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及其梯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及其
梯架。
背景技术
云梯工程机械是一种进行灭火救援的主要消防装配,主要包括底
盘和梯架,梯架安装于底盘上,梯架的伸缩实现位于梯架顶端的工作
平台的高空作业功能。
梯架机构作为云梯工程机械的主要承载部件,其承载能力直接决
定整车的额定载荷的大小,其结构件的结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
全性。云梯车以机动灵活、快速救援著称,所以对其伸缩的平顺性和
安全性要求较高。
请参考图1-2,图1为现有技术常用的一种开口式桁架梯架的结
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现有技术中的梯架一般为可折叠或伸缩的多级钢结构架,主要采
用矩形钢管焊接而成。底节臂和顶节臂结构有所不同,其余相同。以
下以四节臂为例说明。请参考图1,节臂包括上弦杆、下弦杆以及连
接于上弦杆和下弦杆之间的节臂腹杆,各节臂之间设置有滑槽和滑块
组件,以便各节臂之间相对伸长或回缩。其中,滑槽一般采用图2方
式设置,滑槽设置于相邻节臂的底节臂上,本文将两节臂中靠近底盘
的一节臂定义为底节臂,底节臂滑槽由焊接于底节臂的节臂腹杆上的
导块和下弦杆1的上表面共同围成,大致形状为U型。滑轨组件包括
滑块和滑块座,滑块座焊接在次节臂的下弦杆上。一般地,滑块用螺
钉固定在在滑块座上。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滑槽普遍采用导块和下弦杆
组成的U型,滑块座焊接在次节臂的下弦杆上的结构形式。整个结构
因焊接的变形影响梯架伸缩的平顺性,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
成本高。另外滑块安装的导槽为焊接结构,在梯架作业过程中,存在
卡滞的安全隐患。
另外,下弦杆为方形结构组成的梯架占据比较大的空间,不易布
置其他零部件,梯架截面的利用率比较低。
因此,如何改进梯架的结构,提高伸缩平顺性,降低卡滞的隐患,
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及其梯架,该梯架伸缩平
顺性比较好,可降低卡滞的隐患,且可提高截面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云梯工程机械的梯
架,包括至少两节节臂,各所述节臂包括上弦部件、下弦部件以及连
接所述上弦部件和所述下弦部件的腹杆,相邻所述节臂两者其一设置
有滑槽,另一者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滑动的滑轨,所述滑槽形成于所
述下弦部件上。
优选地,所述下弦部件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形成所述滑槽。
优选地,所述下弦部件还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形成与相邻所
述节臂的下弦部件的凹陷部配合滑动的所述滑轨。
优选地,所述下弦部件包括下弦支撑体和设于所述下弦支撑体上
的滑座,所述滑座内固设有滑块,所述凹陷部设于所述滑块上,所述
滑轨固定于相应所述腹杆。
优选地,所述下弦支撑体的上表面包括呈阶梯布置的第一面和第
二面,所述第一面高于所述第二面,所述腹杆连接所述第一面,所述
滑座设于所述第二面,且所述滑座的一侧面抵靠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
的连接面。
优选地,所述滑轨设于腹杆的内侧,所述凹陷部为设置于所述滑
块上开口向外的凹槽,后一节臂的所述滑块的凹槽与前一节臂的所述
滑轨配合滑动。
优选地,所述滑座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腹杆上。
优选地,当所述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两相邻所述节臂位于同侧
的下弦支撑体在第一方向上面面相对,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方向为
沿各所述下弦支撑体布置方向。
优选地,所述下弦部件为异型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相邻节臂之间相对滑动的滑槽由下弦
部件形成,无需下弦部件与其他部件配合形成,影响滑槽平滑性的因
素大大降低,可提高滑槽的平滑性,可降低卡滞的隐患,并且,滑槽
设置于下弦部件上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两节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
高截面的利用率,并且有利于优化梯架中其它部件的设置,有利于梯
架整体的优化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底
盘上的梯架,所述梯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梯架。
本发明的云梯工程机械具有上述梯架,故该云梯工程机械也具有
梯架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常用的一种开口式桁架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下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下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2中部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
示:
下弦部件11、导块12、腹杆13、上弦部件14、滑块20、滑块安
装座21、螺钉22、螺钉23。
其中,图3-7中部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所
示:
下弦支撑体30、上弦部件50、腹杆31、滑块40、滑座41、滑轨
42、螺钉43、第一面301、第二面302、连接面305、下弦部件60、
凸起部601、凹陷部60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及其梯架,该梯架伸缩平
顺性比较好,可降低卡滞的隐患,且可提高截面的利用率。
本文以开口式桁架梯架为例介绍技术方案,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应
当理解,本文所述梯架的构思用于其它形式梯架也在本文的保护范围
