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724196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78715.9

申请日:

2013.07.04

公开号:

CN103321260A

公开日:

2013.09.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35/00申请日:20130704|||公开

IPC分类号:

E02D35/00

主分类号:

E02D35/00

申请人: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桢; 杨秀梅; 张小兵; 王珑; 王维

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民主东路36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代理人:

田玉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沿少沉侧长度方向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贯通所有施工井,并挖掘多条水平巷道,按照设计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从少沉侧到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然后分批截桩,一根混凝土桩上相邻两个截桩孔之间有预留条带,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重量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嵌补截桩孔,回填井、巷,完成倾斜建筑物的纠倾。本纠倾方法能有效避免截桩的盲目性和突沉效应,降低纠倾风险,并克服了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纠倾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可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加固领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间隔钻孔截去建筑物少沉侧基础承台下面的一部分桩体,调整差异沉降,防止建筑物产生突沉,该纠倾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长度方向,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并排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施工井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筏板下1.7~2.0米; 
步骤2:挖掘贯通所有施工井的主巷道,主巷道朝向倾斜建筑物的一侧与该倾斜建筑物的筏板边缘平齐,然后从主巷道起向倾斜建筑物的基础内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的水平巷道,使得沿主巷道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位于同一条水平巷道内,水平巷道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
步骤3: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多沉降侧边缘的混凝土桩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桩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同时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算参数取值是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7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
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根据确定的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进行截桩作业,截桩时,在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位置上并排钻凿多个截桩孔,两个截桩孔之间留有预留条带;
每批次截桩完成后,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以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进行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
步骤4:采用与倾斜建筑物混凝土桩相通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混凝土桩上的截桩孔进行嵌补,振捣密实;采用砂砾石土分层夯实回填水平巷道后,再对回填的水平巷道进行二次压浆处理;
步骤5:用与筏板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施工井,并通过植筋与筏板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大楼的长期稳固;对开挖的竖井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填至自然地面高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施工井为竖井或斜井;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开阔、工作面足够大,则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开挖斜井,该斜井距离倾斜建筑物的距离为倾斜建筑物筏板埋置深度的2~3倍;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狭窄,则开挖竖井,竖井可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外。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施工井之间的距离为15~30米。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预留条带宽度为5~20毫米。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纠倾方式: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在建筑物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①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②基础筏板能够承受的集中力、③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④锚索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                                               锚索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按照锚索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基础上进行锚索施工,锚索上端位于筏板上方,锚索下端穿过筏板伸入倾斜建筑物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锚索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器、液压千斤顶及锁定装置;锚索、液压千斤顶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
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加力;当锚索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加力,同时记录应力传感器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以防复倾。

