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园艺或蔬菜的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方竹笋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方竹的竹杆方形,竹节上有刺状突起。且方竹笋期为9~10月,到第二年的3~4月方散叶成竹。而方竹笋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方竹笋中蛋白质含量12%,脂肪0.4%,粗纤维8%,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C等。食之则有助于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达到减肥、美容和防治肠胃及心血管疾病之特效。
现有方竹的种植步骤如下:一、育苗:播种育苗。每亩播种10~15千克,可产苗30000~40000株。关键在于在幼苗期必须对幼苗遮荫,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造成幼苗的死亡。二、整地:整地以穴状整地为主,整地规格为60×60×50厘米,塘打完后要把表层土壤回进塘内,回土要达到塘深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条件的可结合回土,在塘内施足以有机肥为主的厩肥。三、起苗栽种:竹苗根系由于木质化程度高,起苗后放置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竹苗失水,影响成活率,因此不易长途运输,为了保证成活率,从起苗到栽植完毕,一般不要超过72小时,在48小时内栽植完毕,成活率比较高,最好是随起随栽。四、管理:造林前期,如果是造在农耕地上,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土壤中的有机肥少,土壤板结度大,所以主要施有机肥——厩肥为主,同时结合除草松土,在竹苗周围种植绿肥。五、采笋:方竹的出笋时间随海拔的高低不同,高海拔的山区先出笋。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间进行采笋和留足母笋。采笋时间不能过早或过晚,一般笔尖长到离地面10厘米左右时采为佳。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竹苗起苗后,如果不立即进行浆根则容易出现根部缺水的情况,影响后续竹苗的栽种。2、现有技术中浆根一般是将竹苗根部放入到浓液中,为了使得竹苗的根部粘上浓液均匀,一般会将竹苗在浓液中晃动一下,但是由于竹苗前期还比较脆弱晃动时容易造成根部损坏;而且,常此积累,浓液中容易出现一些由竹苗根部带来的碎石,由于竹苗根部较为脆弱,后续的竹苗放入浓液内的时候容易被划伤,影响竹苗后续的成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方竹笋的培育方法,不仅能够对起苗后的竹苗立即浆根,还能够减少竹苗根部被划伤的情况出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一种方竹笋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种子土壤选择:选取包含以下质量份数物质的土壤作为种植培育基地:沙子1份、淤泥2份和粘土1份;且该土壤的厚度为20~30cm;
步骤二,种子预处理: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清洗,然后将种子捞起放置在太阳下晾晒1~3h,然后再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5~13h;
步骤三,播种育苗:将步骤二中的种子从水中取出并放置15~25min;在步骤一中的土壤上挖坑,然后将种子放入坑内并放入肥料再覆土浇水;
步骤四,选地整地:选择土层在20cm以上的土地作为竹苗移栽的土地,并将土地中的块状土敲碎,对土地进行整平,然后撒上5~7cm厚的河沙,最后覆盖40~60cm厚的土壤并整平;
