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321118A43申请公布日20130925CN103321118ACN103321118A21申请号201310287891922申请日20130709E01C3/00200601E01C3/0420060171申请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43006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杨园和平大道745号72发明人刘坡拉詹学启赵新益张占荣陈爱云李玉良刘庆辉姚建伟杨松潘瑛汤霞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代理人黄行军54发明名称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它包括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
2、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和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常规地基加固体系位于路基本体的一侧,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位于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和桥台之间,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包括轨道下方的筏板和多个进入路基中的长桩,长桩由路面向桥台方向逐步加长,所述长桩的桩顶进入到筏板中,长桩与筏板通过刚性连接为整体结构;承载力控制体系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短桩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第一碎石垫层,第一碎石垫层被长桩穿过。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321118ACN103321118A1/。
3、2页21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和常规地基加固体系,所述常规地基加固体系位于路基本体(9)的一侧,所述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位于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和桥台(10)之间,所述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包括轨道(6)下方的筏板(12)和多个进入路基中的长桩(11),所述长桩(11)由路面向桥台(10)方向逐步加长,所述长桩(11)的桩顶进入到筏板(12)中,长桩(11)与筏板(12)通过刚性连接为整体结构;所述承载力控制体系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21),所述短桩(21)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第一碎石垫层(22),。
4、所述第一碎石垫层(22)被长桩(11)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线路纵向两块筏板(12)之间设有填塞沥青麻筋的伸缩缝(13),同一筏板(12)由高度一致的长桩(11)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桩(11)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管桩、CFG桩或素混凝土桩,所述长桩(11)的桩径不小于05M,相邻长桩(11)的桩间距为桩径的36倍,长桩(11)伸入筏板(12)中的长度为102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桩(21)为CFG桩、。
5、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短桩(21)的桩径为0405M,相邻短桩(21)间距不大于桩径的6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碎石垫层(22)内设有第一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2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包括与第一碎石垫层(22)齐平的第二碎石垫层(32),所述第二碎石垫层(32)由多个普通桩(31)支撑,在第二碎石垫层(32)内设有第二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3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
6、于监测筏板(12)与其下方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的变形监测系统(4);所述变形监测系统(4)包括同中心轴的钢筋(43)、套设在钢筋(43)外围的钢管(44)、套设在钢管(44)外围的外侧护管(45),所述钢筋(43)与钢管(44)、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钢筋(4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穿过筏板(12)进入路基中,钢筋(4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的上端高于筏板(12),在筏板(12)上方外侧护管(45)的外围固定设有护盖(47);所述钢筋(43)上端固定连接有测量标(46),钢筋(43)下端固定连接有钢板(42),钢板(42)通过设置在其。
