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收纳包括便携式电话、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种收纳物 的兜的兜口闭合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话、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人们养成了在外出时必须随 身携带便携式电话、智能手机的习惯。在携带包括该便携式电话、智能手机 在内的各种收纳物行走时,通常多是在带着包时将各种收纳物放进该包中, 而且在穿着上衣、衬衫时将各种收纳物收纳于上衣、衬衫的兜内。另外,在 除这些以外的情况下,还会将各种收纳物收纳于包括裤子、长裤(slacks) 在内的各种下装的兜内。
在将所述收纳物收纳于上衣、衬衫及其他衣服的兜内的情况下,存在如 下的危险,即:若向前弯腰,则收纳物易于自兜口滑落;在运动中等跳起时, 收纳物会自兜口飞出。因此,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兜口设置袋盖、纽扣、拉链 以防止该危险。
另外,不同于这种方法,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兜口的上部将袋状的布配 置于左右两侧,并在左上角部分和右上角部分限制收纳物的方法(例如,专 利文献1);在衣服的衣面布料的表面缝接兜布,并在该兜口内使大致倒三角 形状或大致四边形状的盖布缝合于所述兜布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昭56-122228号(日本实开昭58-027320号)的 微缩胶片(特别是实用新型授权权利要求书、第3幅图)
专利文献2:日本授权实用新型第3177327号公报(特别是权利要求2、 图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所例示的现有技术总的来说,通过在兜口附近设置袋状的布、大致 倒三角形状或大致四边形状的盖布,并在兜上部的角部分限制投入到兜内的 收纳物,从而防止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 出。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兜口附近缝合盖布、袋状的布,因此不仅需要花 费与此相应的工夫,而且也会花费很多材料费。
本发明以消除这种缺点为目的,通过对兜口的兜布进行研究,从而能够 在不需要以往那样的盖布、袋状的布的前提下,防止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自 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将兜布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并且使折回的部分在兜口的 宽度方向的中途扭转。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内侧的扭转的部分成为袋状,能够利用该袋状 的部分来覆盖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的角部分,因此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防 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优选的是,在兜由内外两片兜布形成的情况下,将内外两片兜布端缘部 向兜内侧折回,并且使两片折回的部分在兜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途的右侧与左 侧向相反方向扭转,能够利用两片向相反方向扭转的部分闭合兜口。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内侧的两片向相反方向扭转的部分使左右均成 为袋状,能够利用左右两个袋状的部分来覆盖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的至少一 个角部分,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 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优选的是,在扭转起来的部分,将兜口的外侧部分沿宽度方向缝合规定 宽度从而缩小兜口。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口缩小与将兜口的外侧部分沿宽度方向缝合规 定宽度相应的量,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 的角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 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优选的是,将兜布的下侧部分向内侧折回并做成袋状,并将距兜布的下 边缘隔开了规定高度的折回端缘沿横向缝接于衣服的衣面布料。