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与使用所述的装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隔音装置以及使用所述的装置的墙体施工方法, 尤指一种可 减少混凝土使用量以降低营造成本, 提供足够结构强度以达到抗震功效, 并可有效延长导 热与声音传导路径, 以获得最佳保温抗寒与隔音效能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与使用所述的装 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在墙体的建筑方面, 通常依所使用的材料可分成两种方式 : 一种是使用砖块 堆砌而成, 另一种则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式加以建筑。
在使用砖块以建筑墙体时, 为获得保温以及隔音等效能, 一般是将发泡板 ( 例如 发泡性聚苯乙烯板体 ) 贴合在以砖块砌成的墙体。根据发泡板与砖块墙体结合方式的不 同, 可约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 单面结合型 : 此类型是将发泡板贴合至砖块墙体的一侧面, 并在发泡板外涂 覆一层薄水泥浆。 此类型的缺点在于, 此等复合结构容易自薄水泥浆层开始剥落, 而逐渐碎 坏。
其二, 三明治夹合型 : 此类型是使用一发泡板以及二砖块墙体, 其中二砖块墙体是 分别贴合在发泡板的内外两侧。此类型虽具有良好的保温以及隔音效能, 但却十分费工费 料, 因此将大幅增加整体的建筑成本。
其三, 双面结合型 : 此类型是使用一砖块墙体以及二发泡板, 其中二发泡板是分别 贴合在砖块墙体的内、 外两侧, 并在二发泡板的外侧涂覆上一层薄水泥浆。 在保温与隔音方 面, 此类型与前述三明治夹合型同样具有良好的效能, 然而却存在有与单面结合型类似的 缺点, 也即容易自薄水泥浆层开始产生剥落现象, 而逐渐碎坏。
除列在上述三种类型叙述中的缺点外, 砖块墙体另一严重的缺点在于结构强度的 不足。若将砖块墙体使用于高楼层大厦建筑, 由于其结构强度不足以对抗例如地震所造成 的剧烈摇晃, 因此在实际使用上, 使用砖块墙体作为墙体的 高楼层大厦将无可避免地暴露 在潜在倒塌危机中。
为赋予墙体较佳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设计人曾提出一种中空墙板结构, 其是利用 钢筋混凝土作为墙体的骨干, 并在钢筋层间埋设有中空轻量块体。 如此设计, 除提供墙体足 够的抗震结构强度, 并得以利用埋设在墙体中的实心轻量块体以达成保温与隔音的效能。 然而, 由于前述中空轻量块体必须放置在钢筋层所形成的格子内, 在相邻实心轻量块体间, 将无可避免地存在仅填充有混凝土的间隙。这些实心轻量块体无法填充的空间, 将减损在 保温以及隔音方面的效能。
有鉴于此, 为改善上述缺点, 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一种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与使用 所述的装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除可提供足够结构强度以达到抗震效能外, 可减少混凝 土使用量以降低营造成本, 减少实心轻量块体间空隙数量以遏止热桥效应, 并可延长导热 与声音传导路径, 而达到最佳的保温抗寒以及隔音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适用于中空墙体建筑, 可减 少混凝土使用量以降低营造成本, 减少实心轻量块体间空隙数量以遏止热桥效应, 并可延 长导热以及声音传导路径, 以获得最佳的保温抗寒与隔音效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 法, 除可赋予所建筑墙体最佳的保温抗寒以及隔音效能外, 也可提供所述的墙足够的结构 强度, 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
一种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供使用于建筑中空墙体,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实心轻量块体, 具有一中央部以及自中央部沿周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翼 部, 并在一侧面沿纵向以及横向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沟部, 且沿纵向以及横向延伸的沟部具 有不同深度 ; 以及
至少两组钢筋结合单元, 每一组钢筋结合单元设置在一沟部内, 并包括至少一钢 筋卡座, 供卡合埋设在沟部内的钢筋。
在实施时, 所述的中央部是向上、 下、 左以及右分别延伸出一翼部。
在实施时, 在一翼部的末端更设有一呈 L 型的转折部。
在实施时,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在一侧面沿纵向以及横向分别设有一沟部, 且每 一组钢筋结合单元包括两个钢筋卡座。
在实施时, 每一钢筋卡座更包括 :
一本体 ;
一固定部, 设置在所述的本体的一端, 供插入沟部底侧, 以将所述的钢筋卡座固定 在沟部内 ;
一卡合部, 设置在所述的本体的另一端, 供卡合埋设在沟部内的钢筋。
在实施时, 所述的钢筋卡座更包括一档止部, 设置在所述的固定部与卡合部间的 本体上, 以控制所述的本体进入实心轻量块体内的深度。
在实施时, 所述的固定部是一防脱倒勾结构。
在实施时, 所述的钢筋卡座是由塑胶制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
一种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使用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其特征在 于: 包括以下步骤 :
A1、 将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且将一钢筋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 置的纵走沟部内, 并卡合至沟部内的钢筋卡座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A2、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钢筋垂直间隔排列,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 放置一串状单元 ;
A3、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横向铺设, 使第二钢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 寒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内的第二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以形成一钢筋层 ;
