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27881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3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38797.4

申请日:

20151216

公开号:

CN105340888A

公开日:

20160224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37/52,A01P3/00,A01N37/06

主分类号:

A01N37/52,A01P3/00,A01N37/06

申请人: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亚强,马强,冯建雄,张仙

地址:

710404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集贤产业园创业大道9号

优先权:

CN201510938797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和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50~50:1,优选为1:1~40:1,进一步优选为5:1~36: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型。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本发明对作物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与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50~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5:1~36: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剂型为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上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途,农作物白粉病为禾谷类作物小麦白粉病、大麦白粉病,苹果树白粉病、葡萄树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西瓜白粉病,草莓白粉病。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和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及助剂组成,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硝苯菌酯,英文名meptyldinocap,化学名称:2,4-二硝基-6-(1-甲基庚基)苯巴豆酸酯。硝苯菌酯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从杀菌(螨)剂敌螨普(dinocap,CAS:39300-45-3)6种异构体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最高生物活性的异构体之一。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更加友善的新产品,作用机制与敌螨普一致。它是一种病原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具有预防、治疗及铲除功能。为非内吸性杀螨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接触性杀菌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果树、蔬菜、花卉和瓜类等作物上的红蜘蛛和白粉病的防治,对桑树白粉病和茄子红蜘蛛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具有杀螨卵的作用。硝苯菌酯为亲酯性化合物,可作用于多个位点,在植物叶片表面能够迅速和叶片表面的的蜡质层结合,耐雨水淋溶,具有持效期长等特点。

环氟菌胺,英文名cyflufenamid,化学名称:(Z)-N-[α-(环丙甲氧亚氨基)-2,3-二氟-6-(三氟甲基)苄基]-2-苯乙酰胺,是由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白粉病的酰胺类杀菌剂。环氟菌胺作用机理为可以有效抑制白粉病菌菌丝上的吸器的形成和生长、次生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它不是甾醇、磷脂、甲壳素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不影响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膜的功能。具有优异的保护、治疗作用,持效活性和耐雨水冲刷活性。生物化学方面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在研究中。环氟菌胺与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众多杀菌剂无交互抗性。环氟菌胺对病原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伸长的影响也与其它现有药剂的形态不同。

白粉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双子叶植物的危害尤为普遍。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严重时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白粉病一旦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农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受到侵染。白粉病使我国小麦、黄瓜、葡萄等农作物产品遭受到极大损失,因此,防治白粉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大,病原菌对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产生抗性是一种必然。为减缓抗性发生和扩大防治谱,杀菌剂混用是非常必要的。申请人经检索,目前还没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防治白粉病的文献报道,进一步地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复配,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增效作用显著,还能显著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对作物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剂型。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上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

A)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

B)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1~40:1,进一步优选为5:1~36:1。

本发明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中、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山梨醇、尿素、无机盐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于微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农乳5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助乳化剂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水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水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可分散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NNO)、TERSPERSE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散介质如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油酸甲酯、柴油、机油、矿物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水分散粒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TERSPERSE2700、T36、GY-D06等)、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淀粉、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物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来说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对白粉病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1、对小麦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盆栽法》和《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小麦叶面上,自然晾干。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每处理3盆,每盆10株。药剂处理后24h,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0%~90%的温室。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调查全部叶片。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0.94 100.00 —— —— 硝苯菌酯(B) 0.89 105.62 —— —— A:B=1:50 0.68 138.24 105.51 131.02 A:B=1:40 0.59 159.32 105.48 151.04 A:B=1:30 0.63 149.21 105.44 141.51 A:B=1:20 0.57 164.91 105.35 156.54 A:B=1:10 0.58 162.07 105.11 154.19 A:B=1:1 0.55 170.91 102.81 166.24 A:B=5:1 0.51 184.31 100.94 182.60 A:B=10:1 0.48 195.83 100.51 194.84 A:B=20:1 0.53 177.36 100.27 176.89 A:B=30:1 0.51 184.31 100.18 183.98 A:B=36:1 0.54 174.07 100.15 173.81 A:B=40:1 0.57 164.91 100.14 164.69 A:B=50:1 0.62 151.61 100.11 151.4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2、对黄瓜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和《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75%;

