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逃生缓降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7248912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658400.2

申请日:

20131023

公开号:

CN203634670U

公开日:

2014061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2B1/14

主分类号:

A62B1/14

申请人:

浙江工业大学

发明人:

张鹏园,刘云峰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王路18号

优先权:

CN201320658400U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兵;黄美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高楼逃生缓降器,包括壳体、下滑机构、制动机构、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壳体包括左内板、右内板;下滑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构均安装在壳体内部,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杆、压板、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制动机构包括手动压力杆、预紧弹簧、铰链压杆头、水平导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簧固定圈,手动压力杆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末端伸出壳体,铰链压杆头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的一端、另一侧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上;水平导杆另一端固定在壳体上;预紧弹簧套接在水平导杆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自动下滑摩擦力是由人的体重来控制的;通过制动摩擦力可以使人在下降过程中停止;一根逃生绳可同时供多人相继逃生。

权利要求书

1.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下滑机构、制动机构、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所述的壳体包括左内板、与左内板扣合的右内板;所述的下滑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构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部,所述的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杆、压板、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所述的推杆安装在壳体内部沿逃生绳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上,并且位于推杆的上方和下方的壳体内分别设有上固定销和下固定销;所述的压板上的安装柄插接在推杆前部的套筒内;所述的第一挡板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部,并且第一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所述的压板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压板压紧第一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绳;所述的制动机构包括手动压力杆、预紧弹簧、铰链压杆头、水平导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簧固定圈,所述的手动压力杆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末端伸出壳体,所述的铰链压杆头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的一端、另一侧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上;所述的水平导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上;所述的预紧弹簧套接在所述的水平导杆上,并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的铰链压杆头相连;所述的弹簧固定圈安装位于水平导杆末端的第一支撑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压杆头与逃生绳接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接触;所述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所述的铰链压杆头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铰链压杆头压紧第二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动压力杆限制在壳体内部的第三固定销和第四固定销之间活动,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三固定销上;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四固定销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底部带有手柄,手柄上端通过手柄基板固定在壳体内,手柄的下端伸出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滑机构产生的摩擦力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下固定销、推杆形成V型结构,并且V型结构的缺口面向压板。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发展也日 新月异,但高楼火灾事故也随之上升,由于缺乏有效的救援逃生手段, 高楼被困人员无奈跳楼事件急剧增加。目前的消防救援装备能力与高 层建筑的发展严重失衡。消防救援装备的机动性差,加之周边环境影 响等诸多因素,已经成为制约高楼火灾有效扑救和救援逃生的致命缺 陷。

然而在众多的消防营救器具中,如机械云梯、空中吊篮、气垫、 溜轮等,从机动性和营救效率方面,溜轮可算得是最好的。溜轮,又 叫缓降机,是一种类似于带支架的定滑轮的东西。它能根据需要灵活 地安装到任何一个外向型逃生口(如窗口,而有些地方是无法架云梯 和做吊篮的),而后将通过“溜轮”的绳索一端连接配带简易安全带 的被困人员,另一端由地面或楼上的消防营救人员控制,缓慢地将被 救者降至地面。但仍有以下几点不足:①它仍属消防营救的范畴,它 的安装和使用都需专业的技能,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②等待营救和 安装调试会浪费掉宝贵的逃生时间资源;③每营救一个人至少需要两 个以上的营救人员协调工作,且每次只能救一人,这会降低营救的效 率;④无法在有烟火层的地方实施营救。

