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动方法.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10424952.5 (22)申请日 2016.06.16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99686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10.12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510643490.1 2015.10.08 CN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思肯三维科技发展有限公 司 地址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 道东方大道33号旁边东方大田工业区 第4栋厂房 (72)发明人 林新 赵正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
2、有 限公司 35203 代理人 徐勋夫 (51)Int.Cl. A47K 7/04(2006.01) A46B 13/02(2006.01) A46B 7/00(2006.01) 审查员 张利 (54)发明名称 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动方 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及其运动驱动方法, 包括外壳、 刷头及刷头驱动 结构; 刷头包括有刷毛座、 用于接受驱动的连接 件及安装于连接件上的弹性件; 刷头驱动结构包 括马达、 偏心轮、 联动件及用于连接刷头的连接 轴, 该偏心轮的偏心柱向上伸入联动件的滑槽 内; 在马达驱转作用下, 偏心柱作用于联动件的 滑槽, 。
3、刷头随联动件获得平面方向往复运动及3D 贴面弹性变形运动, 其能够对面部表面往复搓洗 清洁, 且能够贴合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变形, 实 现对面部进行人性化多方向清洁, 更符合人体工 学设计, 其清洗更彻底; 以及, 其驱动结构及方法 简单可靠, 适于推广应用于多种自动洁面刷等产 品中。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3页 CN 105996869 B 2018.10.23 CN 105996869 B 1.一种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外壳、 刷头及用于驱动刷头自动 工作的刷头驱动结构; 其中, 该刷头包括有刷毛座、 用于接受驱动的连接件及安装于连接件上的弹性件; 其。
4、 中, 该刷毛座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刷毛分座拼合而成, 前述连接件上针对每个刷毛分座分别 设置有转轴, 每个刷毛分座底部枢接于相应的转轴上, 每个刷毛分座被分隔形成分别位于 转轴两侧可相对转轴旋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前述弹性件具有分别针对每个刷毛分座 设置的弹性壁组, 每个弹性壁组包括有第一弹性壁和第二弹性壁,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 壁之间形成有让位通孔, 前述转轴位于让位通孔内,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间距设置以 分别位于前述转轴的两侧,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分别可弹性变形支撑式位于第一部 分、 第二部分下方; 该刷头驱动结构包括有马达、 偏心轮、 联动件及用于连接刷头的连接轴。
5、, 该连接轴与前 述连接件相连接; 该偏心轮上端具有偏心柱, 马达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偏心轮下端, 马达的 输出轴与前述偏心柱彼此平行; 该联动件下端形成有前后延伸的滑槽, 该滑槽具有下端开 口, 前述偏心柱向上伸入滑槽内, 前述连接轴则连接于联动件上, 且连接轴相对联动件位置 固定; 在马达驱转作用下, 偏心柱作用于联动件的滑槽, 连接轴随联动件做平面方向往复运 动; 所述连接轴的前端连接有卡扣盘, 卡扣盘后侧往前凹设有定位连接孔, 该定位连接孔 为非圆形结构, 卡扣盘的前侧往后开设有第一锁固孔, 第一锁固孔贯通定位连接孔; 连接轴 的前端形状与定位连接孔匹配, 连接轴前端伸入定位连接孔内, 。
6、连接轴前端面往后凹设有 第二锁固孔, 该第二锁固孔与前述第一锁固孔正对, 通过锁固螺丝连接于第一锁固孔、 第二 锁固孔; 该卡扣盘周缘具有卡扣限位部, 前述刷头的连接件上具有卡扣倒勾, 该卡扣倒勾则 扣装于卡扣限位部的后侧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有彼此 组配的前壳和后壳, 该前壳上开设有刷头安装口, 前述刷头安装于刷头安装口处, 前述刷头 驱动结构安装于前壳和后壳围构而成的腔体内部; 以及, 该前壳和后壳的拼合部位夹设有 防水胶圈, 该防水胶圈的截面呈 “工” 字形结构, 防水胶圈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防水壁、 连接 壁及第二防水壁, 。
