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救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防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救援装置一般设置于救援车中,以在发生灾情的地方实施救援操作。传统的救援装置用于对人和/或物实施救援操作。
传统的救援装置的可触及范围十分有限,难以对处于特殊位置的人和/或物实施救援操作。也就是说,传统的救援装置对待救援的人和/或物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较低。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车,其能提高对待救援的人和/或物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救援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消防车,所述消防车包括车体和救援装置,所述救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救援装置包括形成为圆柱形的基座、救援杆支撑部以及救援杆构件,所述救援杆支撑部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救援杆构件具有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第二杆体的横截面为矩形;在所述救援杆构件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杆体容纳在所述第一杆体内;所述救援装置还包括滑动环和锁定杆,所述滑动环包括环形基部,所述环形基部布置有枢转支撑片、形成在所述环形基部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预定位置处沿径向突出的圆柱形的锁定杆支撑部、由所述锁定杆支撑部和所述锁定杆支撑的锁定构件;所述锁定杆包括插入到所述锁定杆支撑部中的圆柱形销构件和在垂直于所述锁定杆的轴向的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销构件的基部端部处的杆部分。
优选地,当所述滑动环移动到所述基座中的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中的任意一者的位置时,设置在所述锁定杆支撑部中的所述销构件与所述锁定杆支撑部之间的推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销构件的顶端部分进入所述第一锁定孔至所述第四锁定孔中的任意一者。
优选地,所述推动装置为螺旋弹簧。
优选地,所述第一杆体经由第一销部在长度方向上支承于所述救援杆支撑部,并且用于沿着包括所述基座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围绕枢转点摆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杆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经由第二销部枢转地支撑于所述第一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杆体在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平面摆动。
优选地,所述救援装置还包括连接连杆,所述连接连杆具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三销部支撑在所述滑动环的所述枢转支撑片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杆体的纵向的第二预定位置的第四销部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形成有长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远端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远端部分用于通过与所述长孔接合的第五销部相对旋转。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能提高对待救援的人和/或物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救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消防车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消防车中的救援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的消防车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消防车中的救援装置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消防车包括车体101和救援装置102。救援装置设置于车体上。
救援装置包括形成为圆柱形的基座201、救援杆支撑部202以及救援杆构件203,救援杆支撑部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救援杆构件具有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
第一杆体的横截面为U字形。第二杆体的横截面为矩形。在救援杆构件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杆体容纳在第一杆体内。
救援装置还包括滑动环和锁定杆。滑动环包括环形基部,环形基部布置有枢转支撑片、形成在环形基部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预定位置处沿径向突出的圆柱形的锁定杆支撑部、由锁定杆支撑部和锁定杆支撑的锁定构件。
锁定杆包括插入到锁定杆支撑部中的圆柱形销构件和在垂直于锁定杆的轴向的方向上设置在销构件的基部端部处的杆部分。
当滑动环移动到基座中的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中的任意一者的位置时,设置在锁定杆支撑部中的销构件与锁定杆支撑部之间的诸如螺旋弹簧的推动装置用于推动销构件的顶端部分进入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中的任意一者。
第一杆体经由第一销部在长度方向上支承于救援杆支撑部,并且用于沿着包括基座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围绕枢转点摆动。
第二杆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经由第二销部被第一杆体枢转地支撑,第二杆体用于在与第一杆体在摆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沿着平面摆动。
所述救援装置还包括连接连杆,连接连杆具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三销部支撑在滑动环的枢转支撑片处。
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杆体的纵向的第二预定位置的第四销部处(从第二杆体的轴支点相对于第一杆体离开预定长度的位置)。
第二连接杆形成有长孔,第一连接杆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连接杆的远端部分用于通过与长孔接合的第五销部相对旋转,第五销部沿长孔可移动地连接。
滑动环以沿插入环形基部的基座的轴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基座。在基座的周面形成有至少四个锁定孔,至少四个锁定孔包括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滑动环设置在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的任意一者的位置处,锁定杆的销构件的末端部分插入到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中的任意一者,从而滑动环锁定于锁定杆的销构件的末端部分所插入的第一锁定孔至第四锁定孔中的一者所对应的位置。
基座经由救援杆支撑部以转动的方式与救援杆构件连接,滑动环用于沿着基座的轴向移动。
在救援杆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滑动环位于基座的上端侧(近端侧),救援杆构件的第一杆体与基座的中心轴大致平行(第一杆体的远端侧稍微向基座的径向外侧倾斜)。另外,第二杆体以与第一杆体大致平行的方式(第二杆体的前端侧比第一杆体稍微向外侧开口)存储在第一杆体的内部。
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点(第五销部)位于第二连接杆的长孔的前端部。
当滑动环位于基座的上端侧(近端侧)时,锁定杆的销构件的末端部分进入第一锁定孔。
第二连接杆的基端侧的一部分收容在与第一杆体重叠的第二杆体内,第二连接杆的前端侧的部分位于比第一杆体更靠内侧的位置。
在锁定杆接收到操作作用力时,销构件的远端部分用于从第一锁定孔缩回,滑动环用于进一步移动到基座的下端侧(远端侧)。
第一连接杆用于在滑动环往远离基座的方向移动时向基座移动。第二连接杆用于根据第一连接杆和由滑动环驱动的第一杆体的位移而分别相对于第一杆体和相对于第一连接杆的摆动角度移动。
第二连接杆从第一杆体的内侧延伸到基座所在侧的前端,第二连接杆用于穿过第一杆体的孔部并跨过第一杆体向基座所在侧的相反侧移动(此时第一连接杆也同样移动)。此外,第二连接杆相对于第一连接杆的摆动角度随着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杆体相对于基座的摆动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当滑动环,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移位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点(第五销部)在第二连接杆的长孔中移动,并且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点(第五销部)与第一连接杆根据该移动而移动。
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上设置有摆动限制部,摆动限制部用于限制第二杆体或第一杆体摆动。
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上形成有长孔,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点在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上错开。
救援杆构件由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构成。
在第一杆体设置有摆动限制部的情况下,第二杆体与第一杆体的摆动限制部抵接,从而限制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的进一步摆动。
第一杆体的内壁或外壁设置有第一褶皱部,所述第一褶皱部为长条状,所述第一褶皱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杆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褶皱部中嵌设有第一巩固筋条,所述第一巩固筋条用于加强所述第一杆体的结构强度。
第二杆体的内壁或外壁设置有第二褶皱部,所述第二褶皱部为长条状,所述第二褶皱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杆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褶皱部中嵌设有第二巩固筋条,所述第二巩固筋条用于加强所述第二杆体的结构强度。
在第一褶皱部设置于第一杆体的内壁的情况下,第二褶皱部设置于第二杆体的内壁。
在第一褶皱部设置于第一杆体的外壁的情况下,第二褶皱部设置于第二杆体的内壁或外壁。
第一巩固筋条和第二巩固筋条均为金属筋条。金属筋条至少由第一子筋条和第二子筋条扭合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提高对待救援的人和/或物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救援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