射的水的冲击而所述投影面的至少一部分偏移到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流路切换机构,能够将从喷射口喷射的水流(喷
射水流)的进路切换到整流流路及喷淋流路的任意一方,以便切换吐出单一的
水流(整流)的状态和吐出多个水流(喷淋)的状态。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逆流防止部,能够减小喷射水流和逆流
防止部的内壁部之间的空气流过空间。由此,由于流经逆流防止部的喷射水流
的周围的空气的流速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
入水向空气导入部侧逆流。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位置偏移防止单元,能够防止因喷射水
流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的内壁面相撞而产生的冲击,而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
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由此,能够防止以下情况,即,喷射水流的一
部分不流入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而该未能流入到内部的水与逆流防止部的开
口壁相撞而向空气导入口侧逆流。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为在从
所述第1状态切换到所述第2状态时,使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的任意
一方向第1方向移动的机构,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具备导向部,所述导向部
被设置于所述气泡混入水积存部,将从所述喷射口喷射的水导向到与所述第1
方向不同的方向。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通过设置导向部,能够使在喷射水流与气泡混入
水积存部的内壁面相撞时产生的相撞反冲力作用于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
开口的位置关系不产生偏移的方向上。由此,能够防止因喷射水流的冲击而喷
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且不降低吐水切换时的操
作性。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所述导向部配置在与所述
投影面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通过如上构成所述喷射口和导向部的位置关系,
能够更切实地使喷射水流与导向部相撞。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被
设置在所述第1构件和所述第2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上,且具备弹性构件,所述
弹性构件成为在使所述第1构件及所述第2构件的任意一方移动时的移动阻力。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通过设置弹性构件,能够在使第1构件和第2构
件的任意一方可移动的同时,提高其移动阻力。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因从喷
射口喷射的水的冲击而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
且不降低吐水切换时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在通过所述流路切换机构
来切换所述第1状态和所述第2状态时的移动范围内,所述弹性构件具备构成
第1阻力值的第1区域、及构成比所述第1阻力值更小的第2阻力值的第2区
域,所述投影面的全部在所述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是位于所述第1阻
力区域内。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在第1构件或第2构件的移动范围内,设置有移
动阻力大的区域和移动阻力小的区域,且至少喷射水流的全部在逆流防止部的
内部流过的状态成为移动阻力大的区域。由此,在防止因从喷射口喷射的水的
冲击而喷射口的位置产生偏移的同时,与增大在第1构件或第2构件的全移动
范围内的移动阻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移动时的操作负荷。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以
使切换所述第1状态和所述第2状态时的移动方向侧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呈扁
平形状形成所述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通过将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在切换第1状态和
所述第2状态时的移动方向上加长,即使在万一因从喷射口喷射的水的冲击而
喷射口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稍微产生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容
易维持喷射水全部在逆流防止部的内部流过的状态。此外,通过在与切换第1
状态和第2状态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缩短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减小
流路截面积),也能够防止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向空气导入
部侧逆流。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吐水装置中,优选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将
所述逆流防止部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变小的形状。

在该优选的形态中,即使在万一因从喷射口喷射的水的冲击而喷射口
和逆流防止部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关系稍微产生偏移的情况下,由于喷射口的入
口开口大,因此能够容易维持喷射水全部在逆流防止部的内部通过的状态。此
外,因为逆流防止部的下游部的流路截面积小,所以能够防止在气泡混入水积
存部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向空气导入部侧逆流。此外,因为逆流防止部的流路
截面积形成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减小,所以即使在喷射水的一部分与逆流防
止部的下游部的内壁稍微产生干涉的情况下,也由于因喷射水流的水势而相撞
的水被压入到下游侧,因此能够防止喷射水流向空气导入部侧逆流。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吐水装置,在可切换整流吐水和气泡混入
喷淋吐水的吐水装置中,在气泡混入喷淋吐水时,防止喷射口与逆流防止部产
生位置偏移而导致空气导入量显著降低,且不降低吐水切换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口帽的水栓单元的立体
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整体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喷射口和喷淋流路及整流流路的关系的
模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模式图。