步骤五,待步骤三中的竹苗长到45~60cm后,进行起苗,并采用浆根设备进行浆根;浆根所采用的浓液包括15~20质量份泥浆、6~9质量份草木灰和1~3质量份吲哚丁酸;所述浆根设备包括盛装浆根浓液的浆根桶,所述浆根桶底的中心处设有相互平行的过滤块和搅拌块;所述搅拌块和过滤块均与浆根桶底垂直,搅拌块和过滤块上均设有滤孔;且过滤块的底部的一侧与浆根桶底面的中心处连接,过滤块的底部的另一侧与浆根桶的桶壁连接;所述搅拌块的底部的一侧与浆根桶底面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搅拌块的底部的另一侧与浆根桶的桶壁滑动连接;所述搅拌块上连接有正反转电机;所述浆根桶内壁上设有滑道,且滑道位于所述过滤块的上方,所述滑道处设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两端位于滑道内,所述滑动杆上设有用于夹持竹苗的夹持部,所述滑动杆穿过所述夹持部靠近浆根筒内壁的一侧;
步骤六,竹苗移栽:在步骤四中整平后的土地上进行挖坑并撒入肥料;且保证坑底距离河沙11~17cm;然后将步骤五中浆根后的竹苗插入坑中并覆土浇水;
步骤七,管理:对步骤六中的竹苗进行日常浇水施肥,同时结合除草松土;
步骤八,采笋:步骤七中的竹苗长成竹子出笋后,笋尖到离地面10~12cm时,即可采摘。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
1、选用步骤一中的土壤对初期的种子进行培育,能够很好的提供种子前期所需的湿度,而且沙子也保证了土壤中间隙较大,防止水积累在种子周围对种子进行浸泡,非常利于种子的生长发芽。
2、种子预处理的时候,首先用清水洗净,然后再晾晒,最后再浸泡使得种子从休眠中醒来,便于其发芽。
3、选地整地的时候,在土地上覆盖5~7cm厚的河沙,最后覆盖40~60cm厚的土壤整平,主要是为了便于水渗透;浇水或降雨时,即保持了竹子附件水土的湿润,还能够防止水积累在竹苗的根部。
4、起苗后浆根,能使竹苗根系保持湿润,同时采用15~20份泥浆、6~9份草木灰和1~3份吲哚丁酸作为浆根的浓液,改浓液能够促进竹苗根系早生。另外,草木灰除含钾、钙等大量营养元素外,还含有铁、镁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保证竹苗的质量,还能够可控制伤流,防止伤口感染腐烂,促进愈合;能够减少烂根的情况出现,利于竹苗的后续生长。
采用本方案时,将浆根的浓液倒入浆根桶内,且液面低于搅拌块和过滤块的高度。起苗后,启动电机,电机带动搅拌块转动,搅拌块靠近浆根桶内壁的一端会沿着浆根桶的内壁滑动,此时搅拌块实际是沿着背对过滤块的方向运动的,搅拌块会将浓液推动,使得搅拌块与过滤块之间的几乎没有浓液,此时将捆好后的竹苗放入到夹持部中,使得夹持部将竹苗杆夹住,而竹苗的根部则全部位于过滤块和搅拌块之间,此时浓液会从搅拌块和过滤块上的滤孔流向搅拌块和过滤块之间,进而冲击竹苗的根部,对竹苗的根部进行批量的浆根;当搅拌块运动到与过滤块相抵的时候,电机停止转动,将竹苗整捆取出。此时移动夹持部,使得夹持部运动到搅拌块和过滤块的左侧,启动电机,此时电机会反向转动,搅拌块再次朝着背对过滤块的方向运动,带搅拌块和过滤块之间有一定间隔后,同上,再将捆好后的竹苗放入到夹持部处进行夹持,从滤孔中流出的浓液会再次冲击竹苗根部,进而对竹苗进行批量的浆根。
本方案不仅能够对起苗后的竹苗立即浆根,还能够对竹苗成批浆根,由于浆根的时候浓液是流动的,而且会冲击竹苗的根部,能够保证将竹苗的根部都能够进行浆根,而且这个过程中竹苗是不动的,运动的是浓液,能够减少竹苗自身晃动而损伤;而且搅拌块和过滤块能够防止浓液中的沙粒冲击竹苗的根部,在保证竹苗充分浆根的同时减少竹苗的损伤。另外,本方案中浆根的时候,浓液一直是流动的能够保证浓液中的物质一直混合均匀,不会沉淀,保证了浆根的质量。
5、在步骤四中整平后的土地上进行挖坑并撒入肥料;且保证坑底距离河沙11~17cm;保证了竹苗的根部与河沙之间的距离,即保持了竹子附件水土的湿润,还能够防止水积累在竹苗的根部。
6、出笋后,笋尖到离地面10~12cm时,开始采摘,不仅保证了采摘的竹笋的质量,而且能够保证留有充足的母笋。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1,步骤三中的肥料为厩肥。
厩肥能够保证种子的营养,促进种子生长。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2,步骤四中的覆盖的土壤的容重为0.9~1.4g/cm3。
