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特别涉及一种使用 具有十字交错的浅沟部与深沟部, 并于浅沟部内设有一组钢筋结合部, 以卡合位于浅沟部 内的钢筋, 以此与上、 下钢筋层钢筋交错处相结合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前述实心轻量块 体。
背景技术
于建筑中空楼板时, 一般系将实心轻量块体 ( 例如保利龙 ) 埋入上、 下钢筋层内, 以达到楼板减重、 隔热与隔音等效果, 藉此取代传统的混凝土楼板。然而, 当埋设实心轻量 块体时, 若未使用任何固定用具, 由于实心轻量块体所具有的轻量性质, 将导致实心轻量块 体于灌浆时自原埋设的位置脱离并浮起。 如此, 不仅无法将实心轻量块体固定于预定位置, 浮起的块体更将妨碍灌浆的进行。 为解决此一技术问题, 或有使用固定铁架 ( 例如豆荚型固定铁架或 T 字型固定铁 架 ) 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具体而言, 系于实施时, 将实心轻量块体先置放入固定铁架内, 再将固定铁架连同其中的块体一起埋入钢筋层内。藉此, 虽可避免实心轻量块体于灌浆 时浮起的问题, 但却伴随有两个缺点 : 其一, 固定铁架的使用将大幅增加整体营建成本 ; 其 二, 由于固定铁架本身的重量并不算入整体结构的强度, 因此固定铁架的使用对于整体结 构强度并无任何贡献。
为在克服实心轻量块体于灌浆时浮起问题同时, 一并解决使用固定铁架所导致的 提高, 亦有于中空楼板建筑中使用压筋与座筋。具体来说, 系于一般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 ( 以下称为肋筋 ) 所形成网状结构的格子处, 于上方以及下方分别压合额外的钢筋 ; 于上方 压合者称为压筋, 于下方压合者则称为座筋。 藉由压筋与座筋的使用, 可将实心轻量块体夹 合于上、 下钢筋层间, 以形成夹心式钢筋网结构。
然而, 若仅将压筋与座筋直接压合于实心轻量块体的上、 下两侧, 虽可解决前述问 题, 但又将产生另一新的问题。 当实心轻量块体直接与钢筋相接触时, 该钢筋所可被裹覆的 混凝土将势必减少, 如此将导致该钢筋握裹力不足。一般而言, 钢筋周缘必须裹覆至少 2.5 公分厚的混凝土, 方可获致足够的握裹力。 除握裹力不足问题外, 压筋与座筋的使用亦将无 可避免地导致成本的提高。
有鉴于此, 为改善上述缺点, 本创作的创作人提出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 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藉以可在不使用压筋与座筋的情况下仍能将实心轻量块体稳固夹合于 钢筋层间, 以避免实心轻量块体于灌浆时浮起的情形, 降低整体营建成本, 并同时可维持与 实心轻量块体周围直接接触的钢筋的握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以 此在不使用压筋与座筋的情况下, 仍能将实心轻量块体稳固夹合于钢筋层间 ; 除可避免实
心轻量块体于灌浆时浮起的情形外, 同时亦可降低整体营建成本, 并维持位于实心轻量块 体周围钢筋的握裹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在 不需使用任何公知的固定铁架 ( 例如豆荚型固定铁架或 T 字型固定铁架 ) 或不需对钢筋进 行绑扎的前提下, 于灌浆时, 仍得以避免实心轻量块体或整体中空楼板浮起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通 过改变所使用实心轻量块体的高度, 而可相对应于不同跨距距离需求, 而改变整体中空楼 板的厚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于中空楼板建筑的实心轻量块体组合结构, 其本身可作为上、 下钢筋层间的支撑, 以减少所需支撑装置的数量, 而进一步降低整体施工 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A1 : 提供多个支撑装置, 其中每一支撑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一与该基座可分离式 连接的门型连接脚 ; 将前述基座定位于模板上 ;
A2 : 将十字交错的下钢筋层钢筋铺设于该基座上 ;
A3 : 提供多个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每一实心轻量块体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有一 组呈十字交错的浅容纳部以及一深容纳部, 并于每一浅容纳部内设有至少一钢筋卡座 ; 将 实心轻量块体底端的浅、 深容纳部盖合于下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 并使位于浅容纳部内的 钢筋卡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A4 : 将该门型连接脚连接至该基座上, 并将上钢筋层的钢筋分别架设于该门形连 接脚的顶端以及上述实心轻量块体顶端的深、 浅容纳部内, 并将位于浅容纳部内的钢筋卡 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A5 : 提供多个抗浮件, 每一抗浮件于一端设有一卡笋 ; 将抗浮件设有卡笋的一端 植入模板内, 并将另一端钩合于上钢筋层的钢筋上 ; 以及