说明书

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纠倾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纠倾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建设了大量的建(构)筑物,但由于地基处理欠妥或使用不当等原因,有些建(构)筑物在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轻者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丧失使用功能,甚至倒塌破坏。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约20亿平米,消耗全球40%的钢材和水泥,而这些建筑物平均寿命仅有25~30年。无论是新建还是拆除,都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会带来数以亿计立方的建筑垃圾,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对于那些经过检测鉴定证明仍有继续使用价值的大部分倾斜建筑物,都可以通过纠倾和相应的加固措施恢复其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人们不断尝试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倾斜的建(构)筑物进行纠倾扶正。
目前,建(构)筑物纠倾方法大致有三十多种,根据处理方式可归结为迫降法、抬升法、预留法、横向加载法和综合法等五大类。迫降纠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去调整地基土的变形,促使其产生附加沉降,借以达到纠倾目的。
截桩纠倾法属于迫降法中的一种,它是在建筑物沉降量小的一侧,截去基础承台下面一部分桩体,达到调整差异沉降的目的;其纠倾原理是:在拟定的掏土区将基地土掏空,原基地反力转化为桩顶荷载,由于桩端承载力较高使桩不易产生沉降,只能先截断部分桩体,使荷载由附近未截断的桩来承受,从而产生桩基荷载重分布,迫使承台下沉,以达到纠倾扶正建(构)筑物的目的。但目前,由于截桩纠倾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仍以借鉴以往的经验来指导工程实践,即:根据计算出的倾斜量,在少沉侧多采用截桩工具在桩底端将桩直接截断、取出;在此类截桩纠倾操作过程中,各支撑点不可能是均匀受力,不能定量控制,属于脆性破坏,极易产生突沉。因此,该类纠倾方法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存在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纠倾效益低等缺陷,特别对于那些是复合地基的倾斜高层建筑物而言,其纠倾难度和施工风险就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在截桩过程中使桩的脆性破坏变为柔性破坏,实现线性变化,可有效避免截桩迫降法纠倾中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长度方向,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并排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施工井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筏板下1.7~2.0米; 
步骤2:挖掘贯通所有施工井的主巷道,主巷道朝向倾斜建筑物的一侧与该倾斜建筑物的筏板边缘平齐,然后从主巷道起向倾斜建筑物的基础内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的水平巷道,使得沿主巷道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位于同一条水平巷道内,水平巷道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
步骤3: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多沉降侧边缘的混凝土桩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桩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同时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算参数取值是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7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
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根据确定的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进行截桩作业,截桩时,在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位置上并排钻凿多个截桩孔,两个截桩孔之间留有预留条带;
每批次截桩完成后,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以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进行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
步骤4:采用与倾斜建筑物混凝土桩相通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混凝土桩上的截桩孔进行嵌补,振捣密实;采用砂砾石土分层夯实回填水平巷道后,再对回填的水平巷道进行二次压浆处理;
步骤5:用与筏板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施工井,并通过植筋与筏板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大楼的长期稳固;对开挖的竖井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填至自然地面高度。
所述步骤1中的施工井为竖井或斜井;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开阔、工作面足够大,则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开挖斜井,该斜井距离倾斜建筑物的距离为倾斜建筑物筏板埋置深度的2~3倍;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狭窄,则开挖竖井,竖井可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
    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纠倾方式,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在建筑物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①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②基础筏板能够承受的集中力、③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④锚索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                                               锚索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按照锚索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基础上进行锚索施工,锚索的上端位于筏板的上方,锚索的下端穿过筏板伸入倾斜建筑物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锚索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器、液压千斤顶及锁定装置;锚索、液压千斤顶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加力;当锚索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加力,同时记录应力传感器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以防复倾。 
本发明首次将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法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领域,通过开挖巷道,用钻机分批在少沉侧桩的桩头间隔钻孔,以减少桩的承载面积,促使地基局部沉降,控制建(构)筑物回倾速率和回倾方向,从而达到纠倾的目的;钻孔间预留出的条带起到安全支撑作用,使桩的破坏由脆性破坏变为柔性破坏,实现线性变化。本发明纠倾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安全稳妥、可控性好,因为对建(构)筑物少沉侧的桩分批分期截桩的同时,还对每批次要截的桩利用钻机间隔钻孔截桩,钻孔的孔径从少沉侧往多沉侧方向逐渐减小,并预留出一定宽度的条带,以起到安全支撑的作用,由于桩的承载面积减小了,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钻孔时预留出的间隔条带就会发生柔性破坏,减缓了基础的沉降速率,实现了线性变化。该纠倾方法与以往的截桩迫降纠倾法相比,能有效避免截桩的盲目性和突沉效应,降低纠倾风险,同时克服了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纠倾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本发明纠倾方法,可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加固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纠倾方法对某建筑物进行纠倾时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图1的Ⅰ‑Ⅰ断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倾斜建筑物,2.竖井,3.筏板,4.水平巷道,5.集水坑,6.混凝土桩,7.主巷道,8.截桩孔,9.预留条带,10.锚索,11.应力传感器,12.液压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实现预定目的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将本发明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用于某高层住宅楼纠倾加固工程,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a. 根据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长边的长度和施工的难易程度,在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倾斜建筑物外侧开挖两个竖井2(实际施工中可选择开挖2~4个竖井),两个竖井2的间距15~30米;竖井2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1筏板3下1.7~2.0米,竖井2作为开挖水平巷道4的通道;根据地层情况,竖井2按照开挖一段、防护一段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由浅至深不断循环作业,直至达到竖井2的设计深度,每开挖1.0~1.5米深后要及时施工护壁,以确保施工安全,竖井2的护壁可用砖或者钢筋混凝土筑成,竖井2内需辅以照明、防水措施,当地下水较丰富时,在竖井2底部挖掘一集水坑5,集水坑5深0.5米;如图1、图2所示;