图5是表示采用了图4所示的吐水口帽时的吐水状态及操作阻力的关系的
图表。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作用的概要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整体构成的模块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采用了图8所示的吐水口帽时的作用的模式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吐水口帽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吐水口帽;10-第1筒部;11-喷射口;20-第2筒部;21-整流吐水口;21a-
整流网;22-喷淋吐水口;23-整流流路;23a-流路壁;23b-缩颈部;123c-导向部;
123c1-第1区域;123c2-第2区域;23d-划分流路;24b1-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
喷淋流路;124a-纵孔(逆流防止部);24b2-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c-导向部;30-
框部;131-突起部;112a-突起部;112b-突起部;113a-限位部;113b-限位部;212-
突起部;213a-限位部;213b-限位部;231-隆起部;231a-限位部;231b-限位部;
40-流路切换机构;50-弹性构件;601-空气导入部;602-空气导入部;323c-导向
部;324a-纵孔(逆流防止部);423c-导向部;424a-纵孔(逆流防止部);425a-
上游侧;425b-下游侧;426-纵孔的入口开口;B-盆部;Bw-气泡混入水;FC-水
栓装置;Ia-气液界面;Ib-气液界面;Ix-气液界面;S-洗脸化妆台;W-水;Air-
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使说明更容易
理解,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标注相同的符号,且省略重复的说
明。

参照图1~图3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吐水口帽(吐水装置)1的
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吐水口帽1作为水栓装置FC的构成要素而被用于洗
脸化妆台S的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吐水口帽1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吐水口
帽1的喷射口和用于喷淋吐水及整流吐水的流路的关系以及阻力机构的模式图。

吐水口帽1是被用于水栓装置FC的吐水口部分的构成部件。作为一
个例子而如图1所示,水栓装置FC是安装于洗脸化妆台S的洗脸盆的装置,其
为由不锈钢等形成为细长的筒状,朝向用于或是积存水或是承接水的盆部B进
行吐水的装置。水栓装置FC被安装在盆部的周围,并与水的供水源即水管连接。

如图1所示,吐水口帽1构成为,以覆盖外装的方式被安装在水栓装
置FC的顶端部上,并使从水管供给的水形成由多个细的水流构成的喷淋吐水、
及集中成单一的水流的整流吐水而吐出。该喷淋吐水及整流吐水都从外部吸入
空气,并通过混入呈泡沫状空气,而吐出气泡混入水。此外,吐水口帽1构成
为,通过利用流路切换机构40来使顶端部旋转,能够切换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

接下来使用图2及图3对吐水口帽1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a)
是图3(a)所示的A-A剖视图,图2(b)是图3(c)中的B-B剖视图。

吐水口帽1的整体为圆筒形状,由第1筒部10(第1构件)和第2
筒部20(第2构件)构成。其构成为通过使第2筒部20相对于第1筒部10进
行旋转,如上所述可切换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

在此,图2(a)及图3(a)所示的状态是使水向整流流路流动,并
使来自喷淋流路的空气混入到该水的第1状态(以下称为“整流状态”),图2
(b)及图3(c)所示的状态是使水向喷淋流路流动,并使来自整流流路的空气
混入到该水的第2状态(以下称为“喷淋状态”)。图3是从第1筒部10的底部
侧(图2的第2筒部20侧)观察第1筒部10的图,用虚线表示的是第2筒部
20,其为表示使第2筒部20的位置投影于第1筒部10的图。在图3的各图中,
对使第2筒部20相对于第1筒部10进行旋转的情况进行表示。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筒部10在圆周上具备多个(在此等间隔有8
个)使水从供给源即水管流入,提高流速并向下游侧喷射的喷射口11。喷射口
11沿着第1筒部10的外周而被设置,且在图2(b)及图3(c)所示的喷淋状
态下,被形成在与后述的喷淋流路24连通的位置上。

第2筒部20具备:整流吐水口21,使气泡混入水作为单一的集中的
水流而吐出;及喷淋吐水口22,被配置在整流吐水口21的外周上,且以喷淋状
吐出气泡混入水。此外,第2筒部20具备从喷射口11至整流吐水口21的整流
流路23、及从喷射口11至喷淋吐水口22的喷淋流路24。

