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7262820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5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314402.2

申请日:

20170506

公开号:

CN107094776A

公开日:

201708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3/80,A01N43/60,A01N43/56,A01N43/40,A01N43/08,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43/80,A01N43/60,A01N43/56,A01N43/40,A01N43/08,A01P3/00

申请人: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100125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路12号3号楼101室

优先权:

CN201710314402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异噻菌胺的协同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其中,A为异噻菌胺,B为申嗪霉素、Dichlobentiazox、氟唑菌酰羟胺、精呋霜灵、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制成常规的农药制剂,并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权利要求书

1.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异噻菌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申嗪霉素、Dichlobentiazox、氟唑菌酰羟胺、精呋霜灵、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除了活性成分A和B外,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其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具体的说是一种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发生严重,危害植物根、茎、叶等部位,以及果实、种子、块茎等繁殖器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影响食用部位外观,使作物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严重。病害发生严重时,导致作物绝收。因此,植物病害在生产实际上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为经济、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单一杀菌剂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或防治谱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植物病害危害。混配杀菌剂具有可扩大防治谱、增强防效,延缓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等优势,在生产实践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应用形式。尤其是具有协同作用的杀菌剂,杀菌剂各有效组分间相互作用,使组合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效果的理论总和,因而在实际使用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使用者青睐。

异噻菌胺(isotianil)属诱导植物抗病性药剂,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反应,抵御病原菌侵染。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也可防治小麦白粉病、黄瓜炭疽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结构式如下:

申嗪霉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Dichlobentiazox、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精呋霜灵(furalaxyl-M)、pyriofenone是几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上的植物病害均表现出优良防效。

本发明经过大量的配方筛选试验研究发现,当异噻菌胺与申嗪霉素、Dichlobentiazox、氟唑菌酰羟胺、精呋霜灵、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药剂任意组合时,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杀菌效果,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实际杀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的理论总和,在生产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协同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异噻菌胺(isotianil),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申嗪霉素、Dichlobentiazox、氟唑菌酰羟胺、精呋霜灵、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此外,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所述组合物可以特别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种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害,所述有用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规育种作物、转基因作物、无性繁殖作物及无性繁殖材料、驯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别适用于防治水稻、小麦、黄瓜、草莓、白菜、葡萄、马铃薯、番茄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

可提及的具体实例为一些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害,所述实例并不限于特定属种。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例,还可以以相同方式延伸到其它植物病害,括号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学名:

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水稻胡麻叶斑病(Bipolaris oryzae)、水稻细菌性谷枯病(Burkholderi gluma)、水稻细菌性立枯病(Pseudomonas plantarii)、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lymans)、葫芦科蔬菜(黄瓜、西葫芦、南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葡萄白粉病(Erysiphe necator)、苹果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草莓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ecosporioides)、葡萄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musae)、白菜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果树和蔬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马铃薯、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 oryzae)、马铃薯黑痣病和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豆类、紫花苜蓿、鳞茎类、棉花、油料作物、高粱、甜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西瓜枯萎病和大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番茄、辣椒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油菜及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桃褐腐病(Monilinia fructicola)、甜樱桃褐腐病(Monilinia laxa)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组合物组分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成分,优选混合比是100:1至1:100或50:1至1:50。

本发明组合物可通过将活性成分与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备为常规的制剂,如乳油、可湿性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颗粒剂等。制剂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剂、填料、各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等)、黏结剂、成膜剂、着色剂、防冻剂、增稠剂、助悬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警戒色、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等。并且,适当地,为了提高对特定作物耐受力,可适当添加安全剂;或者有时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可在混配组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制成药肥混剂。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所述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多种方法使用,如兑水以常规方式喷雾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沟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种子处理等,于植物播种时、出苗前、出苗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可使用。用药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并且取决于土壤的状况、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害种类及苗龄大小、当时的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本发明组合物通常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更为优选地,以0.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剂理论效果总和,即具有超叠加作用,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危害;

2、混配组合物活性成分之间在植物病害防治谱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很好扩大防治谱,综合有效控制各种植物病害发生危害;

