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28045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13590.1

申请日:

2013.06.03

公开号:

CN103243623A

公开日:

2013.08.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公布日:2013081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日:20130603|||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4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韩明友

发明人:

韩明友

地址: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修正路22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代理人:

陈宏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的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本发明能够解决的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难题对比技术无法做到的,同时,还在设施形制简单与造价低廉、不受空间条件限制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其特征在于:
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其特征在于:在引涵外侧的主干路留有右行车线。

3.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其U字口的两个侧边为引涵部分,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部分,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U字型立体回转涵;主干路较宽阔时可在引涵的外侧留有右行车线;
1)禁止所有支路车辆驶入路口,支路右转弯车辆直接沿U型回转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
2)直行和左转弯车辆需右转驶下U型回转涵的引涵并沿回转涵行驶,在主干路下横穿主干路并经另一侧引涵折返爬升回主干路路面,原欲直行车辆右转驶入支路而实现直行;
3)原欲左转弯的行车辆在驶出U型回转涵后直行驶入主干路而实现左转;
4)主干路右转弯车辆直接可沿U字型引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
5)直行车辆沿主干路继续行驶;
6)左转弯车辆在驶过路口后驶入U型回转涵,经U型回转涵折返后右转弯驶入原左侧支路而实现左转。

说明书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是对现有城市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并难以立交化改建的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进行改进,属于道路桥涵交通设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大城市一般都有上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在城市建设的大多数时段并没有考虑今天的巨大车流。随着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日益繁忙,城市建成区由于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而难以做出适应性改变,塞车现象业已成为城市运转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城市格局已经固定的城市建成区的道路交叉路口,经常成为塞车的焦点。现时解决交叉路口的导流方法有:环形岛、红绿灯、高架桥、过街隧道和立交桥,这些方法或因占用空间过大难以实现,或因建造资金巨大难以承受,或因效果堪虞而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车辆都在交叉路口停留等候所引起的汽车发动机怠速等待和频繁起步而增大了废气排放,不但浪费大量燃油和行车时间,也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 
与本发明内容相近似的技术 “U型回转桥”是本申请人的两项专利(中国专利号201110338920.0;201120425165.5):所述的“U型回转桥”是架设在路面上的以车辆回转绕行为目的的“U型回转桥”,它能够较好实现在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各向连续通行以缓解拥堵,但由于“U型回转桥”是暴露在地面上的建筑,所以还是存在占用宝贵的大量地面空间问题和恶劣天气影响交通的问题。 
本发明的任务是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改进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解决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在没有空间摆开立交桥的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利用U型回转涵实现微立交,所有车辆能够各向连续通行,几乎达到立交桥的通行效果。使其因占用大而在城市建成区无法、同时克服了现有建设成本高和施工期长的缺欠。 
本发明提供的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的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
当主干路较宽阔时,可在引涵外侧的主干路留有右行车线。 
本发明U型回转涵的功能是使那些无法立交化的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实现微立交化,进而实现车辆各向连续通行,即以连续流代替间断流而提高车流量和减少拥堵。 
本发明其通行模式是:
1)禁止所有支路车辆驶入路口,支路右转弯车辆直接沿U型回转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
2)直行和左转弯车辆需右转驶下U型回转涵的引涵并沿回转涵行驶,在主干路下横穿主干路并经另一侧引涵折返爬升回主干路路面,原欲直行车辆右转驶入支路而实现直行;
3)原欲左转弯的行车辆在驶出U型回转涵后直行驶入主干路而实现左转;
4)主干路右转弯车辆直接可沿U字型引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
5)直行车辆沿主干路继续行驶;
6)左转弯车辆在驶过路口后驶入U型回转涵,经U型回转涵折返后右转弯驶入原左侧支路而实现左转。
如此,所有车辆均在路口无信号灯管制下实现了各向的连续行驶。 
城市交通管理机关可在特殊时段(小流量的夜间、回转涵内停电而无照明、暴雨积水等)恢复信号灯管制,所有车辆按照信号灯管制行驶。 
本发明与现有的高架桥、立交桥及相关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在于:
1、与高架桥、立交桥相比的积极效果:在主干道上设置U型回转涵,可将支路行驶车辆通过U型回转涵而避开与主路车辆的平面交叉,实现交叉路口的连续通行,解决了高架桥不能解决车辆左转弯的问题;U型回转涵所能实现路口的微立交化,也克服了立交桥因占用空间大而在城市建成区无法摆开的难题。本发明中的U型回转涵设置于主干路内,不受路外空间大小的限制,同时具有通行能力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期短等积极效果。
