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 组合物在作物害虫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啶虫丙醚(Pyridalyl)化学名称:2-[3-[2,6-二氯-4-[(3,3-二氯-2-丙烯 基)氧基]苯氧基]丙氧基]-5-(三氟甲基)嘧啶,分子式:C32H14F3NO3。 啶虫丙醚具有与现有杀虫剂完全不同的结构,并且对蔬菜和棉花上的 许多鳞翅目害虫有卓越的杀虫活性。同时具有触杀和胃毒的作用,对 鳞翅目害虫有不俗的防效,并且啶虫丙醚对各种节肢动物的影响很小, 所以它有望成为一个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效的工具。
氯虫苯甲酰胺(Ahlorantraniliprole)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 -6-[(甲氨基甲酰基)苯]-1-(3-氯吡啶-2-基)-1-氢-吡啶-5-甲酰胺,分子 式:C18H14N5O2BrCl2。氯虫苯甲酰胺属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 剂。主要是激活兰尼碱受体,释放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内贮存的钙离 子,引起肌肉调节衰弱、麻痹、直至最后害虫死亡。该有效成分表现 出对哺乳动物和害虫兰尼碱受体极显著的选择性差异,大大提高了对 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安全性。
氟虫双酰胺(Flubendiamide)化学名称:3-碘-N′-(2-甲磺酰基-1,1- 二甲基乙烷基-N-{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0-甲苯基}邻苯 二酰胺,分子式:C23H22F7IN2O4S。氟虫双酰胺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 类杀虫剂,激活兰尼碱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 控性释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作用于昆虫细胞兰尼碱(Ryanodine)受体 的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有光谱防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 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对幼虫有非常突出的 防效,对成虫防效有限,没有杀卵作用。渗透植株体内后通过木质部 略有传导。耐雨水冲刷。
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化学名称:N-氰甲基-4-(三氟甲基)烟酰 胺,分子式:C9H6F3N3O。氟啶虫酰胺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还具 有很好的神经毒剂和快速拒食作用。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吸入 带有氟啶虫酰胺的植物汁液后,会迅速阻止吸汁,一小时之类完全没 有排泄物出现,最终因饥饿而死亡。
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化学名称:3-溴-1-(3-氯-2-吡啶 基)-N-[4-氰基-2-甲基-6-[(甲基氨基)羟基]苯基]-1H-吡唑-5-甲酰胺,分 子式:C19H14BrClN6O2。溴氰虫酰胺通过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 体而防治害虫。鱼尼丁受体的激活可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贮存 的钙离子,结果导致损害肌肉运动调节、麻痹、最终害虫死亡。该药 表现出对哺乳动物和害虫鱼尼丁受体极显著的选择性差异,大大提高 了对哺乳动物、其他脊椎动物以及其他天敌的安全性。它是通过改变 苯环上的各种极性基团而成,具有更高效,适用作物更广泛,可有效 防治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唑虫酰胺(Tolfenpyrad)化学名称:4-氯-3-乙基-1-甲基-N-[4-(对- 甲苯基氧基)苯基]吡唑-5-酰胺,分子式:C21H22ClN3O2。唑虫酰胺的 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昆虫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还具有杀卵、抑食、抑 制产卵及杀菌作用。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 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 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 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 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 常明显、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 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 唑虫酰胺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啶虫丙 醚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唑虫酰 胺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 好的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 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60~80∶ 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啶虫丙醚,活性成分B选自氯虫苯甲酰胺、 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中之一种。
所述的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 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40~60∶1。
所述的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比为1∶10~30∶1;
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的重量比为1∶10~20∶1;
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10~20∶1;
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10~20∶1;
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的重量比为1∶10~10∶1。
所述的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 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 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所述的含啶虫丙醚与酰胺类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的害虫, 所述的作物包括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纤维作物、豆类作物。
所述的害虫包括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 蛾、蚜虫、潜叶蛾、桃小食心虫、斜纹夜蛾、金纹细蛾、小卷叶蛾、 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蓟马、棉铃虫。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 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 时也与目标害虫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 量的2%~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 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 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 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 活性成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2%~30%, 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 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增稠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稳定剂、抗 冻剂等。