1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5%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1.05 100.00 —— —— 硝苯菌酯(B) 1.24 84.68 —— —— A:B=1:50 0.83 126.51 84.98 148.87 A:B=1:40 0.79 132.91 85.05 156.27 A:B=1:30 0.84 125.00 85.17 146.76 A:B=1:20 0.79 132.91 85.41 155.62 A:B=1:10 0.77 136.36 86.07 158.43 A:B=1:1 0.68 154.41 92.34 167.22 A:B=5:1 0.59 177.97 97.45 182.63 A:B=10:1 0.59 177.97 98.61 180.48 A:B=20:1 0.56 187.50 99.27 188.88 A:B=30:1 0.54 194.44 99.51 195.41 A:B=36:1 0.56 187.50 99.59 188.28 A:B=40:1 0.62 169.35 99.63 169.99 A:B=50:1 0.73 143.84 99.70 144.2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3、对草莓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草莓白粉病菌(Sphaerothecamacularis)。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9部分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每处理5盆,每盆5株。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盆选取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0.78 100.00 —— —— 硝苯菌酯(B) 0.92 84.78 —— —— A:B=1:50 0.66 118.18 85.08 138.91 A:B=1:40 0.65 120.00 85.15 140.92 A:B=1:30 0.58 134.48 85.27 157.71 A:B=1:20 0.62 125.81 85.51 147.13 A:B=1:10 0.59 132.20 86.17 153.43 A:B=1:1 0.51 152.94 92.39 165.54 A:B=5:1 0.41 190.24 97.46 195.19 A:B=10:1 0.45 173.33 98.62 175.76 A:B=20:1 0.42 185.71 99.28 187.07 A:B=30:1 0.41 190.24 99.51 191.18 A:B=36:1 0.43 181.40 99.59 182.14 A:B=40:1 0.47 165.96 99.63 166.58 A:B=50:1 0.53 147.17 99.70 147.6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配方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制剂实施例1

称取20%硝苯菌酯、2%环氟菌胺、6%木质素磺酸钠、2%萘磺酸钠、5%烷基硫酸钠、0.4%硅酸镁铝、0.1%膨润土、5%丙二醇、0.1%苯甲酸钠、1%己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

称取10%硝苯菌酯、10%环氟菌胺、3%聚羧酸盐、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5%烷基硫酸钠、0.5%羧甲基纤维素、3%丙三醇、0.2%甲醛、1%丁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0%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

称取1%硝苯菌酯、20%环氟菌胺、3%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5%烷基硫酸钠、0.5%羧乙基纤维素、3%聚乙二醇、0.2%山梨酸钾、2%辛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

称取15%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4%TX-10、6%农乳700#、6%农乳500#、4%农乳1601#、15%环己酮、5%甲苯、5%正丁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5

称取1%硝苯菌酯、10%环氟菌胺、5%农乳400#、4%农乳500#、5%农乳1601#、25%环己酮、5%二甲苯、5%乙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6

称取1%硝苯菌酯、15%环氟菌胺、5%农乳400#、3%农乳2201、6%农乳1601#、25%溶剂油S-150、5%二甲苯、5%异丁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7

称取36%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3%农乳2201#、2%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2%吐温-60#、2%斯盘-60#、5%丙二醇,10%溶剂油S-200、5%环己酮、0.2%黄原胶、0.5%苯甲酸,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8

称取1%硝苯菌酯、25%环氟菌胺、5%农乳1601、4%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5%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斯盘-60#、1%环氧氯丙烷、2%乙二醇、5%二甲苯、0.2%黄原胶、0.5%苯甲酸钠,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9

称取1%硝苯菌酯、35%环氟菌胺、8%农乳TX-10#、2%农乳400#、4%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斯盘-60#、1%环氧氯丙烷、2%乙二醇、5%二甲苯、0.2%聚乙烯醇、0.5%苯甲酸,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0

称取2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3%TX-1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1

称取1%硝苯菌酯、45%环氟菌胺、0.5%农乳500#、3%农乳70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4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2

称取30%硝苯菌酯、3%环氟菌胺、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农乳40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33%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3

称取15%硝苯菌酯、3%环氟菌胺、2%TERSPERSE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4%BY-140、3%吐温-60#、4%农乳2201#、3%农乳700#、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硅酸镁铝、5%聚乙烯醇,大豆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4

称取1%硝苯菌酯、25%环氟菌胺、2%木质素磺酸钠、4%斯盘-60#、8%BY-110、1%TERSPERSE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1%膨润土、3%甘油,蓖麻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5

称取1%硝苯菌酯、15%环氟菌胺、2%扩散剂NNO、3%斯盘-60#、6%BY-125、1%T萘磺酸钠、1%膨润土、3%丙二醇,小麦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6

称取25%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木质素磺酸钠、4%烷基萘磺酸钠,轻钙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7

称取4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4%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烷基磺酸钠,白炭黑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4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8

称取1%硝苯菌酯、50%环氟菌胺、5%木质素磺酸钙、5%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十二烷基硫酸钠,硅藻土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5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9