整流吐水口21被形成在第2筒部20的中央部分上,且配置有形成格
子状,从而形成有很多的微细的孔的整流网21a。从整流吐水口21吐出的水因
经由整流网21a的孔而抑制紊流,成为抑制了相对于盆部B等的飞散的平稳的
水流。此外,通过利用整流网21a给流入到整流吐水口21的水带来流路阻力,
而暂时积存后述的吐出到整流流路23的水,并形成所积存的水和空气的气液界
面(后述)。

喷淋吐水口22由在后述的喷淋流路24的顶端上形成的多个微小的孔
构成,并将在喷淋流路24内流过的水作为喷淋吐水而吐出。由于该喷淋吐水口
22也给在喷淋流路24内流过的水带来流路阻力,因此在赋予所吐出的水以流速
的同时,暂时积存吐出的水,并形成所积存的水和空气的气液界面(后述)。

整流流路23是从形成于外周侧的喷射口11侧朝向在中央侧形成的整
流吐水口21引导水的流路,并具有朝向整流吐水口21呈圆锥形状的流路壁23a。
虽然基本上流路壁23a可以形成为朝向整流吐水口21的圆锥状,但在本实施方
式中则被形成为,在整流网21a的上游侧设置有最小直径的缩颈部23b,并由缩
颈部23b开始将下游侧的直径扩大,直到整流吐水口21为止。

在整流流路23中,设置有导向部123c,该导向部123c从流路壁23a
突出而形成的,并将整流流路23在圆周上划分成多个划分流路23d。导向部123c
是以在圆周上将多个(在此为8个)圆筒构件在垂直方向上扎入于圆锥状的流
路壁23a的方式而设置的。因而,导向部123c总体上被形成为,与喷射口11
侧相比整流吐水口21一侧更细。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导向部123c由从喷
射口11侧朝向整流吐水口21以一定的宽度形成的第1区域123c1、及与第1区
域123c1相比在下游侧渐渐地变细的第2区域123c2构成。

此外,被导向部123c划分的划分流路23d在沿着上述第1区域123c1
和第2的区域123c2以一定的宽度形成上游侧之后,在下游侧中渐渐地扩展。
而且,划分流路23d构成为在缩颈部23b的上游侧中汇合成一个流路。

如此,被导向部123c划分的划分流路23d为以下构成,即,其规定
从喷射口11朝向整流吐水口21的水的水流不在流路壁23a上蜿蜒前进,此外,
与在其他的划分流路23d中流过的水不汇合。导向部123c理想上是以下构成,
即,规定水朝向圆锥状的流路壁23a的圆锥中心方向以直线状前进,换言之,
朝向后述的气液界面的中心轴以最短距离进行规定。

喷淋流路24是从形成于外周侧的喷射口11朝向喷淋吐水口22引导
水的流路。具体而言,在第2筒部20中,喷淋流路24隔着流路壁23a而被配
置于整流流路23的外侧。喷淋流路24其上游侧在圆周上配置有多个筒状的纵
孔124a(逆流防止部),同时在下游侧具备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所述气泡
混入水积存部24b2将第2筒部20的下部贯通成圆周状的环形,以暂时积存水。

构成喷淋流路24的纵孔124a以来自喷射口11的水向喷射方向正下
方流下的方式定位在喷射口11的外周上的位置上,且在第2筒部20的外周侧
上设置有多个(在此为等间隔8个)。另外,由于纵孔124a的壁面向整流流路
23内突出,因此在整流流路23内作为导向部123c而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喷淋流路24的其他的构成要素即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
则在整流流路23的流路壁23a形成有圆锥状的倾斜的部分上,向第2筒部20
的内侧方向突出且容积扩大。该部分成为向整流流路23侧突出的状态,从而在
整流流路23侧,隔着流路壁23a而形成缩颈部23b。

此外,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在其下游侧的流路壁23a朝向设置有
整流网21a的整流吐水口21扩展的部分上,具有呈圆环状的导向部24c。该导
向部24c被配置为与纵孔124a的截面至少一部分重叠。因而,在旋转吐水口帽
1的第2筒部20,而从整流状态向喷淋状态切换时,从喷淋流路24的纵孔124a
流入的水首先通过向正下方流动而与导向部24c相撞。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优选从纵孔124a流过的水的大部分与导向部24c相撞,即与导向部24c不相撞
的水比相撞的水更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用与喷淋吐水口22相同的
构件形成导向部24c,以便作为第2筒部20的一部分而形成,并固定地形成导
向部24c和喷淋吐水口22。