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成为袋状的兜的下摆部分成为未缝合部(日文: ふらし)(未缝合的状态),能够将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的下部收纳于成为未 缝合部的袋状部分,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 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优选的是,该兜口的闭合构造具有用于接住从兜口投入的收纳物的承接 底部,在兜布与衣服的衣面布料之间设置与该承接底部相通的取出口。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承接底部接住从兜口投入的收纳物,通 过从与该承接底部相通的取出口插入手指,能够极其简单地将利用承接底部 接住的收纳物从取出口取出。
也可以是,兜口不是朝上,而是朝向横向或斜向。有时怀有若在兜口朝 上的情况下向前弯腰,则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自兜口滑落这样的不安,但是 在兜口朝向横向或斜向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这种不安,能够安心地向兜内投 入收纳物。特别是若在裤子、长裤这样的下装的兜,或者像短上衣、夹克衫 这样朝向斜向的兜中应用本发明,则上述效果更明显。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兜内侧的扭转的部分成为袋状,能够利 用该袋状的部分来覆盖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的角部分,因此能够以极其简单 的结构来防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 出。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兜内侧的两片向相反方向扭转的部分使 左右均成为袋状,能够利用左右两个袋状的部分来覆盖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 的至少一个角部分,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自兜口滑落 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兜口缩小与将兜口的外侧部分沿宽度方 向缝合规定宽度相应的量,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内 的收纳物的角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 等跳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成为袋状的兜的下摆部分成为未缝合部 (未缝合的状态),能够将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的下部收纳于成为未缝合部 的袋状部分,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自兜口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 起时收纳物自兜口飞出。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承接底部接住从兜口投入的收 纳物,通过从与该承接底部相通的取出口插入手指,能够极其简单地将利用 承接底部接住的收纳物从取出口取出。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兜口朝向横向或斜向,因此完全没 有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自兜口滑落这样的不安,能够安心地向兜内投入收纳 物。特别是若在裤子、长裤这样的下装的兜,或者像短上衣、夹克衫这样朝 向斜向的兜中应用本发明,则上述效果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应用于兜口位于上侧的衬衫的一 例的主视图,一并放大表示其一部分。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图3的(a)表示收纳物未放入兜内 的情况,图3的(b)表示收纳物放入兜内的情况。
图4是仅表示底不同于图1所示的兜的底,且在将兜布的相当于兜口的上 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规定高度这一点与图1所示的兜相同的兜的兜布的后视 图,图4的(a)表示将兜布的下侧向内侧折回并做成袋状的状态,图4的(b) 表示将兜布上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的状态,图4的(c)表示使上侧的折回的 部分的下端部在兜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途扭转的状态。
图5是使用图4所示的兜布并将距其下边缘隔开了规定高度的折回端缘 沿横向缝接于衬衫的形式的兜的剖面图,图5的(a)表示收纳物未放入兜内 的情况,图5的(b)表示收纳物放入兜内的情况。