3、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减少药剂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30%乳油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0%,活性成分B为20%,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6%,溶剂二甲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搅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验合格后,转移至储罐灌装。

实施例2:12%种子处理悬浮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8%,活性成分B为4%,润湿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4%,分散剂马来酸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共聚嵌段5%,防冻剂乙二醇5%,增稠剂黄原胶0.2%,警戒色酸性大红0.8%,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警戒色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加入增稠剂后,进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3:60%水分散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5%,活性成分B为45%,润湿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崩解剂硫酸铵3%,黏结剂聚乙烯醇0.5%,填料硅藻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次混合均匀,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4:12%水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5%,活性成分B为7%,溶剂二甲苯10%,乳化剂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3%,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5%,防冻剂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后形成油相;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即可得水乳剂。

实施例5:18%微乳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0%,活性成分B为8%,溶剂二甲苯10%,溶剂环己酮4%,乳化剂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8%,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6%,防冻剂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剂。

实施例6:52%可湿性粉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18%,活性成分B为34%,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分散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4%,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各助剂混合均匀,投入机械粉粹机中进行初粉粹,之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7:8%颗粒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3%,活性成分B为5%,润湿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8%,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1.0%,着色剂炭黑0.2%,填料膨润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即得到颗粒剂。

实施例8:34%悬浮种衣剂

配方组成为:活性成分A为24%,活性成分B为10%,润湿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分散剂聚羧酸盐4%,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5%,防冻剂乙二醇5%,增稠剂硅酸镁铝0.2%,警戒色玫瑰精1%,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警戒色、成膜剂和水投入搅拌釜中,充分搅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机中,进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剂,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应用效果实例:

1、试验方法

(1)对水稻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6.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8部分:防治水稻稻瘟病试验盆栽法》进行。

以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为供试病原菌,将实验室斜面保存菌株接种在米糠培养基上产孢备用。米糠培养基配制如下:米糠20g,琼脂粉14g,去离子水1000mL,调节pH至6.0。高压蒸汽灭菌(121℃)30min。

以水稻感病品种“两优42”为供试作物,每盆播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长至3叶1心期备用。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两优42”叶面至全部润湿。施药72h后接种病原菌。用无菌水从米糠培养基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洗涤液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将其喷雾接种于已施药的水稻叶片上。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保湿培养24h。然后在25℃~26℃、12h光暗交替、相对湿度为85%~9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每重复3盆,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叶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9—最高级数值。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2)对黄瓜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6.14-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4部分:防治瓜类炭疽病试验盆裁法》进行。

以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为供试病原菌,田间采集,实验室分离纯化,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后备用。PDA培养基为实验室常规培养基,此处略去其配制方法。

以黄瓜感病品种“山东密刺”为供试作物,可控日光温室内培养至3~5叶期备用。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山东密刺”叶面至全部润湿。施药72h后接种病原菌。用无菌水从PDA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洗涤液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用移液器移取10μL孢子悬浮液接种于黄瓜叶片正面(黄瓜炭疽病菌易侵染叶片正面),每个叶片接种4个点。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24h。然后在(25±1)℃、12h光暗交替、相对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每重复3盆,每盆2株,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待空白对照发病率达50%以上时,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取平均值。

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3)计算防治效果,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D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1—药剂处理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mm)。

(3)对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活性

目前,暂无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生物活性测定的相关试验准则,文献报道一般采用叶盘法。即选取田间生长叶龄、大小基本一致的叶片,用打孔器制成叶盘进行试验,替代整株葡萄苗进行试验。这种方法是基于葡萄扦插繁殖方式周期长,不像种子繁殖作物通过播种即可快速获取龄期一致小苗的特点,合理衍生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葡萄霜霉病菌生测活性测定试验中广为应用。本试验也采用叶盘法进行组合物生物活性测试。具体方法如下:

以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为供试病菌,实验室接种在新鲜葡萄叶片上扩繁备用。

以葡萄感病品种“红地球”葡萄为供试作物,采集葡萄新梢先端第3节或第4节上叶龄、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叶片,用打孔器将葡萄叶片打成直径为1.5cm的叶盘备用。