通过由这样的纵孔124a和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形成喷淋流路24,
能够在喷淋流路24之中,使上游侧(纵孔124a)的流路截面积比下游侧(气泡
混入水积存部24b2)的流路截面积更小。由此,在喷淋吐水时,能够使从喷射
口11向喷淋流路24流来的水从纵孔124a朝向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有力地喷
出,从而能够防止喷淋流路24内的水因喷淋吐水口22的流路阻力而向喷射口
11侧逆流。另外,纵孔124a的流路截面积被形成为比喷射口11稍微更大,以
便在其周围形成用于导入空气的空间。

另一方面,如果在喷淋吐水时增加从纵孔124a喷射的水的水势,则
由于在承接该水的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中形成的气
液界面的振动增大,因此第2筒部20变得容易移动(容易旋转)。当第2筒部
20移动时,则导致被定位于喷淋状态的2筒部20的位置向整流状态方向偏移。

在喷淋状态下,通过使水从喷射口11朝向喷淋流路24喷出,而在整
流流路23侧产生负压,利用该负压使空气从整流吐水口21介由整流流路23而
流入到喷淋流路24,从而生成气泡混入水。

因而,当在喷淋状态下,被定位为喷淋吐水用的喷射口11和纵孔124a
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时,则存在有导致喷淋吐水时的气泡混入量降低的顾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了防止因从喷射口11喷射的水的冲击
而喷射口11和纵孔124a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的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具体而言,
通过上述的导向部24c来对从喷射口11喷射的水在直径外方上进行导向。即,
向与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时的第2筒部20的旋转方向(第1方向)不同
的方向进行导向。由此,能够使在从喷射口11喷射的水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
的内壁面相撞时所发生的相撞反冲力作用于喷射口11和纵孔124a的位置关系不
产生偏移的方向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连接部上设
置了给改变各自的位置关系的移动带来阻力的阻力机构(例如,橡胶、弹簧等
弹性构件50),以便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收纳到规定的范围内。
所规定的范围设定在下述容许范围内,即,能够确保喷淋吐水时所需的气泡混
入量的喷射口11和纵孔124a的位置关系的偏移的容许范围内。该规定的范围存
在有纵孔124a的流路截面积越小则变得越窄的趋势。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阻力机构具备第2筒部20侧的突起部131、
及第1筒部10侧的突起部112a、112b。在以包围第1筒部10的外周的方式而
设置在第2筒部20的端部上的框部30之中,第2筒部20侧的突起部131被形
成在与第1筒部10相对的面上。该框部30可以设置为在使第2筒部20旋转时
连动而进行旋转,也可以是附设于第2筒部20的构件,也可以与第2筒部20
一体形成。第1筒部10侧的突起部112a、112b被设置在与第2筒部20侧的突
起部131可相对的位置上。突起部112a、112b被设计为,当从顶点部分的上方
侧受到负荷时,则在第1筒部10的中心轴方向上被按下,当从该负荷解除时,
则利用弹力返回到原来状态。

在图3(c)的喷淋状态下,框部30的突起部131的一侧与第1筒部
10的限位部113a抵接,从而在附图上,第2筒部20及框部30成为在逆时针方
向上不能再进行旋转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框部30的突起部131的另一侧与第
1筒部10的突起部112a抵接时,则通过突起部112a的弹力,成为相对于第2
筒部20及框部30在附图上,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移动带来阻力的状态。由
此,能够抑制因在喷淋吐水时从纵孔124a喷射的水的水势而导致第2筒部20
产生移动,从而能够防止被定位于喷淋状态的第2筒部20的位置向整流状态方
向偏移。

在图3(a)的整流状态下,框部30的突起部131的一侧与第1筒部
10的限位部113b抵接,从而在附图上,第2筒部20及框部30成为在顺时针方
向上不能再进行旋转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框部30的突起部131的另一侧与第
1筒部10的突起部112b抵接时,则通过突起部112b的弹力,成为相对于第2
筒部20及框部30在附图上,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移动带来阻力的状态。将
如此给予阻力的状态定义为第1阻力单元。由此,在整流吐水时,能够抑制第2
筒部20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被定位于整流状态的第2筒部20的位置向喷淋
状态方向偏移。