7、两端的锚杆(41)固定在路堤填料上;所述外侧护管(45)锚固在筏板(12)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监测系统还包括钢筋应力计(48),所述钢筋应力计(48)布设在筏板(12)中心位置的长桩(11)的前、后、左、右四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预留注浆系统,所述预留注浆系统为立体式注浆系统,其设置在筏板(12)横向两侧,所述预留注浆系统包括竖向注浆管(51)、横向注浆管(52)和纵向注浆管(53),所权利要求书CN103321118A2/2页3述竖向注浆管(51)沿竖直向设置在筏。
8、板(12)的横向外侧面,所述横向注浆管(52)沿水平横向设置在筏板(12)的下侧面,所述纵向注浆管(53)沿水平纵向设置在筏板(12)的下侧面;所述竖向注浆管(51)和纵向注浆管(53)设置在横向注浆管(52)的两端,竖向注浆管(51)、纵向注浆管(53)与横向注浆管(52)接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注浆管(51)伸出路肩,竖向注浆管(51)的管口由堵头封堵;所述纵向注浆管(53)预埋在槽体内,槽体和纵向注浆管(53)之间填充中粗砂,纵向注浆管(53)位于槽体的中间位置,纵向注浆管(53)的两端密封,在纵向注浆管(53)的管身上同。
9、一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注浆孔(55),所述注浆孔(55)被套设在纵向注浆管(53)管身上的橡胶套(54)密封。权利要求书CN103321118A1/5页4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路基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背景技术0002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高速铁路空间跨度较大,需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设置不同的桥梁、路基等构筑物,当高速运行的列车通过不同构筑物的交界处时,由于刚度和沉降变形差异常导致列车产生剧烈振动,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平顺行驶,需要在桥梁与路基等构筑物间设置一定。
10、长度的过渡段,使得线路的刚度逐渐变化,减小高速列车对线路的振动和冲击,因此过渡段一直是高速铁路设计的关键环节。0003中国专利CN201390925Y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路基构造”,它通过在与桥台对接的路基设置楔形加固过渡段,以及在路基面设置与桥台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搭板,加强了路堤填筑体刚度,使得桥梁、路基的刚度协调,该结构形式未考虑地基条件的影响,对于松软土或其它沉降变形较大的地基类型,无法实现桥路过渡段刚度的平顺过渡;中国专利CN201530961U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液化土地基抗震路桥过渡段构造”,它通过在桥台与路基之间设置楔形加筋级配碎石过渡段,以及布设置于非液化土层的。
11、加固桩,实现了线路纵向刚度的均匀过渡,该结构形式中的加固桩在地基面全部设置,对于深厚层松软土地基以及填土较高、路基面较宽的路基结构,地基处理费用非常昂贵。此外,该两种结构形式均不能避免由于路堤填筑质量瑕疵造成的过渡段变形病害。0004因此,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可以实现桥路过渡段纵向刚度的均匀过渡,还可减少地基处理费用的一种适用于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和常规地基加固体系,所述常规地基加固体。
12、系位于路基本体的一侧,所述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位于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和桥台之间,所述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筏板和多个进入路基中的长桩,所述长桩由路面向桥台方向逐步加长,所述长桩的桩顶进入到筏板中,长桩与筏板通过刚性连接为整体结构;所述承载力控制体系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所述短桩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第一碎石垫层,所述第一碎石垫层被长桩穿过。0007沿线路纵向两块筏板之间设有填塞沥青麻筋的伸缩缝,同一筏板由高度一致的长桩支撑。0008所述长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管桩、CFG桩或素混凝土桩,所述长桩的桩径说明书CN103321118A2/5页5不小于05。
13、M,相邻长桩的桩间距为桩径的36倍,长桩伸入筏板中的长度为1020CM。0009所述短桩为CFG桩、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短桩的桩径为0405M,相邻短桩间距不大于桩径的6倍。0010所述第一碎石垫层内设有第一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0011所述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包括与第一碎石垫层齐平的第二碎石垫层,所述第二碎石垫层由多个普通桩支撑,在第二碎石垫层内设有第二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0012还设有用于监测筏板与其下方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的变形监测系统;所述变形监测系统包括同中心轴的钢筋、套设在钢筋外围的钢管、套设在钢管外围的外侧护管,所述钢筋与钢管、钢管与外侧护管。
14、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钢筋、钢管与外侧护管穿过筏板进入路基中,钢筋、钢管与外侧护管的上端高于筏板,在筏板上方外侧护管的外围固定设有护盖;所述钢筋上端固定连接有测量标,钢筋下端固定连接有钢板,钢板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锚杆固定在路堤填料上;所述外侧护管锚固在筏板上。0013所述变形监测系统还包括钢筋应力计,所述钢筋应力计布设在筏板中心位置的长桩的前、后、左、右四面上。0014还设有预留注浆系统,所述预留注浆系统为立体式注浆系统,其设置在筏板横向两侧,所述预留注浆系统包括竖向注浆管、横向注浆管和纵向注浆管,所述竖向注浆管沿竖直向设置在筏板的横向外侧面,所述横向注浆管沿水平横向设置在筏板的下侧面,所述纵向注。