b. 为了便于施工和提高工作效率,需根据倾斜建筑物1位于筏板3下的混凝土桩6的布置情况,挖掘一条贯通两个竖井2的主巷道7,主巷道7朝向倾斜建筑物1一侧的侧壁与筏板3边缘平齐;然后沿着主巷道7,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7的水平巷道4,多条水平巷道4沿倾斜建筑物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沿主巷道7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6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6位于同一条水平巷道4内,水平巷道4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主巷道7和水平巷道4的断面尺寸为1.7~2.0米×0.8~1.0米;
c.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10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10在建筑物1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①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②基础筏板3能够承受的集中力,③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④锚索10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1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10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10设计荷载,锚索10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10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10设计荷载。按照锚索10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基础上进行锚索10施工,锚索10上端位于筏板3上方,锚索10下端穿过筏板3伸入倾斜建筑物1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1基础上锚索10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器11、液压千斤顶12及锁定装置;锚索10、液压千斤顶12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11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
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1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6需要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6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1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6的截桩高度为零,即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1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1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倾斜建筑物1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根混凝土桩6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依此原理来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依次设置的每根混凝土桩6需要的截桩高度;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每根混凝土桩6桩头需要的截桩高度确定后,开始截桩作业:在每根混凝土桩6桩头根据混凝土桩6的截面尺寸及确定好的截桩高度,并排钻多个截桩孔8,如图3所示;每根混凝土桩6上的多个截桩孔8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同一凝土桩6上相邻两个截桩孔8之间留有厚度为5~20毫米的预留条带9,截桩孔8的轴线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长边的方向一致;沿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往多沉侧方向、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每根截桩的混凝土桩6桩头截桩孔8的孔径呈线性依次减小。为了确保倾斜建筑物1在纠倾过程中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截桩应严格按跳桩、分批、分期的原则进行,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6: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算参数取值是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7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另外,为避免倾斜建筑物1产生结构变形,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即纵向和横向都间隔1~4根混凝土桩6进行截桩,同一批次截桩时,间隔截桩的规律相同。每批次截桩完成后,停止截桩作业,利用液压千斤顶12对锚索10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11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1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10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1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10加力;当锚索10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1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12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12对锚索10加力,同时记录应力传感器11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10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1基础上,以防复倾; 
d. 用与原桩相同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素混凝土桩6进行嵌补,并振捣密实;用砂砾石土对水平巷道4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回填的同时预留两道注浆管,对填充密实后的水平巷道4进行二次压浆处理;
e. 用与筏板3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竖井2,并通过植筋与筏板3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建筑物1的长期稳固。
该方法首次在高层建筑物纠倾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方法不仅安全稳妥、切实可行;而且,克服了以往的截桩迫降纠倾法可控性差、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及截桩的盲目性等缺陷;通过预留相邻两个截桩孔之间的预留条带,在纠倾过程中时刻预警大楼回倾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大楼的回倾状态,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由桩体突发型脆性破坏导致的突沉,转变为由桩体缓慢性塑性破坏引起的缓慢沉降,有效地避免了倾斜建筑物在回倾过程中因“突沉”诱发的倾斜建筑物倾倒、结构应力集中等的安全风险;并与锚索结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纠倾效率,且从整体上增强了建(构)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及抗震性。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来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321260A43申请公布日20130925CN103321260ACN103321260A21申请号201310278715922申请日20130704E02D35/0020060171申请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民主东路365号72发明人王桢杨秀梅张小兵王珑王维74专利代理机构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62100代理人田玉兰54发明名称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沿少沉侧长度方向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贯通所有施工井,并挖掘多条水平巷道,按照设计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

