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简易逃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简易逃生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173507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1.02.09 CN 201735075 U *CN201735075U* (21)申请号 201020229769.8 (22)申请日 2010.06.18 A62B 1/06(2006.01) (73)专利权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 (72)发明人 万志坚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 务所 44248 代理人 胡吉科 (54) 实用新型名称 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包 括固定支架, 转轴, 第一、 第二阻滞。
2、杆, 第一、 第二 摇杆, 绳槽和逃生绳 ; 转轴穿设于固定支架内 ; 第 一、 第二摇杆分别铰接于固定支架, 该第一、 第二 摇杆共转动中心线, 该转动中心线平行于转轴的 转动中心线 ; 第一、 第二阻滞杆固定连接于转轴, 该第一、 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有 益效果是 : 采用绳槽内划分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 和第二慢速区, 将逃生绳对应卷绕在该三个区域, 这样被困人员在下降的过程中, 先经过第一慢速 区、 再经过快速区、 最后经过慢速到达地面, 其速 度变化与整个逃生高度相配合, 既缩短了时间, 又 保证了安全速度, 特别适用于环境恶劣人员慌乱 的情况。 (51)Int.Cl. 。
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8 页 CN 201735084 U1/1 页 2 1. 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本逃生装置包括固定支架、 一转轴、 第一阻滞 杆、 第二阻滞杆、 第一摇杆、 第二摇杆、 绳槽和逃生绳 ; 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固定支架内 ; 所述第一、 第二摇杆分别铰接于所述固定支架, 该第一、 第二摇杆共转动中心线, 该转 动中心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 ; 所述第一、 第二阻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 该第 一、 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 ; 所述第一摇杆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阻滞杆的。
4、活动 端转动相连, 所述第二摇杆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阻滞杆的活动端转动相连 ; 所述第一摇杆、 所述第一阻滞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一侧, 所述第二摇杆、 所述第二阻滞杆设置于所述 固定支架的另一侧 ; 所述绳槽套设于所述转轴, 所述绳槽内的绕线区域包括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和第二慢 速区, 所述逃生绳倒序卷绕在该三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阻滞杆与所述第 二阻滞杆结构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摇杆或所述第二 摇杆为一液压缸, 该液压缸包括缸筒机构、 缸盖机构、 活塞和活塞杆机构 ; 所述。
5、活塞杆机构 与所述活塞相连, 并与所述活塞同步顺着所述缸筒机构的内壁滑动, 所述缸盖机构密封所 述缸筒机构与所述活塞杆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所述活塞上设置贯通其两侧的导流孔。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导流孔为多个, 其相对 所述活塞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缸筒机构包括上避让 腔和下容纳腔, 所述缸盖机构包括上缸盖和下缸盖, 所述活塞杆机构包括上活塞杆和下活 塞杆 ; 所述上活塞杆和所述下活塞杆分设于所述活塞的两侧, 所述上缸盖密封所述上活塞 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所。
6、述下缸盖密封所述下活塞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 开口区域, 所述避让腔位于所述上缸盖的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缸筒机构包括容纳腔, 所述缸盖机构为下缸盖, 所述活塞杆机构为下活塞杆 ; 所述下活塞杆与所述活塞相连, 所述 下缸盖密封所述下活塞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补偿腔, 该补偿腔与所述下活塞杆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两侧 ; 所述补偿腔与所述活塞之间的腔壁设 置一压缩阀和一补偿阀。 7.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6 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摇 杆与所述第一摇杆结构相同。 8. 根据权利。