称取3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5%聚羧酸盐TERSPERSE2700、4%木质素磺酸钠、1%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1%K-12(十二烷基硫酸钠)、1%聚乙二醇、2%淀粉,滑石粉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0

称取1%硝苯菌酯、40%环氟菌胺、4%聚羧酸盐T36、2%烷基萘磺酸钠、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4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1

称取1%硝苯菌酯、30%环氟菌胺、2%聚羧酸盐GY-D06、5%扩散剂NNO(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陶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生物实施例1: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陕西省眉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4(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7(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以上3个不同剂型的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试验方法参照《GB/T17980.2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试验作物为小麦,防治对象为白粉病(Erysiphegraminis)。在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小麦基地进行。试验药剂及剂量为详见表4。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50kg,均匀喷洒全株。第1次施药在小麦苗白粉病发病初期,7天后第2次用药,共施药2次。

调查与统计方法:第1次药后7天和第2次药后7天调查叶片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调查每株的上3片叶(有旗叶则包括旗叶)。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根据病指计算防效。于每次药后目测观察施药后对小麦生长、叶色等影响情况,考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表4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对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第1次药后7天的防效为93.06%、93.72%、94.13%,第2次药后7天的防效为93.16%、94.20%、92.49%,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两次药后7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4)。

对小麦的安全性观察,每次药后1天至7天目测观察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这几种药剂对小麦茎、叶片等均无药害产生,表现安全。

除了小麦白粉病,上述3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禾谷类作物大麦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生物实施例2: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山东省寿光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0(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制剂实施例13(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黄瓜,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试验设在寿光市稻田镇东稻田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pH值6.9,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5。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45kg,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10~14d再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表5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2次,对黄瓜白粉病第2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92.35%、93.16%,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药后10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5)。

对黄瓜的安全性调查,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黄瓜无药害现象发生。

除了黄瓜白粉病,上述2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辣椒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西瓜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生物实施例3: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6(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19(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草莓,防治对象为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macularis)。试验设在巴南区木洞镇,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黄壤土,肥力上等,pH值6.7,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6。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45kg,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7~10d再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表6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对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2次,对草莓白粉病第2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94.77%、93.21%,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药后10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6)。

对草莓的安全性调查,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草莓无药害现象发生。

除了草莓白粉病,上述2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苹果白粉病、葡萄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以上实施例说明,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与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按重量比1:50~50:1复配,可制成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剂型,对作物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增效作用明显,用药量少、防治效果高,且对作物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两种活性成分复配方案,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了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更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938797.4 (22)申请日 2015.12.16 A01N 37/52(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N 37/06(2006.01) (71)申请人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地址 710404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集贤产业园 创业大道 9 号 (72)发明人 刘亚强 马强 冯建雄 张仙 (54) 发明名称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有效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 成分硝苯菌酯和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

2、 第 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 1 : 50 50 : 1, 优选为 1 : 1 40 : 1, 进一步优选为 5 : 1 36 : 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 水剂、 可分散油悬浮剂、 可湿性粉 剂、 水分散粒剂型。 本发明组分合理, 杀菌效果好, 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 加, 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 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 果外, 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对作物安全性好。 本发明对作物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2页 CN 10。

3、5340888 A 2016.02.24 CN 105340888 A 1/1 页 2 1.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 有效成分由第一活性成 分硝苯菌酯与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 1 : 50 50 : 1。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第一活 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 1 : 1 40 : 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第一 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 5 : 1 36 : 1。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含。

4、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 物剂型为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 水剂、 可分散油悬浮剂、 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 上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用途, 农作物白粉病为禾谷类作物小麦白粉病、 大麦白粉病, 苹 果树白粉病、 葡萄树白粉病, 黄瓜白粉病、 甜瓜白粉病、 西瓜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340888 A 2 1/12 页 3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 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和。

5、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 及助剂组成, 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硝苯菌酯, 英文名meptyldinocap, 化学名称 : 2,4-二硝基-6-(1-甲基庚基)苯巴 豆酸酯。硝苯菌酯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是从杀菌 (螨) 剂 敌螨普 (dinocap, CAS: 39300-45-3) 6 种异构体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最高生物活性的异构 体之一。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更加友善的新产品, 作用机制与敌螨普一致。它是一种病原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具有预防、 治疗及铲除功能。为非内吸性杀螨剂, 同时具有一定的 接触性杀菌作用。 主要用于防治小麦、 果树、 蔬。

