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727464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403173.3

申请日:

2013.09.06

公开号:

CN103469937A

公开日:

2013.12.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B 2/82申请日:20130906|||公开

IPC分类号:

E04B2/82

主分类号:

E04B2/82

申请人:

李震

发明人:

李震

地址: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经济开发区迎宾大道38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代理人:

王晓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和型材B,所述的型材A和型材B包括底面和侧壁,所述的底面中间为凸起部,所述侧壁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平行的翻边;所述型材A的翻边上设有折边开口,折边开口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所述型材B的侧壁两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型材B夹设在两根型材A之间,所述型材A的一个折边开口能容纳两根型材B的凹陷部,两根型材A上的折边开口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型材A和型材B通过在凹陷部与折边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本发明采用相邻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加强了整个框架的连接及支撑强度,所有型材间通过简单的铆钉连接即可,安装方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1)和型材B(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A(1)和型材B(2)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3)和与底面(3)垂直的两个侧壁(4),所述的底面(3)中间为凸起部(31),凸起部(31)与底面(3)的两边(32)通过加强筋(33)过渡,所述侧壁(4)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3)平行的翻边(41);所述型材A(1)的翻边(41)上设有折边开口(43),折边开口(43)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411);所述型材B(2)的侧壁(4)两端设有凹陷部(42);所述型材B(2)夹设在两根型材A(1)之间,所述型材A(1)的一个折边开口(43)能容纳两根型材B(2)的凹陷部(82),两根型材A(1)上的折边开口(43)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2)与两根型材A(1)组成梯形,型材A(1)和型材B(2)通过在凹陷部(42)与折边(411)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为底面(3)宽度的三分之一。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B(2)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31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311)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相同。

说明书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墙体,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背景
目前,房屋搭建一般都是用砖瓦水泥材料,需要大量的工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当房屋楼层较高时,还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需要的财力物力较大。目前市面上虽然存在简易房,且简易房造价低,建造方便,速度快,但是简易房的坚固程度和外表的美观程度仍待提高,且下雨天简易房的噪声较大,只能作为临时房屋,不能当做长期住房使用。因此,能用于快速搭建坚固美观的房屋的建筑墙体框架或将成为社会的需要。为保证支撑强度墙体框架的连接一般较复杂,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装方便快捷,且支撑强度较高的墙体框架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和型材B,所述的型材A和型材B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和与底面垂直的两个侧壁,所述的底面中间为凸起部,凸起部与底面的两边通过加强筋过渡,所述侧壁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平行的翻边;所述型材A的翻边上设有折边开口,折边开口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所述型材B的侧壁两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型材B夹设在两根型材A之间,所述型材A的一个折边开口能容纳两根型材B的凹陷部,两根型材A上的折边开口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型材A和型材B通过在凹陷部与折边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底面宽度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型材底面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型材B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这样的结构方便后续的涂料的填充。
作为优选:所述圆孔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相邻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加强了整个框架的连接及支撑强度,由于各个型材的两侧壁上端设有翻边,底面设有凸起部,加强了整个型材的强度,且型材两端设有凹陷部,侧壁上设有折边开口,保证了型材表面的平整,方便墙体的浇注,保证外表的美观;所有型材间通过简单的铆钉连接即可,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型材A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型材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作出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1和型材B2,所述的型材A1和型材B2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3和与底面3垂直的两个侧壁4,所述的底面3中间为凸起部31,凸起部31与底面3的两边32通过加强筋33过渡,所述侧壁4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3平行的翻边41;所述型材A1的翻边41上设有折边开口43,折边开口43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411;所述型材B2的侧壁4两端设有凹陷部42;所述型材B2夹设在两根型材A1之间,所述型材A1的一个折边开口43能容纳两根型材B2的凹陷部82,两根型材A1上的折边开口43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2与两根型材A1组成梯形,型材A1和型材B2通过在凹陷部42与折边411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
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为底面3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型材B2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311。所述圆孔311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相同。
所述的型材由自控成型机基于CAD设计的计算机化高精度生产,所有框架、横梁、地板托梁、屋顶和墙体龙骨都严格按照建筑师的图纸进行生产,预先留出门窗洞口,以备安装,精确的生产可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和误差。每个型材在生产时都按照图纸喷涂标号,生产出来的型材可在工厂和现场按照图纸和标号组装,且型材的安装可使用钢质铆钉和气动铆钉枪,工具均可在当地购买,方便快捷,具有高度的便携性。
型材的规格多样化,腹宽75mm-150mm的型材均可生产,适用于不同的拉伸强度及厚度。该型材强度高、自重轻,适用于设计及建造单层及多层结构房屋的框架。
本发明与传统钢结构房屋的型材相比用钢量更少现场组装误差更少,且不同于传统建造技术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建造速度更快,搭建的框架精度更高,可由当地工人组装,无需专业技能。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469937A43申请公布日20131225CN103469937ACN103469937A21申请号201310403173322申请日20130906E04B2/8220060171申请人李震地址314500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经济开发区迎宾大道385号72发明人李震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4代理人王晓峰54发明名称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和型材B,所述的型材A和型材B包括底面和侧壁,所述的底面中间为凸起部,所述侧壁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平行的翻边;所述型材A的翻边上设有折边开口,折边开。