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 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成分与 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 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 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 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80%、活性成分B 1~6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填料余 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80%、活性成分B 1~60%、分散剂1~12%、湿润剂1~8%、崩解剂 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 活性成分B 1~4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消泡剂0.1~2%、 增稠剂0.05~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 1%~40%、乳化剂1%~10%、分散剂1%~10%、 溶剂0~20%、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抗冻剂0%~8%、 稳定剂0%~3%、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1%~60%、 活性成分B 1%~40%、乳化剂1%~15%、溶剂1%~10%、抗冻剂 0%~8%、稳定剂0%~3%、消泡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 1%~40%、溶剂1%~20%、乳化剂1%~12%、 抗冻剂0%~8%、消泡剂0.1%~2%、增稠剂0.05%~2%、去离子水加 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1%~60%、活性成分B 1%~4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剂 2%~10%、溶剂1%~10%、乳化剂1%~7%、pH调节剂0.1%~5%、消 泡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 A1%~60%、活性成分B 1%~4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表面 活性剂2%~15%、溶剂1%~15%、乳化剂1%~8%、消泡剂0.1%~2%、 增稠剂0.05%~2%、pH调节剂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 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 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虫谱,对多种害虫如 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蚜虫、潜叶蛾、 桃小食心虫、斜纹夜蛾、金纹细蛾、小卷叶蛾、稻飞虱、二化螟、稻 纵卷叶螟、蓟马、棉铃虫都有较高活性。
应用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 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例13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27%、氯虫苯甲酰胺3%、聚羧酸盐4%、润湿渗透剂F 4%、白炭黑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30%啶虫丙醚·氯 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235%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30%、氯虫苯甲酰胺5%、木质素磺酸盐5%、拉开粉 BX 4%、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35%啶虫 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332%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
啶虫丙醚30%、氯虫苯甲酰胺2%、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 酸盐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尿素4%、凹凸棒土加至100%, 混合制得32%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
实例44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10%、氯虫苯甲酰胺30%、木质素磺酸盐3.7%、皂角 粉4%、硅油0.25%、甲基纤维素0.12%、甘油3%、去离子水加至100%, 混合制得4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实例53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3%、氯虫苯甲酰胺27%、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 酸盐5%、拉开粉BX 4%、C10~20饱和脂肪酸类0.25%、海藻酸钠0.12%、 二甘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啶虫丙醚·氯虫苯 甲酰胺悬浮剂。
实例63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25%、氯虫苯甲酰胺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4%、 丙酮6%、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硅酮类0.2%、瓜胶0.12%、 丙二醇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啶虫丙醚·氯虫苯 甲酰胺悬乳剂。
实例7 25%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20%、氯虫苯甲酰胺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6%、 植物油6%、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4%、癸酸0.2%、黄原胶0.15%、 甘油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5%啶虫丙醚·氯虫苯甲 酰胺悬乳剂。
实例8 33%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30%、氯虫苯甲酰胺3%、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6%、 N-吡咯烷酮6%、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4%、C8~10脂肪醇 类0.2%、酚醛树脂0.15%、丙三醇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 制得33%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
实例9 42%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微乳剂
啶虫丙醚40%、氯虫苯甲酰胺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N- 辛基吡咯烷酮5%、丙二醇3%、硅油0.2%、去离子水补足100%,混 合制得42%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微乳剂。
实例10 4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30%、氯虫苯甲酰胺10%、三乙醇胺盐4%、甲醇5%、 乙二醇5%、丙烯酸钠0.05%、硅酮类0.2%、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得4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实例11 3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10%、氯虫苯甲酰胺2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4%、 N-辛基吡咯烷酮5%、丙二醇5%、三聚磷酸钠0.05%、有机硅0.2%、 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实例12 5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25%、氯虫苯甲酰胺25%、烷基苯磺酸钙4%、N-吡咯 烷酮5%、丙三醇4%、有机硅0.4%、瓜胶0.13%、去离子水补足100%, 制得50%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水乳剂。
实例13 31%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剂
啶虫丙醚30%、氯虫苯甲酰胺1%、褐藻酸钠4.5%、脂肪酸聚氧 乙烯酯5%、植物油6%、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5%、盐酸 0.7%、氢氧化钠0.6%、硅酮类0.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 得31%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剂。
实例14 41%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啶虫丙醚1%、氯虫苯甲酰胺40%、无患子粉3.8%、木质素磺酸 盐4%、聚异氰酸酯5.5%、聚乙烯醇0.15%、N-吡咯烷酮6%、苯乙 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8%、硅酮类0.2%、柠檬酸1.1%、氢氧化 钠0.9%、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1%啶虫丙醚·氯虫苯甲酰 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实例1-14中的氯虫苯甲酰胺换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 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15 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25%、氟虫双酰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 硫酸盐5%、润湿渗透剂F 4%、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 粉碎,制得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16 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20%、氟虫双酰胺20%、烷基酚聚氧乙烯嘧4.4%、皂 角粉5%、硅藻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40%啶虫 丙醚·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17 4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
啶虫丙醚15%、氟虫双酰胺30%、芳基酚聚氧乙烯丁二酸酯磺 酸盐4.5%、拉开粉BX 5%、葡萄糖3%、凹凸棒土加至100%,混合 制得4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