2、从少沉侧到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然后分批截桩,一根混凝土桩上相邻两个截桩孔之间有预留条带,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重量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嵌补截桩孔,回填井、巷,完成倾斜建筑物的纠倾。本纠倾方法能有效避免截桩的盲目性和突沉效应,降低纠倾风险,并克服了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纠倾的可控性和安全性,可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加固领域。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321260ACN1033212。

3、60A1/2页21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间隔钻孔截去建筑物少沉侧基础承台下面的一部分桩体,调整差异沉降,防止建筑物产生突沉,该纠倾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长度方向,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并排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施工井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筏板下1720米;步骤2挖掘贯通所有施工井的主巷道,主巷道朝向倾斜建筑物的一侧与该倾斜建筑物的筏板边缘平齐,然后从主巷道起向倾斜建筑物的基础内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的水平巷道,使得沿主巷道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位于同一条水平巷道内,水平巷道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步骤3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的最大回倾量。

4、,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多沉降侧边缘的混凝土桩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桩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同时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算参数取值是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75、。

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根据确定的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进行截桩作业,截桩时,在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位置上并排钻凿多个截桩孔,两个截桩孔之间留有预留条带;每批次截桩完成后,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以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进行纠倾,直至达到纠倾。

6、目标;步骤4采用与倾斜建筑物混凝土桩相通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混凝土桩上的截桩孔进行嵌补,振捣密实;采用砂砾石土分层夯实回填水平巷道后,再对回填的水平巷道进行二次压浆处理;步骤5用与筏板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施工井,并通过植筋与筏板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大楼的长期稳固;对开挖的竖井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填至自然地面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施工井为竖井或斜井;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开阔、工作面足够大,则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开挖斜井,该斜井距离倾斜建筑物的距离为倾斜建筑物筏板埋置深度的23倍;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狭窄,则开挖竖井,竖井可在倾斜建。

7、筑物少沉侧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外。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施工井之间的距离为1530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预留条权利要求书CN103321260A2/2页3带宽度为520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纠倾方式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在建筑物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基础筏板能够承受的集中力、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锚索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

8、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锚索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按照锚索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基础上进行锚索施工,锚索上端位于筏板上方,锚索下端穿过筏板伸入倾斜建筑物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锚索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器、液压千斤顶及锁定装置;锚索、液压千斤顶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

9、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加力;当锚索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加力,同时记录应力传感器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以防复倾。权利要求书CN103321260A1/5页4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

10、发明属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纠倾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对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纠倾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背景技术0002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建设了大量的建(构)筑物,但由于地基处理欠妥或使用不当等原因,有些建(构)筑物在建设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轻者影响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丧失使用功能,甚至倒塌破坏。据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约20亿平米,消耗全球40的钢材和水泥,而这些建筑物平均寿命仅有2530年。无论是新建还是拆除,都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且会带来数以亿计立方的建筑垃圾,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对于那些经过检测鉴定证明仍有继续使用价值的大部分倾斜建筑物。

11、,都可以通过纠倾和相应的加固措施恢复其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人们不断尝试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倾斜的建(构)筑物进行纠倾扶正。0003目前,建(构)筑物纠倾方法大致有三十多种,根据处理方式可归结为迫降法、抬升法、预留法、横向加载法和综合法等五大类。迫降纠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去调整地基土的变形,促使其产生附加沉降,借以达到纠倾目的。0004截桩纠倾法属于迫降法中的一种,它是在建筑物沉降量小的一侧,截去基础承台下面一部分桩体,达到调整差异沉降的目的;其纠倾原理是在拟定的掏土区将基地土掏空,原基地反力转化为桩顶荷载,由于桩端承载力较高使桩不易产生沉降,只能先截断部分桩体,使荷载由附近未。

