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内把手装置的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经由车门衬里(doorlining)而在车内侧露出的内把手装置的车辆用
门。内把手装置具有供乘员在进入车室(或出车外)时握持的操作把手,且安装于内面板的
规定位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车辆用门装置,该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用于将把
手基部安装于内面板上的把手装置安装部;以及设于把手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且与内面
板抵接的车门面板侧端部。
此外,上述把手装置安装部通过在设于自身的紧固孔中插入卡夹而紧固于内面
板。另一方面,上述车门面板侧端部具有通过与内面板抵接而防止把手基部的倾斜的功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37558号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构成为车门面板侧端部与内面板直接抵接。由此,
在伴随车辆的振动而车辆用门装置产生振动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内面板侧端部碰触内面
板而发出撞击声,或导致内面板的壁面产生损伤。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内面板与内把手装置的接触的车辆用门。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车辆用门的特征在于,具备:车门主体,其具
有外面板和内面板;内把手装置,其安装于上述内面板;以及车门孔密封件,其从车内侧封
堵设于上述内面板的作业孔,上述内把手装置具有:主体部,其从车内侧安装于上述内面
板;操作把手,其相对于上述主体部能够转动地设置;以及抵接肋,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
内面板侧延伸,在车辆内外方向上,上述车门孔密封件夹设在上述内面板与上述抵接肋之
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车门孔密封件在车辆内外方向上夹设在内面板与抵接肋之间。
因此,即使在伴随车辆的振动等而内把手装置产生振动的情况下,由于车门孔密封件起到
缓冲的作用,所以也能够抑制内面板与抵接肋的接触。
其结果,能够防止因内面板与抵接肋的直接接触而导致发出撞击声、内面板的壁
面产生损伤。另外,通过以夹设在内面板与抵接肋之间的方式配置车门孔密封件,与为了抑
制撞击声等而设置其他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车辆用门的零部件数量。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优选的是,上述车门孔密封件具有隔音材料,在车辆内
外方向上,上述隔音材料夹设在上述内面板与上述抵接肋之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使为了吸收声音而具有规定的厚度和弹性的隔音材料夹设在抵
接肋与内面板之间。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因抵接肋与内面板的直接接触引起的撞击声
和内面板的壁面的损伤。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优选的是,上述内面板具有加强筋,该加强筋沿上述作
业孔的边缘延伸且与该边缘相比向车内侧突出,上述抵接肋在车辆内外方向上隔着上述车
门孔密封件与上述加强筋相对。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加强筋对作业孔的边缘附近进行加强,从而提高内面
板整体的刚性。另外,在车辆内外方向上,加强筋与抵接肋相对。因此,由刚性高的加强筋承
接来自抵接肋的力(朝向车外侧的力),从而能够防止内面板的破损。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优选的是,上述主体部具有:手进入凹部,其供上述操作
把手设置且向车外侧凹陷;以及延伸部,其从上述手进入凹部的周缘朝向上述作业孔延伸,
上述抵接肋从上述延伸部向上述内面板侧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延伸部从手进入凹部的周缘朝向作业孔延伸。由于是抵接肋从
该延伸部向内面板侧延伸的结构,所以抵接肋相对于作业孔接近地配置。因此,与延伸部向
与朝向作业孔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即,抵接肋从作业孔远离)的情况相比较,无需使车