2、与“U型回转桥”相比的积极效果:“U型回转桥”是本申请人已经申请的相关设施(201110338920.0;201120425165.5)设计。“U型回转桥”是架设在路面上的以车辆回转绕行为目的的“U型回转桥”,它虽然能够较好实现在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各向连续通行以缓解拥堵,但比较而言,本申请的U型回转涵仍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积极效果: 
(1)两者形制不同:本申请U型回转涵虽然与回转桥为解决同一问题而设计,但是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制,回转桥沿路面向上爬升并在最高处横跨主干路,在形制上是桥梁;而U型回转涵是沿路面向下倾斜并在最低处横跨主干路,在形制上是涵洞。
(2)回转涵对环境影响更小:回转涵与回转桥都是为解决城市建成区路口交通问题而设计,城市建成区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沿街建筑大多为机构办公和商业旺铺,架在路上的桥梁会大大影响机构和商铺的视线和商业运作,也会影响城市景致,而设置在路面路面以下的回转涵便少有此等不利影响。 
(3)回转涵有特殊的适应域:在中国北方,每年有长达数月甚至本年的冰冻期,积雪和结冰会增加车辆爬升引桥的难度和在小半径转弯时的危险;比较而言,回转涵设置于路面之下,北方冰雪地区可在引涵部分加盖雨雪棚,可以有效避免冰雪带来的困难和危险。 
(4)回转涵造价更低建设更快:回转桥由桥桩支撑,需在现场建设,因此建设工期较长且造价较高;回转涵可在场外工厂分块建造,运至现场组装完成,因此建设工期较短且造价较低。 
3、与文件(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相比的积极效果:经检索而知,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也能够实现平交路口的立交化和车辆的连续通行。但是,简单对比可知,两者在设施形制、空间位置、技术对象和技术效果等方面都明显不同。 
(1)两种设施的形制不同:本发明是设置在主干路内的U型回转涵,其形制为置于路下的涵;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是一种置于路外和路上的近圆弧形桥梁,其形制为桥,两者形制差异明显。 
(2)两种设施的空间位置和适用条件不同:本发明U型回转涵设置在主干路的道路内侧,回转涵引导部分和回转部分分别在主干路的路面下方,均不占用路面以外的任何空间。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呈哑铃型,其圆弧形桥体的大部分都在路面以外。不同的空间位置设置决定了它们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由于不受道路外侧是否存在可利用空间的限制,本发明U型回转涵的适用条件是具有较宽的道路路面;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的适用条件是路外存在足够可利用的空间。 
(3)两种设施欲解决的问题不同:本发明U型回转涵之所以采用路内桥的设计方案,技术目的是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的微立交化,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以缓解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问题,即U型回转涵用微立交方式以解决的问题对象是城市建成区(通常也是城市主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由于城市建成区的街路和沿街路建筑已经建设完成,街路以外空间已被沿街建筑所占据,难有可用于架设文件1(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的路外空间,因此该桥所能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有条件的城市路口的立交化建设或改建而解决城市在建区域的交通方式问题。由于需要路外空间,文件1(CN101403208A)所述桥梁所能够做到的是路口的立交化而非微立交化,因此不仅不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域,而且在对于城市开发区域或在建区域的交通方式选择中又不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技术弱点或许就是该桥梁设计没有被规模采用的主要原因。 
对比得知,本发明与文件(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相比,U型回转涵能够解决的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难题对比技术无法做到的,同时,本发明还在设施形制简单与造价低廉、不受空间条件限制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平面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剖视立体结构原理图;
图中,1、主干路;2、U字型引涵;3、引涵;4、过街涵;5、右行车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如图1、图2所示,在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1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2,U型回转涵2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3,两侧引涵3分别在主干路1内并与主干路1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1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2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4,引涵3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4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2。
本发明实施过程中,当主干路1较宽阔时,可在引涵3外侧的主干路1留有右行车线5,更方便道路的畅通。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243623A43申请公布日20130814CN103243623ACN103243623A21申请号201310213590122申请日20130603E01C1/0420060171申请人韩明友地址130011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修正路229号72发明人韩明友74专利代理机构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100代理人陈宏伟54发明名称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的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

2、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本发明能够解决的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难题对比技术无法做到的,同时,还在设施形制简单与造价低廉、不受空间条件限制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243623ACN103243623A1/1页21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