12、截断的桩来承受,从而产生桩基荷载重分布,迫使承台下沉,以达到纠倾扶正建(构)筑物的目的。但目前,由于截桩纠倾法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仍以借鉴以往的经验来指导工程实践,即根据计算出的倾斜量,在少沉侧多采用截桩工具在桩底端将桩直接截断、取出;在此类截桩纠倾操作过程中,各支撑点不可能是均匀受力,不能定量控制,属于脆性破坏,极易产生突沉。因此,该类纠倾方法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存在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纠倾效益低等缺陷,特别对于那些是复合地基的倾斜高层建筑物而言,其纠倾难度和施工风险就更大。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在截桩过程中使桩的脆性破坏。

13、变为柔性破坏,实现线性变化,可有效避免截桩迫降法纠倾中建(构)筑物容易产生突沉、施工风险大、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长度方向,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并排挖掘至少两个施工井,施工井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筏板下1720米;步骤2挖掘贯通所有施工井的主巷道,主巷道朝向倾斜建筑物的一侧与该倾斜建筑说明书CN103321260A2/5页5物的筏板边缘平齐,然后从主巷道起向倾斜建筑物的基础内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的水平巷道,使得沿主巷道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位于。

14、同一条水平巷道内,水平巷道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步骤3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的最大回倾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中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多沉降侧边缘的混凝土桩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建筑物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桩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同时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算参数取值是。

15、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7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少沉侧下混凝土桩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根据确定的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进行截桩作业,截桩时,在每根混凝土桩的截桩高度位置上并排钻凿多个截桩孔,两个截桩孔之间留有预留条带;每批。

16、次截桩完成后,依靠倾斜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以及对在少沉侧设置的锚索施力进行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步骤4采用与倾斜建筑物混凝土桩相通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混凝土桩上的截桩孔进行嵌补,振捣密实;采用砂砾石土分层夯实回填水平巷道后,再对回填的水平巷道进行二次压浆处理;步骤5用与筏板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施工井,并通过植筋与筏板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大楼的长期稳固;对开挖的竖井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填至自然地面高度。0007所述步骤1中的施工井为竖井或斜井;若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场地开阔、工作面足够大,则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开挖斜井,该斜井距离倾斜建筑物的距离为倾斜建筑物筏板埋置深度的23倍;若倾斜建筑物少。

17、沉侧场地狭窄,则开挖竖井,竖井可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0008所述步骤3中采用的纠倾方式,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在建筑物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基础筏板能够承受的集中力、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锚索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锚索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设计荷载。按照锚索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少沉侧基础上进行锚索施工,锚索的。

18、上端位于筏板的上方,锚索的下端穿过筏板伸入倾斜建筑物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锚索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说明书CN103321260A3/5页6器、液压千斤顶及锁定装置;锚索、液压千斤顶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加。

19、力;当锚索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对锚索加力,同时记录应力传感器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基础上,以防复倾。0009本发明首次将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法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领域,通过开挖巷道,用钻机分批在少沉侧桩的桩头间隔钻孔,以减少桩的承载面积,促使地基局部沉降,控制建(构)筑物回倾速率和回倾方向,从而达到纠倾的目的;钻孔间预留出的条带起到安全支撑作用,使桩的破坏由脆性破坏变为柔性破坏,。

