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7297618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40747.4

申请日:

20150127

公开号:

CN104604884B

公开日:

2016092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3/653,A01P21/00,A01N37/40

主分类号:

A01N43/653,A01P21/00,A01N37/40

申请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明人:

符冠富,陈婷婷,陶龙兴,张彩霞,杨雪芹,杨永杰,赵霞

地址: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水稻所路28号

优先权:

CN201510040747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晶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所述水稻增产剂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混合而成,二者的重量比为1~1.5:1,优选重量比1:1。使用时按照每2~8g增产剂用10升水溶解,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成本低、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年间实验结果稳定,是水稻高产稳产稻作新技术。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稻增产剂,其特征在于,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混合而成,二者的重量比为1~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增产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杨酸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重量比为1:1。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10升水溶解,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产剂按照每6g用10升水溶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产剂每亩使用量为18g。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要粮食作物,为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和营养来源。中国的水稻产量在应用矮杆和半矮秆品种后从1960年的2.0t hm-2增加到1970年的3.5t hm-2,后进一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以及现代栽培技术,目前的水稻产量已经达到了6.0t hm-2以上,水稻单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自1997年粮食达到2亿吨历史峰值之后,我国稻谷产量连年下降。2004年后水稻单产进入了恢复性增长,但没有大的突破。据预测,到2025年,需要增加约60%的水稻产量才能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求。人多地少、淡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实现水稻产量的突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这是稻作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耕地数量减少,灾害多发频发,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必须充分依靠科技,挖掘水稻增产潜力。育种家们通过培育超级稻等新型高产品种进一步增加产量和打破产量瓶颈,2014年亩产近千斤的消息陆续见报道。然而,超级稻品种往往伴随着抗逆性差,产量不稳定的缺点,在大田生产中其产量潜力难以发挥。而且,近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极端气候时常发生,导致我国水稻大幅减产,从而严重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鉴此,通过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产量不失为一条简单有效的措施,不仅成本低,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极端气候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所述水稻增产剂成本低,效果好,田间喷施能够稳定、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增产剂,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混合而成,二者的重量比为1~1.5:1。

进一步地,所述水杨酸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重量比为1:1。

所述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10升水溶解,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

进一步地,所述增产剂按照每6g用10升水溶解。

进一步地,所述增产剂每亩使用量为18g。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成本低、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年间实验结果稳定,是水稻高产稳产稻作新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增产增收的化学制剂,大田实际使用后增产效果显著且稳定。具体而言,本发明水稻增产剂的配方及使用方法如下:

1、水稻增产剂的配方

本发明水稻增产剂系二元植物生长调理物质,主要成分是水杨酸与烯唑醇,由水杨酸(SA)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重量比1~1.5:1混合配制而成。优选地,所述水杨酸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重量比为1:1。进一步地,所述增产剂中可以再增加微量的海洋源植物生长调理物质。

2、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表1、2显示了2011年至201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试验地点:浙江省富阳市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试验品种:常优1号、春江119和甬优9号。于水稻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组合的水稻增产剂,分析研究其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2011年至2013年,喷施增产剂以200ppmSA+200ppm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产量最高。如表2所示,以此药剂配方为基础,稀释或增加不同倍数后发现,水稻亩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在重量比为1:1基础上,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10升水溶解后喷施效果良好。其中以喷施增产剂300ppm SA+300ppm12.5%烯唑醇增产幅度增加。不同配方的水稻增产剂组合表现出不同的产量增加效果,但不同年份、品种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因此,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大田使用时优选施药浓度为:水杨酸300ppm,12.5%烯唑醇300ppm。为方便使用,将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制成每袋18克装,即水杨酸及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各9克,从而制成有效成分含量为56%的水稻增产可溶粉剂。使用时,每袋用30L水溶解,获得上述水杨酸300ppm、12.5%烯唑醇300ppm的药液,进行叶面喷雾,每亩推荐使用量为一袋。

表1 2011~2013年不同浓度组合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中产量后的不同字母表示5%水平显著差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表中简写以烯唑醇指代,下表同。

表2 2013~2014年不同浓度组合处理田间试验结果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能够稳定、有效地促进水稻产量增加,叶面喷施后增产效果明显,是水稻高产稳产稻作新技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040747.4 (22)申请日 2015.01.27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460488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5.13 (73)专利权人 中国水稻研究所 地址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水稻所路 28号 (72)发明人 符冠富 陈婷婷 陶龙兴 张彩霞 杨雪芹 杨永杰 赵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 所 11303 代理人 刘晶婷 (51)Int.Cl. A01N 43/653(2006.01)。

2、 A01P 21/00(2006.01) A01N 37/40(2006.01) 审查员 汤怀武 (54)发明名称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 法, 所述水稻增产剂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 湿性粉剂混合而成, 二者的重量比为11.5:1, 优选重量比1:1。 使用时按照每28g增产剂用10 升水溶解, 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 本 发明的水稻增产剂成本低、 效果好, 能够显著提 高水稻产量, 且年间实验结果稳定, 是水稻高产 稳产稻作新技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CN 104604884 B 2016.09.28 CN 104。

