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352569A43申请公布日20131016CN103352569ACN103352569A21申请号201310329093822申请日20130731E04G21/00200601E04B2/8420060171申请人清远新绿环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地址511500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循环经济产业园申请人田仁德72发明人付志洪田仁德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代理人曹志霞54发明名称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整个建筑物采用一体化混凝土浇注形成蜂窝状,具有更好的抗震、密封、保温性能,并且进一。
2、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352569ACN103352569A1/2页21一种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施工第一步、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完后,在拼缝处做防水处理;第二步、外墙、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
3、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第三步、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第四步、安装楼板每一房间一块整。
4、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第五步、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
5、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第六步、铺设楼板隔音保温层;第七步、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第八步、绑扎钢筋绑扎内、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第九步、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
6、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照所述第一步至第九步的步骤方法施工上一层建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十步的施工方法是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每一侧的墙体板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权利要求书CN103352569A2/2页3互相插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中一侧的墙体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另一端与另。
7、一侧墙体板的内侧接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之间的纵向钢筋柱以及墙体钢筋,所述墙体钢筋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和墙体钢筋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和斜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权利要求书CN103352569A1/5页4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居住型建筑房屋的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墙板并且墙板柱混凝土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
8、法。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居住型房屋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和基于钢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中,建筑基础完成后一般首先施工框架结构,然后在框架中填充砖块,并在砖墙的内外侧面施工一层水泥。其主要缺点是0003第一、建筑施工程序复杂,劳动量大,工期长,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而且由于现场施工量大难于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0004第二、整个建筑体的混凝土在不同施工部位分别实施浇注,浇筑后互相独立,难于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强度,抗震性能、密封性能等不能令人满意。0005第三、在施工框架和涂覆水泥时需要频繁、大批量使用模板,增加了施工成本并影响了建设效率。0006第四、。
9、主体施工完毕后需要房间隔离、内外墙装饰和保温处理,房屋建造周期较长,建造成本进一步提高。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用以克服现有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的缺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建筑施工效率更高,周期更短,房屋混凝土浇筑后成一体化结构,具有更好的质量性能,并且施工更加便捷。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9一种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施工0010第一步、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在地下室外墙施工完后,在拼缝处做防水处理;0011第二步、外墙。
10、、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0012第三步、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
11、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说明书CN103352569A2/5页50013第四步、安装楼板每一房间一块整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0014第五步、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
12、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0015第六步、铺设楼板隔音保温层;0016第七步、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0017第八步、绑扎钢筋绑扎内、。
13、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0018第九步、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0019优选地,依照所述第一步至第九步的步骤方法施工上一层建筑。0020优选地,第十步的施工方法是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0021优选地,所述的墙体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每一侧的墙体板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互相插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
14、中一侧的墙体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支撑块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墙体板的内侧接触。0022优选地,所述的墙体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之间的纵向钢筋柱以及墙体钢筋,所述墙体钢筋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和墙体钢筋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和斜向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0023本发明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整个建筑物采用一体化混凝土浇注形成蜂窝状,具有更好的抗震、密封、保温性能,并且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其具体积极效果在于0024第一。
15、、本发明的墙体板等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不仅具有安装快捷,省工省时的突出特点,能够实现工厂化施工,不产生建筑垃圾,而且更便于质量控制。0025第二、整个建筑物采用一体化混凝土浇注形成蜂窝状,并在墙板中采用了钢筋柱和斜向钢筋,利用本发明建造的房屋防水等级达到A级,抗震达到9级裂度,并具有明显优于现有建筑房屋的保温、抗风、防潮、隔音、防水、耐火效果,使用寿命更长。特别适合于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丘陵地带房屋建设,多雨、强风地带、地震多发带房屋建设中使用。说明书CN103352569A3/5页60026第三、施工中省去了模板,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0027第四、采用本发明的施工方。