门孔密封件无用地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优选的是,具备从车内侧安装于上述内面板的车门衬
里,上述车门衬里具有用于使上述手进入凹部在车内侧露出的孔部,上述延伸部具有安装
于上述孔部的周缘附近的衬里安装部,上述抵接肋从上述衬里安装部向上述内面板侧延
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衬里安装部将车门衬里安装于内把手装置。由此,在车门衬
里与内把手装置之间不容易产生间隙。另外,上述延伸部具有衬里安装部,抵接肋从该衬里
安装部向内面板侧延伸。因此,与将延伸部和衬里安装部独立地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
化内把手装置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优选的是,上述主体部具备安装于上述内面板的两个内
面板安装部,上述操作把手与将两个上述内面板安装部连结的直线相比配置于上述作业孔
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主体部具备安装于内面板的两个内面板安装部。因此,与设置三
个以上的内面板安装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内把手装置的结构,从而削减制造成本。
此外,在转动操作把手时,容易产生以将两个内面板安装部连结的直线为轴使主
体部旋转的力。即,容易产生使主体部中的比上述直线靠作业孔侧的部位向车外侧旋转、且
使相反侧的部位向车内侧旋转的力。
在此,操作把手与上述直线相比配置于作业孔侧,而且,设有抵接肋的延伸部从手
进入凹部的周缘朝向作业孔延伸。由此,通过从内面板作用于抵接肋的抵抗力(朝向车内侧
的力),消除使主体部旋转的力(朝向车外侧的力)。因此,能够将主体部相对于内面板稳定
且牢固地固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内面板与内把手装置的接触的车辆用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右侧的前车门)的主
视图。
图2是从左前方俯视观察到的车辆用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车门孔密封件与内把手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察到的设置有内把手装置的内面板的主视图。
图5是在图4中将内把手装置附近放大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从车外侧观察到的内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图4所示的II-II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边适当参照附图边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记作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一例来说明作为铰链式车门的右侧的前车门D(车辆用门)的结构。另
外,在说明方向的情况下,将车辆前进的方向设为前方,将铅垂向上的方向设为上方,如图2
等所示地定义上下、前后、左右。
另外,有时相对于前车门D而将左侧记作“车内侧”、将右侧记作“车外侧”,将规定
这些“车内侧”及“车外侧”的方向记作“车辆内外方向”。
《实施方式》
<车辆用门的结构>
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右侧的前车门)的主视图。前车
门D相对于形成于车身(未图示)的车门开口部(未图示)经由铰链K1、K2能够转动地设置。
前车门D具备:具有外面板11和内面板12的车门主体1;从车内侧将设于内面板12
上的作业孔H1、H2(参照图2)封堵的车门孔密封件2(参照图2);安装于内面板12的内把手装
置3;以及设置于内面板12的车内侧的车门衬里4。
(车门主体)
图2是从左前方俯视观察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的分解立体图。
车门主体1具有:成为前车门D的骨架的框体(未图示);设置于该框体的车外侧的
外面板11;以及设置于框体的车内侧的内面板12。
外面板11是成为车门主体1的车外壁的板状部件,例如通过对轧制钢板进行冲压
加工而形成。
内面板12焊接于外面板11,是相对于该外面板11配置于车内侧的板状部件。内面
板12也例如通过对轧制钢板等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内面板12上焊接有车门窗框S,该车