根据目前的消防理念,人们在楼房火灾中一旦被困,首先要火场 自保,其次就是等待和寻求消防营救。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不管消 防营救行动的质量如何,都很难满足所有被困者的求生愿望,这也是 楼房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使人们在 楼房火灾中被困后及时地通过一种安全快捷的方式逃出去,实现不等 不靠的主动自救逃生,是减少楼房火灾中人员伤亡最直接、最有效的 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缓降机存在安装调试复杂、需要多人协助、操作 性差、耗费时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需外人协助、安装 及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下 滑机构、制动机构、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所述的壳体包括左内 板、与左内板扣合的右内板;所述的下滑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构均安 装在所述的壳体内部,所述的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杆、压 板、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所述的推杆安装在壳体内部沿逃生绳垂 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上,并且位于推杆的上方和下方的壳体内分 别设有上固定销和下固定销;所述的压板上的安装柄插接在推杆前部 的套筒内;所述的第一挡板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部,并且第一挡板的 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所述的压板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压板压紧 第一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所述的制动机构包括手动压力杆、预紧弹簧、铰链压杆头、水平 导杆、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簧固定圈,所述的手动压力杆上 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末端伸出壳体,所述的铰链压杆头的一侧套 在水平导杆的一端、另一侧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上;所 述的水平导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上;所述的预紧弹簧套接在所 述的水平导杆上,并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 的铰链压杆头相连;所述的弹簧固定圈安装位于水平导杆末端的第一 支撑板上。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与逃生绳接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第二 挡板的摩擦带接触;所述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所述的 铰链压杆头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铰链压杆头压紧第二挡板的摩 擦带和逃生绳。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限制在壳体内部的第三固定销和第四固定销 之间活动,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 三固定销上;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 第四固定销上。

所述的壳体底部带有手柄,手柄上端通过手柄基板固定在壳体 内,手柄的下端伸出壳体。

所述的逃生绳采用防火尼龙钢丝绳制成。

所述的下滑机构产生的摩擦力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下固定销、推杆形成V型结构, 并且V型结构的缺口面向压板。

使用时,使用者先将壳体的左内板与右内板分开,将作为挂绳的 背带或带状物的上端固定在上固定销上,将背带或带状物穿过推杆尾 端的通孔后绕在下固定销上,并将背带或带状物的尾端系在使用者的 身上,当人挂在背带的时候就会拉紧背带,背带把这个力通过沿逃生 绳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传给压板,这时压板按压摩擦带和逃生 绳产生相应的摩擦力,同时逃生人员用手作用在手动压力杆的末端时 就会减小原来铰链压杆头给的摩擦,这时候就会使逃生人员连同整个 装置一起缓慢下滑;而放开手动压力杆时,铰链压杆头会在预紧弹簧 的作用下紧紧的压在逃生绳上,产生一个很大的摩擦力来阻止人和装 置的下滑;对救援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想在某一个高 度停止下降施行救援,只需要放开手就行了;并且在逃生过程中,可 以在第一人下滑一段时间之后,第二人可以开始下滑,依次类推,使 得一根逃生绳上可以同时进行救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该装置自动下滑摩擦力是由人的 体重来控制的;摩擦力由制动摩擦力和自动下滑摩擦力两部分组成。 消除制动摩擦力后,自动下滑摩擦力只与人的体重有关。不管人的体 重是多少,落地的速度不会改变;2、通过制动摩擦力可以使人在下 降过程中停止;逃生者可以通过手动压力杆调节制动摩擦力来控制缓 降器,使自己在下滑的任意位置都可以随时停止,并且可以调节适合 自己的下滑速度;3、一根逃生绳可同时供多人相继逃生。逃生时,在 第一人下滑大约五秒钟左右,第二人可以开始下滑,依次类推;实现 了安全快捷的自救;缓降器轻巧、价廉,便于存放;可以根据家庭人 数,来确定需要的缓降器个数;逃生绳有多种规格,根据承载重量来 选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包括壳体1、下滑 机构2、制动机构3、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4,所述的壳体1包 括左内板11、与左内板11扣合的右内板12;所述的下滑机构2和所 述的制动机构3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1内部,所述的下滑机构2包括 尾部带有通孔211的推杆21、压板22、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23, 所述的推杆21安装在壳体1内部沿逃生绳4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 动轴上,并且位于推杆21的上方和下方的壳体1内分别设有上固定 销13和下固定销14;所述的压板22上的安装柄插接在推杆前部21 上的套筒212内;所述的第一挡板23固定在所述的壳体1内部,并 且第一挡板23的摩擦带与逃生绳4接触,所述的压板22靠近逃生绳 4移动时所述的压板22压紧第一挡板23的摩擦带和逃生绳4;