7、前壳、 后壳的内侧均形成有嵌槽及限位挡部, 前述第一防水壁两端分别嵌 入前壳、 后壳的嵌槽内, 前述第二防水壁两端则挡于限位挡部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针对刷头驱动结 构设置有内壳, 该内壳锁固于外壳内侧, 该内壳的内部具有容置腔, 该容置腔内自下而上分 隔形成第一、 第二及第三容置腔; 该第一、 第二容置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挡壁, 该第一定位挡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 前 述马达位于第一容置腔内, 前述偏心轮位于第二容置腔内, 前述马达的输出轴自第一通孔 伸出以连接于偏心轮下端; 该第二、 第三容置腔之间设置有第二定位挡壁, 该第二定位挡壁。
8、 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前述联动件具有下段受推部和上段轴接部, 前述滑槽形成于下段受推 部的底部, 该下段受推部位于第二容置腔内, 该上段轴接部位于第三容置腔内, 第三容置腔 的内侧顶部进一步开设有向下贯通第三容置腔的第四容置腔, 该上段轴接部的顶部向上伸 入第四容置腔内, 第四容置腔的前内侧壁、 后内侧壁分别限位于上段轴接部的前、 后侧; 该 上段轴接部上开设有非圆形轴孔, 前述连接轴的后端适配于该非圆形轴孔内; 第三容置腔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5996869 B 2 的前侧壁上开设有第三通孔, 前述连接轴前端穿过第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
9、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轴上套设有 防水圈组, 该防水圈组对应前述第三通孔前侧设置; 该防水圈组包括有前侧防水圈、 后侧防 水圈; 该前侧防水圈具有前侧基体圈、 自前侧基体圈内环侧一体斜向前延伸形成有第一斜向 圈和自前侧基体圈内环侧一体斜向后延伸形成有第二斜向圈, 第一斜向圈和第二斜向圈分 别沿前后套设于连接轴外围; 该后侧防水圈具有后侧基体圈、 自后侧基体圈前侧一体向前延伸形成有前侧支撑环和 自后侧基体圈后侧一体向后延伸形成有后侧支撑环, 后侧基体圈套设于连接轴外围, 该前 侧支撑环抵接于前述第二斜向圈后侧面, 前述第二斜向圈后侧面进一步往后凸设有接触凸 部, 该接触凸部抵接于后侧基。
10、体圈的前侧面; 该后侧支撑环抵接于前述内壳前侧外壁面上, 或者, 于后侧支撑环与内壳前侧外壁面之间夹装垫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壁、 第 二弹性壁的顶端高度不相等; 所述第一弹性壁的顶端高度低于第二弹性壁的顶端高度; 所 述转轴装设于相应的转轴座上, 该转轴座顶部朝向相应第二部分凸设有防止刷毛分座朝向 第二部分所在侧往下旋转过度的限位凸部; 所述弹性件具有压盖部, 前述弹性壁组分别形成于压盖部上; 每个刷毛分座底部分别 向上凹设有便于组装定位的定位凹槽, 所述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的上端对应伸入相应 的定位凹槽内; 所述压盖部上分别。
11、于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侧旁形成有供弹性变形让位 的避让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硅胶 件; 以及, 所述弹性件为一体成型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彼 此组装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该第一连接件位于第二连接件底部; 该第一连接件上 开设有第一连接孔, 该第二连接件底部朝向第一连接件所在侧凸设有第一连接轴, 该第一 连接轴适配于第一连接孔内; 该第二连接件上朝向前述转轴座分别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前 述转轴座底部凸设有第二连接轴, 该第二连接轴适配于第二连接孔内; 所述。
12、第一连接件顶端具有向上凸设有周缘环壁, 前述压盖部底部周缘形成有环形槽, 该周缘环壁适配于环形槽内; 该压盖部底部往内一体延伸形成有定位部, 该定位部顶部与 压盖部之间形成有装配槽, 前述第二连接件横向伸入装配槽内, 该定位部夹装于第二连接 件与第一连接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盖部包括有中 间区域部分和周边区域部分, 所述中间区域部分是指前述各弹性壁组围构结构的内侧, 所 述周边区域部分是指前述各弹性壁组围构结构的外侧; 所述中间区域部分呈自周围朝向内 部渐低之第一弧面结构, 所述中间区域部分顶面与各刷毛分座底部之间形成有让位凹槽; 前。
13、述转轴座的侧面朝向中间区域部分下方凸设有辅助定位凸块, 该辅助定位凸块位于第二 连接件与中间区域部分之间; 前述刷毛座的各刷毛分座前侧表面呈往外渐低的斜面结构; 所述压盖的周边区域部分具有分别对应各刷毛分座设置的自内往周缘渐低之第二弧面结 构。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5996869 B 3 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洁面刷领域技术, 尤其是指一种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 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早前, 人们在清洁脸部时, 利用手动洁面刷, 其存在效率低等缺陷; 后来, 人们研究 出了电动洗脸刷, 其通过电磁铁。
