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347005.0 (22)申请日 2016.05.24 (71)申请人 句容市满园春家庭农场 地址 21240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白兔镇 解塘村1号句容市满园春家庭农场 (72)发明人 李燕 唐三元 潘小忠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2274 代理人 王云 (51)Int.Cl. A01N 65/48(2009.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及其 制备方法 (5。
2、7)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 害杀菌剂, 由以下组份制成: 陈皮、 姜黄、 辣蓼、 菖 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 该防治樱花褐斑病的 无公害杀菌剂原料来源丰富, 成本低廉, 采用纯 天然组份制成, 不仅无毒无公害, 而且能够有效 防治樱花褐斑病。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5918367 A 2016.09.07 CN 105918367 A 1.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组份制成: 陈皮、 姜黄、 辣 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
3、由以下重 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8-12份、 姜黄8-12份、 辣蓼1-3份、 菖蒲2-4份、 茴香2-4份、 肉桂1-3份、 苦参1-3份、 艾叶4-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 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10份、 姜黄10份、 辣蓼2份、 菖蒲3份、 茴香3份、 肉桂2份、 苦参2份、 艾叶 5份。 4.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陈皮、 姜黄、 辣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晒干后混合; (2) 将混合料加入5-10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1-4h; (3) 。
4、过滤, 收集滤液, 滤渣再加入 5-10 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1-3h; (4)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水加入总量的 1/20-1/10, 得原液; (5) 将滤渣晒干后粉碎, 得药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所述步骤 (5) 中将滤渣粉碎至100200目。 6.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在防治樱花褐斑病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将原液 与1020倍量水混合, 在新叶发芽时喷药两次, 落花后再喷一次; 将药粉于落花后埋入樱花 树根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918367 A 2 一种防治樱花褐斑。
5、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园林病害防治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及 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樱花褐斑病又称樱花褐斑穿孔病, 该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 日本等国早 有报道。 我国各地区樱花上发生普遍, 南京、 太原、 天津、 上海、 成都、 西安、 苏州、 济南、 长沙、 连云港、 武汉、 台湾等省市均有发生, 其中武汉、 成都、 天津等市发病严重。 染病樱花叶片穿 孔, 不仅影响观赏, 而且植株提前落叶, 影响其生长发育。 褐斑病主要危害樱花叶片, 有时也 侵染嫩梢。 发病初期, 感病叶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斑点, 斑点紫褐色,。
6、 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 圆形斑。 病斑褐色至灰白色, 病斑边缘紫褐色, 直径可达5mm。 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灰褐色零 状物,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最后病斑中部干枯脱落, 呈穿孔状, 穿孔边缘整 齐。 发病严重时, 叶片布满穿孔, 引起落叶。 病原为核果尾孢菌。 目前, 果树种植中, 为防止真菌通常使用的是化学农药杀菌剂, 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同时, 采用化学农药杀菌剂, 时各种植物病原菌菌种产生 耐药性、 抗药性, 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甚至造成防治失败。 此外, 化学农药因其不具有选择 性, 对有益的生物也会造成威胁。 而且, 很多化学农药是不可。
7、降解或难于降解的, 容易在动 植物体内积累而造成污染物的富集。 0003 随着公众对 “绿色食品” 、“无公害食品” 的要求越来越高, 市场对无污染、 可自然降 解的生态农药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从农药科学的发展来看, 在农药研制使用上 “回归自然” 及农药的 “无公害化” , 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新型生物广谱杀菌剂有着 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4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 杀菌效果好的防治樱花褐斑病的 无公害杀菌剂。 0005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其特征在于: 由以 下组份制成: 陈皮、 姜黄、 辣蓼、。
8、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 0006 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8-12份、 姜黄8-12份、 辣蓼1-3份、 菖蒲2- 4份、 茴香2-4份、 肉桂1-3份、 苦参1-3份、 艾叶4-6份。 0007 优选的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10份、 姜黄10份、 辣蓼2份、 菖蒲3份、 茴香3 份、 肉桂2份、 苦参2份、 艾叶5份。 0008 进一步地还提供了一种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陈皮、 姜黄、 辣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晒干后混合; (2) 将混合料加入5-10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
9、煎煮1-4h;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918367 A 3 (3) 过滤, 收集滤液, 滤渣再加入 5-10 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1-3h; (4)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水加入总量的 1/20-1/10, 得原液; (5) 将滤渣晒干后粉碎, 得药粉。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 (5) 中将滤渣粉碎至100200目。 0010 进一步地还提供了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在防治樱花褐斑病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将原液与1020倍量水混合, 在新叶发芽时喷药两次, 落花后再喷一次; 将药粉 于落花后埋入樱花树根部。 0011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防治樱花褐斑病。
10、的无公害杀菌剂原料来源丰富, 成本低 廉, 采用无公害的组份制成, 不仅无毒无公害, 而且能够有效防治樱花褐斑病。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实施例1 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10份、 姜黄10份、 辣 蓼2份、 菖蒲3份、 茴香3份、 肉桂2份、 苦参2份、 艾叶5份。 0013 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陈皮、 姜黄、 辣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晒干后混合; (2) 将混合料加入10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3h; (3) 过滤, 收集滤液, 滤渣再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2h; (4)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
11、水加入总量的1/10, 得原液; (5) 将滤渣晒干后粉碎, 得药粉。 0014 实施例2 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12份、 姜黄12份、 辣 蓼3份、 菖蒲4份、 茴香4份、 肉桂3份、 苦参3份、 艾叶6份。 0015 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陈皮、 姜黄、 辣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晒干后混合; (2) 将混合料加入8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4h; (3) 过滤, 收集滤液, 滤渣再加入8 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3h; (4)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水加入总量的1/15, 得原液; (5) 将滤渣晒干后粉碎, 。
12、得药粉。 0016 实施例3 防治樱花褐斑病的无公害杀菌剂, 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制成: 陈皮8份、 姜黄8份、 辣蓼1 份、 菖蒲2份、 茴香2份、 肉桂1份、 苦参1份、 艾叶4份。 0017 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陈皮、 姜黄、 辣蓼、 菖蒲、 茴香、 肉桂、 苦参、 艾叶晒干后混合; (2) 将混合料加入5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1h; (3) 过滤, 收集滤液, 滤渣再加入5倍重量的水中, 加热煎煮1h; (4) 过滤, 合并滤液, 浓缩至水加入总量的1/20, 得原液; (5) 将滤渣晒干后粉碎, 得药粉。 0018 用药方法: 将原液与1020倍量水混合, 在新叶。
13、发芽时连续两天叶面喷药每天一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918367 A 4 次, 落花后再喷一次并将药粉埋入樱花树根部。 0019 在100亩同时种植同一品种平均直径约为1.3cm的樱花种植区, 划分相同面积的4 片区域, 其中A区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原液和药粉, B区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原液和 药粉, C区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原液和药粉, D区域采用常规农田管理, 两年后对四片区 域内的樱花树进行分析比较, 见下表: ABCD 樱花褐斑病发病率0.1%0.4%0.6%4.6% 樱花树干平均直径2.6cm2.5cm2.5cm2.4cm 可见采用本发明的肥料可有效预防樱花褐斑病发病率并能增强树势。 0020 本发明按照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 应当理解, 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定本 发明, 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918367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