16、法,由于所用板材外表面可以加工得平整、美观,因此省去了房屋装修环节,房屋整体感更强,更美观,并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0028第五、与传统结构比较,能够节省钢材4060,水泥用量也大幅度降低。附图说明0029图1是显示本发明墙体板及其支撑块之间安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0030图2是本发明墙体板的一个单元的剖视形式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3是本发明建筑墙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未浇筑混凝土状态)。0032图4是本发明柱体的结构示意图(未浇筑混凝土状态)。0033图5是本发明第一块柱体平板的剖视形式的结构示意图。0034图6是本发明室内隔墙圈梁的结构示意图。0035图7是本发明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17、。0036图8是本发明室内隔墙圈梁的安装方式示意图。0037图9是本发明所建造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的结构形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38为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0039本发明提供的一体化浇注的建筑房屋施工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0040第一步、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中的纵向钢筋从钢筋混凝土基础向上伸出,用于与墙、柱内钢筋搭接。0041第二步、外墙、柱施工首先立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并使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外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进行临时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和柱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外墙内侧墙。
18、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使外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墙体和柱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0042其中,所述的墙体具有如下结构0043包括平行设置的内、外侧墙体板1,每一侧的墙体板1均由若干个墙体板单元通过侧边互相插接的方式延续而成。其中一侧的墙体板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块2,支撑块2的另一端与另一侧墙体板1的内侧接触,如图1所示。还包括位于内外侧墙体板1之间的纵向钢筋柱3以及墙体钢筋4,所述墙体钢筋4包括水平钢筋和斜向钢筋,纵向钢筋柱3和墙体钢筋4的交接处采用绑扎方式互相连接,所述纵向钢筋柱3和斜向。
19、钢筋的上下两端均超出内外侧墙体板1的上下两端,其中,向下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混凝土基础内或者墙体下方的圈梁内,向上的超出部分用于穿入墙体上方的圈梁内。在内外侧墙体板1之间浇注混凝土。0044如图2,所述的墙体板1的每一个单元包括墙体保温层12和墙体保温层12的前、后两侧的墙体板材11。所述墙体板材11的左右两侧分别带有用于相邻墙体板单元的说明书CN103352569A4/5页7板材互相插接配合的凸条13和凹槽14。0045在实际施工操作中,通常将内、外各两个墙体板单元作为一个施工单元,仍如图1、2。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施工单元中心处设有一条纵向钢筋柱3,每一个施工单元内设有互相交叉的两条斜向钢筋。
20、,如图3所示。0046所述的柱体具有如下结构0047包括竖立坐落在混凝土基础5上表面的柱体平板6以及竖立坐落在混凝土基础5上表面的柱体拐角板7。在所述柱体平板6与柱体拐角板7围成的空间内设有根部位于混凝土基础5之内的钢筋并浇筑有混凝土。如图4。0048具体结构如下本结构柱的柱体平板6和柱体拐角板7为各两块。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柱板凹槽或者柱板凸条63,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64,如图5所示。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外侧边分别带有45装配斜面,第一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一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外侧边带有45装配斜面。
21、并通过该45装配斜面与第二块柱体平板6的内侧45装配斜面互相配合形成柱体的第二阳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一阴角。第一块拐角板7的内侧边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两个侧边均带有用于与墙体板插接配合的凹槽或者凸条。第二块拐角板7的拐角作为柱体的第二阴角。仍如图4。0049所述的柱体平板6包括柱体保温层62和柱体保温层62的前、后两侧侧的柱体板材61。所述的柱体拐角板7与柱体板单元虽然形状不同,但具有类似的结构,柱体拐角板7也包括保温层和保温层两侧的板材。0050第三步、内墙施工首先立内墙外侧墙板并使内墙外侧墙板及外侧柱板卡接,利用外架对内墙外侧墙板进行临时。
22、支撑、固定,然后绑扎墙体钢筋,再在墙体钢筋的缝隙中安装悬浮端用于与内墙内侧墙板之内侧壁相接触的支撑块,使支撑块的根部与内外墙外侧墙板的内侧面相固定,然后扣内墙内侧墙板,使内墙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卡接,最后对内墙体进行连接加固使墙体和柱体成为整体结构。0051其中,所述的内墙体具有与外墙体相同的结构,仅厚度存在差异。0052第四步、安装楼板每一房间一块整体楼板,通过吊装方式安放于墙、柱上,使楼板的边沿坐落在内侧墙板及内侧柱板之上端,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楼板的内端面与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内侧墙板或内侧柱板的内侧,以留出向内、外侧。
23、墙板之间以及内、外侧柱板之间浇注混凝土的通道,最后在墙体与楼板以及柱体与楼板之间连接加固。0053第五步、施工室内隔墙圈梁室内隔墙圈梁包括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内外侧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内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
24、0054具体结构如下说明书CN103352569A5/5页80055如图6、8,本发明的室内隔墙圈梁包括作为梁体板8的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在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之间安装有钢筋并充填有混凝土。0056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0057如图7,左立板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左平板也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
25、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右立板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右平板也包括圈梁板材81和固定于圈梁板材81内侧的圈梁保温层82。0058左立板内侧板材与左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左立板外侧板材与左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同样地,右立板内侧板材与右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右立板外侧板材与右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0059仍如图6、8所示,建筑施工中,梁体板8的平板坐落在作为承重墙的室内隔墙9上,立板外侧面靠在走向与室内隔墙交叉(比如垂直交叉)的墙体上。0060如图8,所述室内隔墙9包括作为墙板9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并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安装有钢筋并充填有混凝土。墙板91。
26、具有三层结构互相平行设置的外板材、内板材以及位于外板材与内板材之间的保温层。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右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目的是浇注混凝土及于墙板91内的保温层,以确保梁、墙之间连接更加牢固,结合处具有更好的密封性。0061第六步、铺设楼板保温层。0062第七步、搭建楼梯将楼梯吊装到位安装,楼梯钢筋外露端用于与圈梁钢筋搭接。0063第八步、绑扎钢筋绑扎内、外墙圈梁钢筋形成圈梁主体,并使楼板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柱钢筋与圈梁钢筋搭接,圈梁钢筋与楼梯钢筋搭接。0064第九步、浇注混凝土采用由高强度水泥配。
27、制的自流密实混凝土进行浇注,使墙体、柱体、楼板、圈梁成为一体。然后施工上一层建筑。0065第十步、屋面施工标准层施工完毕后,在最上层架设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使屋面梁的钢筋与墙体、柱体、圈梁钢筋分别连接,在屋面梁上铺设屋面板,连接加固,找水平,施工防水层及其保护层,最后安装光伏板。0066如果拆除墙体板、梁体板、柱体板,整个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呈图9所示的蜂窝状。006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说明书CN103352569A1/7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2/7页10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03/7页11图4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14/7页12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25/7页13图7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36/7页14图8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47/7页15图9说明书附图CN103352569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