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及其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及其用途.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831023.6 (22)申请日 2016.09.19 (71)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地址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黑路 落索坡132号 (72)发明人 秦小萍 吴国星 吴道慧 高熹 何霞红 李强 杨文波 张扬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科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53111 代理人 李行健 (51)Int.Cl. A01K 67/033(2006.01) A01G 1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 的方法及。
2、其用途 (57)摘要 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 的方法及其用途, 属昆虫技术领域。 以板栗象甲 老熟幼虫为寄主, 将其和作为种峰的已交尾管氏 肿腿蜂雌蜂放入养殖容器内, 种蜂与寄主数量比 为13:1。 养殖容器于2527, 湿度5570 条件下养殖12天, 种蜂产卵后经幼虫期、 蛹期, 直至发育为成虫。 种蜂可以是在其它宿主上繁育 了45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用途可以是将得 到的管氏肿腿蜂成虫在蛀干害虫内进行寄生繁 殖并杀灭蛀干害虫。 用板栗象甲幼虫作为替代寄 主进行扩繁管氏肿腿蜂, 无需使用诱导寄主, 大 大降低了管氏肿腿蜂的繁殖周期, 步骤简化, 降 低繁殖成本; 板栗象甲幼。
3、虫作为替代寄主, 其利 用率优于使用玉米螟老熟幼虫、 黄粉甲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CN 106386710 A 2017.02.15 CN 106386710 A 1.一种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以板栗象甲(Chestnut weevil)老熟幼虫为寄主, 将寄主和作为种峰的已交尾管氏肿 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雌蜂放入养殖容器内, 种蜂与寄主的数量比为1 3:1; 将养殖容器于2527, 相对湿度5570条件下养殖12天, 种蜂在寄主上产卵后 经幼虫期、 蛹期, 直至发育为成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
4、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种蜂与寄主的数量比为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以健康、 有光泽、 体形饱满的板栗象甲老熟幼虫为寄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种蜂是在其它宿主上繁育了45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种蜂的来源为野外剖木收集被管氏肿腿蜂寄生的天牛幼虫, 放置在有人工智能培养箱 内, 条件为26, 相对湿度6070,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直至管氏肿腿蜂发。
5、育为成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种蜂使用前保藏在812的冰箱中, 保存时间不超过180天, 保藏过程中每隔1520 天检查一次种蜂的存活情况, 如果种蜂死亡数量超过10, 放入浓度为812的蜂蜜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的用途, 其特 征在于: 将按该方法得到的管氏肿腿蜂成虫在蛀干害虫内进行寄生繁殖并杀灭蛀干害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的用途, 其特 征在于所述蛀干害虫为咖啡灭字脊虎天牛。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38。
6、6710 A 2 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昆虫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利用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 的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 属膜翅目(Hymenoptera), 肿腿蜂 总科Bethyloidea), 肿腿蜂科(Bethylidae), 是钻蛀性害虫特别是天牛科幼虫和蛹的体外 寄生天敌, 在防治蛀干害虫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管氏肿腿蜂的应用研究已成为蛀干害虫 生物防治的热点之一, 在防治松墨天牛、 松褐天牛、 光肩星天牛、 青杨天牛、 双条杉天。