7、要求 1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快速区的卷绕直径大 于所述第一慢速区或所述第二慢速区的卷绕直径。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逃生绳的长度对应于 特定的楼层高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绳槽与所述转轴之 间设置离合机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1/4 页 3 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装置技术领域, 特别是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业有了飞速发。
8、展, 特别是应对城市的建筑格局, 高层建筑 更是琳琅满目。 0003 已有的建筑都设置有逃生通道, 即楼梯结构, 但是由于当前的楼层高、 其内人员 多, 已有的楼梯结构无法实现当前人员的快速安全逃生 ; 而且在恶劣的环境下, 若楼梯被 堵, 则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无法保障。 0004 现在, 有的人员在高空逃生时, 是通过逃生装置, 即顺着该逃生装置的绳索下移至 地面。 在整个下移的过程中, 绳索启动时速度小、 中间区域尽可能快速、 接近地面时再慢速, 以保障短时间内安全速度抵达地面。 但是, 这种逃生装置的速度控制机构复杂, 与逃生绳索 相邻设置一控制线, 伴随着人员的下降, 手持的控制器经控。
9、制线发送调速信号至驱动机构, 由驱动机构改变逃生绳索的下移阻力, 从而改变下降速度。由于在恶劣环意下人具有紧张 情绪, 导致当事人员手慌脚乱, 以致于该逃生装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专用于指 定高度的人员逃生, 保证高空逃生时被困人员短时间内安全到达地面, 且不需要人员手动 调控。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本逃生装置包括 固定支架、 一转轴、 第一阻滞杆、 第二阻滞杆、 第一摇杆、 第二摇杆、 绳槽和逃生绳 ; 所述转轴 穿设于所述固定支架内 ; 所述第一。
10、、 第二摇杆分别铰接于所述固定支架, 该第一、 第二摇杆 共转动中心线, 该转动中心线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转动中心线 ; 所述第一、 第二阻滞杆固定连 接于所述转轴, 该第一、 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 所述第一摇杆的活动端与所述 第一阻滞杆的活动端转动相连, 所述第二摇杆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阻滞杆的活动端转动相 连 ; 所述第一摇杆、 所述第一阻滞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一侧, 所述第二摇杆、 所述第二 阻滞杆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另一侧 ; 所述绳槽套设于所述转轴, 所述绳槽内的绕线区域 包括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和第二慢速区, 所述逃生绳倒序卷绕在该三区域。 0007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
11、改进是 : 0008 所述第一阻滞杆与所述第二阻滞杆结构相同。 0009 所述第一摇杆为一液压缸, 该液压缸包括缸筒机构、 缸盖机构、 活塞和活塞杆机 构 ; 所述活塞杆机构与所述活塞相连, 并与所述活塞同步顺着所述缸筒机构的内壁滑动, 所 述缸盖机构密封所述缸筒机构与所述活塞杆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所述活塞上设置贯通 其两侧的导流孔。 0010 所述导流孔为多个, 其相对所述活塞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说 明 书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2/4 页 4 0011 所述缸筒机构包括上避让腔和下容纳腔, 所述缸盖机构包括上缸盖和下缸盖, 所 述活塞杆机构包括上。
12、活塞杆和下活塞杆 ; 所述上活塞杆和所述下活塞杆分设于所述活塞的 两侧, 所述上缸盖密封所述上活塞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所述下缸盖密封所 述下活塞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所述避让腔位于所述上缸盖的外侧。 0012 所述缸筒机构包括容纳腔, 所述缸盖机构为下缸盖, 所述活塞杆机构为下活塞杆 ; 所述下活塞杆与所述活塞相连, 所述下缸盖密封所述下活塞杆与所述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 区域 ; 在所述容纳腔内设置补偿腔, 该补偿腔与所述下活塞杆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两侧 ; 所述补偿腔与所述活塞之间的腔壁设置一压缩阀和一补偿阀。 0013 所述第二摇杆与所述第一摇杆结构相同。 0014 。
13、所述快速区的卷绕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慢速区或所述第二慢速区的卷绕直径。 0015 所述逃生绳的长度对应于特定的楼层高度。 0016 在所述绳槽与所述转轴之间设置离合机构。 0017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采用绳槽内划分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 和第二慢速区, 将逃生绳对应卷绕在该三个区域, 这样被困人员在下降的过程中, 先经过第 一慢速区、 再经过快速区、 最后经过慢速到达地面, 其速度变化与整个逃生高度相配合, 既 缩短了时间, 又保证了安全速度, 特别适用于环境恶劣人员慌乱的情况 ; 0018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第一阻滞杆与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 度, 即在转轴 的。