6、菜、 花卉和瓜类等作物上的红蜘蛛和白粉病 的防治, 对桑树白粉病和茄子红蜘蛛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还具有杀螨卵的作用。 硝苯 菌酯为亲酯性化合物, 可作用于多个位点, 在植物叶片表面能够迅速和叶片表面的的蜡质 层结合, 耐雨水淋溶, 具有持效期长等特点。 0003 环氟菌胺, 英文名 cyflufenamid, 化学名称 : (Z)-N-( 环丙甲氧亚氨基 )-2, 3- 二氟 -6-( 三氟甲基 ) 苄基 -2- 苯乙酰胺, 是由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白 粉病的酰胺类杀菌剂。 环氟菌胺作用机理为可以有效抑制白粉病菌菌丝上的吸器的形成和 生长、 次生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形成。 。

7、它不是甾醇、 磷脂、 甲壳素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不影响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膜的功能。 具有优异的保护、 治疗作用, 持效活性和耐雨水冲刷活 性。生物化学方面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在研究中。环氟菌胺与苯并咪唑类、 三唑类及甲氧 基丙烯酸酯类等众多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环氟菌胺对病原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伸长的影响 也与其它现有药剂的形态不同。 0004 白粉病在我国分布广泛, 对双子叶植物的危害尤为普遍。 白粉病发生后, 寄主受害 部位生长受抑制, 逐渐退绿变黄, 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 严重时使植株早枯。 病害后期, 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 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 并以此越。

8、 冬, 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白粉病一旦发生, 传播速度非常快, 农作物一个生长季节 能反复受到侵染。 白粉病使我国小麦、 黄瓜、 葡萄等农作物产品遭受到极大损失, 因此, 防 治白粉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0005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大, 病原菌对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产生抗 性是一种必然。为减缓抗性发生和扩大防治谱, 杀菌剂混用是非常必要的。申请人经检索, 目前还没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防治白粉病的文献报道, 进一步地通过试验发现, 将 作用机理不同的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复配, 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增效作用显著, 还能 显著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减少用药量。

9、, 降低防治成本, 对作物安全。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 增效作用显著, 杀菌效果好, 用药成本低,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3 2/12 页 4 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000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剂型。 0008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上的应用。 0009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 : A) 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 ; B) 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 ;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 1 : 50 50 : 1, 优选为 1 :。

10、 1 40 : 1, 进一步 优选为 5 : 1 36 : 1。 0010 本发明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 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 水剂、 可分散油悬浮剂、 可湿性 粉剂、 水分散粒剂。 0011 对悬浮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分散剂如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甲醛缩合 物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 醚磷酸酯、 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拉开粉、 十二烷基 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

11、醛缩合物硫酸盐、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 烷基酚甲醛树脂 聚氧乙烯醚中、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增稠剂 如黄原胶、 聚乙烯醇、 膨润土、 硅酸镁铝、 羧甲基纤维素、 羧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等中的 一种或多种 ; 防腐剂如甲醛、 苯甲酸、 苯甲酸钠、 山梨酸钾、 异噻唑啉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消泡剂如硅油、 硅酮类化合物、 C10-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 C8-10 脂肪醇类、 己醇, 丁醇、 辛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防冻剂如乙二醇、 丙二醇、 丙三醇、 聚乙二醇、 山梨醇、 尿素、 无机盐 类等。

12、中的一种或多种 ; 水为去离子水。 0012 对于微乳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乳化剂如农乳 5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 农乳 700#、 农乳 2201、 斯盘 -60#、 吐温 60-#、 TX-10、 农乳 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 醚) 、 农乳 600#、 农乳 400# 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助乳化剂如甲醇、 异丙醇、 正丁醇、 乙醇等 中的一种或多种 ; 溶剂如环己酮、 N- 甲基吡咯烷酮、 二甲苯、 甲苯、 溶剂油 (牌号 : S-150、 S-180、 S-200) 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 环氧氯丙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水为去离子水。。

13、 0013 对水乳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乳化剂如壬基酚聚氧乙烯 (EO=10) 醚磷酸酯、 三苯乙 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农乳 700#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 农乳 2201#、 斯盘 -60#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吐温 -6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TX-10(辛基酚聚氧乙 烯 (10) 醚) 、 农乳 1601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 、 农乳 600#、 农乳 400# 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溶剂如二甲苯、 甲苯、 环己酮、 溶剂油 (牌号 : S-150、 S-180、 S-200) 等中 的一种或多种 ; 稳定剂如亚磷酸三。