A4、 在包含前述钢筋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
一种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使用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其特征在 于,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B1、 垂直铺设一第一钢筋层, 所述的第一钢筋层包括垂直交错的钢筋 ;
B2、 将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且将一钢筋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 置的纵走沟部内, 并卡合至沟部内的钢筋卡座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B3、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钢筋垂直间隔排列在前述第一钢筋层的一 侧,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放置有一串状单元 ;
B4、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横向铺设, 使第二钢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 寒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内的第二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以形成一第二 钢筋层 ;
B5、 在包含前述第一与第二钢筋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 本发明确实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 供一种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与使用所述的装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 除可提供所建筑承重墙 足够结构强度, 以达到抗震效能外, 同时可赋予所述的承重墙最佳的保温抗寒以及隔音效 能。其极具产业利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 1 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中空墙体的横向剖面图 ;
图 1A 是显示图 1 中的间距轮与钢筋结合的示意图 ;
图 2 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中空墙体的纵向剖面图 ;
图 3 是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
图 3A 是显示图 3 中钢筋卡座的立体外观图 ;
图 4 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承重墙以及与其相 邻的梁、 柱的立体示意图 ;
图 5 是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另一中空墙体的横向剖面图 ;
图 6 是本发明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
图 7 是本发明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 实心轻量块体 1 ; 第二钢筋层 24 ; 沟部 10、 12 ; 间距轮 3 ; 钢筋卡座 102 ; 本体 32 ; 本体 1022 ; 夹合部 34 ; 固定部 1024 ; 模板层 4 ; 卡合部 1026 ; 梁 50 ; 挡止部 1028 ; 柱 52 ; 中央部 14 ; S 形通道 6 ; 翼部 16 ; 钢筋 a ; 第一钢筋层 22 ; 步骤 A1 : 将复数个保 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且将一钢筋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纵走沟部内, 并卡合 至沟部内的钢筋卡座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步骤 A2 :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钢 筋垂直间隔排列,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放置一串状单元 ; 步骤 A3 :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横 向铺设, 使第二钢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内的第二 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以形成一钢筋层 ; 步骤 A4 : 在包含前述钢筋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 步 骤 B1 : 垂直铺设一第一钢筋层, 所述的第一钢筋层包括垂直交错的钢筋 ; 步骤 B2 : 将复数个 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并将一钢筋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纵走沟部内, 并卡 合至沟部内的钢筋卡座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步骤 B3 :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 钢筋垂直间隔排列在前述 第一钢筋层的一侧,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放置有一串状单元 ; 步骤 B4 :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横向铺设, 使第二钢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寒