3、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2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其特征在于在引涵外侧的主干路留有右行车线。3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其U字口的两个侧边为引涵部分,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部分,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U字型立体回转涵;主。

4、干路较宽阔时可在引涵的外侧留有右行车线;1)禁止所有支路车辆驶入路口,支路右转弯车辆直接沿U型回转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2)直行和左转弯车辆需右转驶下U型回转涵的引涵并沿回转涵行驶,在主干路下横穿主干路并经另一侧引涵折返爬升回主干路路面,原欲直行车辆右转驶入支路而实现直行;3)原欲左转弯的行车辆在驶出U型回转涵后直行驶入主干路而实现左转;4)主干路右转弯车辆直接可沿U字型引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5)直行车辆沿主干路继续行驶;6)左转弯车辆在驶过路口后驶入U型回转涵,经U型回转涵折返后右转弯驶入原左侧支路而实现左转。权利要求书CN103243623A1/3页3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

5、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公开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是对现有城市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并难以立交化改建的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进行改进,属于道路桥涵交通设施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我国的大城市一般都有上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在城市建设的大多数时段并没有考虑今天的巨大车流。随着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日益繁忙,城市建成区由于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而难以做出适应性改变,塞车现象业已成为城市运转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城市格局已经固定的城市建成区的道路交叉路口,经常成为塞车的焦点。现时解决交叉路口的导流方法有环形岛、红绿灯、高架桥、过街隧道和立交桥。

6、,这些方法或因占用空间过大难以实现,或因建造资金巨大难以承受,或因效果堪虞而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车辆都在交叉路口停留等候所引起的汽车发动机怠速等待和频繁起步而增大了废气排放,不但浪费大量燃油和行车时间,也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0003与本发明内容相近似的技术“U型回转桥”是本申请人的两项专利(中国专利号2011103389200;2011204251655)所述的“U型回转桥”是架设在路面上的以车辆回转绕行为目的的“U型回转桥”,它能够较好实现在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各向连续通行以缓解拥堵,但由于“U型回转桥”是暴露在地面上的建筑,所以还是存在占用宝贵的大量地面空间问题和恶劣天气影响交通的问题。

7、。0004本发明的任务是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改进方案。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解决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在没有空间摆开立交桥的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利用U型回转涵实现微立交,所有车辆能够各向连续通行,几乎达到立交桥的通行效果。使其因占用大而在城市建成区无法、同时克服了现有建设成本高和施工期长的缺欠。0006本发明提供的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道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包括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及两侧对称设有的一对U型回转涵,U型回转涵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两侧引涵分别在主干路内并与主干路正反向对称。

8、,与主干路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引涵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0007当主干路较宽阔时,可在引涵外侧的主干路留有右行车线。0008本发明U型回转涵的功能是使那些无法立交化的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实现微立交化,进而实现车辆各向连续通行,即以连续流代替间断流而提高车流量和减少拥堵。0009本发明其通行模式是说明书CN103243623A2/3页41)禁止所有支路车辆驶入路口,支路右转弯车辆直接沿U型回转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2)直行和左转弯车辆需右转驶下U型回转涵的引涵并沿回转涵行驶,在主干路下横穿主干路并经另一侧引涵折返爬升回主干路路面,原欲直。

9、行车辆右转驶入支路而实现直行;3)原欲左转弯的行车辆在驶出U型回转涵后直行驶入主干路而实现左转;4)主干路右转弯车辆直接可沿U字型引涵外的右行车线直接右转弯;5)直行车辆沿主干路继续行驶;6)左转弯车辆在驶过路口后驶入U型回转涵,经U型回转涵折返后右转弯驶入原左侧支路而实现左转。0010如此,所有车辆均在路口无信号灯管制下实现了各向的连续行驶。0011城市交通管理机关可在特殊时段(小流量的夜间、回转涵内停电而无照明、暴雨积水等)恢复信号灯管制,所有车辆按照信号灯管制行驶。0012本发明与现有的高架桥、立交桥及相关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在于1、与高架桥、立交桥相比的积极效果在主干道上设置U型回转。

10、涵,可将支路行驶车辆通过U型回转涵而避开与主路车辆的平面交叉,实现交叉路口的连续通行,解决了高架桥不能解决车辆左转弯的问题;U型回转涵所能实现路口的微立交化,也克服了立交桥因占用空间大而在城市建成区无法摆开的难题。本发明中的U型回转涵设置于主干路内,不受路外空间大小的限制,同时具有通行能力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期短等积极效果。00132、与“U型回转桥”相比的积极效果“U型回转桥”是本申请人已经申请的相关设施(2011103389200;2011204251655)设计。“U型回转桥”是架设在路面上的以车辆回转绕行为目的的“U型回转桥”,它虽然能够较好实现在城市建成区交叉路口的各向连续通。