所述的制动机构3包括手动压力杆31、预紧弹簧32、铰链压杆 头33、水平导杆34、第一支撑板35、第二支撑板36、弹簧固定圈 37,所述的手动压力杆31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33上、末端伸出壳 体1,所述的铰链压杆头33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34的一端、另一侧 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36抵在逃生绳4上;所述的水平导杆34另一 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1上;所述的预紧弹簧32套接在所述的水平导 杆34上,并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圈37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的铰 链压杆头33相连,所述的弹簧固定圈37安装位于水平导杆34末端 的第一支撑板35上。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33与逃生绳4接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 第二挡板38的摩擦带接触;所述的第二挡板38的摩擦带与逃生绳4 接触;所述的铰链压杆头33靠近逃生绳4移动时所述的铰链压杆头 33压紧第二挡板38的摩擦带和逃生绳4。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31限制在壳体1内部的第三固定销15和第四 固定销16之间活动,所述的预紧弹簧32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 压力杆31抵在第三固定销15上;所述的预紧弹簧32处于压缩状态 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31抵在第四固定销16上。

所述的壳体1底部带有手柄17,手柄17上端通过手柄基板171 固定在壳体1内,手柄17的下端伸出壳体。

所述的逃生绳4采用防火尼龙钢丝绳制成。

所述的下滑机构2产生的摩擦力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下固定销、推杆形成V型结构, 并且V型结构的缺口面向压板。

使用时,当人挂在挂绳25时候就会拉紧挂绳25,挂绳25把这 个力通过沿逃生绳4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传给压板23,这时 压板23按压第一档板24的摩擦带和逃生绳4产生相应的摩擦力,同 时逃生人员用手作用在手动压力杆31的末端时就会减小原来铰链压 杆头给的摩擦,这时候就会使逃生人员连同整个装置一起缓慢下滑; 而放开手动压力杆时,铰链压杆头会在预紧弹簧32的作用下紧紧的 压在逃生绳4上,产生一个很大的摩擦力来阻止人和装置的下滑;对 救援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想在某一个高度停止下降施 行救援,只需要放开手就行了;并且在逃生过程中,可以在第一人下 滑一段时间之后,第二人可以开始下滑,依次类推,使得一根逃生绳 4上可以同时进行救援。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 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 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 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高楼逃生缓降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楼逃生缓降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楼逃生缓降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楼逃生缓降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楼逃生缓降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3467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6.11 CN 203634670 U (21)申请号 201320658400.2 (22)申请日 2013.10.23 A62B 1/14(2006.01) (73)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王路 18 号 (72)发明人 张鹏园 刘云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1 代理人 王兵 黄美娟 (54) 实用新型名称 高楼逃生缓降器 (57) 摘要 高楼逃生缓降器, 包括壳体、 下滑机构、 制动 机构、 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 壳体包括左内。

2、 板、 右内板 ; 下滑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构均安装 在壳体内部, 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杆、 压板、 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 ; 制动机构包括手 动压力杆、 预紧弹簧、 铰链压杆头、 水平导杆、 第一 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 弹簧固定圈, 手动压力杆上 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 末端伸出壳体, 铰链压 杆头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的一端、 另一侧的凸块 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上 ; 水平导杆另一端 固定在壳体上 ; 预紧弹簧套接在水平导杆上。本 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自动下滑摩擦力是由人 的体重来控制的 ; 通过制动摩擦力可以使人在下 降过程中停止 ; 一根逃生绳可同时供多人相继逃 生。 (。

3、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34670 U CN 203634670 U 1/1 页 2 1. 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壳体、 下滑机构、 制动机构、 安装在大楼外部的 逃生绳, 所述的壳体包括左内板、 与左内板扣合的右内板 ; 所述的下滑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 构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部, 所述的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杆、 压板、 带有摩擦带 的第一挡板, 所述。