14、和磁铁的作用, 悬垂带动弹性钢片左右摆动, 从而带动机头 摆动, 达到刷头摆动的效果, 如此, 实现了刷头在肌肤上自动沿平面往复运动之目的, 其相 比手动洁面刷而言, 着实有了较大进步性, 使用更为方便, 但是, 其仅能对皮肤表层进行清 洁, 很难对肌肤进行深层清洁, 因此, 其存在清洁不够彻底之缺陷, 同时, 其结构较为复杂, 生产制作及组装均较麻烦。 0003 以及, 现有技术中, 不管是手动洁面刷还是电动洗脸刷, 其刷头均是固定不可变形 之结构, 人的面部是3D曲面状, 因此, 在清洁完成后, 总会存在一些无法清洁的死角, 其存在 清洁不够彻底之缺陷。 0004 因此, 需要研究出一种新。
15、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 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3D刷头的 多角度洁面刷及其运动驱动方法, 其在单一马达驱转作用下, 能够以贴合面部曲面进行3D 贴面变形的方式进行表面往复搓洗清洁, 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其清洗更彻底; 以及, 其驱 动结构及方法简单可靠。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带3D刷头的多角度洁面刷, 包括有外壳、 刷头及用于驱动刷头自动工作的刷 头驱动结构; 0008 其中, 该刷头包括有刷毛座、 用于接受驱动的连接件及安装于连接件上的弹性件; 其中, 该刷毛座至少由两个以。
16、上的刷毛分座拼合而成, 前述连接件上针对每个刷毛分座分 别设置有转轴, 每个刷毛分座底部枢接于相应的转轴上, 每个刷毛分座被分隔形成分别位 于转轴两侧可相对转轴旋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前述弹性件具有分别针对每个刷毛分 座设置的弹性壁组, 每个弹性壁组包括有第一弹性壁和第二弹性壁,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 性壁之间形成有让位通孔, 前述转轴位于让位通孔内,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间距设置 以分别位于前述转轴的两侧, 该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分别可弹性变形支撑式位于第一 部分、 第二部分下方; 0009 该刷头驱动结构包括有马达、 偏心轮、 联动件及用于连接刷头的连接轴, 该连接轴 与前。
17、述连接件相连接; 该偏心轮上端具有偏心柱, 马达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于偏心轮下端, 马 达的输出轴与前述偏心柱彼此平行; 该联动件下端形成有前后延伸的滑槽, 该滑槽具有下 端开口, 前述偏心柱向上伸入滑槽内, 前述连接轴则连接于联动件上, 且连接轴相对联动件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5996869 B 4 位置固定; 在马达驱转作用下, 偏心柱作用于联动件的滑槽, 连接轴随联动件做平面方向往 复运动。 0010 一种洁面刷的运动驱动方法, 通过马达驱动偏心轮, 由偏心轮的偏心柱作用于联 动件上前后延伸的滑槽, 联动件获得平面方向往复运动, 或者联动件同时获得垂直方向敲 击运动及前述平。
18、面方向往复运动; 将刷头本身的各刷毛分座设计为通过转轴可旋转, 再利 用第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分别对各刷毛分座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弹性支撑作用, 在使 用时, 每个刷毛分座及整个刷毛座能够随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变形运动。 001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具体而言, 由上述技术方案 可知, 其主要是通过对刷头及刷头驱动结构的特殊结构设计, 其刷头在单一马达驱转作用 下, 刷头能够获得平面方向往复运动及3D贴面弹性变形运动等清洁动作, 其能够对面部表 面往复搓洗清洁, 且能够贴合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变形, 实现对面部进行人性化多方向清 洁, 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其。