图3(b)、(d)构成从整流状态向喷淋状态过渡的状态、或从喷淋状
态向整流状态过渡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到框部30的突起部131与第1筒部
10的突起部112a、112b的任意一个抵接为止,成为不赋予第2筒部20及框部
30旋转的移动以阻力的状态。将如此对于第2筒部20及框部30旋转的移动比
第1阻力单元阻力更小的阻力单元定义为第2阻力单元。当框部30的突起部131
与第1筒部10的突起部112a、112b的任意一个抵接时,则通过突起部112a、
112b的弹力,成为赋予第2筒部20及框部30旋转的移动以阻力的状态。

在此,通过图3所示的阻力机构在第1筒部10侧设置有2个突起部
112a、112b,从而在整流状态和喷淋状态的各自的使用中,抑制了第2筒部20
的移动。另一方面,由于突起部112a、112b在切换到整流状态或喷淋状态时也
赋予阻力,因此存在有导致使切换时的操作性降低的顾虑。

整流状态和喷淋状态之中,在吐水时抑制第2筒部20的移动的必要
性高的是在喷淋状态的时候。这是由于在喷淋状态时,除喷射口11和纵孔124a
的位置偏移的容许范围小以外,还因从纵孔124a喷射的水而第2筒部20处于
容易移动的状态。

因此,阻力机构也可以在整流状态和喷淋状态之中,在处于喷淋状态
时给予阻力。此时,优选阻力机构在从整流状态向喷淋状态切换的区域中给予
阻力。由此,由于在处于喷淋状态时,能够防止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
位置关系发生偏移,因此在喷淋吐水时,能够抑制因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
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而担心的气泡混入量的降低。

此外,阻力机构具有构成第1阻力值的第1区域、及构成比第1阻力
单元阻力更小的第2阻力值的第2区域,并也可以将在处于喷淋状态时给予的
阻力作为第1阻力值。通过缩小给予阻力的区域,能够在切换到喷淋状态时减
少所需的力,从而能够抑制操作性的降低。此时,优选阻力机构越接近于喷淋
状态则给予越大的阻力,且渐渐地增加阻力。由此,在切换到喷淋状态时,由
于能够使因阻力而产生的碰撞感变得柔和,因此能够防止使用者误认为操作完
成了,并能够抑制操作性的降低。此外,在从喷淋状态离开时,由于能够将第1
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的偏移收纳到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
因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移而担心的气泡混入量的降低。
参照图4对该变形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阻力机构的变形例的图。该变形例中的阻力机
构具备第2筒部20侧的隆起部231、及第1筒部10侧的突起部212。第2筒部
20侧的隆起部231被形成在框部30之中,与第1筒部10相对的面上。在隆起
部231上,长度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限位部231a、231b。一侧的限位部231a被
形成为大致垂直隆起线,另一侧的限位部231b则是从隆起线端部形成倾斜而被
形成的。

第1筒部10侧的突起部212被设置在与第2筒部20侧的隆起部231
可相对的位置上。突起部212被设计为,当从顶点部分的上方侧受到负荷时则
在第1筒部10的中心轴方向上被按下,当从该负荷解除时则通过弹力而返回到
原来状态。

在图4(c)的在喷淋状态下,框部30的限位部231a与第1筒部10
的限位部213a抵接,从而在附图上,第2筒部20及框部30成为在逆时针方向
上不能再进行旋转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框部30的限位部231b与第1筒部10
的突起部212抵接时,则通过突起部212的弹力,成为相对于第2筒部20及框
部30在附图上,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移动带来阻力的状态。

由此,能够抑制因在喷淋吐水时从纵孔124a喷射的水的水势,而第2
筒部20产生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定位于喷淋状态的第2筒部20的位置向整流
状态方向偏移。

在图4(a)的整流状态下,框部30的限位部231b与第1筒部10的
限位部213b抵接,从而在附图上,第2筒部20及框部30成为在顺时针方向上
不能再进行旋转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第1筒部10的突起部212维持被按下
到框部30的隆起部231的状态,因此容许第2筒部20及框部30的移动。