将叶盘背面朝上置于定量喷雾塔的转台上(每重复15个叶盘为1组),采用定压1.0kg/cm2,药液10mL,定时1min,使雾滴均匀沉积在叶盘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叶盘背面朝上放在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保湿备用。72h后接种病菌。选取扩繁用发病叶片,用4℃蒸馏水从叶片背面洗脱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囊/mL的孢子囊悬浮液,用移液器接种于药剂处理后的叶盘背面(霜霉病菌易侵染叶片背面),每个叶盘接种10μL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24h。然后在17~22℃、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每次重复15个叶盘,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当空白对照发病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参照《GB/T 17980.122-2004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

(4)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照《NY/T 1156.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盆栽法》进行。

以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为供试病菌,实验室接种在新鲜小麦苗上扩繁备用。

以小麦感病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作物,每盆播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长至2叶~3叶期备用。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郑麦9023”叶面至全部润湿。施药后72h接种病原菌。选取扩繁用发病叶片,将24h内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至2叶~3叶期已施药的小麦苗上。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70%~80%)黑暗培养24h。然后在18℃、湿度为70%、光照时间为16h、黑暗时间为8h条件下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每重复3盆,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当空白对照发病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参见文献报道,用剪叶法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以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为供试病菌,在NB培养液中,28℃,180rpm振荡培养12h,至菌液浓度为107cfu/mL时备用。NB培养液制备如下: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去离子水1000mL,用10moL/L的NaOH调至pH7.0。高压蒸汽灭菌(121℃)30min。

以“籼优63”水稻为供试作物,每盆播20粒种子,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长至4叶-6叶期备用。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籼优63”叶面至全部润湿。施药后72h接种病原菌。选取一盆中长势相同的叶片10片,用灭菌的剪刀分别蘸取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液剪切其顶端3cm-4cm处(细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剪切水稻叶片是为了制造伤口,便于白叶枯病菌侵入)。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24h。然后在26~30℃、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每重复3盆,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15d后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长度,取平均值。

根据调查数据,按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L0—空白对照病斑长度,单位为毫米(mm);

L1—药剂处理病斑长度,单位为毫米(mm)

(6)组合物预期活性判定

组合物预期活性借鉴拜耳、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农药企业制剂专利中判定组合物预期活性的方法(COLBY法):COLBY,S.R.:“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5,p.20~22,1967进行。

两元组合物预期活性按(5)式计算:

式中:

X—药剂1用量为P时的防效;

Y—药剂2用量为Q时的防效;

E—药剂1与药剂2按上述比例混用后的实际防效,即混配组合物的实际活性;

E0—药剂1用量为P+药剂2用量为Q时的理论防效,即混配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当E>E0时,即如果混配药剂的实际活性超过所计算的预期活性,则该组合物就具有超叠加作用,即协同作用。

三元组合物预期活性按(6)式计算:

式中:

X—药剂1用量为P时的防效;

Y—药剂2用量为Q时的防效;

Z—药剂3用量为R时的防效;

E0—药剂1用量为P+药剂2用量为Q+药剂3用量为R时的理论防效,即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E—药剂1、2和3按不同配比混配时的实际防效,即组合物的实际活性;

当E>E0时,即如果混配药剂的实际活性超过所计算的预期活性,则该组合物就具有超叠加作用,即协同作用。

2、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详见表1~7,可见,活性成分A(异噻菌胺)与选自活性成分B(申嗪霉素、Dichlobentiazox、精呋霜灵、pyriofenone等)的药剂混配后,实际活性均大于预期活性,说明异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中的药剂混配具有协同作用。