11、行以缓解拥堵,但比较而言,本申请的U型回转涵仍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积极效果(1)两者形制不同本申请U型回转涵虽然与回转桥为解决同一问题而设计,但是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制,回转桥沿路面向上爬升并在最高处横跨主干路,在形制上是桥梁;而U型回转涵是沿路面向下倾斜并在最低处横跨主干路,在形制上是涵洞。0014(2)回转涵对环境影响更小回转涵与回转桥都是为解决城市建成区路口交通问题而设计,城市建成区街路和沿街建筑已经建设完成,沿街建筑大多为机构办公和商业旺铺,架在路上的桥梁会大大影响机构和商铺的视线和商业运作,也会影响城市景致,而设置在路面路面以下的回转涵便少有此等不利影响。0015(3)回转涵有特殊的。

12、适应域在中国北方,每年有长达数月甚至本年的冰冻期,积雪和结冰会增加车辆爬升引桥的难度和在小半径转弯时的危险;比较而言,回转涵设置于路面之下,北方冰雪地区可在引涵部分加盖雨雪棚,可以有效避免冰雪带来的困难和危险。0016(4)回转涵造价更低建设更快回转桥由桥桩支撑,需在现场建设,因此建设工期较长且造价较高;回转涵可在场外工厂分块建造,运至现场组装完成,因此建设工期较短且造价较低。00173、与文件(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相比的积极效果经检索而知,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也能够实现平交路口的立交化和车辆的连续通行。但是,简单对比可知,两者在设施形制、空间位置、技术对。

13、象和技术效果等方面都明显不同。0018(1)两种设施的形制不同本发明是设置在主干路内的U型回转涵,其形制为置于说明书CN103243623A3/3页5路下的涵;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是一种置于路外和路上的近圆弧形桥梁,其形制为桥,两者形制差异明显。0019(2)两种设施的空间位置和适用条件不同本发明U型回转涵设置在主干路的道路内侧,回转涵引导部分和回转部分分别在主干路的路面下方,均不占用路面以外的任何空间。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呈哑铃型,其圆弧形桥体的大部分都在路面以外。不同的空间位置设置决定了它们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由于不受道路外侧是否存在可利用。

14、空间的限制,本发明U型回转涵的适用条件是具有较宽的道路路面;而文件(CN101403208A)所公开的桥梁的适用条件是路外存在足够可利用的空间。0020(3)两种设施欲解决的问题不同本发明U型回转涵之所以采用路内桥的设计方案,技术目的是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的微立交化,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以缓解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问题,即U型回转涵用微立交方式以解决的问题对象是城市建成区(通常也是城市主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由于城市建成区的街路和沿街路建筑已经建设完成,街路以外空间已被沿街建筑所占据,难有可用于架设文件1(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的路外空间,因此该桥所能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有条件的城市。

15、路口的立交化建设或改建而解决城市在建区域的交通方式问题。由于需要路外空间,文件1(CN101403208A)所述桥梁所能够做到的是路口的立交化而非微立交化,因此不仅不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域,而且在对于城市开发区域或在建区域的交通方式选择中又不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技术弱点或许就是该桥梁设计没有被规模采用的主要原因。0021对比得知,本发明与文件(CN101403208A)所述桥梁相比,U型回转涵能够解决的城市建成区交通拥堵难题对比技术无法做到的,同时,本发明还在设施形制简单与造价低廉、不受空间条件限制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附图说明0022图1为本发明平面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发明剖视立体结构原理图;图中,。

16、1、主干路;2、U字型引涵;3、引涵;4、过街涵;5、右行车线。具体实施方式0023实施例1本发明实现城市建成区平交路口微立交化的U型回转涵如图1、图2所示,在十字或T字平交路口的主干路1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对U型回转涵2,U型回转涵2的U字口两个侧边为引涵3,两侧引涵3分别在主干路1内并与主干路1正反向对称,与主干路1平行倾斜修建;U型回转涵2的U字底部圆弧为过街涵4,引涵3缓慢下倾并与过街涵4构成一体,构成完整立体U型回转涵2。0024本发明实施过程中,当主干路1较宽阔时,可在引涵3外侧的主干路1留有右行车线5,更方便道路的畅通。说明书CN103243623A1/1页6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324362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