4、的推杆安装在壳体内部沿逃生绳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上, 并且位 于推杆的上方和下方的壳体内分别设有上固定销和下固定销 ; 所述的压板上的安装柄插接 在推杆前部的套筒内 ; 所述的第一挡板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部, 并且第一挡板的摩擦带与 逃生绳接触, 所述的压板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压板压紧第一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 所述的制动机构包括手动压力杆、 预紧弹簧、 铰链压杆头、 水平导杆、 第一支撑板、 第二 支撑板、 弹簧固定圈,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 末端伸出壳体, 所述的 铰链压杆头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的一端、 另一侧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上 ; 所 述的水平导杆另。

5、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上 ; 所述的预紧弹簧套接在所述的水平导杆上, 并 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座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的铰链压杆头相连 ; 所述的弹簧固定圈安 装位于水平导杆末端的第一支撑板上。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与逃生绳接 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接触 ; 所述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 触 ;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铰链压杆头压紧第二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 绳。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限制在壳体 内部的第三固定销和第四固定销之间活动, 所述的预紧弹。

6、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 力杆抵在第三固定销上 ; 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四固定 销上。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壳体底部带有手柄, 手柄 上端通过手柄基板固定在壳体内, 手柄的下端伸出壳体。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下滑机构产生的摩擦力 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 下 固定销、 推杆形成 V 型结构, 并且 V 型结构的缺口面向压板。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634670 U 2。

7、 1/4 页 3 高楼逃生缓降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层建筑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但高楼火 灾事故也随之上升, 由于缺乏有效的救援逃生手段, 高楼被困人员无奈跳楼事件急剧增加。 目前的消防救援装备能力与高层建筑的发展严重失衡。消防救援装备的机动性差, 加之周 边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 已经成为制约高楼火灾有效扑救和救援逃生的致命缺陷。 0003 然而在众多的消防营救器具中, 如机械云梯、 空中吊篮、 气垫、 溜轮等, 从机动性和 营救效率方面, 溜轮可算得是最好的。溜轮, 又叫缓降机, 是一种类似于。

8、带支架的定滑轮的 东西。它能根据需要灵活地安装到任何一个外向型逃生口 ( 如窗口, 而有些地方是无法架 云梯和做吊篮的 ), 而后将通过 “溜轮” 的绳索一端连接配带简易安全带的被困人员, 另一端 由地面或楼上的消防营救人员控制, 缓慢地将被救者降至地面。 但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 它 仍属消防营救的范畴, 它的安装和使用都需专业的技能, 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 ; 等待营救 和安装调试会浪费掉宝贵的逃生时间资源 ; 每营救一个人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营救人员 协调工作, 且每次只能救一人, 这会降低营救的效率 ; 无法在有烟火层的地方实施营救。 0004 根据目前的消防理念, 人们在楼房火灾中一旦被困。

9、, 首先要火场自保, 其次就是等 待和寻求消防营救。 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 不管消防营救行动的质量如何, 都很难满足所有 被困者的求生愿望, 这也是楼房火灾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 因此, 如何使人 们在楼房火灾中被困后及时地通过一种安全快捷的方式逃出去, 实现不等不靠的主动自救 逃生, 是减少楼房火灾中人员伤亡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解决现有的缓降机存在安装调试复杂、 需要多人协助、 操作性差、 耗费时间的 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需外人协助、 安装及操作简单、 节约时间的高楼逃生缓降 器。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其特征在于 :。

10、 包括壳体、 下滑机构、 制动机构、 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 所述的壳体包括左内板、 与左内板扣合的右内板 ; 所述的下滑 机构和所述的制动机构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内部, 所述的下滑机构包括尾部带有通孔的推 杆、 压板、 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 所述的推杆安装在壳体内部沿逃生绳垂直方向水平移动 的滑动轴上, 并且位于推杆的上方和下方的壳体内分别设有上固定销和下固定销 ; 所述的 压板上的安装柄插接在推杆前部的套筒内 ; 所述的第一挡板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部, 并且 第一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 所述的压板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压板压紧第一挡板 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 0007 所述的制动机构包括。