表1异噻菌胺与申嗪霉素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2异噻菌胺与Dichlobentiazox混配对黄瓜炭疽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3异噻菌胺与精呋霜灵混配对葡萄霜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4异噻菌胺与pyriofenone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5异噻菌胺与Dichlobentiazox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6异噻菌胺、pyriofenone与氟唑菌酰羟胺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表7异噻菌胺、申嗪霉素与氟唑菌酰羟胺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314402.2 (22)申请日 2017.05.06 (71)申请人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地址 100125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路12 号3号楼101室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51)Int.Cl. A01N 43/80(2006.01) A01N 43/60(2006.01) A01N 43/56(2006.01) A01N 43/40(2006.01) A01N 43/08(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2、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异噻菌胺的协同杀菌 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成分A和B, 其中, A 为异噻菌胺, B为申嗪霉素、 Dichlobentiazox、 氟 唑菌酰羟胺、 精呋霜灵、 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 一种以上组合, 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 的助剂, 制成常规的农药制剂, 并应用于防治植 物病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CN 107094776 A 2017.08.29 CN 107094776 A 1.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活性成分A和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异。

3、噻菌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申嗪霉素、 Dichlobentiazox、 氟唑菌酰羟胺、 精呋霜灵、 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 4.如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除了活性成分A和B外, 还包括农 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5.如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将其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094776 A 2 含异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 具体的说是一种含异。

4、噻菌 胺的杀菌组合物, 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植物病害发生严重, 危害植物根、 茎、 叶等部位, 以及果实、 种 子、 块茎等繁殖器官,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 影响食用部位外观, 使作物产量锐减, 品质下降严重。 病害发生严重时, 导致作物绝收。 因此, 植物病害在生产实际上具有重要的 防治意义, 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为经济、 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0003 单一杀菌剂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或防治谱有限, 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际中的 植物病害危害。 混配杀菌剂具有可扩大防治谱、 增强防效, 延缓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等优势, 在生产实践中成为最受欢迎的。

5、应用形式。 尤其是具有协同作用的杀菌剂, 杀菌剂各有效组 分间相互作用, 使组合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效果的理论总和, 因而在实际使用时可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更受使用者青睐。 0004 异噻菌胺(isotianil)属诱导植物抗病性药剂, 通过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反应, 抵 御病原菌侵染。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 也可防治小麦白粉病、 黄瓜炭疽 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 结构式如下: 0005 0006 申嗪霉素(phenazino-1-carboxylic acid)、 Dichlobentiazox、 氟唑菌酰羟胺 (pydiflumetofen)、 精呋霜灵(fura。

6、laxyl-M)、 pyriofenone是几种广谱性杀菌剂, 对多种作 物上的植物病害均表现出优良防效。 0007 本发明 经 过大 量的 配方 筛选试 验研究 发 现 , 当 异噻 菌 胺 与申嗪 霉素 、 Dichlobentiazox、 氟唑菌酰羟胺、 精呋霜灵、 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药剂任意组 合时, 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杀菌效果, 即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 实际杀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独 使用的理论总和, 在生产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涉及协同杀菌组合物, 包括活性成分A和B, 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异噻菌胺 (isotianil), 所述的活性。

7、成分B为申嗪霉素、 Dichlobentiazox、 氟唑菌酰羟胺、 精呋霜灵、 pyriofenone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 此外, 还包括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 0009 所述组合物可以特别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种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害, 所述有用 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规育种作物、 转基因作物、 无性繁殖作物及无性繁殖材料、 驯化栽培的 野生植物等, 特别适用于防治水稻、 小麦、 黄瓜、 草莓、 白菜、 葡萄、 马铃薯、 番茄等作物上的 说 明 书 1/10 页 3 CN 107094776 A 3 多种病害。 0010 可提及的具体实例为一些可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害, 。

8、所述实例 并不限于特定属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例, 还可以以相同方式延 伸到其它植物病害, 括号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学名: 0011 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水稻 胡麻叶斑病(Bipolaris oryzae)、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Burkholderi gluma)、 水稻细菌性立 枯病(Pseudomonas plantarii)、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黄瓜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

9、nas syringae pv.lachlymans)、 葫芦科蔬菜(黄瓜、 西葫芦、 南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 草 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 葡萄白粉病(Erysiphe necator)、 苹果白粉病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草莓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 辣椒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ecosporioides)、 葡萄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

