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726196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0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130131.7

申请日:

2013.04.15

公开号:

CN103225329A

公开日:

2013.07.3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3B 3/02申请日:20130415授权公告日:20150429终止日期:2016041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B 3/02申请日:20130415|||公开

IPC分类号:

E03B3/02; A01G25/00

主分类号:

E03B3/02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明人:

王建国; 单艳红; 朱励军; 颜廷梅; 吕寒; 张川

地址: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唐循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权利要求书

1.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

说明书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干热河谷集水灌溉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谷梯田用集水灌溉设施。
 
背景技术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区,该区梯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缺少,具体而言,一是降雨量不足,常年降雨量多在630~800mm范围,而且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旱季无雨期长达半年以上;二是气温高、蒸发量大,蒸发量约为降雨量的25倍,旱季干燥度多为3.5~16;三是江河深度下切,梯田距水面高差大,一般水利工程措施难于采用。因此,收集降水径流用于旱季梯田的灌溉,是解决干热河谷类型区梯田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现有技术措施中,常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技术方法,将降水径流收集起来;再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方法,将蓄水池、水窖等中的蓄水进行梯田的旱季灌溉。上述技术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成本高、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二是蓄水和灌溉过程路径较长,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三是灌溉时需要动力设备等。因此,在干热河谷梯田利用中不易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现有干热河谷梯田利用中存在的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蓄水和灌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利用梯田自身结构特点,在雨季实现梯田多余水分的自动收集储藏,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和蓄水的目的;在旱季实现梯田的自流灌溉,达到充分有效利用降水的目的;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技术方案: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
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
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
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
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
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
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
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
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
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 为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集水槽1,蜂窝状盖板2,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集水小土沟7、出水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是基于中国云南元谋县干热河谷梯田而设计的。
实施例1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自内缘到田坎内缘的坡降大于2‰,田面宽为5m,长为50m,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长方体内部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0m、0.3m和0.5m。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的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的平均直径为2mm。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为0.25m、上宽为0.3m、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实施例2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的内缘略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略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225329A43申请公布日20130731CN103225329ACN103225329A21申请号201310130131722申请日20130415E03B3/02200601A01G25/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址210008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1号72发明人王建国单艳红朱励军颜廷梅吕寒张川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代理人唐循文54发明名称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57摘要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

2、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225329ACN103225329A1/1页21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梯田田面的内缘。

3、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

4、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其。

5、特征在于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权利要求书CN103225329A1/3页3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0001技术领域0002本申请属于干热河谷集水灌溉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谷梯田用集水灌溉设施。0003背景技术0004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寒、旱、风、虫、草、火等自然灾害特别突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沿江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区,该区梯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缺少,具体而言,一是降雨量不足,常。

6、年降雨量多在630800MM范围,而且降雨季节分配不均,旱季无雨期长达半年以上;二是气温高、蒸发量大,蒸发量约为降雨量的25倍,旱季干燥度多为3516;三是江河深度下切,梯田距水面高差大,一般水利工程措施难于采用。因此,收集降水径流用于旱季梯田的灌溉,是解决干热河谷类型区梯田利用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现有技术措施中,常采用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技术方法,将降水径流收集起来;再采用一定的灌溉技术方法,将蓄水池、水窖等中的蓄水进行梯田的旱季灌溉。上述技术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成本高、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二是蓄水和灌溉过程路径较长,需占用一定的土地;三是灌溉时需要动力设备等。因此,在干热河。

7、谷梯田利用中不易推广应用。0005发明内容0006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现有干热河谷梯田利用中存在的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蓄水和灌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利用梯田自身结构特点,在雨季实现梯田多余水分的自动收集储藏,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和蓄水的目的;在旱季实现梯田的自流灌溉,达到充分有效利用降水的目的;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0007技术方案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梯田田面的内缘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石英砂层、砾石层、土层和集水小土沟。

8、,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有阀门。0008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0009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0010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0011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说明书CN103225329A2/3页40012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0013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0014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0015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0016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

9、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0017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0018附图说明0019图1为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集水槽1,蜂窝状盖板2,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集水小土沟7、出水管8。002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0021本实施例。

10、是基于中国云南元谋县干热河谷梯田而设计的。0022实施例1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自内缘到田坎内缘的坡降大于2,田面宽为5M,长为50M,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长方体内部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0M、03M和05M。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的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的平均直径为2。

11、MM。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为025M、上宽为03M、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0023实施例2干热河谷梯田田面集水灌溉设施,所述梯田田面的内缘略高于田坎内缘,沿田坎内缘设置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

12、包括集水槽1,集水槽上盖有蜂窝状盖板2,盖板上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尼龙网3、石英砂层4、砾石层5、土层6和集水小土沟7。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有出水管8,出水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槽为砖砌、内壁涂有混凝土的长方体。所述蜂窝状盖板为蜂窝状混凝土板材,板材厚度为5CM、蜂窝的孔径为3CM。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00目。说明书CN103225329A3/3页5所述石英砂层的厚度为5CM、石英砂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5CM、砾石的平均直径为1CM。所述土层厚度为10CM。所述集水小土沟的底宽略小于集水槽的上宽、深为5CM。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两端的底部分别与集水槽底部和下一级梯田田面内缘处于同一平面上。每级梯田田面上设有布水装置,所述布水装置与上一级梯田的出水管连接。该设施综合考虑了干热河谷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以及现有梯田自身结构的特点,自动且充分收集储藏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解决旱季用水问题;同时不需额外占用耕地,修建成本低,维护简单,自流灌溉,可作为永久设施进行使用。说明书CN103225329A1/1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322532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