19、清洗更彻底; 以及, 其驱动结构及方法简单可靠, 适于推广应用 于多种自动洁面刷等产品中。 0012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 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组装立体示图; 0014 图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图; 0015 图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结构示图; 0016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结构示图; 0017 图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驱动结构的局部结构示图; 0018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详细分解结构示图; 0019 图7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联动件的结构示图; 0020 图8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卡。
20、扣盘的结构示图; 0021 图9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局部截面结构示图 (未示刷头结构) ; 0022 图10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局部分解结构示图 (未示刷头结构) ; 0023 图1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详细分解结构示图 (未示外壳) ; 0024 图1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的组装立体示图 (未示刷毛结构) ; 0025 图13是图12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组装立体示图; 0026 图1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的第一分解结构示图; 0027 图1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的第二分解结构示图; 0028 图1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之刷毛座的分解结构示图; 0029 图17是本实施例一中刷。
21、头之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图; 0030 图18是本实施例一中刷头之弹性件的主视图; 0031 图19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的第一截面结构示图; 0032 图20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中刷头的第二截面结构示图; 0033 图2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三中刷头的截面结构示图; 0034 图2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三中刷头的分解结构示图;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5996869 B 5 0035 图2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三中刷毛分座的分解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请参照图1至图23所示, 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两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其包括有外 壳、 刷头34及用于驱动刷头34自动工作的刷头驱动。
22、结构。 0037 其中, 该刷头34包括有刷毛座、 用于接受驱动的连接件及安装于连接件上的弹性 件2; 该刷毛座至少由两个以上的刷毛分座1拼合而成, 前述连接件上针对每个刷毛分座1分 别设置有转轴5, 每个刷毛分座1底部枢接于相应的转轴5上, 每个刷毛分座1被分隔形成分 别位于转轴5两侧可相对转轴5旋转的第一部分8和第二部分9; 前述弹性件2具有分别针对 每个刷毛分座1设置的弹性壁组, 每个弹性壁组包括有第一弹性壁6和第二弹性壁7, 该第一 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之间形成有让位通孔10, 前述转轴5位于让位通孔10内, 该第一弹性 壁6、 第二弹性壁7间距设置以分别位于前述转轴5的两侧, 该。
23、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分 别可弹性变形支撑式位于第一部分8、 第二部分9下方; 如此, 将各刷毛分座1设计为通过转 轴5可旋转, 再利用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分别对各刷毛分座1的第一部分8、 第二部分9 的弹性支撑作用, 使得每个刷毛分座1及整个刷毛座能够随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变形, 则其 刷毛能够随刷毛座一同实现3D贴面变形清洁。 0038 该刷头驱动结构包括有马达30、 偏心轮31、 联动件32及用于连接刷头34的连接轴 33, 该连接轴33与前述连接件2相连接; 该偏心轮31上端具有偏心柱35, 马达30的输出轴驱 动连接于偏心轮31下端, 马达30的输出轴与前述偏心柱35彼。