7、牛等钻 蛀性害虫上均已取得成功。 0003 目前, 在室内利用黄粉甲蛹大规模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但经 过多代的人工繁育后, 管式肿腿蜂会出现种群退化、 寄生能力下降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对管 式肿腿蜂进行复壮。 0004 至今还没有利用板栗象甲(Chestnut weevil)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 方法及其用途的报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板栗象甲为中间寄主扩繁复壮管氏肿腿蜂的方法 及其用途。 0006 本发明方法如下: 以板栗象甲(Chestnut weevil)老熟幼虫为寄主, 将寄主和作为 种峰的已交尾管氏肿腿蜂雌蜂放入养殖容器内, 种。
8、蜂与寄主的数量比为13:1, 优选2:1; 将养殖容器于2527, 相对湿度5570条件下养殖12天, 种蜂在寄主上产卵后经幼 虫期、 蛹期, 直至发育为成虫。 雄峰羽化时间较早, 比雌蜂早12天。 待雌蜂全部羽化并同雄 蜂交尾后进行贮存。 最好每天检查是否有发霉寄主并及时拣出, 直至全部羽化出蜂。 优选 地, 以健康、 有光泽、 体形饱满的板栗象甲老熟幼虫为寄主。 0007 所述种蜂可以是在其它宿主上繁育了45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所述种蜂的来 源可以是通过野外采集或购买。 所述野外采集可以为野外采集被管氏肿腿蜂寄生的蛀干害 虫虫体, 进行培养, 直至发育为成虫。 优选地, 野外采集为野外。
9、剖木收集被管氏肿腿蜂寄生 的天牛幼虫, 放置在有人工智能培养箱内, 条件为26, 相对湿度6070, 在黑暗条件下 培养, 直至管氏肿腿蜂发育为成虫。 所述购买为从饲养管氏肿腿蜂实验室或公司直接购得。 0008 种蜂使用前的保藏为公知技术, 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交尾雌性管氏肿腿蜂为 种蜂, 将种蜂保藏在812的冰箱中, 保存时间不超过180天, 最好保存3060天。 优选体 形大、 健康活泼的交尾雌性管氏肿腿蜂为种蜂。 保存过程中最好每隔1520天检查一次种 蜂的存活情况, 如果种蜂死亡数量超过10, 可放入浓度为812的蜂蜜水。 0009 本发明用板栗象甲幼虫作为替代寄主, 其利用率优于。
10、使用玉米螟老熟幼虫、 黄粉 甲蛹作为替代寄主, 见以下试验。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6386710 A 3 0010 供试虫源: 管氏肿腿蜂是用黄粉甲初化蛹繁育所得; 玉米螟、 大螟系实验室以人工 饲料续代饲养; 黄粉甲系花鸟市场购买, 并在实验室以麦麸饲养。 0011 试验方法 0012 将玉米螟四龄幼虫、 板栗象甲老熟幼虫以及黄粉甲初化蛹在2条件下冰冻48h, 然后各取1头分别放入指形管(5cm1cm)中, 并接入2头交尾后的雌蜂, 用棉塞封口, 放置于 26、 RH 65的人工智能培养箱内(Kenton RG-300), 12h后观察记录一次管氏肿腿蜂的上 蜂率, 每天观。
11、察记录一次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和出蜂率等, 直至完全羽化出蜂。 分析其产卵 前期、 不同虫态发育历期、 12h上蜂率、 寄生率、 产卵量、 出蜂率、 雌雄性比和单位质量利用率 等, 每处理重复100次。 应用SPSS 21.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0013 结果与分析 0014 表1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发育历期的影响(单位: 天) 0015 0016 注: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 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 差异显著, 下同。 0017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前期、 卵期、 幼虫期和蛹期均有显 著影响。 管氏肿腿蜂在板栗象甲上的产卵前期要长于。
12、玉米螟, 与黄粉甲无显著差异; 在不同 寄主上的卵期均差异显著, 以玉米螟最长, 板栗象甲最短; 在板栗象甲上的幼虫期和蛹期均 显著高于黄粉甲和玉米螟。 总体来说, 管氏肿腿蜂在板栗象甲上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要长 于黄粉甲和玉米螟。 0018 表2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寄生和存活的影响(单位: ) 0019 0020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的上蜂率、 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有显著影 响。 管氏肿腿蜂对板栗象甲的寄生率和出蜂率均显著高于黄粉甲, 稍低于玉米螟。 12h上蜂 率与寄生率和出蜂率没有必然关系。 0021 表3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繁殖的影响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
13、6386710 A 4 0022 0023 注: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 0024 由表3可以发现, 各寄主之间产卵量、 出蜂量和单位质量出蜂量均存在一定差异, 而雌雄比无显著差异。 管氏肿腿蜂在板栗象甲上的产卵量、 单位质量出蜂率明显高于黄粉 甲。 0025 表4第五代繁殖不同寄主对管氏肿腿蜂体型的影响 0026 0027 注: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 0028 由表4可以发现, 管氏肿腿蜂子代在板栗象甲上的出蜂质量要高于玉米螟, 及黄粉 甲, 即板栗象甲对管氏肿腿蜂的发育更加有优势。 0029 本发明方法的用途是: 将按本发明方法所得到的管氏肿腿蜂成虫在蛀干害虫内进 行寄生繁殖并杀灭蛀。