15、浆管沿水平纵向设置在筏板的下侧面;所述竖向注浆管和纵向注浆管设置在横向注浆管的两端,竖向注浆管、纵向注浆管与横向注浆管接通。0015所述竖向注浆管伸出路肩,竖向注浆管的管口由堵头封堵;所述纵向注浆管预埋在槽体内,槽体和纵向注浆管之间填充中粗砂,纵向注浆管位于槽体的中间位置,纵向注浆管的两端密封,在纵向注浆管的管身上同一方向等间距设置多个注浆孔,所述注浆孔被套设在纵向注浆管管身上的橡胶套密封。001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0017(1)设置于加固桩(长桩)上的筏板位于轨道下方,可直接承受轨道和列车荷载,相比于加固桩设置于地面附近的方式,可明显减少加固桩的设置数量,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路。
16、堤填土质量造成的过渡段变形病害。0018(2)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采用桩板结构,设置与轨道板下方位置,具有良好的承受动力荷载性能,进一步结合变刚度原理,从路基向桥台方向长桩的长度逐渐减小,不仅实现了桥梁路基刚度的平顺过渡,也实现了列车动力荷载响应的平顺过渡。0019(3)地基土采用经济型的短桩加固,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路堤填料和筏板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了整个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0020(4)本发明应用于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可明显减少地基处理费用,且路堤填高越大,经济效益越显著。0021(5)通过变形监测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筏板与其下的路堤填料之间可能发生的脱空变形,并利用。
17、预留注浆体系选择合理时机进行注浆处理,可避免筏板受力条件恶化,确保了路基的整体性。说明书CN103321118A3/5页6附图说明0022图1为本发明平面布置示意图;0023图2为图1处AA断面示意图;0024图3为图1处BB断面示意图;0025图4为本发明中变形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0026图5为本发明中纵向注浆管局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0028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它包括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和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常规地基加固体。
18、系位于路基本体9的一侧,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位于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和桥台之间,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包括轨道6下方的筏板12和多个进入路基中的长桩11,长桩11由路面向桥台10方向逐步加长,长桩11的桩顶进入到筏板12中,长桩11与筏板12通过刚性连接为整体结构;承载力控制体系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21,短桩21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第一碎石垫层22,第一碎石垫层22被长桩11穿过。0029本实施例中的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用于承受轨道结构荷载、列车荷载及小部分的路堤填料荷载,主要作用是实现桥梁路基刚度的平顺过渡。它包括轨道6下方的筏板12和多个进入路基中的长桩11,长桩。
19、11的具体长度应根据沉降控制标准通过沉降检算确定,同一筏板12由高度一致的长桩11支撑。本实施例中的长桩11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管桩、CFG桩或素混凝土桩,长桩11的桩径不小于05M,相邻长桩11的桩间距为桩径的36倍,长桩11伸入筏板12中的长度为1020CM。为保证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在列车动力荷载下的稳定性,长桩11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保证其上部三分之一桩长范围内配置竖向受力钢筋;当长桩为CFG桩、素混凝土桩等类型时,宜采用细石混凝土灌注,并在灌注混凝土后,通过后插钢筋笼方法置入长度不少于三分之一桩长的钢筋笼。长桩11上部与筏板12刚性连接,即长桩11的主筋应与筏板12内的受。
20、力钢筋焊接在一起。筏板12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筏板12顶面可设置于路肩高程以下1012M的位置,以保证线间集水井、过轨等结构物具有足够的施工空间。筏板12厚度为112M,横向尺寸比路基面窄34M左右,纵向尺寸为1015M,沿线路纵向相邻的筏板12间应设置宽2CM的伸缩缝13,伸缩缝13内填塞沥青麻筋,以减小由于温度和变形差异产生的附加应力,伸缩缝13宜位于两排长桩的中间位置。0030承载力控制体系,主要承受筏板12下部的路堤填料荷载,来保证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以及筏板12下部不产生脱空变形。它包括多个设置在路基下方的短桩21,短桩21为CFG桩、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等经济实惠的桩型,短桩21的。