图6是表示进一步不同于图3、图5所示的兜,具有用于接住从兜口投入 的收纳物的承接底部,并在兜布与衣服的衣面布料之间设置了与该承接底部 相通的取出口的形式的兜的图,图6的(a)是该兜的剖面图,图6的(b)是 从箭头方向观察比图6的(a)的VI-VI线靠下的部分而得到的图,以省略了 衬衫的衣面布料的状态进行表示。
图7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造不同的另一兜口的闭合构造的 一例的主视图,图7的(a)表示位于外侧的兜布,图7的(b)表示位于内侧 的兜布,表示将图7的(a)、图7的(b)所示的内外两片兜布的上端缘部向 兜内侧折回,并且在使两片折回的部分的下端部分别在兜口的宽度方向的中 途向左右相反方向扭转的状态下缝接了左右两端的状态。
图8是图7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进一步不同于图1、图7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另一兜口的 闭合构造的一例的主视图,图9的(a)表示位于外侧的兜布,图9的(b)表 示位于内侧的兜布,表示将图9的(a)、图9的(b)所示的内外两片兜布的 上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并且在使两片折回的部分的下端构件分别在兜口的 宽度方向的中途向左右相反方向扭转的状态下缝接了左右两端的状态。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将图9的(a)所示的兜布重叠于图9的(b)所示的 兜布并缝接了左右两端的状态而得到的图。
图11是以打开了图10所示的兜的兜口的状态表示的图,图11的(a)是 放大概略俯视图,图11的(b)是概略立体图。
图12是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面图,表示收纳物放入的情况。
图13是表示将图10、图11所示的兜应用于衬衫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兜口不是朝上而是朝向横向的情况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一 例的主视图。
图15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其他另一方式的 制作工序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16是通过图15所示的工序制作成的兜的主视图,切掉位于表侧的布料 的一部分进行表示。
图17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兜的兜口部分的布料的重叠状态的示意图, 以省略了左右的缝接部分的状态进行表示。
图18是以打开了图16所示的兜的兜口的状态表示的图,图18的(a)是 放大概略俯视图,图18的(b)是概略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图16、图18所示的兜应用于衬衫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20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其他另一方式而得到 的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剖面图,表示收纳物放入的情况。
图22是用于说明图20所示的兜的兜口部分的布料的重叠状态的示意图, 以省略了左右的缝接部分的状态进行表示。
图23是以打开了图20所示的兜的兜口的状态表示的图,图23的(a)是 放大概略俯视图,图23的(b)是概略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图20、图23所示的兜应用于衬衫的一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举例将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应用于衬衫的情况,详细说明本发明。 在图1中示出了具有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衬衫S,且放大示出了其一部 分。在图2中,利用立体图表示衬衫S的大概情况。图1、图2所示的兜P是兜 口1位于上侧的最常见的形式。
在该形式的兜P中,兜布p的左右的端缘部均向内侧折回相同的宽度,并 且将兜布p的相当于兜口1的上端缘部向内侧折回规定高度。该折回的高度大 于兜布p的左右的端缘部折回的宽度。而且,使向内侧折回了规定高度的部 分3在兜口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朝向上侧扭转,并且将使扭转后的左右的端缘 部分、所述左右的端缘部向内侧折回后的部分以及兜布p的下端缘部分如图 1、图2中附图标记2所示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在图1、图2中用附图标 记a表示扭转的点。