11、手动压力杆、 预紧弹簧、 铰链压杆头、 水平导杆、 第一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 弹簧固定圈,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头上、 末端伸出壳体, 所 说 明 书 CN 203634670 U 3 2/4 页 4 述的铰链压杆头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的一端、 另一侧的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抵在逃生绳 上 ; 所述的水平导杆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上 ; 所述的预紧弹簧套接在所述的水平导杆 上, 并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座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的铰链压杆头相连 ; 所述的弹簧固定 圈安装位于水平导杆末端的第一支撑板上。 0008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与逃生绳接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接 触 。

12、; 所述的第二挡板的摩擦带与逃生绳接触 ;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靠近逃生绳移动时所述的 铰链压杆头压紧第二挡板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0009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限制在壳体内部的第三固定销和第四固定销之间活动, 所述的 预紧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三固定销上 ; 所述的预紧弹簧处于压缩 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抵在第四固定销上。 0010 所述的壳体底部带有手柄, 手柄上端通过手柄基板固定在壳体内, 手柄的下端伸 出壳体。 0011 所述的逃生绳采用防火尼龙钢丝绳制成。 0012 所述的下滑机构产生的摩擦力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0013 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 下固定销、 推杆形成。

13、 V 型结构, 并且 V 型结构的缺口 面向压板。 0014 使用时, 使用者先将壳体的左内板与右内板分开, 将作为挂绳的背带或带状物的 上端固定在上固定销上, 将背带或带状物穿过推杆尾端的通孔后绕在下固定销上, 并将背 带或带状物的尾端系在使用者的身上, 当人挂在背带的时候就会拉紧背带, 背带把这个力 通过沿逃生绳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传给压板, 这时压板按压摩擦带和逃生绳产生相 应的摩擦力, 同时逃生人员用手作用在手动压力杆的末端时就会减小原来铰链压杆头给的 摩擦, 这时候就会使逃生人员连同整个装置一起缓慢下滑 ; 而放开手动压力杆时, 铰链压杆 头会在预紧弹簧的作用下紧紧的压在逃生绳上。

14、, 产生一个很大的摩擦力来阻止人和装置的 下滑 ; 对救援工作人员来说, 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想在某一个高度停止下降施行救援, 只需 要放开手就行了 ; 并且在逃生过程中, 可以在第一人下滑一段时间之后, 第二人可以开始下 滑, 依次类推, 使得一根逃生绳上可以同时进行救援。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1、 该装置自动下滑摩擦力是由人的体重来控制的 ; 摩 擦力由制动摩擦力和自动下滑摩擦力两部分组成。消除制动摩擦力后, 自动下滑摩擦力只 与人的体重有关。 不管人的体重是多少, 落地的速度不会改变 ; 2、 通过制动摩擦力可以使人 在下降过程中停止 ; 逃生者可以通过手动压力杆调节制动。

15、摩擦力来控制缓降器, 使自己在 下滑的任意位置都可以随时停止, 并且可以调节适合自己的下滑速度 ; 3、 一根逃生绳可同 时供多人相继逃生。逃生时, 在第一人下滑大约五秒钟左右, 第二人可以开始下滑, 依次类 推 ; 实现了安全快捷的自救 ; 缓降器轻巧、 价廉, 便于存放 ; 可以根据家庭人数, 来确定需要 的缓降器个数 ; 逃生绳有多种规格, 根据承载重量来选用。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0017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说 明 书 CN 203634670 U 4 3/4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9 参照。

