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397232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5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309784.7

申请日:

20120828

公开号:

CN102792961B

公开日:

201402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51/00,A01N47/30,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51/00,A01N47/30,A01P7/04

申请人: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杰,杜波,李翔

地址: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优先权:

CN201210309784A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濮家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该杀虫组合物由呋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80:1~1:80组成,优选比例为40:1~1:40。以该组合物为有效成分,与农药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可以共同组成包括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在内的杀虫农药,对于包括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刺吸式害虫都有较高的杀灭活性,并具有增效作用,对人畜安全,可以达到延缓抗药性,降低成本,扩大杀虫谱的目的。

权利要求书

1.杀虫组合物,其特征是由呋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80:1~1:80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是呋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例为40:1~1: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是呋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例为1:20。 4.杀虫农药,其特征是以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杀虫组合物为有效成分,与农药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共同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虫农药,其特征是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任一种。 6.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组合物在杀灭蚜虫、飞虱、叶蝉、粉虱方面的用途。 7.权利要求4或5的杀虫农药在杀灭蚜虫、飞虱、叶蝉、粉虱方面的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形式的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具体讲是一种由呋虫胺和丁醚脲为活性成分的杀虫组合物和相应的杀虫农药,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呋虫胺,化学名称为1-甲基-2-硝基-3-(四氢-3-呋喃甲基)胍,结构如式(Ⅰ)所示。是一个具有光谱杀虫活性的新烟碱类化合物,可广泛用于防治各种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各种害虫,且具有优异的内吸渗透作用,并在很低的剂量下机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该药剂对哺乳动物、鸟类及水生生物安全,对作物无药害。

丁醚脲,化学名称为1-特丁基-3-(2,6-二异丙基-4-苯氧基苯基)硫脲(Ⅱ),是一种新型具有选择性杀虫、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可以控制蚜虫等敏感品系及对氨基甲酸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产生抗性的蚜虫,大叶蝉和椰粉虱等,广泛用于棉花、水果、蔬菜和茶叶上,还可以控制小菜蛾、菜粉蝶和夜蛾为害。该药可以和大多数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杀虫剂(化合物),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急需予以解决。

                

(Ⅰ)                               (Ⅱ)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形式的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满意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是由呋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80:1~1:80组成。该两成分的进一步优选重量组成比例为40:1~1:40。呋虫胺与丁醚脲的最佳重量比例为1:20。

以上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有效成分,与目前农药中可以接受的溶剂、填料、助剂等辅助成分,按照目前的农药常规制备方式和生产工艺,可以共同组成相应的杀虫农药。其中,优选的农药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任一种。

    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上述的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对于包括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刺吸式害虫都有较高的杀灭活性,且该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后,能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人畜安全,可以达到延缓抗药性,降低成本,扩大杀虫谱的目的。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再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w%,以下同此):呋虫胺                  80,

丁醚脲                    1,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5,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2: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1,

丁醚脲                   80,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5,

十二烷基磺酸盐            4,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3:悬浮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1,

丁醚脲                     4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3.5,

斯潘-80                    4.5,

丙三醇                      5,

黄原胶                    0.25,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助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其平均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成悬浮剂制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4: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40,

丁醚脲                           1,

木质素磺酸胺                     6,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白炭黑                           5,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5:水乳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4,

丁醚脲                          20,

碳九芳烃                         6,

壬基苯磺酸盐                     4,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3,

聚乙烯醇                         5,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碳九芳烃、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制成油相,呋虫胺与聚乙烯醇、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将油相倒入水相在高剪切分散机剪切30min后混匀,即可制成水乳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6:微乳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1,

丁醚脲                          20,

异丙醇                           8,

环己酮                          15,

壬基苯磺酸盐                     6,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12,

乙二醇                           6,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异丙醇、环己酮、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制成油相,呋虫胺与乙二醇、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将油相倒入水相搅拌均匀,即可制成微乳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7: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20,

丁醚脲                                 4,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4,