这样设置的话,能够利用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31闭合兜口1,并且 能够利用将兜布p的上端缘部向内侧折回的部分3来覆盖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 物B的一侧(图1、图2的右侧)的角部分,因此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防止 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另外, 在图2中,为了便于制图,与图1的情况相比,为了方便,以使左右的缝合线 2、2的位置位于内侧的状态进行表示。
而且,如图1、图2中附图标记4所示,将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31沿 兜口1的宽度方向以规定宽度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口1缩小与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应的量, 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5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的角部分,因 此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 口1飞出。
另一方面,在图4中,不同于图1、图2所示的情况,在兜布p的下侧,也 与在图1、图2中将兜布的上端缘部向内侧折回了规定高度的情况相同地,向 内侧折回规定高度并做成袋状部分6。在做成了该袋状部分6的状态下,将兜 布p的左右两端缘与在图1、图2中用附图标记2所示的情况相同地缝合于衣面 布料s。
然后,将兜布p的下侧向内侧折回并做成袋状部分6,将距兜布下边缘隔 开了规定高度的折回端缘如图5中附图标记7所示沿横向缝接于衬衫S的衣面 布料s。
在该情况下,将兜布p的下侧向内侧折回并做成了袋状的部分6未缝合于 衣面布料s。即,成为袋状的兜P的下摆部分成为未缝合部(未缝合的状态)。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成为袋状的兜P的下摆部分成为未缝合部(未缝 合的状态),能够将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的下部收纳于成为未缝合部的袋 状部分6,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 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
另外,图4所示的兜布p的底不同于图1、图2所示的兜P的底。但是,在 将兜布p的相当于兜口1的上端缘部向内侧折回了规定高度这一点与图1、图2 所示的兜P相同,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31在图4的(c)中呈现于右侧。 而且,将该兜布p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31以呈现于图1、图2中的左侧的 方式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
除了像图1、图2所示的形式的兜那样,能够在将兜布p的除兜口1以外的 其他3个端缘部缝合于衣服(衬衫S)的衣面布料s的最常见的形式的兜中应 用本发明以外,如图4所示,还能够在具有将兜布p的下侧向内侧折回并做成 袋状的部分6的兜中应用本发明。
另外,如图6所示,也能够在具有用于接住从兜口1投入的收纳物B的承 接底部8,并在兜布p与衣服(衬衫S)的衣面布料s之间设置了与该承接底部 8相通的取出口9的兜中应用本发明。
在将本发明应用于该形式的兜中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承接底部8接住从 兜口1投入的收纳物B,通过从与该承接底部8相通的取出口9插入手指,能够 极其简单地将利用承接底部8接住的收纳物B从取出口9中取出。
在图1、图2中示出使用了一片兜布p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一例,但是也 能够在不同于此的其他兜口的闭合构造中应用本发明。图7表示使用了两片 兜布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一例。图7的(a)表示位于外侧的兜布po,图7的 (b)表示位于内侧的兜布pi。在该情况下,如图7的(a)所示,将位于外侧 的兜布po的上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并且使折回的部分10在兜口1的宽度方 向的中途朝向上侧扭转。另外,与图1、图2的情况相同地用附图标记a表示 扭转的点。
而且,如图7的(a)中附图标记11所示,将扭转起来的部分101沿兜口1 的宽度方向以规定宽度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口1缩小与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应的量, 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12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的角部分,因 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 自兜口1飞出。