土壤越疏松多孔,容重越小,土壤越紧实,容重越大;发明人在试验中发现,容重保持在0.9~1.4g/cm3的土壤更适合本方案中的竹苗生长,土质过于疏松,土壤空隙过多,使得竹苗的肥料流失过快,不利于竹苗的生长;而土质过于紧实,水容易浸透慢,容易使得竹苗吸水和肥料吸收较慢,下雨或浇水时,还容易使得竹苗长期浸泡在水中。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3,所述夹持部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左部和右部,左部和右部的相对面均为凹弧面;左部和右部之间设有弹簧。
上述结构非常简单的实现了对竹苗的夹持。当需要夹持竹苗的时候,移动左部或者右部,然后将竹苗放置在左部或右部之间即可。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4,步骤五中浆根所采用的浓液包括15~20质量份泥浆、2~5质量份草木灰和2~4质量份稀土。
采用上述浓液混合的浓液对竹苗进行浆根,也能够促进竹苗根系的生长,竹苗起根过程中被刮坏时,上述浓液能够控制伤流,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了竹苗烂根的情况出现。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5,所述搅拌块和过滤块上还套有滤网。
滤网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多浓液的过滤,同时还便于拆卸清理滤网上夹住的沙粒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竹笋的培育方法的步骤五中浆根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浆根桶1、过滤块2、搅拌块3、滤孔4、正反转电机5、滑道11、滑动杆12、左部6、右部7、弹簧8。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以实施例1为例详细描述方竹笋的培育方法,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相关数据在表1中体现,未示出的其他文字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
步骤一,种子土壤选择:选取包含以下质量份数物质的土壤作为种植培育基地:沙子1份、淤泥2份和粘土1份;且该土壤的厚度为20~30cm。
步骤二,种子预处理: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清洗,然后将种子捞起放置在太阳下晾晒1~3h,然后再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5~13h。
步骤三,播种育苗:将步骤二中的种子从水中取出并放置15~25min;在步骤一中的土壤上挖坑,然后将种子放入坑内并放入厩肥再覆土浇水。
步骤四,选地整地:选择土层在20cm以上的土地作为竹苗移栽的土地,并将土地中的块状土敲碎,对土地进行整平,然后撒上5~7cm厚的河沙,最后覆盖40~60cm厚的土壤并整平;覆盖的土壤的容重为0.9~1.4g/cm3。
步骤五,起苗浆根:待步骤三中的竹苗长到45~60cm后,进行起苗,并采用浆根设备进行浆根;浆根所采用的浓液包括15~20质量份泥浆、6~9质量份草木灰和1~3质量份吲哚丁酸;或者浓液包括15~20质量份泥浆、2~5质量份草木灰和2~4质量份稀土。
如图1和图2所示,浆根设备包括盛装浆根浓液的浆根桶1,浆根桶1底的中心处设有相互平行的过滤块2和搅拌块3;搅拌块3和过滤块2均与浆根桶1底垂直,搅拌块3和过滤块2上均设有滤孔4;且过滤块2的底部的一侧与浆根桶1底面的中心处连接,过滤块2的底部的另一侧与浆根桶1的桶壁连接;搅拌块3的底部的一侧与浆根桶1底面的中心处转动连接,搅拌块3的底部的另一侧与浆根桶1的桶壁滑动连接;搅拌块3上连接有正反转电机5;浆根桶1内壁上设有滑道11,且滑道11位于过滤块2的上方,滑道11处设有滑动杆12,滑动杆12的两端位于滑道11内,滑动杆12上设有用于夹持竹苗的夹持部。夹持部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左部6和右部7,左部6和右部7的相对面均为凹弧面;左部6和右部7之间设有弹簧8;滑动杆12穿过左部6和右部7靠近浆根筒内壁的一侧。另外,搅拌块3和过滤块2上还套有滤网。