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2,

白炭黑                                 5,

轻质碳酸钙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8:水分散粒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25,

丁醚脲                           1,

十二烷基磺酸钠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6,

氯化钙                           3,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丁醚脲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后经造粒并烘干,即可制成水分散粒剂杀虫农药。

实施例9:微乳剂农药

组成:呋虫胺                          10,

丁醚脲                          10,

二氯甲烷                         6,

环己酮                          12,

十二烷基硫酸盐                   7,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14,

丙三醇                           5,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二氯甲烷、环己酮、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制成油相,呋虫胺与丙三醇、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将油相倒入水相搅拌均匀,即可制成微乳剂杀虫农药。

下述的试验结果表明了本发明上述的组合物及相应农药可具有协同增效的杀虫效果。 

    试验1:呋虫胺和丁醚脲混配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

供试靶标:3日龄蚕豆蚜虫

供试药物:呋虫胺与丁醚脲以不同重量比例组成的组合物

试验方法: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将适量的A、B配成所设计的配比,再用丙酮将各处理分别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

用毛细管点滴器进行处理,点滴0.05μL药液于胸部背板,先处理空白对照,然后按试验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60头蚜虫。

数据统计与分析:

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毒力测定试验结果及分析

名称 配比(w)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LC50(mg/L) 共毒系数(CTC) 呋虫胺(A) — Y=1.3874x+4.6215 0.9964 1.8743 — 丁醚脲(B) — Y=1.5979x+3.5055 0.9969 8.6159 — A:B 1:1 Y=1.5335x+4.445 0.9767 2.301 133.80 A:B 1:10 Y=1.5119x+4.0208 0.988 4.4425 146.16 A:B 1:20 Y=1.8034x+3.9394 0.9957 3.8738 189.89 A:B 1:40 Y=1.7424x+3.9 0.9782 4.2787 185.13 A:B 1:80 Y=1.6497x+3.9419 0.9713 4.3791 188.37 A:B 80:1 Y=1.5026x+4.8259 0.9763 1.3059 144.93 A:B 40:1 Y=1.4734x+4.7823 0.9729 1.4053 135.97 A:B 10:1 Y=1.4128x+4.7461 0.9535 1.5126 133.40 A:B 2:1 Y=0.951x+4.8248 0.9614 1.5284 165.89

表1结果显示,呋虫胺与丁醚脲以不同的配比混配,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增效效果最好的是呋虫胺:丁醚脲为1:20,共毒系数为189.89。以该1:20的混配比例的组合物制备的农药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试验2:呋虫胺与丁醚脲混配农药制剂田间防治柑橘蚜虫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柑橘园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柑橘蚜虫发生严重的甜橙园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20℃,无降雨。

试验对象:柑橘蚜虫

试验作物:甜橙

供试药剂:21%呋虫胺·丁醚脲SC(1:20):1000、2000倍液

50%丁醚脲SC:2000倍液

10%呋虫胺SC:3000倍液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每小区定4棵树,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树种、树龄、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柑橘蚜虫发生高峰期施药(5.10日)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每梢调查顶梢5-10片叶的活蚜虫数。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田间防治柑橘蚜虫试验结果

处理药剂 使用浓度 平均虫口基数 药后1天防效(%) 药后3天防效(%) 药后7天防效(%) 21%呋虫胺·丁醚脲SC 1000倍液 432 89.98 a 94.42 a 95.37 a 21%呋虫胺·丁醚脲SC 2000倍液 381 86.09 b 91.69 b 93.15 b 50%丁醚脲SC 2000倍液 457 83.57 b 88.85 c 89.95 c 10%呋虫胺SC 3000倍液 429.75 84.32 b 88.95 c 90.18 c 清水对照 — 464.75 — — —

注:“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2结果显示,呋虫胺与丁醚脲复配(1:20)对柑橘蚜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1000倍液在药后1、3、7天对柑橘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9.98%、94.42%、95.37%,2000倍液的防效为86.09%、91.69%、93.15%,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3:呋虫胺与丁醚脲混配农药制剂田间防治白粉虱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黄瓜基地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白粉虱初发生的黄瓜大棚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22℃,无降雨。

