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器具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撒渔网式灭火软罩。
背景技术
火灾是最经常且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为各种火 灾损失的财产数亿元,尽管采取了各种防火措施,但火灾的发生仍无法避免。如何采取有 效地方法去灭火,防止火灾蔓延,成为了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出现了一些消防队因为灭火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情,因为,高压水枪对于火焰的 灭火效果不是很好。而火焰是从燃烧物挥发出的,是随着风势而庞大蔓延的,而且是漂浮 难定的,是造成火势蔓延的重要因素。遇到突发火灾,也有使用水,沙土,灭火器等来进 行灭火,效果不是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的撒渔网式灭火 软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包括防火布和坠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火布边缘设置有坠物, 所述的坠物为圆柱形。坠物可以为铁制材料或其他耐火密度大的材料,坠物可以设置多个 孔洞系在防火布边缘,也可以在防火布边缘设置网兜,里面放置坠物,坠物安置方向指向 防火布中心。
所述的防火布为硅橡胶涂覆玻璃纤维布、玄武岩纤维防火布或腈纶棉纤维防火布,或 者其他防火布。
所述的防火布形状为圆形或任一多边形,所述的灭火软罩直径可以是1米,2米,3 米,4米,5米等。
撒渔网式灭火软罩的总重量应该在三公斤到十公斤左右,因为,火焰会造成热空气上 浮,对灭火软罩会有向上的浮力作用。如果灭火软罩的坠物轻了,就会造成撒渔网式灭火 软罩被吹到旁边,而不能有效覆盖火焰,另一方面,投掷时离火较近,存在一定危险,这 就需要投掷出几米以外的距离。所以,撒渔网式灭火软罩的坠物必需有恰当的重量,从而 能不被火焰吹到旁边,又让人能投掷几米以外。如果设计机器投掷,型号可以大一些,可 以直径十米以上,重量可在几十公斤以上。
本使用新型的灭火性能和有益效果为:
(1)灭大火。
对于一些消防队用水难以及时扑灭的大火,用这种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就可以及时扑 灭,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可以及时扑灭大火,并且,可以持久性阻止燃烧。撒渔网式灭火软 罩覆盖哪一片,那一片可燃物就不会燃烧起火焰。
(2)能让群众自己及时灭火。
现在,一些城市发生了火灾,都是打消防队电话。由于城市交通拥挤,也因为消防队 离着火处有距离,往往等到消防队赶到现场时,火势已经蔓延。最后虽然扑灭了大火,但 是,大火已经烧尽了失火者的财产。
这种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可以让每个家庭都有了扑灭大火的工具,就可以让每个家庭 都及时参加灭火。如果城市某个家庭或服装店或超市失火了,邻居们都可以拿着撒渔网式 灭火软罩来帮助灭火。而且,比较安全。只要把撒渔网式灭火软罩投掷到火场内,人就可 以跑远了,不必在近处守卫。
(3)配置场所多样。
这种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可以备用于各个消防队、服装店、超市、网吧、酒吧、家庭 以及政府机关部门等。并且,撒渔网式灭火软罩无毒无害,价钱便宜,家家可以购买备用。 而且,灭火软罩上也可以绘制精美字画、图画,平常挂在墙上,或者搭在沙发上,作为装 饰品,放置在家庭中,或者放置在各个服装店、超市等,也都能有装饰美观作用。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人在远处投掷到火源处,阻止火焰燃烧,这样人就不需要近距离接 触火源,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并且操作简单,培训几次即可掌握投掷技巧,本实用新型结 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火布 2-坠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撒网式灭火软罩,包括防火布1和坠物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火布1边缘设置有 坠物2,所述的坠物2为圆柱形,坠物2可以为铁制材料或其他耐火密度大的材料,坠物 2可以设置过个孔洞系在防火布边缘,也可以在防火布1边缘设置网兜,里面放置坠物2, 防火布1的边缘也可以是一个个三角形的花边,坠物2固定在边缘的花边上,坠物2安置 方向指向防火布1中心。
所述的防火布1可以由硅橡胶涂覆玻璃纤维布、玄武岩纤维防火布或腈纶棉纤维防火 布等组成,优选为硅橡胶涂覆玻璃纤维布。
所述的防火布1形状为圆形或任一多边形,优选为圆形。所述的灭火软罩直径可以是 1米,2米,3米,4米,5米等,如果设计机器投掷,型号可以大一些,可以直径十米以 上,重量可在几十公斤以上。
使用时,以投掷渔网方法投掷,先从中心拎起撒渔网式灭火软罩,并且把一部分灭火 软罩的坠物2,攥在手近处,先向后甩,坠物2向后甩平时,再向前牵引加速而甩出,从 而灭火布1张开,覆盖于着火处。本实用新型可配置在家庭、商场、机关、消防队等场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 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 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 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 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