20、实现线性变化。本发明纠倾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安全稳妥、可控性好,因为对建(构)筑物少沉侧的桩分批分期截桩的同时,还对每批次要截的桩利用钻机间隔钻孔截桩,钻孔的孔径从少沉侧往多沉侧方向逐渐减小,并预留出一定宽度的条带,以起到安全支撑的作用,由于桩的承载面积减小了,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钻孔时预留出的间隔条带就会发生柔性破坏,减缓了基础的沉降速率,实现了线性变化。该纠倾方法与以往的截桩迫降纠倾法相比,能有效避免截桩的盲目性和突沉效应,降低纠倾风险,同时克服了可控性差和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等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纠倾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本发明纠倾方法,可应用于建(构)筑物纠倾加固领域。附图说明0010图1是采用本发。

21、明纠倾方法对某建筑物进行纠倾时的平面布置示意图。0011图2是图1的断面示意图。0012图3是图2中P处的局部放大图。0013图中1倾斜建筑物,2竖井,3筏板,4水平巷道,5集水坑,6混凝土桩,7主巷道,8截桩孔,9预留条带,10锚索,11应力传感器,12液压千斤顶。具体实施方式0014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实现预定目的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5将本发明间隔钻孔截桩纠倾方法用于某高层住宅楼纠倾加固工程,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A根据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长边的长度和施工的难易程度,在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倾斜建筑物外侧开挖两个竖井2(实际施工中可选。

22、择开挖24个竖井),两个竖井2的间距1530米;竖井2的深度至倾斜建筑物1筏板3下1720米,竖井2作为开挖水平巷道4的通道;根据地层情况,竖井2按照开挖一段、防护一段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由浅至深不断循环作业,直至达到竖井2的设计深度,每开挖1015米深后要及时施工护壁,以说明书CN103321260A4/5页7确保施工安全,竖井2的护壁可用砖或者钢筋混凝土筑成,竖井2内需辅以照明、防水措施,当地下水较丰富时,在竖井2底部挖掘一集水坑5,集水坑5深05米;如图1、图2所示;B为了便于施工和提高工作效率,需根据倾斜建筑物1位于筏板3下的混凝土桩6的布置情况,挖掘一条贯通两个竖井2的主巷道7,主巷。

23、道7朝向倾斜建筑物1一侧的侧壁与筏板3边缘平齐;然后沿着主巷道7,开挖多条垂直于主巷道7的水平巷道4,多条水平巷道4沿倾斜建筑物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沿主巷道7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列混凝土桩6开始的每两列混凝土桩6位于同一条水平巷道4内,水平巷道4形成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主巷道7和水平巷道4的断面尺寸为1720米0810米;C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预应力锚索10设计规范及预应力锚索10在建筑物1纠倾中必须满足的五个原则地基能够提供的最大锚固力,基础筏板3能够承受的集中力,地基能够承受的极限破坏荷载,锚索10拉力提供回倾力矩小于倾斜建筑物1重心偏移产生的倾斜力矩,计算出布设锚索10的数。

24、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10设计荷载,锚索10拉力的总荷载产生的桩基附加应力应不小于最后一批次截桩增加的桩基附加应力,计算出布设锚索10的数量和单根锚索受力,并确定锚索10设计荷载。按照锚索10的设计孔径和长度,在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基础上进行锚索10施工,锚索10上端位于筏板3上方,锚索10下端穿过筏板3伸入倾斜建筑物1地基的稳定地层中;在倾斜建筑物1基础上锚索10外锚头处装配应力传感器11、液压千斤顶12及锁定装置;锚索10、液压千斤顶12及与其相连的电动油泵构成加力系统,由应力传感器11及电动油泵上设置的油压表构成测力系统;可供截桩的作业空间形成后,按照设计的倾斜建筑物1的最大回倾量。

25、,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每根混凝土桩6需要的截桩高度;其中,位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6的截桩高度为倾斜建筑物1的最大沉降差,位于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边缘的混凝土桩6的截桩高度为零,即不截桩;以“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的最大截桩高度即倾斜建筑物1的沉降差为一直角边、建筑物1倾斜方向的底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另一直角边,倾斜建筑物1倾斜方向的底边为斜边”构成三角形,按单根混凝土桩6所在桩列的桩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依比例减小截桩高度,依此原理来确定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到倾斜建筑物1多沉侧依次设置的每根混凝土桩6需要的。