实例18 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27%、氟虫双酰胺3%、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 物5%、十二烷基硫酸钠4%、硅酮类0.5%、阿拉伯胶0.12%、去离 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实例19 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35%、氟虫双酰胺5%、脂肪胺聚氧乙烯嘧5%、茶枯 4%、C8~10脂肪醇类0.5%、丙烯酸钠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混合制得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浮剂。
实例20 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30%、氟虫双酰胺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3.6%、 N,N-二甲基甲酰胺3.8%、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C8~10脂肪 醇类0.2%、阿拉伯胶0.05%、丙三醇1.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 合制得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实例21 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15%、氟虫双酰胺1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 物硫酸盐4.5%、三甲基环己烯酮4%、烷基苯磺酸钙6%、癸酸0.4%、 海藻酸钠0.13%、三甘醇2.5%、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 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实例22 2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20%、氟虫双酰胺5%、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 物4.5%、三甲基环己烯酮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 C10~20饱和脂肪酸类0.4%、黄原胶0.13%、乙二醇2.5%、去离子水加 至100%,混合制得2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悬乳剂。
实例23 32%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乳剂
啶虫丙醚30%、氟虫双酰胺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4%、聚乙 二醇5.1%、丙酮6%、癸酸0.2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2% 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乳剂。
实例24 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20%、氟虫双酰胺1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 5%、乙二醇甲醚6%、甲基纤维素0.15%、丙二醇3%、硅油0.15%、 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剂。
实例25 3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30%、氟虫双酰胺5%、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 5%、N,N-二甲基甲酰胺6%、阿拉伯胶0.15%、甘油3%、硅酮类 0.15%、去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5%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 剂。
实例26 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10%、氟虫双酰胺30%、聚乙二醇5%、苯乙烯聚氧乙 烯醚硫酸铵盐4%、乙醇5%、白糊精0.06%、硅油0.4%、去离子水 补足100%,制得40%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水乳剂。
实例27 41%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囊悬浮剂
啶虫丙醚40%、氟虫双酰胺1%、烷基酚聚氧乙烯嘧6%、多官 能团酰基卤多胺4.5%、丁醚6%、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 氢氧化钠0.6%、柠檬酸0.8%、有机硅0.5%、去离子水加至100%, 混合制得41%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囊悬浮剂。
实例28 42%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啶虫丙醚40%、氟虫双酰胺2%、聚羧酸盐4%、茶枯5%、甲醛 4%、羟甲基纤维素0.1%、丙醇5%、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 5.5%、有机硅0.1%、氢氧化钠0.5%、柠檬酸0.7%、去离子水加至 100%,混合制得42%啶虫丙醚·氟虫双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实例15-28中氟虫双酰胺换为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酰胺、溴 氰虫酰胺、唑虫酰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29 5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25%、氟啶虫酰胺2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5%、皂角 粉5%、膨润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50%啶虫丙 醚·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30 61%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啶虫丙醚60%、氟啶虫酰胺1%、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 硫酸盐4.5%、月桂醇硫酸钠4.5%、膨润土3%、高岭土加至100%, 混合制得61%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实例31 3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25%、氟啶虫酰胺5%、酯聚氧乙烯嘧5.2%、无患子粉 6%、C8~10脂肪醇类0.3%、羟乙基纤维素0.13%、去离子水加至100%, 混合制得3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悬浮剂。
实例32 3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20%、氟啶虫酰胺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5.3%、 三甲基环己烯酮5%、烷基苯磺酸钙6%、硅油0.4%、明胶0.13%、 乙二醇2.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啶虫丙醚·氟啶虫 酰胺悬乳剂。
实例33 4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30%、氟啶虫酰胺1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3.9%、 乙醇5%、海藻酸钠0.05%、甘油4%、C8~10脂肪醇类0.4%、去离子 水补足100%,制得40%啶虫丙醚·氟啶虫酰胺水乳剂。
将实例29-33中氟啶虫酰胺换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溴 氰虫酰胺、唑虫酰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34 81%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80%、溴氰虫酰胺1%、烷基萘磺酸盐5.3%、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5%、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81% 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35 40%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啶虫丙醚20%、溴氰虫酰胺2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4%、茶枯 6%、硅酮类0.3%、黄原胶0.11%、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 40%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悬浮剂。
实例36 35%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5%、溴氰虫酰胺30%、烷基萘磺酸盐6%、甲苯4%、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C10~20饱和脂肪酸类0.4%、酚醛树脂 0.13%、二甘醇2.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5%啶虫丙醚·溴 氰虫酰胺悬乳剂。
实例37 30%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20%、溴氰虫酰胺1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5%、 环己酮3%、三聚磷酸钠0.05%、甘油5%、C8~10脂肪醇类0.4%、去 离子水补足100%,制得30%啶虫丙醚·溴氰虫酰胺水乳剂。