14、苯酯、 环氧氯丙烷、 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防冻 剂如乙二醇、 丙二醇、 甘油、 尿素、 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增稠剂如黄原胶、 聚乙烯醇、 膨润土、 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防腐剂如甲醛、 苯甲酸、 苯甲酸钠等中的一 种或多种, 水为去离子水。 0014 对水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乳化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 醚、 农乳 2201#、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 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 辛基酚聚氧乙烯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4 3/12 页 5 (10) 醚、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15、 农乳 600#、 农乳 400#、 十二 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水为去离子水。 0015 对可分散油悬浮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分散剂如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烷基萘 磺酸盐 (扩散剂NNO) 、 TERSPERSE 2020 (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 烷基萘磺酸盐类) 等 中的一种或多种 ; 乳化剂如 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系列乳化剂 (BY-110、 BY-125、 BY-140) 、 农乳 700# (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 、 农乳 2201、 斯盘 -60# (通用名 :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 酯) 、 吐温 -6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

16、酯聚氧乙烯醚) 、 农乳 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 氧丙烯醚) 、 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 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润湿剂如烷基酚聚 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酸盐、 萘磺酸盐、 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 等中的一种或 多种 ; 增稠剂如白炭黑、 聚乙烯醇、 膨润土、 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防冻剂如乙二醇、 丙二醇、 甘油、 尿素、 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分散介质如大豆油、 菜籽油、 玉 米油、 油酸甲酯、 柴油、 机油、 矿物油等。

17、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 对可湿性粉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分散剂如聚羧酸盐、 木质素磺酸盐、 聚氧乙烯聚 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脂肪醇聚 氧乙烯醚磷酸酯、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 烷 基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填料如硫酸铵、 尿素、 蔗糖、 葡萄糖、 硅藻土、 高 岭土、 白炭黑、 轻钙、 滑石粉、 凹凸棒土、 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 对于水分散粒剂, 可使用的助剂有 : 分散剂如聚羧酸盐 (TERSPERSE 2700、 T36、 GY-D06等) 、 木质。

18、素磺酸盐、 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 烷基磺 酸盐、 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崩解剂如硫酸铵、 硫酸钠、 聚乙烯吡咯烷酮、 淀粉及其衍 生物、 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粘结剂如淀粉、 葡萄糖、 聚乙烯醇、 聚乙二醇、 羧甲基纤维 素钠、 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 填料如硅藻土、 高岭土、 白炭黑、 轻钙、 滑石粉、 凹凸棒土、 陶 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 本发明组分合理, 治疗加保护作用, 杀菌效果好, 用药成本低, 且其活性和杀菌效 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 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对作物安全性好, 符合农药制剂的 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

19、物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来说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对白粉病是否具有增效 作用。 0020 1、 对小麦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0021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白粉病, 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 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 0022 试验对象为小麦白粉病菌 (Erysiphe graminis) 。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试验方法参考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 4 部分 : 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 盆栽 法 和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 6 部分 : 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 0023 首先将单剂。

20、及各混配药剂设置 5 个不同浓度梯度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抑菌率 在 5% 90% 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 。设空白对照, 重复 4 次。采用盆栽法, 将药液均匀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5 4/12 页 6 喷施于小麦叶面上, 自然晾干。将发病小麦叶片上 24h 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 落接种于处理的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每处理 3 盆, 每盆 10 株。药剂处理后 24h, 用孢子 悬浮液喷雾接种, 自然风干, 然后移至恒温室, 在温度为 20 25, 相对湿度为 70% 90% 的温室。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 80% 以上时, 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每处理调。

21、查全部叶 片。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 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 0 级 : 无病 ; 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 5% 以下 ;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 6% 15% ;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 16% 25% ;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 26% 50% ;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 50% 以上。 0024 根据调查数据,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 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 EC50值。 0025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 制。

22、剂的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为增效作用 ; CTC 80 表现为拮抗作用 ; 80 CTC 120 表现为相加作用。 0026 表 1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ED50(mg/L)ATITTICTC 环氟菌胺 (A)0.94100.00 硝苯菌酯 (B)0.89105.62 A:B=1:500.68138.24 105.51 131.02 A:B=1:400.59159.32 105.48 151.04 A:B=1:300.63149.21 105.44 141.51 A:B=1:200.57164.91 105.35 156.54 A:B=1:10。

23、0.58162.07 105.11 154.19 A:B=1:10.55170.91 102.81 166.24 A:B=5:10.51184.31 100.94 182.60 A:B=10:10.48195.83 100.51 194.84 A:B=20:10.53177.36 100.27 176.89 A:B=30:10.51184.31 100.18 183.98 A:B=36:10.54174.07 100.15 173.81 A:B=40:10.57164.91 100.14 164.69 A:B=50:10.62151.61 100.11 151.4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 。