10、 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musae)、 白菜黑斑病 (Alternaria brassicae)、 果树和蔬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黄瓜霜霉病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capsici)、 马铃薯、 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烟草黑胫病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 oryzae)、 马 铃薯黑。

11、痣病和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豆类、 紫花苜蓿、 鳞茎类、 棉花、 油料作 物、 高粱、 甜菜、 向日葵、 玉米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西瓜枯萎病和 大豆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小麦全蚀病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 番茄、 辣椒和马铃薯早 疫病(Alternaria solani)、 油菜及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桃褐腐病。

12、 (Monilinia fructicola)、 甜樱桃褐腐病(Monilinia laxa)等。 001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3 本发明组合物组分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 通常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 成分, 优选混合比是100: 1至1: 100或50: 1至1: 50。 0014 本发明组合物可通过将活性成分与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混合, 用已知 方法制备为常规的制剂, 如乳油、 可湿性粉剂、 种子处理悬浮剂、 水分散粒剂、 悬浮剂、 水乳 剂、 微乳剂、 悬浮种衣剂、 种子处理干粉剂、 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颗粒剂等。 制剂中一般。

13、含 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 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0015 农药制剂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剂包括但不限于: 水、 溶剂、 填料、 各种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分散剂、 润湿剂等)、 黏结剂、 成膜剂、 着色剂、 防冻剂、 增稠剂、 助悬剂、 崩解剂、 消 泡剂、 渗透剂、 警戒色、 增效剂、 稳定剂、 壁囊材料、 pH调节剂、 防腐剂等。 并且, 适当地, 为了 提高对特定作物耐受力, 可适当添加安全剂; 或者有时为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可在混配组 合物中添加常规农业肥料, 制成药肥混剂。 这些助剂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 分, 并无特别限定, 可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助剂构成。

14、, 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 单的试验确定。 0016 所述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 0017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多种方法使用, 如兑水以常规方式喷雾使用, 或直接撒施或沟 说 明 书 2/10 页 4 CN 107094776 A 4 施, 或拌毒土撒施, 或种子处理等, 于植物播种时、 出苗前、 出苗后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均可使用。 用药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 并且取决于土壤的状况、 使用方法、 作物、 待防治的 植物病害种类及苗龄大小、 当时的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 本发明组合物通常以0.001 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

15、施用, 或者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 的用量施用; 更为优选地, 以0.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种子的用量施用, 或者以 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顷的用量施用。 001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9 1、 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剂理论效果总和, 即具 有超叠加作用, 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危害; 0020 2、 混配组合物活性成分之间在植物病害防治谱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可很好扩大 防治谱, 综合有效控制各种植物病害发生危害; 0021 3、 混配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可减少药剂使用量。

16、, 降低使用成本和环境污 染, 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 例, 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3 实施例1: 30乳油 0024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10, 活性成分B为20, 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 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6, 溶剂二甲苯补足至100。 0025 制备方法为: 将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 搅拌溶解至完全透明, 化验合格后, 转移 至储罐灌装。 0026 实施例2: 12种子处理悬浮剂 0027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8, 活性成分B为4,。

17、 润湿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 合物硫酸盐4, 分散剂马来酸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共聚嵌段5, 防冻剂乙 二醇5, 增稠剂黄原胶0.2, 警戒色酸性大红0.8, 水补足至100。 0028 制备方法为: 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 分散剂、 防冻剂、 警戒色和水投入搅拌釜中, 充 分搅拌后, 将物料抽入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研磨, 研磨完成后, 抽入高速剪切机中, 加入增稠 剂后, 进行高速剪切, 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0029 实施例3: 60水分散粒剂 0030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15, 活性成分B为45, 润湿剂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4, 分散剂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 崩解。

18、剂硫酸铵3, 黏结剂聚乙烯醇0.5, 填料硅藻 土补足至100。 0031 制备方法为: 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 经气流粉碎机粉碎, 再次混合均匀, 然后, 加 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 挤压造粒, 经干燥筛分, 即得到水分散粒剂。 0032 实施例4: 12水乳剂 0033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5, 活性成分B为7, 溶剂二甲苯10, 乳化剂烷基酚 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3, 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5, 防冻剂乙二醇4, 水补足至 100。 说 明 书 3/10 页 5 CN 107094776 A 5 0034 制备方法为: 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 投入乳化剂充分搅拌。