14、周向上错开 90 度, 从而使第一阻滞杆和第二阻滞杆对转轴的阻力矩比较稳定 ; 0019 同时, 在液压缸的容纳腔内设置补偿腔, 这样液压缸内的活塞在往返移动的过程 中, 实现其内液体的周期性内流, 保证摇杆长度伸缩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0020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新型简易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 0021 图 2 为图 1 左视时的第一、 第二摇杆和第一、 第二阻滞杆一状态分布示意图 ; 0022 图 3 为第一摇杆与第一阻滞杆共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4 为第二摇杆与第二阻滞杆共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5 为所述第一摇杆或第二摇杆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 0025。
15、 图 6 为所述第一摇杆或第二摇杆又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 0026 图 7 为所述绳槽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 0027 图 8 为所述绳槽又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 0028 图 9 为所述绳槽再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30 如图 1 至图 9 所示, 一种新型简易逃生装置, 其包括固定支架 11、 一转轴 12、 第一 阻滞杆 13、 第二阻滞杆 23、 第一摇杆 14、 第二摇杆 15、 绳槽 16 和逃生绳, 固定支架 11 是各 部件的安装基础, 起支撑的作用, 当本逃生装置使用时, 须将其固定于高空建筑物,。
16、 即被困 人员所处位置, 然后逃生绳因被困人员的重力作用从逃生装置处展开下降至地面。逃生绳 卷绕在绳槽 16 内, 逃生绳展开时带着绳槽 16 转动, 绳槽 16 转动即带动与其相连的转轴 12 说 明 书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3/4 页 5 转动 ; 在逃生绳卷绕直径一定的情况下, 转轴 12 转动的越快, 则逃生绳下降的越快, 此时, 位于逃生绳上的逃生人员其移动速度越快。当逃生人员下降速度超过安全速度时, 过于危 险, 所以第一、 第二阻滞杆13、 23对转轴12产生阻力, 阻滞转动, 使其处于安全速度以下。 第 一、 第二阻滞杆 13、 23 与转。
17、轴 12 同步转动, 但是第一、 第二阻滞杆 13、 23 的自由端还受到第 一摇杆 14 和第二摇杆 15 的约束力。本实用新型的转轴 12 穿设于固定支架 11 内, 即在固 定支架 11 内设置一通孔, 转轴 12 与该通孔配合连接, 转轴在径向上同时受到第一、 第二阻 滞杆和绳槽的作用力, 该三个力矩的平衡实现了逃生人员下降的慢速、 快速和慢速。 本实用 新型的第一、 第二摇杆 14、 15 分别铰接于固定支架 11, 第一摇杆 14 能够摆动, 第二摇杆 15 亦能够摆动, 第一摇杆 14 与第二摇杆 15 的转动中心线共直线。第一、 第二阻滞杆 13、 23 固 定连接于转轴 12。
18、, 由于第一、 第二阻滞杆 13、 23 与转轴 12 同步运动, 所以第一、 第二阻滞杆 13、 23 的位置约束了转轴 12 的位置, 该第一、 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 度 ; 保证第 一、 第二阻滞杆对转轴的阻力基本保持不变 ; 第一摇杆的活动端与第一阻滞杆的活动端转 动相连, 第二摇杆的活动端与第二阻滞杆的活动端转动相连 ; 第一摇杆、 第一阻滞杆设置于 固定支架的一侧, 第二摇杆、 第二阻滞杆设置于固定支架的另一侧 ; 绳槽 16 套设于转轴 12, 绳槽 16 内的绕线区域包括第一慢速区 171、 快速区 172 和第二慢速区 173, 逃生绳倒序卷绕 在该三区域, 即逃。
19、生绳先卷绕第二慢速区、 再卷绕快速区、 后卷绕第一慢速区, 从而实现逃 生绳展开时能够按照先慢速、 再快速、 最后慢速的顺序, 即实现了变速下降的需求。这样设 计有利于被困人员的情绪调整, 刚启动时, 被困人员情绪较紧张, 所以慢速使其有过渡期 ; 接下来快速, 争取时间 ; 最后快着陆时, 速度放缓, 又达到了软着陆的效果。 0031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 11 其垂向安装以后, 须避免发生偏摆。 0032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摇杆 14, 或者第二摇杆 15 为一液压缸, 该液压缸包括缸筒机 构 ( 该缸筒机构包括上避让腔 1811 和下容纳腔 1812)、 缸盖机构 ( 该缸盖机构包括上缸盖。
20、 1821 和下缸盖 1822)、 活塞 183 和活塞杆机构 ( 该活塞杆机构包括上活塞杆 1841 和下活塞 杆 1842) ; 活塞杆机构与活塞相连, 并与活塞同步顺着缸筒机构的内壁滑动, 缸盖机构密封 缸筒机构与活塞杆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活塞上设置贯通其两侧的导流孔。导流孔为多 个, 其相对活塞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以抵消侧向分力, 该导流孔可直接选择两个。参阅图 5 所示, 缸筒机构包括上避让腔 1811 和下容纳腔 1812, 缸盖机构包括上缸盖 1821 和下缸盖 1822, 活塞杆机构包括上活塞杆 1841 和下活塞杆 1842 ; 上活塞杆 1841 和下活塞杆 184。