将实例34-37中溴氰虫酰胺换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 啶虫酰胺、唑虫酰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38 60%啶虫丙醚·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啶虫丙醚10%、唑虫酰胺50%、聚羧酸盐5%、十二烷基硫酸钠 4%、高岭土加至100%,混合物进行气流粉碎,制得60%啶虫丙醚·唑 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实例39 61%啶虫丙醚·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啶虫丙醚1%、唑虫酰胺60%、烷基萘磺酸盐4.7%、润湿渗透剂 F 5%、碳酸氢钠4%、轻质碳酸钙加至100%,混合制得61%啶虫丙 醚·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实例40 40%啶虫丙醚·唑虫酰胺悬乳剂
啶虫丙醚20%、唑虫酰胺20%、酯聚氧乙烯嘧5.5%、乙醇4%、 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6%、有机硅0.3%、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0.13%、乙二醇2.4%、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啶虫丙醚·唑 虫酰胺悬乳剂。
实例41 30%啶虫丙醚·唑虫酰胺水乳剂
啶虫丙醚25%、唑虫酰胺5%、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8%、 聚乙二醇0.08%、丙三醇5%、C8~10脂肪醇类0.3%、甲醚3%、去离 子水补足100%,制得30%啶虫丙醚·唑虫酰胺水乳剂。
将实例38-41中唑虫酰胺换为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啶 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同样可制得新制剂。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 (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 >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 分别置于烧杯中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虫的方法,将未接触任何药剂 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浸泡5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 入养虫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虫,在25℃条件下饲养,每处理3次 重复,每重复所用试虫数为5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 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 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将害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g/ml)转换成 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 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 啶虫丙醚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啶虫丙醚的TI×P啶虫丙醚+有效活性成 分B的TI×P有效活性成分B
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有效活性成分B为有效活性成分B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P啶虫丙醚为啶虫丙醚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B选自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 唑虫酰胺中之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害虫:水稻二化螟。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及二 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对水稻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可知,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配比在1∶60~80∶1时, 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 增效作用,尤其是当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的配比在1∶10~30∶1 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啶虫丙醚与氯虫苯 甲酰胺的优选配比为30∶1、25∶1、20∶1、15∶1、10∶1、9∶1、 8∶1、7∶1、6∶1、5∶1、4∶1、3∶1、2∶1、1∶1、1∶2、1∶3、 1∶4、1∶5、1∶6、1∶7、1∶8、1∶9、1∶10,其中当啶虫丙醚与 氯虫苯甲酰胺重量比为3∶1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害虫:小白菜甜菜夜蛾。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原药及二者 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2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对小白菜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2可知,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配比在1∶60~80∶1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 效作用,尤其是当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的配比在1∶10~20∶1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的优 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 4∶1、3∶1、2∶1、1∶1、1∶2、1∶3、1∶4、1∶5、1∶6、1∶7、 1∶8、1∶9、1∶10,其中当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重量比为2∶1时 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害虫:苹果桃小食心虫。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原药及二者 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3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对苹果桃小食心虫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3可知,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配比在1∶60~80∶1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 效作用,尤其是当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的配比在1∶10~20∶1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的优 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1、 4∶1、3∶1、2∶1、1∶1、1∶2、1∶3、1∶4、1∶5、1∶6、1∶7、 1∶8、1∶9、1∶10,其中当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重量比为2∶1时 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五:
供试害虫:柑橘潜叶蛾。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原药及二者 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4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复配对柑橘潜叶蛾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4可知,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配比在1∶60~80∶1时,共 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 效作用,尤其是当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的配比在1∶10~20∶1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 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6∶1、5∶ 1、4∶1、3∶1、2∶1、1∶1、1∶2、1∶3、1∶4、1∶5、1∶6、1∶ 7、1∶8、1∶9、1∶10,其中当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重量比为2∶ 1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六:
供试害虫:叶菜小菜蛾。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原药及二者不 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5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复配对叶菜小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5可知,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配比在1∶60~80∶1时,共毒 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6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 作用,尤其是当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 作用更为明显突出,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的优选 配比为10∶1、9∶1、8∶1、7∶1、6∶1、5∶1、4∶1、3∶1、2∶1、 1∶1、1∶2、1∶3、1∶4、1∶5、1∶6、1∶7、1∶8、1∶9、1∶10, 其中当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重量比为1∶1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 用最为明显。
经发明人实验过程中发现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 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茶小 绿叶蝉、茶毛虫、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蚜虫、潜叶蛾、桃小 食心虫、斜纹夜蛾、金纹细蛾、小卷叶蛾、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 叶螟、蓟马、棉铃虫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应用实施例七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防治甘蓝小菜蛾 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山东省安丘市金冢子镇,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 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 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市购)。
药前调查甘蓝小菜蛾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 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6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防治甘蓝小菜蛾药效试验
由表6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甘 蓝小菜蛾,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八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纵卷 叶螟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汉中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 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200g/L氯 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市购)。
药前调查水稻稻纵卷叶螟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 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7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由表7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配后能有效防 治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 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九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茶树茶小绿叶 蝉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四川雅安,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 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20%氟虫双 酰胺水分散粒剂(自配)。
药前调查茶树茶小绿叶蝉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 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8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由表8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茶树 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 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及其复配防治棉花棉铃虫药 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渭南大荔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 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20% 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自配)。
药前调查棉花棉铃虫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 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9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及其复配防治棉花棉铃虫药效试验
由表9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氟虫双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棉花 棉铃虫,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 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黄瓜蚜虫药 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泾阳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 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10%氟 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自配)。
药前调查黄瓜蚜虫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 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0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黄瓜蚜虫药效试验
由表10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 瓜蚜虫,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 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苹果金纹细 蛾药效试验
本实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 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35%溴 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自配)。
药前调查苹果金纹细蛾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 1天、15天、30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1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苹果金纹细蛾药效试验
由表11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溴氰虫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苹 果金纹细蛾,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 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三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茄子蓟马药效 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括苍镇,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啶虫丙醚水乳剂(自配)、 15%唑虫酰胺乳油(自配)。
药前调查茄子蓟马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 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2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及其复配防治茄子蓟马药效试验
由表12可以看出,啶虫丙醚与唑虫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茄子 蓟马,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 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啶虫丙醚与氯虫苯甲酰 胺、氟虫双酰胺、氟啶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复配后对多种 作物上的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菜青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蚜虫、 潜叶蛾、桃小食心虫、斜纹夜蛾、金纹细蛾、小卷叶蛾、稻飞虱、二 化螟、稻纵卷叶螟、蓟马、棉铃虫等常见害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 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