19、后形成油 相; 将防冻剂加入水中溶解, 形成水相; 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 使用高速剪切机剪切, 即可 得水乳剂。 0035 实施例5: 18微乳剂 0036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10, 活性成分B为8, 溶剂二甲苯10, 溶剂环己酮 4, 乳化剂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8, 乳化剂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6, 防冻剂 丙三醇5, 水补足至100。 0037 制备方法为: 将活性成分A和B用溶剂充分溶解后, 投入乳化剂和防冻剂混合均匀, 最后加入去离子水, 进行高速剪切, 即可得微乳剂。 0038 实施例6: 52可湿性粉剂 0039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18, 活性成分B为34, 。

20、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 分散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4, 填料高岭土补足至100。 0040 制备方法为: 将活性成分和各助剂混合均匀, 投入机械粉粹机中进行初粉粹, 之后 经气流粉碎机粉碎, 再混合均匀, 即制得可湿性粉剂。 0041 实施例7: 8颗粒剂 0042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3, 活性成分B为5, 润湿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8, 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1.0, 着色剂炭黑0.2, 填料膨润土补足至100。 0043 制备方法为: 将所有物料混合均匀后, 加入一定量的水将此混合物捏合, 挤压造 粒, 经干燥筛分, 即得到颗粒剂。 0044 实施例8: 34悬浮种衣剂 0045。

21、 配方组成为: 活性成分A为24, 活性成分B为10, 润湿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 缩合物硫酸盐3, 分散剂聚羧酸盐4, 成膜剂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5, 防冻剂 乙二醇5, 增稠剂硅酸镁铝0.2, 警戒色玫瑰精1, 水补足至100。 0046 制备方法为: 将活性成分和润湿剂、 分散剂、 防冻剂、 警戒色、 成膜剂和水投入搅拌 釜中, 充分搅拌后, 抽入高速剪切机中, 进行高速剪切, 再泵至砂磨机中进行充分砂磨, 砂磨 合格后加入增稠剂, 搅拌均匀即得悬浮种衣剂。 0047 应用效果实例: 0048 1、 试验方法 0049 (1)对水稻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 0050 参照 NY/T 。

22、1156.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8部分: 防治水稻稻 瘟病试验盆栽法 进行。 0051 以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为供试病原菌, 将实验室斜面保存菌株接 种在米糠培养基上产孢备用。 米糠培养基配制如下: 米糠20g, 琼脂粉14g, 去离子水1000mL, 调节pH至6.0。 高压蒸汽灭菌(121)30min。 0052 以水稻感病品种 “两优42” 为供试作物, 每盆播20粒种子, 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 长 至3叶1心期备用。 0053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 “两优42” 叶面至全部润湿。 施药72h后接种病原菌。 用 无菌水从米糠培养。

23、基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 洗涤液用双层纱布过滤, 制成浓度为1105个 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 将其喷雾接种于已施药的水稻叶片上。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 说 明 书 4/10 页 6 CN 107094776 A 6 湿度95100)黑暗保湿培养24h。 然后在2526、 12h光暗交替、 相对湿度为85 9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 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 每重复3盆, 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 照。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50以上时, 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 和防治效果。 0054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 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005。

24、5 0056 式中: 0057 X病情指数; 0058 Ni各级病叶数; 0059 i相对级数值; 0060 N调查总叶数; 0061 9最高级数值。 0062 0063 式中: 0064 P防治效果, 单位为百分数(); 0065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0066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0067 (2)对黄瓜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 0068 参照 NY/T 1156.14-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4部分: 防治瓜类 炭疽病试验盆裁法 进行。 0069 以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为供试病原菌, 田间采集, 实验室 分离纯化, 接种在PD。