24、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 1 : 50 50 : 1 混用对小麦白 粉病有较好的毒力, 重量比为 1 : 1 40 : 1 增效作用显著 , 尤其是重量比为 5 : 1 36 : 1 增 效作用最为显著。 0027 2、 对黄瓜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0028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 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 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 0029 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菌 (Sphaerotheca fuliginea) 。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 药剂, 试验方法参考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 6 部分 : 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和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

25、准则杀菌剂第 11 部分 : 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 0030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 5 个不同浓度梯度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抑菌率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6 5/12 页 7 在 5% 90% 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 。设空白对照, 重复 4 次。采用盆栽法, 将药液均匀 喷施于叶面, 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 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 自然风干, 然后移至恒温室, 在温度为 20 24的条件下, 培养 7d 10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 80% 以上时, 分级 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每处理至少调查 30 片叶。分级标准为 : 0 级 : 无病 ; 1 级 。

26、: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 以下 ;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 15% ;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15% 25% ;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25% 50% ;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0% 75% ; 1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75% 以上 ; 根据调查数据,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 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 EC50 值。 0031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 制剂的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为增效作。

27、用 ; CTC 80 表现为拮抗作用 ; 80 CTC 120 表现为相加作用。 0032 表 2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ED50(mg/L)ATITTICTC 环氟菌胺 (A)1.05100.00 硝苯菌酯 (B)1.2484.68 A:B=1:500.83126.51 84.98 148.87 A:B=1:400.79132.91 85.05 156.27 A:B=1:300.84125.00 85.17 146.76 A:B=1:200.79132.91 85.41 155.62 A:B=1:100.77136.36 86.07 158.43 A:B=。

28、1:10.68154.41 92.34 167.22 A:B=5:10.59177.97 97.45 182.63 A:B=10:10.59177.97 98.61 180.48 A:B=20:10.56187.50 99.27 188.88 A:B=30:10.54194.44 99.51 195.41 A:B=36:10.56187.50 99.59 188.28 A:B=40:10.62169.35 99.63 169.99 A:B=50:10.73143.84 99.70 144.2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 1 : 50 50 : 1 混用对黄瓜白 粉。

29、病有较好的毒力, 重量比为 1 : 1 40 : 1 增效作用显著 , 尤其是重量比为 5 : 1 36 : 1 增 效作用最为显著。 0033 3、 对草莓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0034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 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 的增效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 0035 试验对象为草莓白粉病菌 (Sphaerotheca macularis) 。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 药剂, 试验方法参考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 6 部分 : 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和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 二 ) 第 119 部分 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 。 0036 首先将。

30、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 5 个不同浓度梯度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抑菌率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7 6/12 页 8 在 5% 90% 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 。设空白对照, 重复 4 次, 采用盆栽法, 每处理 5 盆, 每盆 5 株。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 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 自然 风干, 然后移至恒温室, 在温度为 20 24的条件下, 培养 7d 10 。待空白对照病叶 率达到 80% 以上时, 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每盆选取 3 株, 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 法 : 0 级 : 无病斑 ; 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

31、 以下 ;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6% 15% ;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16% 25% ;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26% 50% ;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1% 以上。 0037 根据调查数据,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 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求出各药剂的 EC50值。 0038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 (CTC) , 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 制剂的共毒系数 (CTC) 120 表现为增效作用 ; CTC 80 表现为拮抗作用 ; 80 CTC 120 表现为相加作用。 0。

32、039 表 3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ED50(mg/L)ATITTICTC 环氟菌胺 (A)0.78100.00 硝苯菌酯 (B)0.9284.78 A:B=1:500.66118.18 85.08 138.91 A:B=1:400.65120.00 85.15 140.92 A:B=1:300.58134.48 85.27 157.71 A:B=1:200.62125.81 85.51 147.13 A:B=1:100.59132.20 86.17 153.43 A:B=1:10.51152.94 92.39 165.54 A:B=5:10.41190.。

33、24 97.46 195.19 A:B=10:10.45173.33 98.62 175.76 A:B=20:10.42185.71 99.28 187.07 A:B=30:10.41190.24 99.51 191.18 A:B=36:10.43181.40 99.59 182.14 A:B=40:10.47165.96 99.63 166.58 A:B=50:10.53147.17 99.70 147.6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 1 : 50 50 : 1 混用对草莓白 粉病有较好的毒力, 重量比为 1 : 1 40 : 1 增效作用显著 , 尤其是重量比。