试验对象:温室白粉虱

试验作物:黄瓜

供试药剂:21%呋虫胺·丁醚脲SC(1:20):1000、2000倍液,

50%丁醚脲SC:2000倍液

10%呋虫胺SC:3000倍液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每小区定25株黄瓜,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黄瓜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温室白粉虱初发期施药(5.21日)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每小区调查15株。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田间防治白粉虱试验结果

处理药剂 使用浓度 平均虫口基数 药后1天防效(%) 药后3天防效(%) 药后7天防效(%) 21%呋虫胺·丁醚脲SC 1000倍液 273.25 85.85 a 91.09 a 94.28 a 21%呋虫胺·丁醚脲SC 2000倍液 294 82.36 ab 87.15 ab 91.9 ab 50%丁醚脲SC 2000倍液 250.75 78.94 b 82.92 b 87.24 bc 10%呋虫胺SC 3000倍液 313.75 80.46 b 86.62 b 89.32 c 清水对照 — 294.75 — — —

注:“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3结果显示,呋虫胺与丁醚脲复配(1:20)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1000倍液在药后1、3、7天对柑橘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5.85%、91.09%、94.28%,2000倍液的防效为82.36%、87.15%、91.9%,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79296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2.26 CN 102792961 B (21)申请号 201210309784.7 (22)申请日 2012.08.28 A01N 51/00(2006.01) A01N 47/30(2006.01) A01P 7/04(2006.01) (73)专利权人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72)发明人 罗杰 杜波 李翔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51100 代理人 濮家蔚 (54) 发明名称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 (57) 摘要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

2、农药。该杀虫组合物由呋 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 80:11:80 组成, 优 选比例为 40:11:40。以该组合物为有效成分, 与 农药中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可以共同组成包括可 湿性粉剂、 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在内的杀虫农药, 对于包括蚜虫、 飞虱、 叶蝉、 粉虱 等刺吸式害虫都有较高的杀灭活性, 并具有增效 作用, 对人畜安全, 可以达到延缓抗药性, 降低成 本, 扩大杀虫谱的目的。 (51)Int.Cl. 审查员 崔明波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

3、02792961 B CN 102792961 B 1/1 页 2 1. 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是由呋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 80:11:80 组成。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是呋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例为 40:11:40。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 其特征是呋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例为 1:20。 4.杀虫农药, 其特征是以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杀虫组合物为有效成分, 与农药中可以 接受的辅助成分共同组成。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杀虫农药, 其特征是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 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任一种。 6. 权利要求 1 至 3 。

4、之一的组合物在杀灭蚜虫、 飞虱、 叶蝉、 粉虱方面的用途。 7. 权利要求 4 或 5 的杀虫农药在杀灭蚜虫、 飞虱、 叶蝉、 粉虱方面的用途。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792961 B 2 1/6 页 3 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形式的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 具体讲是一种由呋虫胺和丁 醚脲为活性成分的杀虫组合物和相应的杀虫农药, 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呋虫胺, 化学名称为 1- 甲基 -2- 硝基 -3-(四氢 -3- 呋喃甲基) 胍, 结构如式 () 所示。是一个具有光谱杀虫活性的新烟碱类化合物, 可广泛用于防治各种半翅目、 鳞翅目、 。

5、鞘翅目、 双翅目、 直翅目、 膜翅目等各种害虫, 且具有优异的内吸渗透作用, 并在很低的剂量 下机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该药剂对哺乳动物、 鸟类及水生生物安全, 对作物无药害。 0003 丁醚脲, 化学名称为 1- 特丁基 -3-(2,6- 二异丙基 -4- 苯氧基苯基 ) 硫脲 () , 是 一种新型具有选择性杀虫、 杀螨活性的化合物, 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 可以控制蚜虫等敏感 品系及对氨基甲酸酯、 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产生抗性的蚜虫, 大叶蝉和椰粉虱等, 广泛用 于棉花、 水果、 蔬菜和茶叶上, 还可以控制小菜蛾、 菜粉蝶和夜蛾为害。 该药可以和大多数杀 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0004 目前。