A6 : 于楼板内灌浆, 填满楼板内实心轻量块体以外的空间。
A7 : 将抗浮件的卡笋移除 ; 以及
A8 : 将模板拆除。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于步骤 A5 中, 该抗浮件为一锚栓。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3 中, 所提供的实心轻量块体的每一深 容纳部内更设有至少一支撑座, 并于每一支撑座的顶端设有一凹陷, 供容纳位于深容纳部 内的钢筋。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3 中, 所提供的实心轻量块体为方形块 体、 圆形块体或鼓形块体。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3 中, 所提供的实心轻量块体为一胶囊 形长条块体, 具有一中央部以及位于该中央部两端的端部。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该中央部为圆柱体或方形柱体, 且该中央部的高 度介于 1 至 30 公分。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上、 下钢筋层中相互平行钢筋的间距介于 10 至 15 公分, 最佳为 12.5 公分。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实心轻量块体的间距介于 5 至 8 公分, 最佳为 6公分。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1 中, 该门形连接脚的顶端设有一凹陷 部, 供承载上钢筋层的钢筋。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1 中, 于该凹陷部上更结合有一断音垫, 供阻断来自上方的噪音。
所述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其中, 于步骤 A1 中, 该基座的顶端设有一容纳沟, 供承 载下钢筋层的钢筋。
此外, 本发明亦提供一种使用于上述中空楼板施工方法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供置 放于上、 下钢筋层内钢筋交错处间, 包括 :
两组呈十字交错的浅容纳部以及深容纳部, 分别设置于实心轻量块体的顶端与底 端; 以及
两组钢筋结合部, 分别设置于实心轻量块体的顶端以及底端的浅容纳部内 ; 每一 组钢筋结合部包括至少一钢筋卡座, 供卡合位于浅容纳部内的钢筋。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每一钢筋卡座更包括 : 一本体 ; 一固定部, 其设置于 该本体的一端, 供插入浅容纳部底侧, 以将该钢筋卡座固定于浅容纳部内 ; 一卡合部, 其设 置于该本体的另一端, 供卡合埋设于容纳部内的钢筋。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更包括两组支撑部, 分别设置于实心轻量块体的顶端 以及底端的深容纳部内 ; 每一组支撑部具有至少一支撑座, 并于每一支撑座顶端设有一凹 陷, 供容纳位于深容纳部内的钢筋。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每一组支撑部具有两支撑座, 每一组钢筋结合部则具 有两钢筋卡座。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该实心轻量块体为胶囊形长条体, 具有一中央部以及 位于该中央部两端的端部。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该中央部为圆柱体或方形柱体, 且该中央部的高度介 于 1 至 30 公分。
所述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 该实心轻量块体为方形块体、 圆形块体或鼓形块体。
为对于本发明的特点与作用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兹借实施例配合图式详述于后。
附图说明 图 1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
图 2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步骤 A1 与 A2 的示意图 ;
图 3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步骤 A3 的示意图 ;
图 3A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的步骤 A3 中, 钢筋结合至实心轻量块体的 容纳部内的示意图 ;
图 3B 显示使用于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的步骤 A3 中的钢筋卡座的立体外观 图;
图 4A 显示图 3 中实心轻量块体的俯视图 ;
图 4B 显示使用于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的实心轻量块体的另一实施态样
的俯视图 ;
图 4C 显示使用于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的实心轻量块体的另一实施态样 的俯视图 ;