图4(b)、(d)构成从整流状态向喷淋状态过渡的状态、或从喷淋状
态向整流状态过渡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由于第1筒部10的突起部212维持
被按下到框部30的隆起部231的状态,因此容许第2筒部20及框部30的移动。

图5是例示在与上述不同的变形例中的阻力机构的吐水状态和操作阻
力的关系的图表。如图5所示,阻力机构在整流状态和喷淋状态的中间区域之
中,在从接近于喷淋状态切换到喷淋状态的区域R中,构成给第2筒部20及框
部30旋转的移动带来阻力的状态。此外,越接近喷淋状态则在区域R中给予的
阻力变得越大。

使用图6及图7对由上述构成而构成的吐水口帽1的作用的概要进行
说明。图6(a)及图7(a)是表示作为第1状态即整流状态,而使水W向整流
流路23流动,并使来自喷淋流路24的空气Air混入到水W的吐水状态的图。
此外,同图(b)是表示作为第2状态即喷淋状态,使水W向喷淋流路24流动,
并使来自整流流路23的空气Air混入到水W的吐水状态的图。

如图6(a)及图7(a)所示,在整流状态下,当从在第1筒部10的
外周上形成的多个的喷射口11供给水W时,则水W在喷射方向上流下,流入
到整流流路23,并与流路壁23a相撞。水W或是从流路壁23a弹开,或是沿着
流路壁23a流下,并被引导到整流吐水口21侧。另外,图3(a)示出该整流状
态的喷射口11和第2筒部20的关系的状态。

此时,喷淋吐水口22作为空气导入口而发挥作用,喷淋流路24作为
空气流路而发挥作用。即,如图6(a)及图7(a)所示,通过从喷射口11朝向
整流流路23喷出水,而在喷淋流路24中产生负压,从而空气Air从喷淋吐水口
22介由喷淋流路24朝向整流流路23流入。空气Air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
经由纵孔124a而流入到整流流路23内,并以泡沫状被卷入到水W的水流。

在整流吐水口21中,由于水在整流网21a上暂时滞留,因此形成气
液界面Ia。通过水W突入到该气液界面Ia,且形成泡沫状的空气Air向其混入,
而生成气泡混入水Bw。气泡混入水Bw流经整流网21a而从整流吐水口21依
次吐出。

另一方面,如图6(b)及图7(b)所示,在喷淋状态下,当从在第1
筒部10的外周上多个形成的喷射口11供给水W时,则水W在喷射方向上流下,
流入到喷淋流路24的纵孔124a,并以原状被引导到正下的气泡混入水积存部
24b2。另外,图3(c)示出该喷淋状态下的喷射口11和第2筒部20的关系的
状态。

此时,整流吐水口21作为空气导入口而发挥作用,整流流路23则作
为空气流路而发挥作用。即,如图6(b)所示,通过从喷射口11朝向喷淋流路
24而喷出水,在整流流路23侧上产生负压,空气Air从整流吐水口21介由整
流流路23朝向喷淋流路24流入。空气Air从整流网21a流过整流流路23,而
流入到喷淋流路24的纵孔124a,并以泡沫状被卷入到水W的水流。

在喷淋流路24中,由于因喷淋吐水口22的流路阻力,而水在气泡混
入水积存部24b2中暂时滞留,因此形成气液界面Ib。通过水W突入到该气液
界面Ib,且形成泡沫状的空气Air向其混入,而生成气泡混入水Bw。气泡混入
水Bw流经喷淋吐水口22而向外部吐出。

此外,由于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中,通过上述的导向部24c而
对从喷射口11喷射的水在直径外方向上进行导向,因此能够使从喷射口11喷
射的水与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的内壁面相撞时所发生的相撞反冲力作用于喷
射口11和纵孔124a的位置关系不产生偏移的方向上。