3、604884 B 1.一种水稻增产剂, 其特征在于, 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混合而成, 二者 的重量比为1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增产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杨酸与12.5烯唑醇可湿性 粉剂的重量比为1:1。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 10升水溶解, 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产剂按照每6g用 10升水溶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产剂每亩使用量 为18g。 权 利 要 求 书 1/1 。

4、页 2 CN 104604884 B 2 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要粮食作物, 为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提供 食物和营养来源。 中国的水稻产量在应用矮杆和半矮秆品种后从1960年的2.0t hm-2增加到 1970年的3.5t hm-2, 后进一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以及现代栽培技术, 目前的水稻产量已经 达到了6.0t hm-2以上, 水稻单产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然而, 自1997年粮食达到2亿吨历 史峰值之后, 我国稻谷产量连年下降。 2004年后水稻单产进入了恢复性增长, 但。

5、没有大的突 破。 据预测, 到2025年, 需要增加约60的水稻产量才能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求。 人多地 少、 淡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 实现水稻产量 的突破,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这是稻作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0003 在耕地数量减少, 灾害多发频发,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新形势下, 稳定发展水稻生 产, 必须充分依靠科技, 挖掘水稻增产潜力。 育种家们通过培育超级稻等新型高产品种进一 步增加产量和打破产量瓶颈, 2014年亩产近千斤的消息陆续见报道。 然而, 超级稻品种往往 伴随着抗逆性差, 产量不稳定的缺点, 在大田生产中其产量潜力难以发挥。。

6、 而且, 近年来我 国长江中下游稻区极端气候时常发生, 导致我国水稻大幅减产, 从而严重影响到国家粮食 安全。 鉴此, 通过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产量不失为一条简单有效的措 施, 不仅成本低,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极端气候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增产剂及其使用方法, 所述水稻增产剂成本低, 效 果好, 田间喷施能够稳定、 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水稻增产剂, 由水杨酸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混合而成, 二者的重量比 为11.5:1。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水杨酸与。

7、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重量比为1:1。 0008 所述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10升水溶解, 在水稻抽穗 灌浆期进行叶面喷施。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增产剂按照每6g用10升水溶解。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增产剂每亩使用量为18g。 0011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2 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成本低、 效果好, 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且年间实验结果稳 定, 是水稻高产稳产稻作新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4604884 B 3 001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增产增收的化学制剂, 大田实际使用后。

8、增产效果显著 且稳定。 具体而言, 本发明水稻增产剂的配方及使用方法如下: 0014 1、 水稻增产剂的配方 0015 本发明水稻增产剂系二元植物生长调理物质, 主要成分是水杨酸与烯唑醇, 由水 杨酸(SA)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重量比11.5:1混合配制而成。 优选地, 所述水杨 酸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重量比为1:1。 进一步地, 所述增产剂中可以再增加微量的 海洋源植物生长调理物质。 0016 2、 水稻增产剂的使用方法 0017 表1、 2显示了2011年至201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地点: 浙江省富阳市中国水稻 研究所试验场, 试验品种: 常优1号、 春江119和甬优。

9、9号。 于水稻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组 合的水稻增产剂, 分析研究其增产效果。 结果表明, 如表1所示, 2011年至2013年, 喷施增产 剂以200ppmSA+200ppm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产量最高。 如表2所示, 以此药剂配方为基 础, 稀释或增加不同倍数后发现, 水稻亩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即在重量比为1:1基础上, 所述增产剂按照每28g用10升水溶解后喷施效果良好。 其中以喷施增产剂300ppm SA+ 300ppm12.5烯唑醇增产幅度增加。 不同配方的水稻增产剂组合表现出不同的产量增加效 果, 但不同年份、 品种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0018 因此, 本发明的水稻增。

10、产剂, 大田使用时优选施药浓度为: 水杨酸300ppm, 12.5 烯唑醇300ppm。 为方便使用, 将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制成每袋18克装, 即水杨酸及12.5烯 唑醇可湿性粉剂各9克, 从而制成有效成分含量为56的水稻增产可溶粉剂。 使用时, 每袋 用30L水溶解, 获得上述水杨酸300ppm、 12.5烯唑醇300ppm的药液, 进行叶面喷雾, 每亩推 荐使用量为一袋。 0019 表1 20112013年不同浓度组合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 0020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4604884 B 4 0021 0022 表中产量后的不同字母表示5水平显著差异。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表中简 写以烯唑醇指代, 下表同。 0023 表2 20132014年不同浓度组合处理田间试验结果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4604884 B 5 0024 0025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水稻增产剂能够稳定、 有效地促进水稻产量 增加, 叶面喷施后增产效果明显, 是水稻高产稳产稻作新技术。 0026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本 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或修饰, 均落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4604884 B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