图 5A 显示利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所筑成的中空楼板的剖面图, 其中使 用图 4A 所示的实心轻量块体 ;
图 5B 显示利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所筑成的中空楼板的剖面图, 其中使 用图 4B 所示的实心轻量块体 ;
图 5C 显示利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所筑成的中空楼板的剖面图, 其中使 用图 4C 所示的实心轻量块体 ;
图 6A 显示使用于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的实心轻量块体的另一实施态样 的俯视图 ;
图 6B 显示使用于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的实心轻量块体的另一实施态样 的俯视图 ;
图 6C 显示利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所筑成的中空楼板的剖面图, 其中使 用图 6A 与图 6B 所示的实心轻量块体 ; 图 7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步骤 A7 的示意图 ;
图 7A 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中步骤 A8 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 实心轻量块体 1、 2、 3、 4、 5; 沟部 10、 12、 14、 16、 20、 22、 30、 32、 40、 42、 50、 52 ; 钢筋卡座 122、 142、 222、 322、 422、 522 ; 本体 1222 ; 固定部 1224 ; 卡合部 1226 ; 挡 止部 1228 ; 支撑座 102、 162、 202、 302、 402、 502 ; 凹陷 1022、 1622、 2022、 3022、 4022、 5022 ; 端 部 44、 54 ; 中央部 46、 56 ; 上钢筋层钢筋 60 ; 下钢筋层钢筋 62 ; 支撑装置 7 ; 基座 70 ; 容纳沟 702 ; 门型连接脚 72 ; 凹陷部 722 ; 断音垫 74 ; 抗浮件 8 ; 钩状部 80 ; 卡笋 82 ; 模板层 9 ; 钢筋 交错处 a。
步骤 A1 : 提供多个支撑装置, 其中每一支撑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一与该基座可分 离式连接的门型连接脚 ; 将前述基座定位于模板上 ;
步骤 A2 : 将十字交错的下钢筋层钢筋铺设于该基座上 ;
步骤 A3 : 提供多个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每一实心轻量块体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 有一组呈十字交错的浅容纳部以及一深容纳部, 并于每一浅容纳部内设有至少一钢筋卡 座; 将实心轻量块体底端的浅、 深容纳部盖合于下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 并使位于浅容纳部 内的钢筋卡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步骤 A4 : 将该门型连接脚连接至该基座上, 并将上钢筋层的钢筋分别架设于该门 形连接脚的顶端以及上述实心轻量块体顶端的深、 浅容纳部内, 并将位于浅容纳部内的钢 筋卡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步骤 A5 : 提供多个抗浮件, 每一抗浮件于一端设有一卡笋 ; 将抗浮件设有卡笋的 一端植入模板内, 并将另一端钩合于上钢筋层的钢筋上 ;
步骤 A6 : 于楼板内灌浆, 填满楼板内实心轻量块体以外的空间 ;
步骤 A7 : 将抗浮件的卡笋移除 ;
步骤 A8 : 将模板拆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空楼板施工方法及所使用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该中空楼板施 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A1 : 提供多个支撑装置, 其中每一支撑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一与该基座可分离式 连接的ㄩ型 ( 也称门型 ) 连接脚 ; 将前述基座定位于模板上 ;
A2 : 将十字交错的下钢筋层钢筋铺设于该基座上 ;
A3 : 提供多个实心轻量块体, 其中每一实心轻量块体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有一 组呈十字交错的浅容纳部以及一深容纳部, 并于每一浅容纳部内设有至少一钢筋卡座 ; 将 实心轻量块体底端的浅、 深容纳部盖合于下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 并使位于浅容纳部内的 钢筋卡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A4 : 将该门型连接脚连接至该基座上, 并将上钢筋层的钢筋分别架设于该门形连 接脚的顶端以及上述实心轻量块体顶端的深、 浅容纳部内, 并将位于浅容纳部内的钢筋卡 合于该钢筋卡座上 ;