25、A培养基上培养, 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后备用。 PDA培养基为实验室常规 培养基, 此处略去其配制方法。 0070 以黄瓜感病品种 “山东密刺” 为供试作物, 可控日光温室内培养至35叶期备用。 0071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 “山东密刺” 叶面至全部润湿。 施药72h后接种病原菌。 用无菌水从PDA菌落上洗取分生孢子, 洗涤液用双层纱布过滤, 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 mL的孢子悬浮液。 用移液器移取10 L孢子悬浮液接种于黄瓜叶片正面(黄瓜炭疽病菌易侵 染叶片正面), 每个叶片接种4个点。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 24h。 然后在(251)、 12h光暗交替、。

26、 相对湿度为8090的人工气候箱内培养。 每处理 设置4次重复, 每重复3盆, 每盆2株, 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0072 待空白对照发病率达50以上时, 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 取平 均值。 0073 根据调查数据, 按公式(3)计算防治效果,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0074 0075 式中: 0076 P防治效果, 单位为百分数(); 说 明 书 5/10 页 7 CN 107094776 A 7 0077 D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单位为毫米(mm); 0078 D1药剂处理病斑直径, 单位为毫米(mm)。 0079 (3)对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活性 0080 目前。

27、, 暂无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生物活性测定的相关试验准则, 文献报道一般 采用叶盘法。 即选取田间生长叶龄、 大小基本一致的叶片, 用打孔器制成叶盘进行试验, 替 代整株葡萄苗进行试验。 这种方法是基于葡萄扦插繁殖方式周期长, 不像种子繁殖作物通 过播种即可快速获取龄期一致小苗的特点, 合理衍生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葡萄霜霉病菌生 测活性测定试验中广为应用。 本试验也采用叶盘法进行组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具体方法如 下: 0081 以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为供试病菌, 实验室接种在新鲜葡萄叶 片上扩繁备用。 0082 以葡萄感病品种 “红地球” 葡萄为供试作物, 采集。

28、葡萄新梢先端第3节或第4节上叶 龄、 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叶片, 用打孔器将葡萄叶片打成直径为1.5cm的叶盘备用。 0083 将叶盘背面朝上置于定量喷雾塔的转台上(每重复15个叶盘为1组), 采用定压 1.0kg/cm2, 药液10mL, 定时1min, 使雾滴均匀沉积在叶盘背面。 待药液自然风干后, 将叶盘 背面朝上放在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保湿备用。 72h后接种病菌。 选取扩繁用发病叶片, 用4 蒸馏水从叶片背面洗脱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 用双层纱布过滤, 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 子囊/mL的孢子囊悬浮液, 用移液器接种于药剂处理后的叶盘背面(霜霉病菌易侵染叶片背 面), 每个叶盘接种10 。

29、L孢子囊悬浮液。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 培养24h。 然后在1722、 12h光暗交替条件下, 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 每处 理设置4次重复, 每次重复15个叶盘, 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当空白对照发病率 达到80以上时, 分级调查处理发病情况。 分级方法参照 GB/T 17980.122-2004杀菌剂防 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进行。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84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 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 0085 (4)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物活性 0086 参照 NY/T 1156.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

30、准则杀菌剂第4部分: 防治小麦白 粉病试验盆栽法 进行。 0087 以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为供试病菌, 实验室接种在新鲜小麦苗上 扩繁备用。 0088 以小麦感病品种 “郑麦9023” 为供试作物, 每盆播20粒种子, 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 长至2叶3叶期备用。 0089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 “郑麦9023” 叶面至全部润湿。 施药后72h接种病原菌。 选取扩繁用发病叶片, 将24h内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至2叶3叶期已施 药的小麦苗上。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7080)黑暗培养24h。 然后在18、 湿 度为70、 光照时间为16h、 。

31、黑暗时间为8h条件下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 每重复3盆, 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当空白对照发病率达到80以上时, 分级调 查各处理发病情况。 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090 病情指数按式(1)计算, 防治效果按式(2)计算,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0091 (5)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说 明 书 6/10 页 8 CN 107094776 A 8 0092 参见文献报道, 用剪叶法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 0093 以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为供试病菌, 在NB培养液中, 28, 180rpm振荡培养12h, 至菌液。