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内的第二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 步骤 B5 : 在包含前述第一与第二钢筋 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供使用于建筑中空墙体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包括有一实心轻 量块体以及至少两组钢筋结合单元。 前述实心轻量块体是具有一中央部以及自中央部沿周 缘向外延伸形成的至少一翼部, 并在一侧面沿纵向以及横向分别设有至少一沟部 ; 而每组 钢筋结合单元则设置在一沟部内, 包括有至少一钢筋卡座, 供卡合埋设在沟部内的钢筋。
请参阅第 1 与图 2, 其中是分别显示使用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承重墙的 横向剖面图以及纵向剖面图。 如图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包括有一 实心轻量块体 1 以及两组钢筋结合单元, 供使用于建筑具有双层钢筋结构的中空墙体。然 而, 如图 5 所示, 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也可使用于具有单层钢筋结构的中空墙体。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1 是具有一中央部 14 以及四翼部 16, 所述的四翼部 16 是分 别自中央部 14 周缘向上、 下、 左、 右等四个方向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 是由中央部 14 在 前侧向右、 下方向分别延伸有一翼部, 并在后侧向左、 上方向分别延伸有一翼部。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1 在一侧面上, 沿纵向以及横向则分别设有一沟部 10、 12, 其 中纵向与横向沟部 10、 12 的深度不同。此外, 如图 2 所示, 在所述的侧面的下端 ( 即中央部 14 在前侧向下延伸的翼部末端 ) 设有一转折部 162。所述的转折部 162 是一呈 L 型的凹陷 区域, 供容纳相邻两个实心轻量块体间的钢筋。
除本实施例所示例的样态外, 前述实心轻量块体的翼部也可自其中央部的不同部 分沿不同方向分别延伸形成。例如, 凭借将向左上与左下 ( 右上与右下 ) 的翼部分别设计 为自于中央部的前、 后两侧延伸出, 并将位于同一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实心轻量块体的 摆放方位作适当的调整, 也可达到翼部与翼部间同样的重叠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 前述每组钢筋结合单元包括有一钢筋卡座 102, 设置在一沟部 10、 12 内, 供卡合埋设在沟部内的钢筋。请参阅第 3 与第 3A 图, 其是显示 钢筋卡座 102 的立体 外观图以及结合于沟部内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每一钢筋卡座 102 包括一本体 1022、 一固定部 1024、 一卡合部 1026 以 及一挡止部 1028。其中, 所述的固定部 1024 设置在所述的本体 1022 的一端, 供在沟部底 侧插入实心轻量块体 1 内, 以将所述的钢筋卡座 102 固定在沟部 10、 12 内 ; 所述的卡合部 1026 设置在所述的本体 1022 的另一端, 供卡合埋设在沟部 10、 12 内的钢筋 ; 而所述的档止 部 1028 则设置在所述的固定部 1024 与卡合部 1026 间的本体 1022 上, 以控制所述的本体 1022 进入实心轻量块体 1 内的深度。 在实施时, 所述的钢筋卡座可由塑胶制成, 而所述的固 定部可为一防脱倒勾结构, 以更为稳固地卡合在实心轻量块体 1 内。
在应用于中空墙体的建筑方面, 如图 1 与 2 图所示, 本发明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是 置在由第一钢筋层 22 以及第二钢筋层 24 之间, 并与第二钢筋层的部分钢筋相结合。其中, 在本实施例中, 每一实心轻量块体 1 是占据由前述两钢筋层 22、 24 所形成的四个格子。凭 借将第二钢筋层 24 的部分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102 上, 则可使所述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固 定在前述二钢筋层 22、 24 间。
当将第一与第二钢筋层以及位于两者间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安装完成后, 为使钢
筋层两侧分别覆盖有等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 可利用间距轮 3 以达此目的。如图 1A 所示, 前述间距轮 3 是由一本体 32 以及位于本体 32 一侧的夹合部 34 所组成 ; 其中所述的夹合部 34 可与钢筋相卡合, 以固定在其上。
如图 1 所示, 凭借将间距轮 3 以一定间隔距离分别卡合至第一与第二钢筋层 22、 24 的钢筋上, 当设立模板层 4 时, 可使第一与第二钢筋层 22、 24 分别与其外侧的模板层 4 保持 相同的间距, 以在钢筋层两侧形成有一相同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
请参阅图 4, 其是显示使用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中空墙体以及与其相邻的梁、 柱的 立体示意图。 如图所示, 当使用钢筋混凝土以建筑中空墙体时, 除钢筋混凝土本身已赋予中 空墙体足够的结构强度外, 也可凭借将其中钢筋层的钢筋与相邻的梁或柱相互绑扎固定, 而产生更佳的承载强度, 而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在隔音效能方面, 请参照图 1。 如图所示, 在横向相邻两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间, 存 在有非呈直线的通道, 即为图中的 S 形通道 9。以图中相邻的二个实心轻量块体为例, 相邻 块体的由前、 后侧向左、 右延伸出的翼部是彼此重叠 ; 凭 借使二翼部相互重叠的设置, 而得 以形成前述的 S 形通道 9, 以延长导热或声音传导的路径。
此外, 同理可知, 纵向相邻的两个实心轻量块体, 也存有类似的重叠结构, 而在重 叠处也可形成 S 形通道。由此可知, 凭借本发明所提供的实心轻量块体, 无论在横向或纵 向, 都形成有可延长导热或声音传导路径的 S 形通道 ; 以结构而言, 则是形成类似鱼鳞片的 重叠型态, 以将死角降至最低, 而达到最佳的保温抗寒的功能。 此外, 如背景技术部份所述, 发明设计人曾提出一种利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墙体骨 干的中空墙板结构, 并在钢筋层间埋设有中空轻量块体, 以得到保温与隔音效果。然而, 在 所述的中空墙体结构中, 由于每一实心轻量块体是占据一格, 因此整体中空墙体内将无法 避免充斥大量的热桥 ( 即实心轻量块体间的空隙 ) ; 此外, 存在于相邻的实心轻量块体间的 仅填充有混凝土的空隙, 将无法有效隔绝热量以及声音的传导, 而使整体保温与隔音效果 产生漏洞。