6、市面上所使用的杀虫剂 (化合物) , 由于多年连续使用, 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抗药性, 急需予以解决。 0005 0006 () () 发明内容 0007 针对上述情况,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形式的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 试 验结果表明, 可以满意解决上述问题。 0008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 是由呋虫胺与丁醚脲以重量比例为 80:11:80 组成。该两 成分的进一步优选重量组成比例为 40:11:40。呋虫胺与丁醚脲的最佳重量比例为 1:20。 0009 以上述的杀虫组合物为有效成分, 与目前农药中可以接受的溶剂、 填料、 助剂等辅 助成分, 按照目前的农药常规制备方式和生产工艺, 可。

7、以共同组成相应的杀虫农药。其中, 优选的农药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中的任一种。 0010 试验结果显示, 本发明上述的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 对于包括蚜虫、 飞 虱、 叶蝉、 粉虱等刺吸式害虫都有较高的杀灭活性, 且该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后, 能产生显著 的增效作用, 对人畜安全, 可以达到延缓抗药性, 降低成本, 扩大杀虫谱的目的。 0011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再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但 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 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3 2/6 页。

8、 4 情况下, 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 均应包括在本发明 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实施例 1 : 可湿性粉剂农药 0013 组成 (w%, 以下同此) : 呋虫胺 80, 0014 丁醚脲 1, 0015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5, 0016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0017 高岭土 补余。 0018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以及助剂、 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 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0019 实施例 2 : 可湿性粉剂农药 0020 组成 : 呋虫胺 1, 0021 丁醚脲 80, 0022 。

9、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5, 0023 十二烷基磺酸盐 4, 0024 高岭土 补余。 0025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以及助剂、 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 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0026 实施例 3 : 悬浮剂农药 0027 组成 : 呋虫胺 1, 0028 丁醚脲 40, 0029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3.5, 0030 斯潘 -80 4.5, 0031 丙三醇 5, 0032 黄原胶 0.25, 0033 水 补余。 0034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 助剂、 水混合, 经高速剪切混合均 匀, 通过砂磨机砂磨2-3。

10、小时, 使其平均粒径在5微米以下, 即可制成悬浮剂制剂杀虫农药。 0035 实施例 4 : 可湿性粉剂农药 0036 组成 : 呋虫胺 40, 0037 丁醚脲 1, 0038 木质素磺酸胺 6, 0039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0040 白炭黑 5, 0041 高岭土 补余。 0042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以及助剂、 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 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药。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4 3/6 页 5 0043 实施例 5 : 水乳剂农药 0044 组成 : 呋虫胺 4, 0045 丁醚脲 20, 00。

11、46 碳九芳烃 6, 0047 壬基苯磺酸盐 4, 0048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3, 0049 聚乙烯醇 5, 0050 水 补余。 0051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碳九芳烃、 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制成 油相, 呋虫胺与聚乙烯醇、 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 将油相倒入水相在高剪切分散机剪切 30min 后混匀, 即可制成水乳剂杀虫农药。 0052 实施例 6 : 微乳剂农药 0053 组成 : 呋虫胺 1, 0054 丁醚脲 20, 0055 异丙醇 8, 0056 环己酮 15, 0057 壬基苯磺酸盐 6, 0058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12, 0059 乙二醇 6, 006。

12、0 水 补余。 0061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异丙醇、 环己酮、 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制 成油相, 呋虫胺与乙二醇、 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 将油相倒入水相搅拌均匀, 即可制成微 乳剂杀虫农药。 0062 实施例 7 : 可湿性粉剂农药 0063 组成 : 呋虫胺 20, 0064 丁醚脲 4, 0065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4, 0066 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2, 0067 白炭黑 5, 0068 轻质碳酸钙 补余。 0069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以及助剂、 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 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 即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杀虫农。