另一方面,如图7的(b)所示,将内侧的兜布pi的上端缘部向位于外侧 的兜布po上端缘部的折回侧即兜内侧折回,使该折回的部分13在兜口1的宽 度方向的中途朝向上侧扭转,该内侧的兜布pi在位于外侧的兜布po的内侧与 兜布po相对,并且位于靠近衬衫S的衣面布料s的一侧。
然后,如图7的(b)中附图标记14所示,将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31沿兜口1的宽度方向以规定宽度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兜口1缩小与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应的量, 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15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的角部分,因 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 自兜口1飞出。
特别是,对于外侧与内侧的两片兜布po、pi的上缘部的折回的部分10、 13,如果设为在其中一者上使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01呈现于图7的(a) 中的右侧,在其中另一者上使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31呈现于图7的(b) 中的左侧,则能够在兜口1的左右两侧,利用外侧与内侧的两片兜布po、pi 的上缘部的折回的部分10、13和在兜口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的左侧与右侧朝 向相反方向的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01、131来闭合兜口1。因而,能够进一步 防止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 兜口1飞出。
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进一步不同于图1、图2及图7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 造的另一兜口的闭合构造的一例。图9的(a)表示位于外侧的兜布,图9的 (b)表示位于内侧的兜布。在该情况下,也将位于外侧的兜布po与位于内 侧的兜布pi这两片兜布的上端缘部分别向兜内侧折回,并且使两片兜布的折 回的部分如图9的(a)中的左侧与图9的(b)中的右侧所示,在兜口1的宽 度方向的中途的左侧与右侧朝向相反方向的上侧扭转。
即,对于外侧与内侧的两片兜布po、pi的上端缘部的折回的部分16、19, 设为在其中一者上使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61呈现于图9的(a)中的左侧, 在其中另一者上使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91呈现于图9的(b)中的右侧。 而且,如图9的(a)、图9的(b)中附图标记17所示,将位于外侧的兜布po 的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分161重叠于位于内侧的兜布pi的折回的部分19,并 在该重叠的部分沿兜口1的宽度方向缝合规定宽度。另外,如图9的(a)、图 9的(b)中附图标记20所示,将位于内侧的兜布pi的朝向上侧扭转起来的部 分191重叠于位于外侧的兜布po的折回的部分16,并在该重叠的部分沿兜口1 的宽度方向缝合规定宽度。
这样的话,如图11、图12所示,在兜口1的左右两侧,能够利用外侧与 内侧的两片兜布po、pi的上端缘部的折回的部分16、19和朝向上侧扭转起来 的部分161、191来闭合兜口1。因而,能够防止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B自兜 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
另外,兜口1缩小与图9的(a)、图9的(b)中的附图标记17、20处的缝 合相应的量,能够利用成为袋状的部分18、21可靠地覆盖投入到兜P内的收 纳物B的角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该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 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
另外,使用外侧与内侧的两片兜布po、pi,将外侧的兜布po的下侧向里 侧〔衣服(衬衫S)的衣面布料s侧〕折回规定高度,从而形成图6所示的承 接底部8,且在兜布po与衣服(衬衫S)的衣面布料s之间设置了与该承接底 部8相通的取出口9,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内侧的兜布pi的下端缘附近将外侧 的兜布po与内侧的兜布pi沿宽度方向预先缝接规定宽度,则使外侧的兜布po 的下侧向里侧〔衣服(衬衫S)的衣面布料s侧〕折回了规定高度的部分易于 向内侧的兜布pi的下端缘的内侧返回,因此能够利用该部分可靠地封闭与所 述承接底部8相通的通路,能够更进一步防止利用承接底部8接住的收纳物B 经由所述通路自取出口9滑落,这在图9中未示出。