门窗框S用于收容车门玻璃G的外周端部、保持密封部件(未图示)。
此外,在外面板11与内面板12之间设有用于收容电装部件(未图示)和加强部件
(未图示)的空间A(参照图7)。
在内面板12上设有作业孔H1、H2,该作业孔H1、H2用于在收容上述电装部件等时供
作业人员将手放入空间A(参照图7)而进行作业。另外,内面板12具有沿着作业孔H1、H2的边
缘(沿前后方向的上缘)延伸的加强筋121(参照图5)。加强筋121与作业孔H1、H2的边缘相比
向车内侧突出。
(车门孔密封件)
图2所示的车门孔密封件2是用于封堵内面板12的作业孔H1、H2的部件,呈片状。通
过利用车门孔密封件2将作业孔H1、H2封堵,能够防止沿着车门玻璃G下降的雨水侵入到车
室、抑制扬声器声音漏至车外。
车门孔密封件2具有:以覆盖作业孔H1、H2的方式配置的隔音材料21;以及熔接于
该隔音材料21的膜部件22。此外,关于车门孔密封件2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内把手装置)
内把手装置3是用于根据乘员的操作来开闭车门主体1的装置,设置于内面板12。
此外,关于内把手装置3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车门衬里)
车门衬里4是设置于内面板12的车内侧的树脂制部件。车门衬里4具有用于使内把
手装置3的手进入凹部311(参照图5)在车内侧露出的孔部H5。
接下来,详细说明车门孔密封件2的结构。图3是表示车门孔密封件与内把手装置
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车门孔密封件2具有隔音材料21和膜部件22。
隔音材料21例如是以EPDM(三元乙丙橡胶)为主成分的合成橡胶,具有适于隔音的
厚度和弹性。隔音材料21呈如下大小和形状,即在将膜部件22粘贴于内面板12的壁面上的
状态下,至少能够封堵两个作业孔H1、H2。
膜部件22是用于从外部视觉辨认车门孔密封件2的粘合状态的树脂部件,呈透明
(或半透明)的片状。在膜部件22上形成有由隔音材料21覆盖的孔(未图示)。在以从车内侧
封堵该孔的方式将隔音材料21重合于膜部件22的状态下,将隔音材料21和膜部件22两者熔
接。在将隔音材料21重合于膜部件22的状态下,膜部件22的外周缘包围隔音材料21。
此外,在内面板12上,与车门孔密封件2的外周缘的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向车外侧
凹陷的槽U1(参照图4、图7)。在该槽U1中涂敷粘合用密封剂,将车门孔密封件2从车内侧粘
贴于内面板12。
此外,在车门孔密封件2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用于供与内把手装置3连接的缆线C1、
C2(参照图4)穿插的狭缝T1。
此外,在将后述的内把手装置3安装于内面板12时,经由后述的两个安装孔H3穿插
螺钉(未图示)。以使这两个安装孔H3与隔音材料21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车门孔密封件2。由
此,能够节省在具有规定厚度的隔音材料21上设置孔、将该孔与安装孔H3进行对位的工时。
如图3所示,在将车门孔密封件2粘贴于内面板12并进一步从车内侧设置了内把手
装置3的状态下,车门孔密封件2至少夹设在抵接肋34(参照图6、图7)与内面板12之间。
上述抵接肋34是从衬里安装部313a的后端部向车外侧延伸的肋。此外,关于抵接
肋34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图4是从车内侧观察到的设置有内把手装置的内面板的主视图,图5是将内把手装
置附近放大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4、图5中,省略了车门孔密封件2的图示。
内把手装置3是用于根据乘员的操作而开闭车门主体1的装置,设置于内面板12。
内把手装置3主要具备:从车内侧安装于内面板12的主体部31(参照图5);相对于该主体部
31能够转动地设置的操作把手32(参照图5);以及从主体部31向内面板12侧延伸的抵接肋
34(参照图6、图7)。
如图5所示,主体部31配置于设在内面板12上的作业孔H1的上方。
主体部31具有:供操作把手32设置且向车外侧凹陷的手进入凹部311;用于将内把
手装置3固定于内面板12的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以及从手进入凹部311的周缘朝向作
业孔H1延伸的衬里安装部313a(延伸部)。另外,主体部31还与上述衬里安装部313a相独立
具有两个衬里安装部313b、313c。
手进入凹部311呈板状,向车外侧凹陷以使得容易由乘员握持操作把手32。在手进
入凹部311的周缘部上以与车门衬里4的壁面大致共面的方式设有凸缘F(图5参照)。
内面板安装部312a与上述凸缘F的前端相连,且朝向车外侧突出(参照图6)。另一
个内面板安装部312b与凸缘F的后端相连,且朝向车外侧突出(参照图6)。在各内面板安装