对于前述中空墙体结构所导致的缺点, 凭借本发明所提供的实心轻量块体 1 的特 殊结构设计, 除经由延长导热与声音传导路径, 以大幅改善保温抗寒与隔音效能 ; 也可大幅 度减少热桥数目, 在降低热桥效应之外, 同时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以降低整体墙体建筑成 本。
请参阅图 6, 其是显示本发明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所述的 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A1 : 将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且将一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的 纵走钢筋 ) 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纵走沟部 ( 即较深的沟部 10) 内, 并卡合至沟部 内的钢筋卡座 102 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步骤 A2 :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中未埋设入沟 部内的纵走钢筋 ) 垂直间隔排列,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放置一串状单元 ;
步骤 A3 :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的横走钢筋 ) 横向铺设, 使第二钢 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 ( 即较浅的沟部 12) 内的第 二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102, 以形成一钢筋层 ( 即第二钢筋层 24) ; 以及
步骤 A4 : 在包含前述钢筋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如图 5 所示, 由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所建构的中空墙体, 在内部仅包括有 一层钢 筋层 ( 即第二钢筋层 24) 以及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 其中每一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是由 一实心轻量块体以及至少两组钢筋结合单元所组成, 其详细结构请参前文所述。 此外, 限于 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楼层较低的建筑物。
在本实施例中, 前述步骤 A1 中, 可使用一具有复数个容置槽的治具, 可将复数个 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1 分别置在容置槽内, 再将钢筋埋入纵走沟部 10 内, 并卡合至沟部内的 钢筋卡座 102 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请参阅图 7, 其是显示本发明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所述的 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B1 : 垂直铺设一第一钢筋层 22, 所述的第一钢筋层包括垂直交错的钢筋 ;
步骤 B2 : 将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排列成串, 且将一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的 纵走钢筋 ) 埋入前述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纵走沟部 ( 即较深的沟部 10) 内, 并卡合至沟部 内的钢筋卡座 102 上, 以形成一串状单元 ;
步骤 B3 : 将复数条串状单元与复数根第一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中未埋设入沟 部内的纵走钢筋 ) 垂直间隔排列在前述第一钢筋层 22 的一侧, 使任两根第一钢筋中间放置 有一串状单元 ;
步骤 B4 : 将复数根第二钢筋 ( 即第二钢筋层 24 的横走钢筋 ) 横向铺设, 使第二钢 筋压合在第一钢筋上, 并将埋入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横向沟部 ( 即较浅的沟部 12) 内的第 二钢筋卡合在钢筋卡座 102, 以形成一第二钢筋层 ( 即第二钢筋层 24) ;
步骤 B5 : 在包含前述第一与第二钢筋层的楼板内进行灌浆。
如图 1 至图 4 所示, 由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所建构的承重墙内部包括有二层钢筋 层 ( 即钢筋层 22、 24) 以及复数个保温抗寒隔音装置 ; 其中每一保温抗寒隔音装置是由一实 心轻量块体以及至少两组钢筋结合单元所组成, 其详细结构也请参照前文。 此外, 相较于第 一实施例的施工方法, 利用本实施例所揭示的施工方法所建筑的中空墙体是具有较强的结 构强度, 因此可适用于楼层较高的建筑物。
在前述步骤 B3 中, 如图 2 所示, 第二钢筋层的纵走钢筋 ( 即第一钢筋以及埋入保 温抗寒隔音装置的纵走沟部 10 内的钢筋 ), 是与来自下方楼层的纵走钢筋 a 相绑扎, 如此可 强化整体钢筋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 在前述步骤 B4 中, 第二钢筋是分别埋设在保温抗寒隔音装置的横走沟部 12 以及两个相邻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之间。在实施时, 凭借于实心轻量块体的向下延伸的翼 部设有一转折部 ( 即呈 L 型的凹陷区域 ), 可将位于两个相邻的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之间的第 二钢筋容纳在其内。
综上所述, 本发明确实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供一种保温抗寒隔音装置与使用所 述的装置的中空墙体施工方法 ; 除可提供所建筑承重墙足够结构强度, 以达到抗震效能外, 同时可赋予所述的承重墙最佳的保温抗寒以及隔音效能。其极具产业利用的价值。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 而非限制性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 可作出许多修改、 变化或等效, 但都将落 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