34、为 5 : 1 36 : 1 增 效作用最为显著。 0040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配方中的 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0041 制剂实施例 1 称取20%硝苯菌酯、 2%环氟菌胺、 6%木质素磺酸钠、 2萘磺酸钠、 5%烷基硫酸钠、 0.4 硅酸镁铝、 0.1%膨润土、 5%丙二醇、 0.1%苯甲酸钠、 1%己醇, 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 上 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 30min, 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 D90小于 10m 后制得 22硝苯 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8 7/12 页 9 0042 制剂实施。

35、例 2 称取 10% 硝苯菌酯、 10% 环氟菌胺、 3% 聚羧酸盐、 2%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5% 烷基硫酸钠、 0.5% 羧甲基纤维素、 3% 丙三醇、 0.2% 甲醛、 1% 丁醇,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量 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 30min, 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 D90小于 10m 后制得 20%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0043 制剂实施例 3 称取1%硝苯菌酯、 20%环氟菌胺、 3%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 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 醚磷酸酯、 5%烷基硫酸钠、 0.5%羧乙基纤维素、 3%聚乙二醇、 0.2%山梨酸钾、 2%辛醇, 去离子 水加至 。

36、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 30min, 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 D90小于 10m 后制得 21%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0044 制剂实施例 4 称取 15% 硝苯菌酯、 1% 环氟菌胺、 4%TX-10、 6% 农乳 700#、 6% 农乳 500#、 4% 农乳 1601#、 15%环己酮、 5%甲苯、 5%正丁醇, 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 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 搅拌后 制得 16%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0045 制剂实施例 5 称取 1% 硝苯菌酯、 10% 环氟菌胺、 5% 农乳 400#、 4% 农乳 500#、 5% 农乳 1601#、 25。

37、% 环己 酮、 5%二甲苯、 5%乙醇, 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 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 搅拌后制得11%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0046 制剂实施例 6 称取 1% 硝苯菌酯、 15% 环氟菌胺、 5% 农乳 400#、 3% 农乳 2201、 6% 农乳 1601#、 25% 溶剂 油S-150、 5%二甲苯、 5%异丁醇, 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 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 搅拌后 制得 16%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0047 制剂实施例 7 称取 36硝苯菌酯、 1环氟菌胺、 3% 农乳 2201#、 2% 壬基酚聚氧乙烯 (EO=10) 醚磷酸 酯、 2% 吐温 -6。

38、0#、 2% 斯盘 -60#、 5% 丙二醇, 10% 溶剂油 S-200、 5% 环己酮、 0.2% 黄原胶、 0.5% 苯甲酸, 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 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7%硝苯菌酯 环 氟菌胺水乳剂。 0048 制剂实施例 8 称取1硝苯菌酯、 25环氟菌胺、 5%农乳1601、 4%壬基酚聚氧乙烯 (EO=10) 醚磷酸酯、 5%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2% 斯盘 -60#、 1% 环氧氯丙烷、 2% 乙二醇、 5% 二甲苯、 0.2% 黄原胶、 0.5% 苯甲酸钠,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乳化 制得 26% 硝苯。

39、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0049 制剂实施例 9 称取 1硝苯菌酯、 35环氟菌胺、 8% 农乳 TX-10#、 2% 农乳 400#、 4%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 乙烯醚磷酸酯、 2% 斯盘 -60#、 1% 环氧氯丙烷、 2% 乙二醇、 5% 二甲苯、 0.2% 聚乙烯醇、 0.5% 苯 甲酸,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乳化制得 36% 硝苯菌酯环 氟菌胺水乳剂。 0050 制剂实施例 10 称取 20% 硝苯菌酯、 1% 环氟菌胺、 3%TX-10,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9 8/12 页 10。

40、 合, 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 21%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0051 制剂实施例 11 称取 1% 硝苯菌酯、 45% 环氟菌胺、 0.5% 农乳 500#、 3% 农乳 700#,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 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 46%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0052 制剂实施例 12 称取 30% 硝苯菌酯、 3% 环氟菌胺、 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2% 农乳 400#, 去离子水加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 33%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0053 制剂实施例 13 称取 15硝苯菌酯、 3环氟菌胺、 2%TERSPERSE 。

41、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 、 4% BY-140、 3% 吐温 -60#、 4% 农乳 2201#、 3% 农乳 700#、 1%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 2% 硅酸镁 铝、 5% 聚乙烯醇, 大豆油加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 30min, 用砂磨 机砂磨后制 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0054 制剂实施例 14 称 取 1% 硝 苯 菌 酯、 25% 环 氟 菌 胺、 2% 木 质 素 磺 酸 钠、 4% 斯 盘 -60#、 8% BY-110、 1%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 、 1% 膨润土、 3% 甘油, 蓖麻油加。