如图7、图9所示,在兜P包括内外两片兜布pi、po的情况下,优选的是, 至少位于外侧的兜布po使用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同的布料。在如此设置的 情况下,兜P和衬衫S整体的外观(日文:体裁)变好。
另外,如图7、图9所示,在兜P包括内外两片兜布pi、po的情况下,优 选的是,预先设为至少位于外侧的兜布po的距兜的底的长度(高度)大于位 于内侧的兜布pi的距兜的底的长度(高度)。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不易从兜 口1看到位于内侧的兜布pi的上端缘部,因此外观较好。
另一方面,在至此的说明中,在兜口1位于上侧的情况下说明了本发明 的兜口的闭合构造,但是也能够将闭合构造应用于兜口1朝向横向的图14的 兜的情况。即,如图14所示,使用与图1、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的一片兜布p’ 以兜口1朝横向的方式将兜布p’缝合于衬衫S的衣面布料s,在该朝横向的兜 口1中,具有与图1、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的闭合构造。另外,图14中的各个 附图标记直接使用了图1、图2中的附图标记。
另外,也能够应用于像短上衣、夹克衫这样朝向斜向的侧兜,对此未图 示。
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完全没有由于兜口1朝向横向或斜向,因此投入 到兜P内的收纳物B有可能自兜口1滑落这样的不安,能够安心地向兜P内投入 收纳物B。特别是若在裤子、长裤这样的下装的兜,或者像短上衣、夹克衫 这样朝向斜向的侧兜中应用本发明,则上述效果更明显。
另外,也能够将图7、图9所示的兜口的闭合构造,即,使用了两片兜布 po、pi的兜口的闭合构造应用于兜口1朝向横向的情况,对此未图示。
作为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其他另一方式,举例兜口位于上侧的情 况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图15是按照工序顺序表示其制作工序的一例的 俯视图。图15的(a)是用于形成兜的兜布p的展开图,利用上下两端部分的 两条折线22、23分别进行谷形折叠并设为三层重叠,如图15的(b)中附图 标记24’所示对三层重叠的部分24进行缝接。
然后,在处于上下两端之间的中途沿折线25进行谷形折叠,并且沿折线 26进行山形折叠而形成褶子。该褶子是在向兜P内投入了收纳物B时延伸的部 分,在向兜P内投入了收纳物B时,兜的底的位置下降而使投入的收纳物B的 上端可靠地位于比兜口1靠下方的位置,有助于防止收纳物B自兜口1滑落, 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另外,沿折线25进行了谷形折 叠的端缘25’位于里侧,沿折线26进行了山形折叠的端缘26’位于图15的(a) 中附图标记27所示的线上的表侧。
接着,沿图15的(b)中附图标记28所示的折线进行山形折叠,从而将 比附图标记28靠下侧的部分如图15的(c)中的虚线的箭头所示向里侧折回 而设为两层重叠。然后,如图15的(d)所示,将成为两层重叠后的所述三 层重叠的部分24、24中的一侧(图15的(c)中的右侧)的端部以两层重叠 的状态向跟前侧(表侧)折回,将所述三层重叠的部分24、24中的相反侧(图 15的(c)中的左侧)的端部以两层重叠的状态向里侧折回,并且将两折回 部29、29如图15的(d)中附图标记30、31所示分别沿纵向与横向进行缝接。
在图15的(a)~图15的(d)中,附图标记32是用于形成兜口1的折回 部分的折线,接着,若从图15的(d)所示的状态以表面与里面颠倒的方式 翻过来,并且所述折线32部分如图15的(e)所示成为兜口1的上端缘部分32’, 则在图15的(d)中位于比折线32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如图15的(e)中虚线 所示向制作兜的过程中的兜布p的内侧折回。
然后,将制作兜的过程中的兜布p的左右端缘部分如附图标记33所示沿 纵向进行缝接。这样的话,能够制作在上端缘部分32’形成有兜口1的兜P, 如果从图15的(e)所示的状态以兜P的表侧与里侧颠倒的方式翻过来,并如 图15的(f)中附图标记34所示缝接于衬衫的衣面布料s,则能够形成兜P。
另外,如上所述,从图15的(d)所示的状态以表面与里面颠倒的方式 翻过来的结果是,在图15的(e)中,沿折线26进行山形折叠后的端缘26’ 呈现于内侧,沿折线25进行谷形折叠后的端缘25’呈现于外侧。
在此时的兜P的兜口1中,如图15的(d)~图15的(f)、图16~图18所 示,在表侧(外侧)的布料1a的折回部分1a’与里侧(内侧)的布料1b的折 回部分1b’的左右两端附近分别形成有左右两个折回部29、29。
