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7267124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2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024968.8

申请日:

20150115

公开号:

CN204671756U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2B1/00

主分类号:

A62B1/00

申请人:

王峰

发明人:

王峰

地址:

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石南公路3599

优先权:

CN201520024968U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必武;曾祥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包括气囊和副伞,所述气囊和副伞通过若干根充气立柱连接,所述气囊位于副伞下部,所述气囊与充气立柱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包括外膜,和将气囊内部分割为若干个腔体的内膜,在内膜上设置有短气管,气囊外膜上表面圆心处设置有气膜开口,气膜开口外接长气管。本实用新型的救生器其结构基于最先进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减小人体落地的冲击力,保证人体背部着地,通过对人体最大加速度,头部受力,颈部受力等技术指标达到保护逃生者的生命安全,适用于老弱幼病等各类人群。

权利要求书

1.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包括气囊和副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和副伞通过若干根充气立柱连接,所述气囊位于副伞下部,所述气囊与充气立柱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包括外膜,和将气囊内部分割为若干个腔体的内膜,在内膜上设置有短气管,气囊外膜上表面圆心处设置有气膜开口,气膜开口外接长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短气管和长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包,所述背包外接在气囊外膜表面,背包上设置有人体安全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储存时将气囊,立柱和副伞的整体包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装置,属于救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大中城市里,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市民的普遍居住方式,但是高层建筑的紧急逃生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还未得到最终解决。主要原因有两点:1. 逃生时间短;2. 需救助人数多。现在公安消防部门的应对措施主要依赖于消防部门的外部组织救援。在发生火灾等的紧急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居民如果无法快速逃生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害,甚至致命事故。因此,高层建筑住户为了自身和家庭的紧急逃生要求,需要一种个人使用的简单,安全的逃生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救生装置,但这些救生器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735071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救生装置,该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授权公告号为CN 202478426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空降落救生气囊,包括左右两个气囊,气囊包括呈半球体结构的外膜、使外膜膨胀的气管,气管连接有气体发生器,而外膜上开有进气口,进气口上安装有单向阀,两气囊通过固定带相连接并组合成一空心球体,在两气囊之间的上端连接有降落伞。但该救生器在高空降落的过程中,人始终是保持站立的姿势,在着地时也是使人体的脚部先着地,然后通过脚部缓冲,保护人体,由于脚部的受力面积非常小,因此着地瞬间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由此可见,该发明公开的救生气囊不适合老人和小孩等弱势群体使用。授权公告号为CN 203075485 U公开的专利“高空降落救生气囊”同样也存在上述缺陷。因此,为了填补市场空白,亟需开发出一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可靠性强且能适用于各类群体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

本实用新型使用成熟的工程技术方法。此技术已在汽车工程和航空领域广泛应用。它具备以下优于各种其它已有方法的特点:1) 产品大众化-低成本,适宜价格;成为适用于家庭自救日常安全必需品;2) 安全性能高-高科技的专业工程设计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危险;3) 无序逃生-不依赖组织协调和公共设施;4) 操作简单-无须专业培训;用户通过使用说明书即可掌握使用方法;5) 被动保护-适用于老弱幼病人群,符合中国的老年化人口特点;6) 自用兼他用-完全独自操作,在必要时可帮助他人使用;7) 逃逸时间短-完成准备工作时间和降落时间较短;8) 不可复制性-用户不太可能冒生命危险购买仿冒产品;9) 适用于各种楼层地形-人体安全保护是按最大下落速度设计计算;适用于几乎所有城市的住户人群,高层建筑形式和地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其结构基于最先进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减小人体落地的冲击力,保证人体背部着地,通过对人体最大加速度,头部受力,颈部受力等技术指标达到保护逃生者的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包括气囊和副伞,所述气囊和副伞通过若干根充气立柱连接,所述气囊位于副伞下部,所述气囊与充气立柱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包括外膜,和将气囊内部分割为若干个腔体的内膜,在内膜上设置有短气管,气囊外膜上表面圆心处设置有气膜开口,气膜开口外接长气管。

所述的短气管和长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还包括背包,所述背包内表面接在气囊外膜表面,所述背包上设置有安全带和安全绳索,背包在存储时包裹气囊,副伞和立柱的折叠后整体。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其优点是:气囊和副伞包裹着人体的四周,副伞利用空气阻力以延缓下降速度,同时稳定气囊的姿态,保证人体背部着地姿势。气囊的作用是在人体接触地面时,多层气垫形成缓冲来保护人体安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人员的安全着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内部结构的组成示意图;

图5、图6、图7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时各个时段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气囊1,气囊外膜1-1,气囊内膜1-2,气囊内部气管1-3,气囊外部气管1-4,气囊开口1-5,副伞2,压缩空气瓶3,充气立柱4,背包5,安全绳索6,人体安全带7,人体8,建筑物9。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其结构基于最先进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减小人体落地的冲击力,保证人体背部着地,通过对人体最大加速度,头部受力,颈部受力等技术指标达到保护逃生者的生命安全。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包括气囊1和副伞2,所述气囊1和副伞2通过若干根充气立柱4连接,所述气囊1位于副伞2下部,所述气囊1与充气立柱4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1包括外膜1-1,和将气囊内部分割为若干个腔体的内膜1-2,在内膜1-2上设置有短气管1-3,气囊外膜上表面圆心处设置有气膜开口1-5,气膜开口外接长气管1-4。

所述的短气管1-3和长气管1-4上设置有单向阀。

所述的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还包括背包5,所述背包5固定连接在气囊外膜1-1上表面,所述背包5上设置有安全带7和安全绳索6。

本实用新型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是这样实现的:当高楼建筑发生灾害时,逃生者8穿上背包5,将安全绳索6一端连接建筑物9固定处,人体8通过安全绳索6翻越到建筑物9的外墙体。开启压缩气瓶3充气开关,压缩气瓶3通过长气管1-4往气囊1充气。气囊1达到指定压力后,人体8释放背包5上的安全绳索6,长气管1-4与压缩气瓶脱离,最终人体8在气囊1和副伞2的空气阻力作用下,自由降落至地面实现安全着陆。实现安全快速逃离灾害建筑物。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个人救生器,包括气囊和副伞,所述气囊和副伞通过若干根充气立柱连接,所述气囊位于副伞下部,所述气囊与充气立柱内部相连通;所述气囊包括外膜,和将气囊内部分割为若干个腔体的内膜,在内膜上设置有短气管,气囊外膜上表面圆心处设置有气膜开口,气膜开口外接长气管。本实用新型的救生器其结构基于最先进的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减小人体落地的冲击力,保证人体背部着地,通过对人体最大加速度,头部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救生;消防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