部312a、312b上设有沿着车辆内外方向的安装孔H3。
在使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的车外侧端部与内面板12抵接的状态下,经由上述
安装孔H3穿插螺钉(未图示),由此固定主体部31和内面板12。
衬里安装部313a是通过与设置于车门衬里4的车内侧的卡夹(未图示)卡定而将车
门衬里4与内把手装置3的相对位置固定的部分。
在衬里安装部313a上形成有供上述卡夹插入的矩形状的安装孔H4。另外,在衬里
安装部313a的后端部上设有向车外侧(内面板12侧)延伸的抵接肋34(参照图6)。
图5、图6所示的另一个衬里安装部313b从凸缘F向前方延伸,与上述内面板安装部
312a相连。另外,衬里安装部313c从凸缘F向上方延伸。
这些衬里安装部313a、313b、313c安装于车门衬里4的孔部H5(参照图2)的周缘附
近,卡定于上述卡夹(未图示)。由此,能够防止在内把手装置3与车门衬里4之间产生间隙。
图5所示的操作把手32是开闭前车门D时由乘员握持的把手,以后端为轴能够转动
地被轴支承。在操作把手32上设置有以使转动后的操作把手32复原的方式施力的弹簧部件
(未图示)。
另外,操作把手32与将两个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连结的直线X相比配置在下侧
(作业孔H1侧)。
闩锁操作部33是在从车内侧对前车门D进行上锁/解锁时由乘员操作的部件。在图
5所示的例子中,在操作把手32的上方设置闩锁操作部33。
此外,车门开闭用的缆线C1和上锁用的缆线C2经由车门孔密封件2的狭缝T1(参照
图3)与闩锁机构(未图示)连接。该闩锁机构设置于外面板11与内面板12之间的空间A(参照
图7)。
图6是从车外侧观察到的内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6所示的抵接肋34是与上述衬里安装部313a(参照图5)一体成形的肋,呈板状。
抵接肋34与操作把手32的转动轴相比设置于后侧(参照图5),从衬里安装部313a的后端部
向车外侧(内面板12侧)延伸。
另外,抵接肋34具有在作用有以操作把手32的转动轴为中心的力的力矩的情况下
消除该力的力矩的功能。例如,在作用有因操作把手32的转动而使衬里安装部313a向车外
侧移动的力的力矩的情况下,抵接肋34以自身与车门孔密封件2抵接的方式向车外侧延伸
得较长(参照图7)。
另外,抵接肋34隔着车门孔密封件2与加强筋121相对(参照图7),其前端经由车门
孔密封件2而与加强筋121的壁面接近。
抵接肋34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因上述的力的力矩而使抵接肋34向车外侧移动
(微动)了的情况下,该抵接肋34从刚性高的加强筋121经由车门孔密封件2承受朝向车内侧
的抵抗力。
如图6所示,与衬里安装部313a中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R1、及与该肋R1的前端相
连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R2相比较,抵接肋34向车外侧延伸得更长(L1>L2,参照图6)。另
外,抵接肋34与其他衬里安装部313b、313c的肋相比较,也向车外侧延伸得更长。
因此,在产生了伴随操作把手32的转动等的力时,首先,抵接肋34与车门孔密封件
2抵接,来自加强筋121的抵抗力作用于抵接肋34。由此,内把手装置3相对于内面板12的相
对位置稳定且牢固地被固定。
图7是图4所示的II-II向视剖面图。
如图7所示,具有规定的厚度和弹性的隔音材料21夹设在内面板12与抵接肋34之
间。因此,抵接肋34不会与内面板12接触,能够防止伴随该接触的撞击声和内面板12的损
伤。
如图7所示,上述加强筋121向车内侧突出(即,加强筋121的车内侧的壁面与车门
孔密封件2接近)。换言之,车门孔密封件2和与加强筋121接近的作业孔H1的边缘不容易接
触。因此,能够抑制因与作业孔H1的边缘接触而引起的车门孔密封件2的损伤。
另外,具有抵接肋34的衬里安装部313a(延伸部,参照图3)朝向作业孔H1而向下方
延伸。因此,无需使夹设在内面板12与抵接肋34之间的车门孔密封件2无用地大型化,能够
削减制造成本。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D中,在车辆内外方向上,车门孔密封件2(隔音材料21)
夹设在内面板12与抵接肋34之间。因此,即使在伴随车辆的振动等而内把手装置3产生振动
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内面板12与抵接肋34的直接接触。另外,具有规定的厚度和弹性的隔
音材料21起到缓冲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因上述接触而导致发出撞击声、内面板12的壁面
产生损伤。