A5 : 提供多个抗浮件, 每一抗浮件于一端设有一卡笋 ; 将抗浮件设有卡笋的一端 植入模板内, 并将另一端钩合于上钢筋层的钢筋上 ; 以及 A6 : 于楼板内灌浆, 填满楼板内实心轻量块体以外的空间。
请参阅图 1, 其显示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的一实施例, 其中除上述主要步骤 外, 更包括两步骤 :
步骤 A7 : 将抗浮件的卡笋移除 ; 以及
步骤 A8 : 将模板拆除。
如图 2 与图 5A 所示, 于执行步骤 A1 时, 需使用多个支撑装置。每一支撑装置 7 包 括一基座 70 以及一门型连接脚 72 ; 其中该门型连接脚 72 可分离地与该基座 70 相连接。 于 该门型连接脚 72 顶端设有一凹陷部 722, 供支撑上钢筋层的钢筋 60 ; 而于基座 70 顶端则设 有一容纳沟 702, 供支撑下钢筋层的钢筋 62。
施工时, 首先将上述支撑装置 7 的基座 70 逐一置放于模板层 9 上方预定位置。当 将支撑装置 7 的基座 70 放置完毕后, 随即继续执行步骤 A2- 即将下钢筋层的钢筋 62 架设 于该基座 70 顶端的容纳沟 702 内 ; 由此, 可使下钢筋层钢筋 62 与模板层 9 相互隔离。
于完成下钢筋层的铺设后, 则将继续进行步骤 A3 的施工, 即将于顶端与底端分别 设有呈十字交错的深、 浅容纳部 10、 12 的实心轻量块体 1 放置于下钢筋层上。如图 3 所示, 于步骤 A3 中, 是将该实心轻量块体 1 底端的浅、 深容纳部 14、 16 盖合于下钢筋层的钢筋交 错处 a 上方。
于实施时, 请参照图 5A, 上述实心轻量块体 1 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有一组呈十 字交错的深容纳部 10、 16 以及浅容纳部 12、 14 ; 于每一深容纳部 10、 16 内设有一组包括有 至少一支撑座 102、 162 的支撑单元, 于浅容纳部 12、 14 内则设有一组包括有至少一钢筋卡 座 122、 142 的钢筋结合单元。于本实施例中, 每组支撑单元则包括两个支撑座, 而每组钢筋 结合单元则包括两个钢筋卡座。
此外, 如图 5A 所示, 实心轻量块体 1 埋设于上、 下钢筋层中钢筋交错处的间。于实 施时, 较佳的设计是将任两个实心轻量块体间皆间隔有一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 换言 之, 即以间隔方式将实心轻量块体置于上、 下钢筋层的交错处。
将上述实心轻量块体 1 底端的呈十字交错的两容纳部 14、 16 盖合于下钢筋层中钢 筋交错处 a 后, 继续执行步骤 A4, 亦即将上述门型连接脚 72 连接至该基座 70 上, 并将上钢 筋层的钢筋 60 分别架设于该门形连接脚 72 顶端的凹陷部 722 以及实心轻量块体 1 顶端的 容纳部。其中, 上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置入上述容纳部的容纳部 10、 12 内。
由上述可知, 所使用的支撑装置 7 除用作为上、 下钢筋层间的支撑外, 亦具备有垫 块的功能, 以此可将下钢筋层与模板层 9 相隔离。且于上述门型连接脚 72 顶端可结合有一 马鞍形断音垫 74。该断音垫 74 是由软质材料 ( 例如软性塑胶或橡胶 ) 所制成, 以此断绝来 自上方楼层经由上钢筋层钢筋所传来的噪音, 以避免噪音传导至下方楼层。
请参阅图 3A, 前述支撑座 102 由深容纳部 10 的底部向上凸起而形成, 且于每一支 撑座 102 上设有一凹陷 1022, 供容纳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 60、 62( 图式中仅显示上钢筋层钢 筋 60)。此外, 如图 3B 所示, 前述钢筋卡座 122 包括有一本体 1222、 一固定部 1224、 一卡合 部 1226 以及一挡止部 1228, 且可由一般塑胶制成。
其中, 前述固定部 1224 系设置于本体 1222 的一端, 供于浅容纳部 12 底侧插入实 心轻量块体 1 内, 以此可将该钢筋卡座 122 固定于浅容纳部 12 内 ; 前述卡合部 1226 设置于 本体 1222 另一端, 供卡合埋设于浅容纳部 12 内的钢筋 ; 前述挡止部 1228 设置于该固定部 1224 与卡合部 1226 间的本体上, 以此可控制该本体 1222 进入实心轻量块体 1 内的深度。
此外, 如图 3A 与图 4A 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实心轻量块体为方形块体, 于顶端可见 呈十字交错的深、 浅容纳部 10、 12 ; 由于该两容纳部 10、 12 具有不同深度, 因此得以让上钢 筋层的钢筋 60 得以完全埋入容纳部 10、 12 内。换言之, 整体容纳部的深度可容纳上下相迭 的上钢筋层钢筋 60, 而使埋入容纳部 10、 12 内的钢筋 60 不致向外突出。
于完成上钢筋层的铺设后, 继续执行步骤 A5。于步骤 A5 中, 所使用的抗浮件为铁 质, 于本实施例中为一锚栓 8。前述锚栓 8 于一端设有一钩状部 80, 于另一端则设有一卡笋 82。如图 5A 所示, 将该钩状部 80 钩合于上钢筋层的钢筋 60, 而该卡笋 82 则插入下方的模 板层 9 内。由此, 可稳固地将整体钢筋层固定于模板层 9 上。