13、药。 0070 实施例 8 : 水分散粒剂农药 0071 组成 : 呋虫胺 25, 0072 丁醚脲 1, 0073 十二烷基磺酸钠 5, 0074 十二烷基硫酸钠 6, 0075 氯化钙 3, 0076 高岭土 补余。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5 4/6 页 6 0077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呋虫胺、 丁醚脲以及助剂、 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 经气流粉碎, 混合均匀后经造粒并烘干, 即可制成水分散粒剂杀虫农药。 0078 实施例 9 : 微乳剂农药 0079 组成 : 呋虫胺 10, 0080 丁醚脲 10, 0081 二氯甲烷 6, 0082 环己酮 12, 。

14、0083 十二烷基硫酸盐 7, 0084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14, 0085 丙三醇 5, 0086 水 补余。 0087 制备 : 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丁醚脲与二氯甲烷、 环己酮、 表面活性剂混合溶解配 制成油相, 呋虫胺与丙三醇、 水混合溶解配制成水相, 将油相倒入水相搅拌均匀, 即可制成 微乳剂杀虫农药。 0088 下述的试验结果表明了本发明上述的组合物及相应农药可具有协同增效的杀虫 效果。 0089 试验 1 : 呋虫胺和丁醚脲混配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 0090 供试靶标 : 3 日龄蚕豆蚜虫 0091 供试药物 : 呋虫胺与丁醚脲以不同重量比例组成的组合物 0092 试验方法 : 0。

15、093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将适量的 A、 B 配成所设计的配比, 再用丙酮将各处理分别稀 释成 5 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 0094 用毛细管点滴器进行处理, 点滴 0.05L 药液于胸部背板, 先处理空白对照, 然后 按试验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 每处理 4 次重复, 每重复 60 头蚜虫。 009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0096 处理后 24h 调查试虫死亡情况, 并根据调查数据, 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 照 NY/T1154.7-2006, 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值) , 结果如表 1 所示。 0097 表 1 毒力测定试验结果及分析 0098 名称配比。

16、 (w) 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LC50(mg/L)共毒系数 (CTC) 呋虫胺 (A)Y=1.3874x+4.62150.99641.8743 丁醚脲 (B)Y=1.5979x+3.50550.99698.6159 A:B1:1Y=1.5335x+4.4450.97672.301133.80 A:B1:10Y=1.5119x+4.02080.9884.4425146.16 A:B1:20Y=1.8034x+3.93940.99573.8738189.89 A:B1:40Y=1.7424x+3.90.97824.2787185.13 A:B1:80Y=1.6497x+3.94190.97134。

17、.3791188.37 A:B80:1Y=1.5026x+4.82590.97631.3059144.93 A:B40:1Y=1.4734x+4.78230.97291.4053135.97 A:B10:1Y=1.4128x+4.74610.95351.5126133.40 A:B2:1Y=0.951x+4.82480.96141.5284165.89 0099 表 1 结果显示, 呋虫胺与丁醚脲以不同的配比混配, 其共毒系数均大于 120, 表现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6 5/6 页 7 出增效作用。其中, 增效效果最好的是呋虫胺 : 丁醚脲为 1:20, 共毒系数为 1。

18、89.89。以该 1:20 的混配比例的组合物制备的农药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 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 效果。 0100 试验 2 : 呋虫胺与丁醚脲混配农药制剂田间防治柑橘蚜虫 0101 试验地点 : 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柑橘园 0102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 : 试验地选在柑橘蚜虫发生严重的甜橙园进行。试验后 1-7 天 天气晴朗, 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 30, 最低气温 20, 无降雨。 0103 试验对象 : 柑橘蚜虫 0104 试验作物 : 甜橙 0105 供试药剂 :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1:20) : 1000、 2000 倍液 0106 50% 丁醚脲 SC : 200。