26、截桩高度;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每根混凝土桩6桩头需要的截桩高度确定后,开始截桩作业在每根混凝土桩6桩头根据混凝土桩6的截面尺寸及确定好的截桩高度,并排钻多个截桩孔8,如图3所示;每根混凝土桩6上的多个截桩孔8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同一凝土桩6上相邻两个截桩孔8之间留有厚度为520毫米的预留条带9,截桩孔8的轴线与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长边的方向一致;沿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往多沉侧方向、同一列混凝土桩6中每根截桩的混凝土桩6桩头截桩孔8的孔径呈线性依次减小。为了确保倾斜建筑物1在纠倾过程中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截桩应严格按跳桩、分批、分期的原则进行,按照以下原则确定同一批进行截桩的混凝土桩6若设计计算时,各项计。

27、算参数取值是通过试验确定,则分两批进行截桩,第一批次截桩数量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75、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25;如若对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由经验所得,为安全起见则应分为三批进截桩,第一批次截桩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50,第二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说明书CN103321260A5/5页8总数的25;第三批次为倾斜建筑物1少沉侧下混凝土桩6总数的25;为体现均匀性,即每批次的截桩桩位在地基平面上须呈均匀布置;另外,为避免倾斜建筑物1产生结构变形,每批次截桩时,采用间隔方式截桩,即纵向和横向都间隔14根混凝土桩6进行截桩,同一批次。

28、截桩时,间隔截桩的规律相同。每批次截桩完成后,停止截桩作业,利用液压千斤顶12对锚索10进行分级加载张拉,一般每100150KN为一级,每级加持载荷时间为051小时,同时记录油压表及应力传感器11的读数,校核加力的大小,实时监控倾斜建筑物1沉降及变位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当锚索10的加力值尚未达到设计荷载,倾斜建筑物1回倾值接近每批次截桩计算设定的纠倾值时,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停止锚索10加力;当锚索10加力值达到设计荷载后,建筑物1回倾量尚未达到预定纠倾目标时,对液压千斤顶12卸载,继续进行下一批次的截桩作业,当该批次的截桩作业完后,再次利用液压千斤顶12对锚索10加力,同时记录。

29、应力传感器11及油压表的读数,进行微调控制纠倾,直至达到纠倾目标为止;当达到纠倾目标后,对少沉侧的锚索10施加预应力并锁定在倾斜建筑物1基础上,以防复倾;D用与原桩相同强度的砼对实施截桩纠倾的素混凝土桩6进行嵌补,并振捣密实;用砂砾石土对水平巷道4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回填的同时预留两道注浆管,对填充密实后的水平巷道4进行二次压浆处理;E用与筏板3相同强度的混凝土填筑竖井2,并通过植筋与筏板3基础连成整体,确保纠倾成果及建筑物1的长期稳固。0016该方法首次在高层建筑物纠倾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方法不仅安全稳妥、切实可行;而且,克服了以往的截桩迫降纠倾法可控性差、截桩量难以精准掌握及截桩的盲目性等。

30、缺陷;通过预留相邻两个截桩孔之间的预留条带,在纠倾过程中时刻预警大楼回倾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大楼的回倾状态,使倾斜建筑物少沉侧由桩体突发型脆性破坏导致的突沉,转变为由桩体缓慢性塑性破坏引起的缓慢沉降,有效地避免了倾斜建筑物在回倾过程中因“突沉”诱发的倾斜建筑物倾倒、结构应力集中等的安全风险;并与锚索结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纠倾效率,且从整体上增强了建(构)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及抗震性。0017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来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说明书CN103321260A1/3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3321260A2/3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3321260A103/3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3321260A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