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糖水杨梅罐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糖水杨梅罐头.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1883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22 CN 103518832 A (21)申请号 201310513305.8 (22)申请日 2013.10.25 A23B 7/08(2006.01) (71)申请人 卢逸凡 地址 210005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游府西街 12 号 (72)发明人 卢逸凡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32204 代理人 成立珍 (54) 发明名称 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57) 摘要 本发明的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按照重量份数 包括以下组分 : 鲜杨梅 50 70 份、 白糖 10 15 。
2、份、 食盐 2 5 份。本发明的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原料易得, 配比合理, 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 风味 独特, 有利于市场推广生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18832 A CN 103518832 A 1/1 页 2 1. 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其特征在于 : 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 : 鲜杨梅 50 70 份、 白糖 10 15 份、 食盐 2 5 份。 2. 一种基于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糖水杨梅罐头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3、骤 : (1) 将鲜杨梅放入体积浓度为 5的食盐水中浸泡 15min, 再用流动的清水漂洗、 控干 水分 ; (2) 将按重量份数称取的白糖加入清水中形成体积浓度为 25的糖水, 用纱布将糖水 过滤后加热至 75 摄氏度 ; (3)将经步骤(1)的鲜杨梅放入玻璃容器中, 将步骤(2)中的糖水注入装有鲜杨梅的玻 璃容器中, 糖水的水面离瓶口的距离为 5 1cm ; (4) 将步骤 (3) 中所得的灌装鲜杨梅放入蒸锅中加热排气 5 10min, 然后取出封口, 自然冷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18832 A 2 1/2 页 3 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
4、的制备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背景技术 0002 罐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 但市场出现的罐头中多含有防腐剂, 长期使用对人体 有害。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目的 :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糖水杨梅 罐头。 0004 技术方案 : 本发明的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 : 按照重量 份数包括以下组分 : 鲜杨梅 50 70 份、 白糖 10 15 份、 食盐 2 5 份。 0005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糖水杨梅罐头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06 (1) 将鲜杨梅放入体积浓度为 5的食盐水中浸泡 15min, 再用流动的清水漂洗。
5、、 控干水分 ; 0007 (2) 将按重量份数称取的白糖加入清水中形成体积浓度为 25的糖水, 用纱布将 糖水过滤后加热至 75 摄氏度 ; 0008 (3)将经步骤(1)的鲜杨梅放入玻璃容器中, 将步骤(2)中的糖水注入装有鲜杨梅 的玻璃容器中, 糖水的水面离瓶口的距离为 5 1cm ; 0009 (4) 将步骤 (3) 中所得的灌装鲜杨梅放入蒸锅中加热排气 5 10min, 然后取出封 口, 自然冷却。 0010 有益效果 : 本发明的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原料易得, 配比合理, 不含任何食品添加 剂, 风味独特, 有利于市场推广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
6、一步的说明。 0012 实施例 1 : 0013 本发明的一种糖水杨梅罐头, 按照重量份数包括如下组分 : 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 下组分 : 鲜杨梅 50 70 份、 白糖 10 15 份、 食盐 2 5 份。 0014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糖水杨梅罐头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15 (1) 将鲜杨梅放入体积浓度为 5的食盐水中浸泡 15min, 再用流动的清水漂洗、 控干水分 ; 0016 (2) 将按重量份数称取的白糖加入清水中形成体积浓度为 25的糖水, 用纱布将 糖水过滤后加热至 75 摄氏度 ; 0017 (3)将经步骤(1)的鲜杨梅放入玻璃容器中, 将步骤(2)中的糖水注入装有鲜杨梅 的玻璃容器中, 糖水的水面离瓶口的距离为 5 1cm ; 说 明 书 CN 103518832 A 3 2/2 页 4 0018 (4) 将步骤 (3) 中所得的灌装鲜杨梅放入蒸锅中加热排气 5 10min, 然后取出封 口, 自然冷却。 001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518832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