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左右两个折回部29、29,如图17所示,在表侧的布料 1a的折回部分1a’的一侧(附图中的右侧)使右侧的二次折回部1a”位于比 折回部分1a’靠里侧的位置,与此相对,在表侧的布料1a的折回部分1a’的 另一侧(附图中的左侧)使左侧的二次折回部1a”位于比折回部分1a’靠跟 前侧(表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里侧的布料1b的折回部分1b’的一侧(附图中的右侧)使 右侧的二次折回部1b”位于比折回部分1b’靠里侧的位置,与此相对,在里 侧的布料1b的折回部分1b’的另一侧(附图中的左侧)使左侧的二次折回部 1b”位于比折回部分1b’靠跟前侧(表侧)的位置。
然后,在兜P的兜口1的一侧(附图中的右侧),像里侧的布料1b的右侧 的二次折回部1b”位于比表侧的布料1a的右侧的二次折回部1a”靠跟前侧(表 侧)的位置那样进行重叠,从而成为了兜口1的右侧的折回部29。与此相对, 在另一侧(附图中的左侧),像里侧的布料1b的左侧的二次折回部1b”位于 比表侧的布料1a的左侧的二次折回部1a”靠跟前侧(表侧)的位置那样进行 重叠,从而成为了兜口1的左侧的折回部29。
其结果,在兜口1的左右两个折回部29、29之间,两片折回部分1a’、1b’ 的下端缘部分即三层重叠的部分24、24均成为在兜口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扭 转的状态。因而,作为本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其他另一方式,在兜口位 于上侧的情况下,也发挥与上述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图16、图 17中用附图标记a表示所述三层重叠的部分24、24的扭转的点。
即,在左右两个折回部29、29之间,如图18的(a)、图18的(b)所示 形成有兜口1,因此能够从该兜口1顺利地投入收纳物B。而且,一旦从兜口1 投入收纳物B,则在两片折回部分1a’、1b’的下端缘部分即三层重叠的部分 24、24的扭转的点a、a之间闭合兜口1,因此即使向前弯腰,也由于投入的 收纳物B的上侧中央部分卡在该扭转的点a、a之间,或者投入的收纳物B的上 侧左右两角(角)部分卡在所述左右两个折回部29、29,因此能够防止投入 的收纳物B自兜P的兜口1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
在图15的(b)中,若将作为具有与兜布p相同的宽度且端缘来到所述折 线28与所述折线32上的大小的布,即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同的布料,所谓 的共用布(日文:共布)的左右及上下两端缘对齐到兜布p的左右两端缘上 以及所述折线28与所述折线32上并预先重叠缝合其四周,则在经过图15的 (c)~图15的(e)的工序并如图15的(f)中附图标记34所示将兜P缝接于 衬衫S的衣面布料s时,对齐到兜布p的左右两端缘上以及所述折线28与所述 折线32上进行重叠缝合的与所述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同的布料作为表侧的 布料1a直接呈现于表侧,因此兜P的表侧的布料1a与所述衬衫S的衣面布料s 成为共用布,这是极其优选的。
在图15中,将三层重叠的部分24如附图标记24’所示进行缝接是为了防 止兜布p的端缘部分绽开,也可以不是三层重叠而是例如两层重叠。另外, 即使在其他附图所示的兜布的情况下,也通常是在其端缘部实施与上述内容 相同的处理或与上述内容相近的处理,但在其他附图中完全省略了如图15所 示的详细说明。另外,在兜布p的端缘部分使用了不会绽开的性质的布料的 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如图15所示的防止绽开的处理。
另外,即使不经过如图15所示的复杂的工序,也能够极其简单地制作本 发明的兜口的闭合构造的其他另一方式的兜P。若举例兜口位于上侧的情况 并示出其一例,例如如图22所示,将表侧(外侧)的布料1a的向内侧折回的 折回部分1a’与里侧(内侧)的布料1b的向内侧折回的折回部分1b’的下端 缘部分别朝向上方进行折回。
然后,在相当于兜P的左侧的一侧,将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二次 折回部1a”及与该二次折回部1a”重叠的所述折回部分1a’的下端缘部分插 入里侧(内侧)的布料1b侧的二次折回部1b”与所述折回部分1b’的下端缘 部分之间,将兜P的左侧的表侧(外侧)的布料1a与里侧(内侧)的布料1b 如图20的附图标记35所示进行缝接。
另一方面,在相当于兜P的右侧的一侧,将里侧(内侧)的布料1b侧的 二次折回部1b”及与该二次折回部1b”重叠的所述折回部分1b’的下端缘部 分插入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二次折回部1a”与所述折回部分1a’的下 端缘部分之间,将兜P的右侧的表侧(外侧)的布料1a与里侧(内侧)的布 料1b同样如图20的附图标记35所示进行缝接。
这样的话,在兜口1中,如图20、图23的(a)、图23的(b)所示,在兜 口1的左半部分,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二次折回部1a”比里侧(内侧) 的布料1b侧的二次折回部1b”向上方立起,在兜口1的右半部分,里侧(内 侧)的布料1b侧的二次折回部1b”比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二次折回部 1a”向上方立起。