于上述抗浮件装设完毕后, 则进行步骤 A6 的灌浆。于灌浆完成后, 则继续执行步 骤 A7 以及 A8。如图 7 与图 7A 所示, 该锚栓 8 除卡笋 82 部份外, 皆位于混凝土层内。由于 卡笋 82 凭借螺丝与该锚栓 8 本体相锁合, 因此凭借转动卡笋 82 部份, 即可将其旋下。当取 下卡笋 82 后, 再将模板 9 移除, 至此则完成本发明的施工方法。
于实施时, 上述实心轻量块体亦可设计为不同形状。请参阅图 4B、 图 4C、 图 5B 与 图 5C, 其中分别显示鼓形以及圆形的实心轻量块体 2、 3, 且亦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有一 组 ( 两个 ) 相互垂直的深、 浅容纳部。以顶端的容纳部为例, 其包括一组相互垂直的深容纳 部 20、 30 以及浅容纳部 22、 32。于深容纳部 20、 30 内设有两支撑座 202、 302, 其是由容纳部 20、 30 的底端向上凸起而形成, 且于每一支撑座 202、 302 上设有一凹陷 2022、 3022, 供容纳 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 60、 62。于浅容纳部 22、 32 则设有两钢筋卡座 222、 322, 供卡合位于浅 容纳部内 22、 32 的钢筋 60、 62。
除上述形状外, 该实心轻量块体亦可设计为具有不同高度, 以配合楼板高度的需 求。请参阅图 6A、 图 6B 与图 6C, 其显示呈为胶囊形长条体的实心轻量块体 4、 5。该实心轻 量块体包括一中央部 46、 56 以及位于该中央部两端的端部 44、 54。于实施时, 该中央部 46、 56 可为圆柱体或方形柱体, 且其高度较佳介于 1 至 30 公分。通过改变上述实心轻量块体4、 5 中央部 46、 56 的高度, 可建筑不同高度的中空楼板, 以因应不同跨距的需求。
此外, 于本实施例中, 该实心轻量块体 4、 5 分别呈方形或圆形的胶囊形长条体, 且 其亦于顶端以及底端分别设有一组 ( 两个 ) 相互垂直的深、 浅沟部 40、 42、 50、 52。于深沟 部 40、 50 内设有两支撑座 402、 502, 其是由沟部 40、 50 的底端向上凸起而形成, 且于每一支 撑座 402、 502 上设有一凹陷 4022、 5022, 供容纳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 60、 62。 于浅沟部 42、 52 则设有两钢筋卡座 422、 522, 供卡合位于浅沟部内 42、 52 的钢筋 60、 62。
于实施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时, 其中上、 下钢筋层中相互平行的钢筋的间 距介于 10 至 15 公分, 最佳为 12.5 公分。而埋设于钢筋层中的实心轻量块体彼此间距较佳 介于 5 至 8 公分, 最佳为 6 公分 ; 换言之, 任两个实心轻量块体间皆间隔有一上、 下钢筋层的 钢筋交错处。 于此钢筋与实心轻量块体的排列下, 将使得水电配管更容易进行, 且可于铺设 钢筋以及埋设实心轻量块体的同时, 同时进行水电配管工程, 而增进整体施工效率, 并使得 施工过程更为便利。此外, 于此排列下, 不仅可提高中空楼板的抗压强度, 更可减少整体混 凝土的使用量, 而使楼板重量得以更加减轻。
综上所述,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1、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可降低整体营建成本以及增加整体楼板 的结构强度外, 并于埋设实心轻量块体的同时, 可维持其周围钢筋的握裹力。 2、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在不使用任何公知的固定铁架 ( 例如豆 荚型固定铁架或 T 字型固定铁架 )、 不对钢筋进行绑扎或不使用压筋与座筋的情况下, 于灌 浆时, 仍可避免实心轻量块体或整体中空楼板浮起的问题。
3、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经由改变该块体的高度, 而可相对应于 不同跨距的需求, 而改变中空楼板的厚度。
4、 根据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 将实心轻量块体置于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交 错处间、 使任两个实心轻量块体间皆间隔有一上、 下钢筋层的钢筋交错处、 并使实心轻量块 体彼此间距介于 5 至 8 公分的设计, 不仅可使施工更为便利且有效率, 提高楼板抗压强度, 同时亦可减少整体混凝土的使用量, 而使楼板重量更为减轻。
5、 根据本发明的中空楼板施工方法所揭露的实心轻量块体, 其本身可作为上、 下 钢筋层间的支撑, 以取代部份支撑装置的使用, 减少所需支撑装置的数量, 而得以进一步降 低整体施工成本。
唯上所述者,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 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组件的置换, 或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都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