24、此平行; 该联动件32下端形成 有前后延伸的滑槽36, 该滑槽36具有下端开口, 前述偏心柱35向上伸入滑槽36 (或滑槽36 ) 内, 前述连接轴33则连接于联动件32上, 且连接轴33相对联动件32位置固定; 藉此, 通过前 述刷头驱动结构的特别设计, 其偏心轮31在马达30驱转作用下, 偏心柱31作用于联动件32 的滑槽36 (或滑槽36 ) , 连接轴33随联动件32做平面方向往复运动, 即刷头34能够随联动件 32对面部等进行平面方向往复搓洗; 同时, 将各刷毛分座设计为通过转轴可旋转, 再利用第 一弹性壁、 第二弹性壁分别对各刷毛分座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弹性支撑作用, 使得每个。
25、 刷毛分座及整个刷毛座能够随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变形清洁, 这样, 在单一马达30驱转作 用下, 刷头34能够以3D贴面变形的方式进行表面往复搓洗清洁、 深层震动清洁, 从而, 实现 对面部进行人性化多方向清洁, 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其清洗更彻底, 确保清洁无死角, 不 需使用其他设备来实现更层面的清洁。 0039 事实上, 图9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二, 所示洁面刷也可产生垂直方向敲击运动, 其 偏心柱35与滑槽36之间沿前后方向上的摩擦力较大, 可以带动联动件32沿前后方向运动, 使得刷头沿垂直方向震动清洁, 如此, 既有利于面部表面坏死细胞脱落, 又能促使坏死细胞 从毛囊脱离, 实现深层。
26、清洁; 在此, 大致介绍一下实施例二的刷头驱动结构中, 其联动件32 上开设有轴孔37, 前述连接轴33适配于该轴孔37内; 所述连接轴33上套设有压盘38及分别 安装于压盘38前、 后端的两油封39, 以及, 该连接轴33上凸设有安装限位部40, 前述压盘38 及油封39位于安装限位部40后侧。 0040 如图1至图8所示, 其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0041 所述外壳包括有彼此组配的前壳41和后壳42, 该前壳41上开设有刷头安装口, 前 述刷头安装于刷头安装口处, 前述刷头驱动结构安装于前壳41和后壳42围构而成的腔体内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5996869 B 6 。
27、部; 以及, 该前壳41和后壳42的拼合部位夹设有防水胶圈25, 该防水胶圈25的截面呈 “工” 字 形结构, 防水胶圈25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防水壁26、 连接壁27及第二防水壁28, 前壳41、 后 壳42的内侧均形成有嵌槽及限位挡部, 前述第一防水壁26两端分别嵌入前壳41、 后壳42的 嵌槽内, 前述第二防水壁28两端则挡于限位挡部的内侧。 0042 针对刷头驱动结构设置有内壳, 该内壳锁固于外壳内侧, 该内壳的内部具有容置 腔, 该容置腔内自下而上分隔形成第一、 第二及第三容置腔55; 其将驱动结构进行了巧妙合 理地布置定位, 有利于产品结构紧凑性、 驱动性能稳定性; 本实施例二中, 。
28、内壳是由前后组 装的第一内壳70、 第二内壳71围构形成。 0043 该第一、 第二容置腔54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挡壁46, 该第一定位挡壁46上开设有 第一通孔47, 前述马达位于第一容置腔53内, 前述偏心轮位于第二容置腔54内, 前述马达的 输出轴自第一通孔47伸出以连接于偏心轮下端; 该第二、 第三容置腔55之间设置有第二定 位挡壁48, 该第二定位挡壁48上开设有第二通孔49, 前述联动件32 具有下段受推部50和上 段轴接部51, 前述滑槽形成于下段受推部50的底部, 该下段受推部50位于第二容置腔54内, 该上段轴接部51位于第三容置腔55内, 第三容置腔55的内侧顶部进一步开设有。
29、向下贯通第 三容置腔55的第四容置腔52, 该上段轴接部51的顶部向上伸入第四容置腔52内, 第四容置 腔52的前内侧壁、 后内侧壁分别限位于上段轴接部51的前、 后侧; 该上段轴接部51上开设有 非圆形轴孔, 前述连接轴的后端适配于该非圆形轴孔内; 第三容置腔55的前侧壁上开设有 第三通孔56, 前述连接轴前端穿过第三通孔56; 0044 请参见图7所示, 对本实施例二中联动件32 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滑槽36 具有底 端开口及前、 后端开口, 滑槽36 的整个侧壁为镂空结构; 从后视角度来看, 滑槽36 的整个 侧壁大致呈C形结构, 在侧壁的外围间距式形成有C形框体, 所述C形框体与侧壁。
30、之间形成有 C形镂空, C形框体的底端与侧壁底端相应连接成一体; 这种结构设计, 可以起到减震作用, 驱动更为缓和。 0045 如图3和图4所示, 所述连接轴上套设有防水圈组, 该防水圈组对应前述第三通孔 56前侧设置; 该防水圈组包括有前侧防水圈57、 后侧防水圈58; 该前侧防水圈57具有前侧基 体圈59、 自前侧基体圈59内环侧一体斜向前延伸形成有第一斜向圈60和自前侧基体圈59内 环侧一体斜向后延伸形成有第二斜向圈61, 第一斜向圈60和第二斜向圈61分别沿前后套设 于连接轴外围; 该后侧防水圈58具有后侧基体圈62、 自后侧基体圈62前侧一体向前延伸形 成有前侧支撑环63和自后侧基体。