步骤六,竹苗移栽:在步骤四中整平后的土地上进行挖坑并撒入肥料;且保证坑底距离河沙11~17cm;然后将步骤五中浆根后的竹苗插入坑中并覆土浇水。
步骤七,管理:对步骤六中的竹苗进行日常浇水施肥,同时结合除草松土。
步骤八,采笋:步骤七中的竹苗长成竹子出笋后,笋尖到离地面10~12cm时,即可采摘。
表1
分别检测实施例1至对比例17中得到的移栽后的竹苗的烂根情况、生长情况等数据如下:
表2
根据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实施例2为最佳实施例,经实施例2的方式种植得到的方竹笋的种子发芽率高,且未出现烂根的情况。
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可以看出,种子未经过晾晒直接浸泡相比于晾晒后的种子的发芽率低,主要是因为晾晒,能使种子内部发热变化,促进早发芽,提高发芽率;而且阳光中紫外线杀死附着在种子表皮上的病菌,减少菌源,减轻病害;另外,试验中还发现晾晒后的种子吸水迅速均匀。
实施例3与对比例2相比可以看出,晾晒时间大于3h容易使得种子缺水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实施例1与对比例3相比可以看出,种子浸泡的时间小于6h,种子吸水不够,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实施例3与对比例4相比可以看出,种子浸泡时间大于12h容易使得种子皮过于软,影响后期的发芽。
实施例1与对比例5相比可以看出,步骤四中河沙厚度小于5cm,铺设厚度不够,会导致有烂根的情况出现,主要是因为水积在竹根部,渗透较慢。
实施例3与对比例6相比可以看出,步骤二中河沙铺厚度大于7cm,铺设过厚,导致水分流失较快,而且土质过于疏松,影响竹子后期对养分的吸收。
实施例1与对比例7相比可以看出,步骤四中覆盖的土壤的容重小于0.9g/cm3时,表示土壤越疏松多孔;导致土壤空隙过多,使得竹苗的肥料流失过快,不利于竹苗的生长;所以移栽后的竹苗生长情况较为一般。
实施例3与对比例8相比可以看出,步骤一中土壤容重大于1.4g/cm3时,表示土壤越紧实;因为土质紧实,所以水浸透慢,容易使得竹苗吸水和肥料吸收较慢,下雨或浇水时,还容易使得竹苗长期浸泡在水中,容易造成竹苗烂根的情况。
实施例1与对比例9相比可以看出,步骤五中泥浆的质量份数会影响竹苗浆根的情况,泥浆的质量份数少于15份时,会影响浓液的附着力,进而导致浆根不好,竹苗的根部的滋润度不够,导致竹苗容易烂根。
从实施例4和实施例5可以看出,由于稀土元素可以提高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对养分吸收,因此,在浆根的时候加入稀土,明显的能够看出竹苗的生长较好。
实施例1与对比例11相比可以看出,步骤五中的浆根浓液中不加草木灰会直接影响竹苗的烂根情况,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钾元素,一般含钾6~12%,其中90%以上是水溶性,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其次是磷,一般含1.5~3%;还含有钙、镁、硅、硫和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竹苗根系的生长,防止其烂根。
实施例1与对比例13相比可以看出,步骤五中的浆根浓液不加吲哚丁酸会影响竹苗的生长速度。
实施例1与对比例15相比可以看出,步骤六中坑底距离河沙小于11cm时,此时移栽的竹苗根部与河沙距离较近,虽然能够防止移栽后的竹苗烂根,但是养分在河沙处流失较快,会影响移栽后的竹苗对养分的吸收。
实施例3与对比例16相比可以看出,步骤六中坑底距离河沙大于17cm时,会使得移栽后的竹苗的根部的水流失的速度较慢,也容易造成烂根的情况。
实施例1与对比例17相比可以看出,在笋尖离地面高度小于10cm的时候就进行采摘,得到的竹笋产量较低。
实施例3与对比例18相比可以看出,在笋尖离地面高度大于12cm的时候才进行采摘,基部老化,即影响竹笋品质,同时也多消耗竹鞭的养分,影响竹笋的生长,从总体上影响竹笋的产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