16、附图 : 0020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楼逃生缓降器, 包括壳体1、 下滑机构2、 制动机构3、 安装在大楼外部的逃生绳 4, 所述的壳体 1 包括左内板 11、 与左内板 11 扣合的右内板 12 ; 所述的下滑机构 2 和所述的制动机构 3 均安装在所述的壳体 1 内部, 所述的下滑机构 2 包 括尾部带有通孔 211 的推杆 21、 压板 22、 带有摩擦带的第一挡板 23, 所述的推杆 21 安装在 壳体 1 内部沿逃生绳 4 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上, 并且位于推杆 21 的上方和下方的壳 体 1 内分别设有上固定销 13 和下固定销 14 ; 所述的压板 22 上的安装柄插。

17、接在推杆前部 21 上的套筒 212 内 ; 所述的第一挡板 23 固定在所述的壳体 1 内部, 并且第一挡板 23 的摩擦带 与逃生绳 4 接触, 所述的压板 22 靠近逃生绳 4 移动时所述的压板 22 压紧第一挡板 23 的摩 擦带和逃生绳 4 ; 0021 所述的制动机构 3 包括手动压力杆 31、 预紧弹簧 32、 铰链压杆头 33、 水平导杆 34、 第一支撑板 35、 第二支撑板 36、 弹簧固定圈 37,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 31 上端铰接在铰链压杆 头 33 上、 末端伸出壳体 1,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 33 的一侧套在水平导杆 34 的一端、 另一侧的 凸块穿过第二支撑板 36。

18、 抵在逃生绳 4 上 ; 所述的水平导杆 34 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壳体 1 上 ; 所述的预紧弹簧 32 套接在所述的水平导杆 34 上, 并且一端与所述的弹簧固定圈 37 相 连, 另一端与所述的铰链压杆头 33 相连, 所述的弹簧固定圈 37 安装位于水平导杆 34 末端 的第一支撑板 35 上。 0022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 33 与逃生绳 4 接触的位置设有带有摩擦带的第二挡板 38 的摩 擦带接触 ; 所述的第二挡板38的摩擦带与逃生绳4接触 ; 所述的铰链压杆头33靠近逃生绳 4 移动时所述的铰链压杆头 33 压紧第二挡板 38 的摩擦带和逃生绳 4。 0023 所述的手动压力杆 3。

19、1 限制在壳体 1 内部的第三固定销 15 和第四固定销 16 之间 活动, 所述的预紧弹簧 32 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 31 抵在第三固定销 15 上 ; 所 述的预紧弹簧 32 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的手动压力杆 31 抵在第四固定销 16 上。 0024 所述的壳体 1 底部带有手柄 17, 手柄 17 上端通过手柄基板 171 固定在壳体 1 内, 手柄 17 的下端伸出壳体。 0025 所述的逃生绳 4 采用防火尼龙钢丝绳制成。 0026 所述的下滑机构 2 产生的摩擦力与逃生人员的体重成正比。 0027 使用者的挂绳通过上固定销、 下固定销、 推杆形成 V 型结构, 并且 V。

20、 型结构的缺口 面向压板。 0028 使用时, 当人挂在挂绳 25 时候就会拉紧挂绳 25, 挂绳 25 把这个力通过沿逃生绳 4 垂直方向水平移动的滑动轴传给压板 23, 这时压板 23 按压第一档板 24 的摩擦带和逃生 绳4产生相应的摩擦力, 同时逃生人员用手作用在手动压力杆31的末端时就会减小原来铰 链压杆头给的摩擦, 这时候就会使逃生人员连同整个装置一起缓慢下滑 ; 而放开手动压力 杆时, 铰链压杆头会在预紧弹簧 32 的作用下紧紧的压在逃生绳 4 上, 产生一个很大的摩擦 力来阻止人和装置的下滑 ; 对救援工作人员来说, 如果在下降的过程中想在某一个高度停 止下降施行救援, 只需要。

21、放开手就行了 ; 并且在逃生过程中, 可以在第一人下滑一段时间之 后, 第二人可以开始下滑, 依次类推, 使得一根逃生绳 4 上可以同时进行救援。 说 明 书 CN 203634670 U 5 4/4 页 6 0029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 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 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说 明 书 CN 203634670 U 6 1/2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634670 U 7 2/2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634670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救生;消防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