14、干害虫。 优选地, 所述蛀干害虫为咖啡灭字脊虎天牛。 0030 本发明的优点: 0031 1.直接使用板栗象甲幼虫作为替代寄主进行扩繁管氏肿腿蜂, 无需使用诱导寄主 进行诱导, 大大降低了管氏肿腿蜂的繁殖周期, 步骤简化, 降低繁殖成本。 0032 2.使用的器具非常简单, 仅使用指形管、 毛笔、 棉花等, 成本低, 具有广阔的产业化 前景。 0033 3.用板栗象甲幼虫作为替代寄主, 其利用率优于使用玉米螟老熟幼虫、 黄粉甲蛹 作为替代寄主。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 下述实施例不能作为对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638671。
15、0 A 5 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任何自本发明基础上作出的改进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5 实施例1: 0036 1.仪器设备: 人工智能培养箱。 0037 2.主要用具及消耗品: 指形管、 棉花、 毛笔、 托盘、 镊子、 毛巾、 酒精。 0038 3.人工繁蜂寄主 0039 寄主种类: 板栗象甲 0040 寄主收集: 收集板栗象甲老熟幼虫为替代寄主。 0041 寄主贮存: 10贮存1个月。 0042 1种蜂 0043 1.1种蜂获得: 0044 (1)野外剖木收集被管氏肿腿蜂寄生的天牛虫体, 放置于人工智能培养箱内(26 , RH 65, D:L24), 直至天牛虫体上的管氏肿腿蜂。
16、全部发育为成虫。 0045 (2)从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实验室或公司购买个体强健的种蜂。 0046 种蜂选择: 选择个体大、 健壮、 活泼、 交尾后的无翅雌蜂。 0047 种蜂扩繁: 每个指形管内按1:2的比例分别接入1头板栗象甲老熟幼虫和2头已交 尾的管氏肿腿蜂雌蜂, 用棉塞封口, 放置于人工智能培养箱内进行繁育。 扩繁条件为26, RH 6070, D:L24。 0048 种蜂贮存: 10冰箱贮存成虫13个月。 0049 1.2种蜂复壮 0050 (1)室内复壮: 每支指形管内接入1头板栗象甲老熟幼虫(人工野外采集)和36头 不同产地已交尾的管氏肿腿蜂雌蜂, 用棉塞封口, 放置于人工智能培养箱。
17、内, 条件为26, RH 6070, D:L24。 0051 (2)野外复壮: 田间选取天牛危害后的树木, 进行放蜂, 12个月后, 剖开受害树 干, 收集被管氏肿腿蜂寄生的天牛, 带回室内继续培育, 带其上管氏肿腿蜂发育为成虫, 即 为野外复壮的蜂种。 0052 5.扩繁 0053 用品准备: 指形管、 棉花、 毛笔、 托盘、 镊子、 毛巾、 酒精。 0054 挑选寄主和种蜂: 选择健康的、 体形饱满的板栗象甲老熟幼虫, 然后在2冰箱内 冰冻48h; 种蜂为体形大、 健壮、 活泼、 交尾后的无翅雌蜂。 0055 5.1接蜂: 0056 将寄主和寄生蜂按1:1的比例分别接入指形管, 用棉塞封口。
18、, 放入铺有毛巾的托盘 内。 0057 5.2培养: 0058 将托盘放入26, RH 65的人工智能培养箱内。 每天检查是否有发霉寄主, 并及 时拣出, 直至管氏肿腿蜂全部羽化出蜂。 0059 5.3出蜂: 0060 管氏肿腿蜂在寄主上经产卵前期、 幼虫期、 蛹期, 最终发育为成虫。 雄峰羽化时间 较早, 比雌蜂早1-2天。 待雌蜂全部羽化并同雄蜂交尾后进行贮存。 0061 6贮存运输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6386710 A 6 0062 管氏肿腿蜂雌蜂成虫可在10条件下贮存16个月。 成虫期适于短距离和冷藏运 输, 蛹末期适于长距离常温运输。 0063 实施例2: 006。
19、4 将用黄粉甲繁育了5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选取雌雄比例为2: 1比例, 放置在培 养管内, 自然交配1天后将1只雌蜂放置到有1头板栗象甲老熟幼虫的养殖盒内, 在温度27 、 湿度70的环境下养殖2天, 显微镜下可见板栗象甲幼虫产卵29粒, 常规养殖环境下养 殖26天, 收集到蜂茧27粒, 茧羽化后经统计蜂平均体长为3.53760.3079mm, 体重0.8201 0.1385克, 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上一代。 0065 实施例3: 0066 将用黄粉甲繁育了4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选取雌雄比例为3: 1比例, 放置在培 养管内, 自然交配1天后将3只雌蜂放置到有1头板栗象甲老熟幼虫的养殖盒。
20、内, 在温度25 、 湿度55的环境下养殖1天, 显微镜下可见板栗象甲幼虫生产卵41粒, 常规养殖环境下 养殖26天, 收集到蜂茧41粒, 茧羽化后经统计蜂平均体长为3.70120.2331mm, 体重0.8137 0.0781克, 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上一代。 0067 实施例4: 0068 将用黄粉甲繁育了5代后退化的管氏肿腿蜂, 选取雌雄比例为3: 1比例, 放置在培 养管内, 自然交配1天后将2只雌蜂放置到有1头板栗象甲老熟幼虫的养殖盒内, 在温度25 、 湿度70的环境下养殖1天, 显微镜下可见板栗象甲幼虫生产卵31粒, 常规养殖环境下 养殖26天, 收集到蜂茧36粒, 茧羽化后经统计蜂平均体长为3.62610.1809mm, 体重0.7967 0.0904克, 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上一代。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6386710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