21、2 分 设于活塞 183 的两侧, 上缸盖 1821 密封上活塞杆 1841 与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下缸盖 1822 密封下活塞杆 1842 与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避让腔 1811 位于上缸盖 1821 的外 侧。 活塞杆机构相对缸筒机构移动时, 由于活塞分隔的上下两腔其内的液体横截面一致, 所 以移动时一方的液体从导流孔进入另一方, 这样活塞的移动伴随着液体的内循环, 实现了 阻滞杆 13 端部的约束, 最终实现了对转轴的阻力。 0033 同理,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摇杆 14, 或者第二摇杆 15 为又一液压缸, 该液压缸包括 缸筒机构 ( 该缸筒机构包括容纳腔 191)、 缸盖机。
22、构 ( 该缸盖机构为下缸盖 192)、 活塞 193 和活塞杆机构 ( 该活塞杆机构为下活塞杆 194) ; 活塞杆机构与活塞相连, 并与活塞同步顺 着缸筒机构的内壁滑动, 缸盖机构密封缸筒机构与活塞杆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活塞上 设置贯通其两侧的导流孔。 导流孔为多个, 其相对活塞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以抵消侧向分 力, 该导流孔可直接选择两个。参阅图 6 所示, 缸筒机构包括容纳腔 191, 缸盖机构为下缸 说 明 书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4/4 页 6 盖 192, 活塞杆机构为下活塞杆 194 ; 下活塞杆 194 与活塞 193 相连, 下缸。
23、盖 192 密封下活塞 杆 194 与缸筒机构之间的开口区域 ; 在容纳腔 191 内设置补偿腔 195, 该补偿腔 195 与下活 塞杆 194 分别位于活塞 193 的两侧 ; 补偿腔 195 与活塞 193 之间的腔壁设置一压缩阀 1951 和一补偿阀 1952。由于活塞分隔的上下两腔其内的液体横截面积不同, 即其上部的液体横 截面积大于下部的液体横截面积, 所以当活塞下行时, 其上部不仅需要下腔的液体经导流 孔上流, 还需要补偿阀打开, 由补偿腔内的液体对上腔进行补偿, 此时压力阀关闭 ; 相反的, 当活塞上行时, 其上腔内的液体经导流孔部分下流至下腔, 同时, 在上腔内压力增大的情况。
24、 下, 上腔内的液体从压缩阀流入补偿腔, 此时补偿阀打开。这样, 活塞的移动伴随着液体的 内循环, 实现了对第一、 第二阻滞杆端部的约束, 最终实现了对转轴的阻力。 0034 本实用新型为了便于设计、 制造, 优选第一、 第二摇杆结构相同, 第一阻滞杆和第 二阻滞杆结构相同。 0035 根据力学原理, 逃生人员经逃生绳对绳槽的作用力矩与其离转轴的转动轴心线的 距离相关, 所以本方案独创设计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和第二慢速区, 这样快速区的卷绕直径 大于第一慢速区或第二慢速区的卷绕直径。参照图 7、 图 8 和图 9, 第一慢速区和第二慢速 区的卷绕半径小于快速区, 且在卷绕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快。
25、速区的逃生绳滑落入慢速区内。 0036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逃生绳, 其特定长度运用于第一慢速区、 特定长度运用于快速 区、 特定长度运用于第二慢速区, 三种区域的总长度即本逃生装置适用的高空距离。 所以本 逃生装置按照高度进行划分, 不同的逃生绳长度对应于特定的楼层高度。 0037 另外, 本实用新型为了快速将逃生绳卷绕在绳槽内, 优选在绳槽与转轴之间设置 离合机构, 当卷绕逃生绳于绳槽内时, 离合机构打开, 绳槽自由转动而不随转轴同步移动, 当卷绕完毕时离合机构半闭, 这时绳槽与转轴同步运动。 0038 总之, 本实用新型采用绳槽内划分第一慢速区、 快速区和第二慢速区, 将逃生绳对 应卷绕在该。
26、三个区域, 这样被困人员在下降的过程中, 先经过第一慢速区、 再经过快速区、 最后经过慢速到达地面, 其速度变化与整个逃生高度相配合, 既缩短了时间, 又保证了安全 速度, 特别适用于环境恶劣人员慌乱的情况 ; 0039 本实用新型还采用第一阻滞杆与第二阻滞杆的延伸方向夹角为 90 度, 即在转轴 的周向上错开 90 度, 从而使第一阻滞杆和第二阻滞杆对转轴的阻力矩比较稳定 ; 0040 同时, 在液压缸的容纳腔内设置补偿腔, 这样液压缸内的活塞在往返移动的过程 中, 实现其内液体的周期性内流, 保证摇杆长度伸缩的可行性。 0041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
27、说明, 不能 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1/8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2/8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3/8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4/8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5/8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6/8 页 12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7/8 页 13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CN 201735084 U8/8 页 14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1735075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