42、至 100% 重量份。 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 30min, 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 26%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 散油悬浮剂。 0055 制剂实施例 15 称取 1% 硝苯菌酯、 15% 环氟菌胺、 2% 扩散剂 NNO、 3% 斯盘 -60#、 6% BY-125、 1%T 萘磺酸 钠、 1%膨润土、 3%丙二醇, 小麦油加至100%重量份。 上述原料经混合, 高速剪切分散30min, 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 16%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0056 制剂实施例 16 称取 25硝苯菌酯、 1环氟菌胺、 4%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 3% 木质素 磺酸钠、 4% 烷基萘。

43、磺酸钠, 轻钙加足至 100% 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超微气流粉碎、 混 合工艺步骤制备得 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0057 制剂实施例 17 称取 40硝苯菌酯、 1环氟菌胺、 5%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 4% 烷基萘磺酸盐甲 醛缩合物、 2% 烷基磺酸钠, 白炭黑加足至 100% 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超微气流粉碎、 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 4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0058 制剂实施例 18 称取 1硝苯菌酯、 50环氟菌胺、 5% 木质素磺酸钙、 5% 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2% 十二烷基硫酸钠, 硅藻土加足至 100% 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 。

44、超微气流粉碎、 混合工艺 步骤制备得 5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0059 制剂实施例 19 称取 30% 硝苯菌酯、 1% 环氟菌胺、 5% 聚羧酸盐 TERSPERSE 2700、 4% 木质素磺酸钠、 1% 拉开粉 BX(二丁基萘磺酸钠) 、 1%K-12(十二烷基硫酸钠) 、 1% 聚乙二醇、 2% 淀粉, 滑石粉加 至 100% 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 超微气流粉碎、 混合、 造粒 步骤制取 31%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0060 制剂实施例 20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10 9/12 页 11 称取 1% 硝苯菌酯、 4。

45、0% 环氟菌胺、 4% 聚羧酸盐 T36、 2% 烷基萘磺酸钠、 2% 拉开粉 BX(二 丁基萘磺酸钠) 、 2%十二烷基硫酸钠, 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 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 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 超微气流粉碎、 混合、 造粒步骤制取 41% 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 粒剂。 0061 制剂实施例 21 称取 1% 硝苯菌酯、 30% 环氟菌胺、 2% 聚羧酸盐 GY-D06、 5% 扩散剂 NNO (烷基萘磺酸盐甲 醛缩合物) 、 2% 拉开粉 BX (二丁基萘磺酸钠) 、 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陶土加至 100% 重量份。 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 超微气流粉。

46、碎、 混合、 造粒步骤制取 31% 硝 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0062 生物实施例 1: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 0063 2015 年在陕西省眉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 1(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 制 剂实施例 4(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 制剂实施例 7(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 水乳剂)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 验证了以上3个不同剂型的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 果、 有效剂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试验方法参照 GB/T 17980.22-2000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 准则 ( 一 ) 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试验作物为小麦, 防治对象为白粉病 (Erysiphe gra。

47、minis)。在连续种植 3 年以上的小麦基地进行。试验药剂及剂量为详见表 4。另设空白 对照, 每处理 4 次重复, 每小区 30 , 共 24 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 亩施 药液 50kg, 均匀喷洒全株。第 1 次施药在小麦苗白粉病发病初期, 7 天后第 2 次用药, 共施 药 2 次。 0064 调查与统计方法 : 第 1 次药后 7 天和第 2 次药后 7 天调查叶片发病情况。每小区 对角线五点取样, 每点取 20 株, 调查每株的上 3 片叶 (有旗叶则包括旗叶) 。 0065 分级方法 : 0 级 : 无病斑 ; 1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 以下 。

48、; 3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6% 15% ; 5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16% 25% ; 7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26% 50% ; 9 级 :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0% 以上。 0066 根据病指计算防效。 于每次药后目测观察施药后对小麦生长、 叶色等影响情况, 考 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 0067 病情指数 = ( 各级病叶数 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叶片数 9)100 防治效果 (%)=( 对照病情指数 - 处理病情指数 )/ 对照病情指数 100 表 4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说 明 书 CN 105340888 A 11 10/12 页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 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 乳剂、 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对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分别按有效成分 15g/ 亩喷雾, 对小麦白粉病第 1 次药后 7 天的防效为 93.06%、 93.72%、 94.13%, 第 2 次药后 7 天的防效为 93.16%、 94.20%、 92.49%, 明显优于 10% 环氟菌胺悬浮剂 8g/ 亩、 36% 硝苯菌酯 乳油 10g/ 亩的防效。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