21、桩径为0405M,相邻短桩21间距不大于桩径的6倍。为保证地基变形的均匀性,在短桩21的桩顶设有承载路基的第一碎石垫层22,第一碎石垫层22的厚度为0608M,第一碎石垫层22被长桩11穿过,在第一碎石垫层22内设有12层第一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说明书CN103321118A4/5页7层23。0031常规地基加固体系,可采用常规的桩网结构、桩筏结构,即包括与第一碎石垫层22齐平的第二碎石垫层32,第二碎石垫层32由多个普通桩31支撑,在第二碎石垫层32内设有第二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的加筋层33。也可采用本发明提出的由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承载力控制体系组合的长短桩地基加固结。
22、构。具体方案可结合路基所处的地质条件和沉降检算、承载力检算成果,并经工程费用比选老进行确定。0032还设有变形监测系统4,它主要是为了监测板梁12与其下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以对其进行修复措施。如图4所示,变形监测系统包括同中心轴的圆形钢筋43、套设在钢筋43外围的钢管44、套设在钢管44外围的外侧护管45,钢筋43与钢管44、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之间设有1CM的间隙(钢筋43的外径小于钢管44内径,钢管44的外径小于外侧护管45的内径),从而使钢筋43可以在钢管44内自由移动,钢管44可以在外侧护管45内自由移动;钢筋4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穿过筏板12进入路基中,钢筋43、。
23、钢管44与外侧护管45的上端高于筏板12,在筏板12上方外侧护管45的外围固定设有护盖47;钢筋43上端固定连接有测量标46,测量标46也设置在护盖47内,钢筋43下端固定连接有钢板42,钢板42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锚杆41固定在路堤填料上,使得钢筋43能够反映筏板12底部路堤填料的变形,而外侧护管45锚固在筏板12上,可以反映筏板12的变形状况;变形监测系统还包括钢筋应力计48,钢筋应力计48布设在板梁12中心位置的长桩11的前、后、左、右四面上的竖向钢筋上,钢筋应力计48的布设高度为地面附近,通过监测竖向钢筋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便可知道地基面以上、筏板12以下的路基填料和长桩11之间有无发。
24、生负摩阻,从而间接反映出筏板12与其下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0033还设有预留注浆系统,预留注浆系统是为了预防和治理筏板12与其下部的路基填料之间可能出现的脱空变形。通过变形监测系统的数据,可以了解到筏板12与其下部的路基填料之间有无发生脱空变形,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注浆处理,以避免该路基结构受力条件的恶化。预留注浆系统为立体式注浆系统,其设置在筏板12横向两侧,具体为预留注浆系统包括竖向注浆管51、横向注浆管52和纵向注浆管53,竖向注浆管31沿竖直向设置在筏板12的横向外侧面,横向注浆管52沿水平横向设置在筏板12的下侧面,纵向注浆管53沿水平纵向设置在筏板12的下侧面,竖向注浆。
25、管51和纵向注浆管53设置在横向注浆管52的两端,竖向注浆管51、纵向注浆管53与横向注浆管52接通。本实施例中,竖向注浆管51、横向注浆管52和纵向注浆管53的注浆管均为内径2CM的镀锌钢管;竖向注浆管51伸出路肩约01M,其管口由堵头封堵;纵向注浆管53预埋在槽体内,槽体和纵向注浆管53之间填充中粗砂,纵向注浆管53位于槽体的中间位置,在施工时,只对槽体施工即可,另外,纵向注浆管53的两端密封,在纵向注浆管53的管身上同一方向等间距(1M)设置4个注浆孔54,注浆孔54被套设在纵向注浆管53管身上的橡胶套55密封,以避免注浆过程中浆液回流(如图5所示)。0034对于路堤填筑体筏板12以上为。
26、基床表层7,采用级配碎石3水泥填筑;筏板12以下1M范围内为基床底层8,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填筑;基床底层8以下为路基本体9,采用AB组填料和C组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常规地基加固体系的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厚度根据规范设置,其说明书CN103321118A5/5页8厚度与沉降和刚度平顺过渡体系与承载力控制体系构成的过渡段区域有所差异,一般采用15110的坡度逐渐过渡。003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路基结构施工顺序为0036(1)承载力控制体系、常规地基加固体系施工测量放线,施工短桩21,铺设第二碎石。
27、垫层22和第二高强土工格栅(或高强土工格室)加筋层23;短桩21施工时,应注意避开长桩11位置;0037(2)、分层填筑路堤至筏板底面高程;0038(3)、在路堤填筑体上施工长桩11,铺设预留注浆体系、施工变形监测体系,在长桩桩顶位置浇筑钢筋混凝土筏板12;0039(4)、继续填筑筏板以上的路堤。0040本发明应用于深厚层松软土地区的桥路过渡段,不仅可以实现桥路过渡段路基刚度的平顺过渡、具有良好的动力稳定性,还可节约地基处理费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相比于常规的桩板结构,可明显减少地基处理费用,且路堤填高越大,经济效益越显著。说明书CN103321118A1/3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3321118A2/3页10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3321118A103/3页11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3321118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