本实施方式的吐水口帽1为以下装置,即,通过使第2筒部20相对
于第1筒部10转动,或是使其从图3(a)所示的喷淋状态向图3(c)所示的整
流状态过渡,或是使其从图3(c)所示的整流状态向图3(a)所示的喷淋状态
过渡,由此来实现整流吐水及喷淋吐水的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通过改变第1筒部10和第2筒
部2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能够切换使水从喷射口11向整流流路23流动且使来
自喷淋流路24的空气混入到该水的整流状态、及使水从喷射口11向喷淋流路
24流动且使来自整流流路23的空气混入到该水的喷淋状态,并通过将喷淋流路
24的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比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更小,能够防止在喷淋
吐水时的喷淋流路24内的逆流,并通过设置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导向部24c和
阻力机构),能够给改变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的移动带来阻力,
以便将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收纳到规定的范围内。

由此,由于能够将吐水时的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关系的
偏移收纳到规定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因第1筒部10和第2筒部20的位置
关系产生偏移而担心的气泡混入量的降低。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口帽1进行说明。
虽然在作为位置偏移防止单元,而以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时的第2筒部
20的旋转方向(第1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将纵孔(逆流防止部)324a的
流路截面形成为扁平形状这点上不同,但对于其他的构成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
同。因此,以下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纵孔324a的流路截面形状以从第1状态
切换到第2状态时的第2筒部20的旋转方向(第1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
被形成为扁平形状。

而且,与流路截面形状被形成为扁平形状的纵孔324a的长度方向正
交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构成为大致均匀的宽度。

图9是表示吐水口帽的喷淋流路的作用的概要的剖视图。

如图9(a)及图9(b)所示,在喷射口11被配置在纵孔324a的中心线L
上时,来自喷射口11的水成为向纵孔324a的中心喷射,从而能够吐出气泡混入
水,而不降低气泡混入量。

此外,如图9(c)及图9(d)所示,即使在喷射口11从纵孔a的中
心线L偏移的状态下,由于将纵孔324a的流路截面形状形成为扁平形状,因此
也能够容易维持全部的喷射水在纵孔324a的内部通过的状态。

而且,通过将纵孔324a的流路截面在与从第1状态切换到第2状态
时的第2筒部20的旋转方向(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缩短(减小流路截面积),
也能够防止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24b2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向空气导入部602侧
逆流。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吐水口帽1进行说明。
虽然在作为位置偏移防止单元,而使纵孔(逆流防止部)424a的流路截面积成
为从上游侧425a朝向下游侧425b变小的形状这点上不同,但对于其他的构成
则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孔424a的流路截面形状形成为从上
游侧朝向下游侧渐渐地变小的倒圆锥状。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万一因从喷射口11喷射的水的冲击而喷射口11
和纵孔(逆流防止部)424a的位置关系稍微产生偏移的情况下,由于纵孔的入
口开口426大,因此也能够容易维持全部的喷射水在纵孔424a的内部通过的状
态。此外,因为纵孔424a的下游部的流路截面积小,所以也能够防止在气泡混
入水积存部24b2中积存的气泡混入水向空气导入部602侧逆流。此外,由于将
纵孔424a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从上游侧425a朝向下游侧425b减小,因此即使
在喷射水的一部分与纵孔424a的下游部的内壁稍微产生干涉的情况下,由于因
喷射水的水势而相撞的水被压入到下游侧,因此也能够防止喷射水向空气导入
部602侧逆流。

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
限于上述具体例。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2筒部20相对于第1筒部10滑动,
来如上所述可切换地构成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此外,也可以通过使第1筒部
10相对于第2筒部20旋转,来如上所述可切换地构成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此
外,也可以构成为吐出使空气混入于流过整流流路23的水,但又未混入有气泡
的单一的水流。即,本技术领域人员对上述具体例子加以适当设计变更的发明,
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上述各具体例所具备的
各要素以及配置,材料,条件,形状等并不局限于所示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变
更。另外,上述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可在技术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组合,组
合后的发明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则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吐水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吐水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吐水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吐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水装置.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共用喷淋吐水和整流吐水的喷射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装置内的流速的降低,并不使气泡混入量降低而吐出气泡混入水的吐水装置。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构件,具备喷射口;第2构件,具备具有整流吐水口的整流流路、及具有喷淋吐水口的喷淋流路;及流路切换机构,所述喷淋流路具备空气导入部、气泡混入水积存部、逆流防止部、及所述喷淋吐水口,并具备位置偏移防止单元,所述位置偏移防止单元在向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