内。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
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4,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梯架的结构示
意图;图4为图3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中仅示出相邻两节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云梯工程机械的梯架,包括至少两节节
臂,各节臂包括上弦部件、下弦部件以及连接上弦部件和下弦部件的
腹杆31,同一节臂的下弦部件左右对称分布,两者之间连接有梯板51。
相邻节臂的下弦部件两者其一设置有滑槽,另一者设有与滑槽配合滑
动的滑轨,滑槽形成于下弦部件上。上弦部件和下弦部件可以为重量
比较轻的异型钢管,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结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相邻节臂之间相对滑动的滑槽由下弦
部件形成,无需下弦部件与其他部件配合形成,影响滑槽平滑性的因
素大大降低,可提高滑槽的平滑性,可降低卡滞的隐患,并且,滑槽
设置于下弦部件上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两节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
高截面的利用率,并且有利于优化梯架中其它部件的设置,有利于梯
架整体的优化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两节臂中靠近底盘的一节臂定义为前一节
臂,相应地,另一节臂定义为后一节臂。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下弦部件具有凹陷部,凹陷部形成滑
槽。凹陷部可以设置于下弦部件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于下弦部件的
侧面。
请参考图6-7,图6为本发明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梯架的结构示
意图;图7为图6中下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下弦部件还具有凸起部601,凸起部601
形成与相邻节臂的下弦部件的凹陷部602配合滑动的滑轨。以图6为
例,前一节臂的下弦部件中的凹陷部602与后一节臂的下弦部件的凸
起部601形成相互配合的滑槽和滑轨。
当然,也可以进行如下设置:前一节臂的下弦部件中的凸起部与
后一节臂的下弦部件的凹陷部形成相互配合的滑轨和滑槽。
这样,滑槽和滑轨均由下弦部件形成,可相对减少安装部件的数
量。
当然,为了减缓磨损,下弦部件的凹陷部内可以设置由耐磨材料
制作的滑块61,滑块61上设置有与滑轨配合的滑槽。
请再次参考图3-4,并结合图5,图5为图3中下弦部件的结构示
意图。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下弦部件包括下弦支撑体30和设
于下弦支撑体30上的滑座41,滑座41内设置有滑块40,凹陷部设于
滑块40上,滑块40可以采用相对比较耐磨损的橡胶等材料,滑轨42
固定于相应腹杆31。本实施方式中下弦部件为分体结构,相对比较容
易加工,且当安装时,可以便于调节前一节臂和后一节臂之间的配合
位置关系,方便安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弦支撑体30的上表面包括呈阶梯布
置的第一面301和第二面302,第一面301高于第二面302,腹杆31
连接第一面301,滑座41设于第二面302,且滑座41的一侧面抵靠第
一面301和第二面302的连接面305。这样,当滑座41安装时,第一
面301和第二面302的连接面305可以对滑座41起到定位的作用,有
利于滑座41的快速安装。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滑轨42设于腹杆31的内侧,凹陷部为
设置于滑块40上开口向外的凹槽,后一节臂的滑块40的凹槽与前一
节臂的滑轨42配合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靠近纵中心面一侧定
义为内,相应远离纵中心面一侧为外,其中,纵中心面为垂直于梯架
的踏板布置方向的中心面。
上述各实施例中,滑座4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于腹杆31上;螺栓
固定简单方便、且可消除现有技术中焊接变形的影响,装配可调性比
较高。
上述各实施例中,当梯架处于收缩状态时,两相邻节臂位于同侧
的下弦支撑体30在第一方向上面面相对,且相互平行,以图5为例,
面303与面304相互平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
各下弦支撑体30布置方向。
与现有技术中使用下弦方管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的下弦支撑体30
之间沿布置方向具有相互平行的面(面303与面304),可以使两节臂
之间的空间更加紧凑,在实现相同刚度的情况下,可大大降低整体梯
架的占据空间。
也就是说,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下弦支撑体为异型钢管,其横截面
为非凸图形,底边可以为水平面,连接梯板51的一侧可以为竖直边
306。
在上述梯架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包括
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上的梯架,梯架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梯架。
本发明的云梯工程机械具有上述梯架,故该云梯工程机械也具有
梯架的上述技术效果。
云梯工程机械的其他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云梯工程机械及其梯架进行了详细
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
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
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
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