31、圈62后侧一体向后延伸形成有后侧支撑环64, 后侧基体圈 62套设于连接轴外围, 该前侧支撑环63抵接于前述第二斜向圈61后侧面, 前述第二斜向圈 61后侧面进一步往后凸设有接触凸部65, 该接触凸部65抵接于后侧基体圈62的前侧面; 该 后侧支撑环64抵接于前述内壳前侧外壁面上, 或者, 于后侧支撑环64与内壳前侧外壁面之 间夹装垫圈29。 0046 如图3、 图4及图8所示, 所述连接轴的前端连接有卡扣盘45, 卡扣盘45后侧往前凹 设有定位连接孔, 该定位连接孔为非圆形结构, 卡扣盘45的前侧往后开设有第一锁固孔, 第 一锁固孔贯通定位连接孔; 连接轴的前端形状与定位连接孔匹配, 连接轴。
32、前端伸入定位连 接孔内, 连接轴前端面往后凹设有第二锁固孔, 该第第二锁固孔与前述第一锁固孔正对, 通 过锁固螺丝连接于第一锁固孔、 第二锁固孔; 该卡扣盘45周缘具有卡扣限位部, 前述刷头的 连接件上具有卡扣倒勾24, 该卡扣倒勾24则扣装于卡扣限位部的后侧侧上。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5996869 B 7 0047 以及, 如图1至图3所示,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开关按键43 (此处是设置于前壳41上) , 该开关按键43周围设置有指示灯圈44, 该指示灯圈44采用透明材质, 该外壳内部相应设置 有LED光源; 外壳内靠近下段部位装设有电源67、 第一电路板68及第二电路板6。
33、9, 外壳底端 设置有充电接口66, 第一电路板68分别连接于充电接口66、 电源67, 第二电路板69连接于电 源67及开关按键43。 0048 接下来, 结合图12至图20所示, 详细介绍刷头的结构: 0049 所述弹性件2优选设计为硅胶件, 所述弹性件2为一体成型之结构; 所述弹性件2具 有压盖部, 前述弹性壁组分别形成于压盖部上; 所述压盖部上分别于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 性壁7侧旁形成有供弹性变形让位的避让槽11, 通常, 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做得较薄, 以确保其弹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只需要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的少许弹性形变即可 满足人们对面部曲面的3D贴面使用。
34、, 使用时不需费较大力, 确保了使用者的操作手感。 0050 前述第一弹性壁6、 第二弹性壁7的顶端高度不相等, 所述第一弹性壁6的顶端高度 低于第二弹性壁7的顶端高度, 当刷头分座转动偏移角度呈现不同角度的斜面, 靠第一弹性 壁6、 第二弹性壁7的两边的高度不一样, 其弹性作用力把刷头分座压回去实现自动灵活复 位; 每个刷毛分座1底部分别向上凹设有便于组装定位的定位凹槽12, 所述第一弹性壁6、 第 二弹性壁7的上端对应伸入相应的定位凹槽12内。 所述转轴5装设于相应的转轴座13上, 该 转轴座13顶部朝向相应第二部分9凸设有防止刷毛分座1朝向第二部分9所在侧往下旋转过 度的限位凸部14, 。
35、有了限位凸部14的限位作用, 刷毛分座1往内转动到一定角度, 会顶住限 位凸部14就进不到里边去了。 0051 如图18所示, 所述压盖部包括有中间区域部分和周边区域部分, 所述中间区域部 分是指前述各弹性壁组围构结构的内侧, 所述周边区域部分是指前述各弹性壁组围构结构 的外侧; 所述中间区域部分呈自周围朝向内部渐低之第一弧面结构, 所述中间区域部分顶 面与各刷毛分座1底部之间形成有让位凹槽; 前述转轴座13的侧面朝向中间区域部分下方 凸设有辅助定位凸块15 (如图16和19所示) , 该辅助定位凸块15位于第二连接件4与中间区 域部分之间。 0052 如图19和图20所示, 所述刷毛座的各刷。
36、毛分座1前侧表面呈往外渐低的斜面结构, 整个刷毛座呈立体曲面结构; 如图7所示, 所述压盖的周边区域部分具有分别对应各刷毛分 座1设置的自内往周缘渐低之第二弧面结构。 0053 如14、 图15及图20所示, 所述连接件包括有彼此组装的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 4, 该第一连接件3位于第二连接件4底部; 该第一连接件3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7, 该第二连 接件4底部朝向第一连接件3所在侧凸设有第一连接轴16, 该第一连接轴16适配于第一连接 孔17内; 该第二连接件4上朝向前述转轴座13分别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8, 前述转轴座13底部 凸设有第二连接轴19, 该第二连接轴19适配于第二连接孔18内。
37、; 所述第一连接件3顶端具有 向上凸设有周缘环壁20, 前述压盖部底部周缘形成有环形槽21, 该周缘环壁20适配于环形 槽21内; 该压盖部底部往内一体延伸形成有定位部22, 该定位部22顶部与压盖部之间形成 有装配槽23, 前述第二连接件4横向伸入装配槽23内, 该定位部22夹装于第二连接件4与第 一连接件3之间。 0054 综上, 前述洁面刷的运动驱动, 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同时实现平面方向往复运动、 3D 贴面弹性变形运动二种运动:(1) 通过单一马达驱动偏心轮, 由偏心轮的偏心柱作用于联动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5996869 B 8 件上前后延伸的滑槽, 联动件获得平面方。