这样一来,两个二次折回部1a”、1b”在兜口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向左右 相反方向扭转,能够发挥上述功能、作用、效果。在图20、图23的(a)、图 23的(b)中用附图标记a表示扭转的点。
另外,也可以在相当于兜P的左侧的一侧与相当于兜P的右侧的一侧颠倒 上述插入的一方。即,在相当于兜P的左侧的一侧,将里侧(内侧)的布料 1b侧的二次折回部1b”及与该二次折回部1b”重叠的所述折回部分1b’的下 端缘部分插入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二次折回部1a”与所述折回部分1a’ 的下端缘部分之间,在相当于兜P的左侧的一侧,将表侧(外侧)的布料1a 与里侧(内侧)的布料1b如图20的附图标记35所示进行缝接。
另一方面,在相当于兜P的右侧的一侧,将表侧(外侧)的布料1a侧的 二次折回部1a”及与该二次折回部1a”重叠的所述折回部分1a’的下端缘部 分插入里侧(内侧)的布料1b侧的二次折回部1b”与所述折回部分1b’的下 端缘部分之间,在相当于兜P的右侧的一侧,将表侧(外侧)的布料1a与里 侧(内侧)的布料1b同样如图20的附图标记35所示进行缝接。
虽然在如此设置的情况下,二次折回部1a”与二次折回部1b”的立起状 态与上述情况左右颠倒,但是在功能、作用、效果方面没有发生改变。
另外,即使在图6的(a)所示的形式的兜的承接底部8侧,也能够应用 在兜P的宽度方向的中途向左右相反方向扭转的技术。即,为了形成所述承 接底部8,使将位于外侧的兜布po折回后的部分p’的上端缘p”在取出口9的 宽度方向的中途向左右相反方向扭转。例如,如图6的(b)所示,将该上端 缘p”在图6的(b)中的右侧向跟前侧折回并缝接其端部,在图6的(b)中 的左侧向内侧的兜布pi侧折回并缝接其端部。
这样的话,如图6所示,兜布po的折回的部分p’的上端缘p”部分成为 在取出口9的宽度方向的中途向左右相反方向扭转的状态(用附图标记a表示 扭转的点),位于点a与点a之间的中央部分成为立起的状态。因而,能够更 可靠地封闭与所述承接底部8相通的通路,能够更进一步防止利用承接底部8 接住的收纳物B经由所述通路自取出口9滑落。另一方面,由于取出口9的宽 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成为了立起的状态,因此易于从与所述承接底部8相通的 取出口9插入手指,能够顺利地将利用承接底部8接住的收纳物B从取出口9 中取出。
如图1、图7、图9、图10、图13、图19、图24所示,在将兜P缝接于衬衫 S的衣面布料s时,若在兜P的表侧重叠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同的布料,并 将除其上端缘以外的三侧与兜P一起缝接,则像在兜P的表侧重叠另一兜那样 形成另一兜,因此能够以与普通的兜相同的方式利用该兜。若预先使重叠于 兜P的表侧的与衬衫S的衣面布料s相同的布料的上端缘稍微大于兜P,则能够 因该较大的布料而看不到内侧的兜P的兜口1,这也是优选的。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图2、图7、图9、图10、图13、图19、图24等 中,若预先将呈现于兜P的左下侧的角部分做成不是成直角而是倾斜地被切 掉那样的形状,则能够防止投入到兜P内的收纳物在兜P内随便移动,因此是 有利的。
如以上所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兜布端缘部向兜内侧折回,并且使 折回的部分的下端部在兜口的宽度方向的中途扭转这一点,通过如此扭转, 从而在从兜口1投入收纳物B的情况下将该部分打开并从扭转的部分将收纳 物B顺利地投入到兜内,并且若收纳物B通过,则能够利用形成于兜内侧的 扭转部分的袋状部分来接住投入到兜内的收纳物B,并防止收纳物B自兜口 滑落或者在运动中等跳起时收纳物B自兜口1飞出。
在此所示的例子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例,在实施本发明时,各 部分的形状并不仅限定于图示的方式的情况,能够按照本发明的主旨进行各 种设计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普通的衬衫以外,也能够广泛应用于上衣、夹克衫、罩衫及 其他各种衣服,像裤子、长裤那样的下装的兜,以及这些服装的各种形式的 内兜、外兜。
附图标记说明
1…兜口;2…缝合;3…将兜布的上端缘向内侧折回的部分;31…扭转 起来的部分;4…缝合;6…将兜布的下侧向内侧折回并做成袋状的部分;7… 缝合;8…承接底部;9…取出口;10…将外侧的兜布的上端缘向内侧折回的 部分;101…扭转起来的部分;11…缝合;13…将内侧的兜布的上端缘向兜内 侧折回的部分;131…扭转起来的部分;14…缝合;16…将外侧的兜布的上 端缘向内侧折回的部分;161…扭转起来的部分;17…缝合;19…将内侧的 兜布的上端缘向兜内侧折回的部分;191…扭转起来的部分;20…缝合;24… 三层重叠的部分;29…折回部;32’…上端缘部分;1a…表侧的布料;1a’… 折回部;1a”…二次折回部;1b…里侧的布料;1b’…折回部;1b”…二次 折回部;a…反转扭转的点;S…衬衫;s…衣面布料;P…兜;p…兜布;p’… 折回的部分;po…位于外侧的兜布;pi…位于内侧的兜布;B…投入到兜内 的收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