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培养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培养盒.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23372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10.16 CN 203233725 U *CN203233725U* (21)申请号 201320180359.2 (22)申请日 2013.04.12 A01G 1/04(2006.01) (73)专利权人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高原街 4 号 (72)发明人 吴尚军 邓德江 胡晓燕 魏金康 贺国强 朱莉 (54) 实用新型名称 食用菌培养盒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装置的技 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盒, 本实用新 型的食用菌培养盒可自家进行。
2、食用菌出菇培养 ; 包括前侧板、 后侧板、 底板、 顶板、 左侧板和右侧 板 ; 前侧板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板, 底板上 设置有第一插槽, 第一插板插入第一插槽中, 左侧 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板, 右侧板的后侧面 上设置有第三插板, 后侧板上设置有第二插槽和 第三插槽, 第二插板插入第二插槽中, 第三插板插 入第三插槽中, 左侧板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 有左上固定板和左下固定板, 右侧板的顶面和底 面上分别设置有右上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左上 固定板和右上固定板均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 和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
3、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233725 U CN 203233725 U *CN203233725U* 1/1 页 2 1. 一种食用菌培养盒, 其特征在于, 包括前侧板、 后侧板、 底板、 顶板、 左侧板和右侧板 ; 所述底板与后侧板连接在一起, 后侧板与顶板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 板的左侧与左侧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右侧与右侧板连接在一起, 并且前侧板的前侧面 上设置有第一插板, 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 所述第一插板插。
4、入所述第一插槽中, 所述左侧 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板, 所述右侧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三插板, 所述后侧板上设 置有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 所述第二插板插入所述第二插槽中, 所述第三插板插入所述第 三插槽中, 所述左侧板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左上固定板和左下固定板, 所述右侧板 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右上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并且在左侧板和右侧板打开状态 时, 所述左上固定板和右上固定板均与顶板固定, 所述左下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 固定。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食用菌培养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板为两组, 所述第一插 槽为两组, 并且两组第一插板中的一组与两组第一插槽中的。
5、一组插装配合。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食用菌培养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与后侧板一体连接在一 起, 后侧板与顶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左侧与左侧板 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右侧与右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233725 U 2 1/2 页 3 食用菌培养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培养食用菌的装置的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 盒。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 食用菌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而生活中可见的多数食用菌为 菇类 ; 在现有的食用菌培养中, 主要针对的是生产单位和车间进行培养, 。
6、因此人们只能通过 购买的方式取得食用菌, 非常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自家进行食用菌出菇培养的食用菌 培养盒。 0004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包括前侧板、 后侧板、 底板、 顶板、 左侧板和右侧板 ; 所述底板与后侧板连接在一起, 后侧板与顶板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 板的左侧与左侧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右侧与右侧板连接在一起, 并且前侧板的前侧面 上设置有第一插板, 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 所述第一插板插入所述第一插槽中, 所述左侧 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板, 所述右侧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三插板, 所述后侧板上。
7、设 置有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 所述第二插板插入所述第二插槽中, 所述第三插板插入所述第 三插槽中, 所述左侧板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左上固定板和左下固定板, 所述右侧板 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右上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并且在左侧板和右侧板打开状态 时, 所述左上固定板和右上固定板均与顶板固定, 所述左下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 固定。 0005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所述第一插板为两组, 所述第一插槽为两组, 并且两 组第一插板中的一组与两组第一插槽中的一组插装配合。 0006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所述底板与后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后侧板与顶板 一体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
8、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左侧与左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右侧与右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 经过上述设置, 可以安装成整体的培 养盒, 使用时, 可将左侧板或右侧板打开, 取出菌袋、 喷壶, 去掉菌袋上的无棉盖塞, 拉直菌 袋的塑料袋, 再将菌袋放回栽培盒内, 用喷壶往菌袋出菇口喷少量水, 最后将左上固定板或 右上固定板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或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 形成及遮光又通气的口 状型出菇 ; 当一头出完菇后, 将菌袋塑料封口后, 折回左上固定板和左下固定板或右上固定 板和右下固定板, 打开另一侧的侧板 ( 左侧板或右侧板 )。
9、, 将菌袋塑料用刀割破, 将左上固 定板或右上固定板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或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 每天往菌袋上喷 3-4 次水, 一周后开始出菇 ; 二次出菇采收结束后, 折回左上固定板和左下固定板或右上固 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割破菌袋塑料袋及培养盒侧面出菇口可继续出菇, 完成整体自家食用 说 明 书 CN 203233725 U 3 2/2 页 4 菌培养。 附图说明 0008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 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0 如。
10、图 1 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包括前侧板 1、 后侧板 2、 底板 3、 顶板 4、 左侧板 5 和右侧板 6 ; 底板与后侧板连接在一起, 后侧板与顶板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 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左侧与左侧板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右侧与右侧板连接在一起, 并 且前侧板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插板 7, 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 8, 第一插板插入第一插槽 中, 左侧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插板 9, 右侧板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第三插板 10, 后侧板上 设置有第二插槽 11 和第三插槽 12, 第二插板插入第二插槽中, 第三插板插入第三插槽中, 左侧板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置有左上固定板。
11、 13 和左下固定板 14, 右侧板的顶面和底面 上分别设置有右上固定板 15 和右下固定板 16, 并且在左侧板和右侧板打开状态时, 左上固 定板和右上固定板均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 经过上述设置, 可以安装成整体的培养盒, 使用时, 可将左侧板或右侧板打开, 取出菌袋、 喷壶, 去掉菌袋上 的无棉盖塞, 拉直菌袋的塑料袋, 再将菌袋放回栽培盒内, 用喷壶往菌袋出菇口喷少量水, 最后将左上固定板或右上固定板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或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固定, 形 成及遮光又通气的口状型出菇 ; 当一头出完菇后, 将菌袋塑料封口后, 折回左上固定板和左 下固定板或右上。
12、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打开另一侧的侧板 ( 左侧板或右侧板 ), 将菌袋塑 料用刀割破, 将左上固定板或右上固定板与顶板固定, 左下固定板或右下固定板均与底板 固定, 每天往菌袋上喷 3-4 次水, 一周后开始出菇 ; 二次出菇采收结束后, 折回左上固定板 和左下固定板或右上固定板和右下固定板, 割破菌袋塑料袋及培养盒侧面出菇口可继续出 菇, 完成整体自家食用菌培养。 0011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第一插板为两组, 第一插槽为两组, 并且两组第一插 板中的一组与两组第一插槽中的一组插装配合。 0012 本实用新型的食用菌培养盒, 底板与后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后侧板与顶板一体 连接在一起, 顶板与前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板的左侧与左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前侧 板的右侧与右侧板一体连接在一起。 001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 这些改 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3233725 U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233725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