32、浓度为107cfu/mL时备用。 NB培养液制备如下: 聚蛋白胨5g, 酵 母粉1g, 牛肉浸膏3g, 蔗糖15g, 去离子水1000mL, 用10moL/L的NaOH调至pH7.0。 高压蒸汽灭 菌(121)30min。 0094 以 “籼优63” 水稻为供试作物, 每盆播20粒种子, 出苗后选定其中10株, 长至4叶-6 叶期备用。 0095 将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施于 “籼优63” 叶面至全部润湿。 施药后72h接种病原菌。 选 取一盆中长势相同的叶片10片, 用灭菌的剪刀分别蘸取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液剪切其顶端 3cm-4cm处(细菌一般从伤口侵入, 剪切水稻叶片是为了制造伤口, 便于白叶枯。

33、病菌侵入)。 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24h。 然后在2630、 12h光暗交替 条件下, 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 每处理设置4次重复, 每重复3盆, 并设不含药 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 15d后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长度, 取平均值。 0096 根据调查数据, 按公式(4)计算防治效果,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0097 0098 式中: 0099 P防治效果, 单位为百分数(); 0100 L0空白对照病斑长度, 单位为毫米(mm); 0101 L1药剂处理病斑长度, 单位为毫米(mm) 0102 (6)组合物预期活性判定 0103 组合物预期活性借。

34、鉴拜耳、 先正达、 陶氏等跨国农药企业制剂专利中判定组合物 预期活性的方法(COLBY法): COLBY, S.R.:“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 , Weeds 15, p.2022, 1967进行。 0104 两元组合物预期活性按(5)式计算: 0105 0106 式中: 0107 X药剂1用量为P时的防效; 0108 Y药剂2用量为Q时的防效; 0109 E药剂1与药剂2按上述比例混用后的实际防效, 即混配组合物的实际活性; 0110 E0药剂1用量为P+药剂2。

35、用量为Q时的理论防效, 即混配组合物的预期活性。 0111 当EE0时, 即如果混配药剂的实际活性超过所计算的预期活性, 则该组合物就具 有超叠加作用, 即协同作用。 0112 三元组合物预期活性按(6)式计算: 0113 0114 式中: 0115 X药剂1用量为P时的防效; 说 明 书 7/10 页 9 CN 107094776 A 9 0116 Y药剂2用量为Q时的防效; 0117 Z药剂3用量为R时的防效; 0118 E0药剂1用量为P+药剂2用量为Q+药剂3用量为R时的理论防效, 即组合物的预期 活性; 0119 E药剂1、 2和3按不同配比混配时的实际防效, 即组合物的实际活性; 。

36、0120 当EE0时, 即如果混配药剂的实际活性超过所计算的预期活性, 则该组合物就具 有超叠加作用, 即协同作用。 0121 2、 试验结果 0122 试验结果详见表17, 可见, 活性成分A(异噻菌胺)与选自活性成分B(申嗪霉素、 Dichlobentiazox、 精呋霜灵、 pyriofenone等)的药剂混配后, 实际活性均大于预期活性, 说 明异噻菌胺与活性成分B中的药剂混配具有协同作用。 0123 表1异噻菌胺与申嗪霉素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0124 0125 表2异噻菌胺与Dichlobentiazox混配对黄瓜炭疽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0126 0127 表3异噻菌胺。

37、与精呋霜灵混配对葡萄霜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说 明 书 8/10 页 10 CN 107094776 A 10 0128 0129 表4异噻菌胺与pyriofenone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0130 0131 表5异噻菌胺与Dichlobentiazox混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0132 0133 表6异噻菌胺、 pyriofenone与氟唑菌酰羟胺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0134 0135 表7异噻菌胺、 申嗪霉素与氟唑菌酰羟胺混配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应 说 明 书 9/10 页 11 CN 107094776 A 11 0136 说 明 书 10/10 页 12 CN 107094776 A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