38、向往复运动 (或者联动件同时获得垂直方向敲击 运动及前述平面方向往复运动) ;(2) 将各刷毛分座设计为通过转轴可旋转, 再利用第一弹 性壁、 第二弹性壁分别对各刷毛分座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的弹性支撑作用, 使得每个刷毛 分座及整个刷毛座能够随面部曲面进行3D贴面弹性变形运动; 藉此, 相当于驱动可以只凭 一个马达, 其驱动结构简单、 驱动方法也简单, 且该种驱动方式稳定可靠。 0055 如图21至图23所示, 其显示了刷头的另一结构, 该刷头与前述实施例一、 二中所示 的刷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区别: 0056 (1) 实施例三中的刷头的转轴5上套设有扭簧72, 扭簧72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各个刷。
39、 头分座73偏摆力度及复位回馈力度, 刷头与被清洁面部等接触力度、 清洁效果等方面均有 所改善; 当然, 前述实施例一、 二或其它类似形状结构的刷头分座, 也可以加设扭簧; 0057 (2) 实施例三中的刷头分座73底部用于与转轴5相枢接的部位, 即其枢接孔74是敞 口式的, 这样, 便于将各个刷头分座73拆装于转轴5上, 使用者需要更换刷头时, 直接将各个 刷头分座73拔出, 再将另外的刷头分座向下按压使得转轴5卡入枢接孔内即可; 因此, 消费 者购置一个洁面刷可配置不同的刷头 (例如, 前述实施例一、 二中所示的植毛型刷头, 实施 例三所示的硅胶刷头等) ; 此处, 需要说明一下实施例子三。
40、中的刷头分座73结构: 其包括有 硅胶部75和连接部76, 枢接孔74设置于连接部的底部, 利用硅胶的软、 可变形等特征, 在硅 胶部75的底部形成有供连接部76适配的安装槽77, 可以将连接部76直接嵌套入硅胶部75的 安装槽77内, 完成连接部76与硅胶部75之间的组装; 需要拆卸硅胶部75的话, 可借助硅胶部 75上设置的凹位78将硅胶部75从连接部76上拆下。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5996869 B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3 页 10 CN 105996869 B 10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3 页 11 CN 105996869 B 11 图。
41、3 说 明 书 附 图 3/23 页 12 CN 105996869 B 12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23 页 13 CN 105996869 B 13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23 页 14 CN 105996869 B 14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6/23 页 15 CN 105996869 B 15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7/23 页 16 CN 105996869 B 16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8/23 页 17 CN 105996869 B 17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9/23 页 18 CN 105996869 B 18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 。
42、10/23 页 19 CN 105996869 B 19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 11/23 页 20 CN 105996869 B 20 图12 说 明 书 附 图 12/23 页 21 CN 105996869 B 21 图13 说 明 书 附 图 13/23 页 22 CN 105996869 B 22 图14 说 明 书 附 图 14/23 页 23 CN 105996869 B 23 图15 说 明 书 附 图 15/23 页 24 CN 105996869 B 24 图16 说 明 书 附 图 16/23 页 25 CN 105996869 B 25 图17 说 明 书 附 图 17/23 页 26 CN 105996869 B 26 图18 说 明 书 附 图 18/23 页 27 CN 105996869 B 27 图19 说 明 书 附 图 19/23 页 28 CN 105996869 B 28 图20 说 明 书 附 图 20/23 页 29 CN 105996869 B 29 图21 说 明 书 附 图 21/23 页 30 CN 105996869 B 30 图22 说 明 书 附 图 22/23 页 31 CN 105996869 B 31 图23 说 明 书 附 图 23/23 页 32 CN 105996869 B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