19、0 倍液 0107 10% 呋虫胺 SC : 3000 倍液 0108 空白对照 0109 小区设置 : 每小区定 4 棵树, 四次重复共 20 个小区, 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随机 区组排列, 各小区树种、 树龄、 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0110 施药时间及方法 : 于柑橘蚜虫发生高峰期施药 (5.10 日) 一次。 0111 调查时间及方法 : 每小区调查2株, 每株按东、 南、 西、 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 每梢调 查顶梢 5-10 片叶的活蚜虫数。药前调查基数, 药后 1、 3、 7 天进行防效调查。结果如表 2 所 示。 0112 表 2 田间防治柑橘蚜虫试验结果 0113 。

20、处理药剂使用浓度 平均虫口基数 药后 1 天防效 (%)药后 3 天防效 (%)药后 7 天防效 (%)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 1000 倍液 43289.98a94.42a95.37a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 2000 倍液 38186.09b91.69b93.15b 50% 丁醚脲 SC2000 倍液 45783.57b88.85c89.95c 10% 呋虫胺 SC3000 倍液 429.7584.32b88.95c90.18c 清水对照464.75 0114 注 :“a、 b、 c” 表示在纵列内作 Duncan/s 新复极差测验, 相同字母表示在 P=0.05 水 平上无显著。

21、差异, a、 b、 c 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 P=0.05 水平的显著差异。 0115 表 2 结果显示, 呋虫胺与丁醚脲复配 (1:20) 对柑橘蚜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 剂。 复配制剂1000倍液在药后1、 3、 7天对柑橘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9.98%、 94.42%、 95.37%, 2000 倍液的防效为 86.09%、 91.69%、 93.15%, 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 未发 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0116 试验 3 : 呋虫胺与丁醚脲混配农药制剂田间防治白粉虱 0117 试验地点 : 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黄瓜基地 0118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 : 试验地。

22、选在白粉虱初发生的黄瓜大棚进行。试验后 1-7 天天 气晴朗, 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 30, 最低气温 22, 无降雨。 0119 试验对象 : 温室白粉虱 0120 试验作物 : 黄瓜 0121 供试药剂 :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1:20) : 1000、 2000 倍液, 0122 50% 丁醚脲 SC : 2000 倍液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7 6/6 页 8 0123 10% 呋虫胺 SC : 3000 倍液 0124 空白对照 0125 小区设置 : 每小区定 25 株黄瓜, 四次重复共 20 个小区, 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 随机区组排列, 各小区黄瓜长。

23、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0126 施药时间及方法 : 于温室白粉虱初发期施药 (5.21 日) 一次。 0127 调查时间及方法 : 每小区调查 15 株。药前调查基数, 药后 1、 3、 7 天进行防效调查。 试验结果如表 3 所示。 0128 表 3 田间防治白粉虱试验结果 0129 处理药剂使用浓度 平均虫口基数 药后 1 天防效 (%)药后 3 天防效 (%)药后 7 天防效 (%)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 1000 倍液 273.2585.85a91.09a94.28a 21% 呋虫胺丁醚脲 SC 2000 倍液 29482.36ab87.15ab91.9ab 50% 丁醚。

24、脲 SC2000 倍液 250.7578.94b82.92b87.24bc 10% 呋虫胺 SC3000 倍液 313.7580.46b86.62b89.32c 清水对照294.75 0130 注 :“a、 b、 c” 表示在纵列内作 Duncan/s 新复极差测验, 相同字母表示在 P=0.05 水 平上无显著差异, a、 b、 c 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 P=0.05 水平的显著差异。 0131 表 3 结果显示, 呋虫胺与丁醚脲复配 (1:20) 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 剂。 复配制剂1000倍液在药后1、 3、 7天对柑橘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5.85%、 91.09%、 94.28%, 2000 倍液的防效为 82.36%、 87.15%、 91.9%, 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 未发现 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说 明 书 CN 102792961 B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