2、口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所述型材B的侧壁两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型材B夹设在两根型材A之间,所述型材A的一个折边开口能容纳两根型材B的凹陷部,两根型材A上的折边开口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型材A和型材B通过在凹陷部与折边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本发明采用相邻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加强了整个框架的连接及支撑强度,所有型材间通过简单的铆钉连接即可,安装方便。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469937ACN103469937A1/1页21一种建筑墙。

3、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1)和型材B(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型材A(1)和型材B(2)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3)和与底面(3)垂直的两个侧壁(4),所述的底面(3)中间为凸起部(31),凸起部(31)与底面(3)的两边32通过加强筋(33)过渡,所述侧壁(4)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3)平行的翻边(41);所述型材A(1)的翻边(41)上设有折边开口(43),折边开口(43)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411);所述型材B(2)的侧壁(4)两端设有凹陷部(42);所述型材B(2)夹设在两根型材A(1)之间,所述型材A(1)的一个折边开口(43)能容纳两根型材B(2)的凹陷部(82),两。

4、根型材A(1)上的折边开口(43)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2)与两根型材A(1)组成梯形,型材A(1)和型材B(2)通过在凹陷部(42)与折边(411)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为底面(3)宽度的三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B(2)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3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311)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相同。权利要求书CN103469937A1/2页3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技术领域。

5、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墙体,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技术背景0002目前,房屋搭建一般都是用砖瓦水泥材料,需要大量的工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当房屋楼层较高时,还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需要的财力物力较大。目前市面上虽然存在简易房,且简易房造价低,建造方便,速度快,但是简易房的坚固程度和外表的美观程度仍待提高,且下雨天简易房的噪声较大,只能作为临时房屋,不能当做长期住房使用。因此,能用于快速搭建坚固美观的房屋的建筑墙体框架或将成为社会的需要。为保证支撑强度墙体框架的连接一般较复杂,费时费力。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装方便快捷,且支撑强度较高的墙。

6、体框架连接结构。0004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和型材B,所述的型材A和型材B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和与底面垂直的两个侧壁,所述的底面中间为凸起部,凸起部与底面的两边通过加强筋过渡,所述侧壁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平行的翻边;所述型材A的翻边上设有折边开口,折边开口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所述型材B的侧壁两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型材B夹设在两根型材A之间,所述型材A的一个折边开口能容纳两根型材B的凹陷部,两根型材A上的折边开口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型材A和型材B通过在凹陷部与折边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00。

7、05作为优选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底面宽度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型材底面的强度。0006作为优选所述型材B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这样的结构方便后续的涂料的填充。0007作为优选所述圆孔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相同。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相邻型材B与两根型材A组成梯形,加强了整个框架的连接及支撑强度,由于各个型材的两侧壁上端设有翻边,底面设有凸起部,加强了整个型材的强度,且型材两端设有凹陷部,侧壁上设有折边开口,保证了型材表面的平整,方便墙体的浇注,保证外表的美观;所有型材间通过简单的铆钉连接即可,安装方便。附图说明0009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2为型材A的结构示。

8、意图。0011图3为型材B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CN103469937A2/2页4具体实施方式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作出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建筑墙体框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型材A1和型材B2,所述的型材A1和型材B2均整体呈U型长槽,包括底面3和与底面3垂直的两个侧壁4,所述的底面3中间为凸起部31,凸起部31与底面3的两边32通过加强筋33过渡,所述侧壁4上端向内翻折成与底面3平行的翻边41;所述型材A1的翻边41上设有折边开口43,折边开口43处的型材向外翻折形成折边411;所述型材B2的侧壁4两端设有凹陷部42;所述型材B2夹设。

9、在两根型材A1之间,所述型材A1的一个折边开口43能容纳两根型材B2的凹陷部82,两根型材A1上的折边开口43的位置相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型材B2与两根型材A1组成梯形,型材A1和型材B2通过在凹陷部42与折边411重叠处设置铆钉相连接。0013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为底面3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型材B2的底面上等距开设有圆孔311。所述圆孔311的直径与所述凸起部31的宽度相同。0014所述的型材由自控成型机基于CAD设计的计算机化高精度生产,所有框架、横梁、地板托梁、屋顶和墙体龙骨都严格按照建筑师的图纸进行生产,预先留出门窗洞口,以备安装,精确的生产可减少钢材的使用量和误差。每个型材在生产时都按。

10、照图纸喷涂标号,生产出来的型材可在工厂和现场按照图纸和标号组装,且型材的安装可使用钢质铆钉和气动铆钉枪,工具均可在当地购买,方便快捷,具有高度的便携性。0015型材的规格多样化,腹宽75MM150MM的型材均可生产,适用于不同的拉伸强度及厚度。该型材强度高、自重轻,适用于设计及建造单层及多层结构房屋的框架。0016本发明与传统钢结构房屋的型材相比用钢量更少现场组装误差更少,且不同于传统建造技术需要塔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建造速度更快,搭建的框架精度更高,可由当地工人组装,无需专业技能。说明书CN103469937A1/3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3469937A2/3页6图2说明书附图CN103469937A3/3页7图3说明书附图CN10346993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