另外,在基于乘员进行的操作把手32的转动被主体部31的壁面限制时,抵接肋34
因力的力矩而向车外侧移动(微动),承受来自刚性高的加强筋121的抵抗力。由此,能够消
除上述力的力矩,稳定且牢固地固定内把手装置3。
另外,在内把手装置3安装于内面板12的状态下,抵接肋34相对于加强筋121的壁
面大致垂直地延伸(参照图7)。因此,在抵接肋34上作用有来自加强筋121的抵抗力时,能够
有效地消除该力。
另外,通过将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的个数设为两个,与内面板安装部为三个的
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内把手装置3的零部件数量及制造成本。
若像这样将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的个数设为两个,则容易产生以将这些内面
板安装部312a、312b连结的直线X(参照图5)为轴使主体部31旋转的力。该力作为使比直线X
靠作业孔H1侧的部位向车外侧旋转、使相反侧的部位向车内侧旋转的力而发挥作用。
在此,操作把手32与将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连结的直线X相比配置于作业孔H1
侧,并且衬里安装部313a(延伸部,参照图5)朝向作业孔H1延伸。抵接肋34因上述力的力矩
而向车外侧移动(微动),并经由车门孔密封件2承受来自加强筋121的抵抗力。由此,能够消
除使主体部31旋转的力,从而相对于内面板12稳定且牢固地固定内把手装置3。
此外,加强筋121的刚性高且在该加强筋121与抵接肋34之间夹设有车门孔密封件
2,因此不用担心内面板2受到损伤。
另外,通过将抵接肋34设于衬里安装部313a,与使抵接肋34和衬里安装部313a独
立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内把手装置3的结构并削减制造成本。
《变形例》
以上,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车辆用门(前车门D),但本发明并不限
定于这些记载,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作业孔H1的边缘上设置加强筋121且以与该加
强筋121相对的方式配置抵接肋34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省略加强筋121而以使抵
接肋34的前端隔着车门孔密封件2与内面板12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抵接肋3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衬里安装部313a(延伸部)上设置抵接肋34的
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衬里安装部313a独立地设置从主体部31向内面板12延伸
的抵接肋。
另外,也可以是,与衬里安装部313a独立地设置从手进入凹部311的周缘朝向作业
孔H1延伸的“延伸部”,并设置从该“延伸部”向内面板12侧延伸的抵接肋。在该情况下,抵接
肋也配置于作业孔H1的附近,因此无需使夹设在抵接肋与内面板12之间的车门孔密封件2
无用地大型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两个内面板安装部312a、312b的情况,但也
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内面板安装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由一个隔音材料21封堵设于内面板12的两个作业
孔H1、H2,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由不同的隔音材料封堵各作业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EPDM作为隔音材料21的情况,但也可以由其
他材料(例如棉)构成隔音材料2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铰链式的前车门D(车辆用门),但不限于此。即,
对于滑动式车门或鸥翼式(Gull-wing)车门等其他种类的车辆用门也能够适用上述实施方
式。
附图标记说明
D前车门(车辆用门)
1车门主体
2车门孔密封件
3内把手装置
4车门衬里
10车门主体
11外面板
12内面板
21隔音材料
22膜部件
31主体部
32操作把手
33闩锁操作部
34抵接肋
121加强筋
311手进入凹部
312a、312b内面板安装部
313a衬里安装部(主体部、延伸部)
H1作业孔
H5孔部
X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