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774592.6 (22)申请日 2017.08.31 (71)申请人 合肥康东福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金寨南路西, 翠微路北, 上海城市公 寓7幢1003室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51)Int.Cl. A62B 99/00(2009.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 救生舱, 包括舱体、 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传感器模 块、 控制模块、 。
2、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舱 体内部安装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 模块; 在舱体顶部安装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 模块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传感器模块; 在舱体 顶部四角各设置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 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传感器模块、 1个水平方向的 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水平方向的测距传感器模 块、 1个45度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45度方向 的测距传感器模块; 测距传感器模块, 判断重物 来袭方向; 控制模块控制安全气囊模块弹出安全 气囊, 阻挡来袭重物, 保护舱体。 本发明自动阻挡 对舱体的撞击并报警, 保障舱内人员安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3、 107469249 A 2017.12.15 CN 107469249 A 1.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其特征是: 包括舱体、 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所述舱体, 内部安装有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所述舱体, 在舱顶部安装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块; 所述舱体, 在顶部四角各设置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 块、 1个水平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水平方向的测距模块、 1个45度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 和1个45度方向的测距模块;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 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
4、, 弹出安全气囊, 阻挡来袭重物, 保护舱体; 所述测距模块, 有5个, 每个包括6个超声波或红外传感器, 等角度排列, 监测90度的空 间范围; 所述显示模块, 显示各测距模块的测距值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所述语音模块, 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分别与控制模块电信号 连接, 受控制模块控制; 所述电源模块, 为蓄电池, 连接市电, 为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的处理方法是: 步骤S1, 初始化各模块, 每个测距模块的方向对应1个监测方向; 步骤S2,。
5、 读取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 步骤S3, 使显示模块显示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 步骤S4, 计算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的变化率; 步骤S5, 如某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中存在相邻2个距离值的变化率都大于1米每秒且2 个距离值都小于1米, 说明该方向有体积较大重物来袭, 则该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步骤S6, 如某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则启动该方向安全气囊模块弹出安全气囊, 使显示模 块更新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使语音模块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步骤S7, 延时, 返回步骤S2。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469249 A 2 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技。
6、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 防救生舱。 背景技术 0002 在高层建筑中, 遇到地震、 火灾和不法侵入时, 很难及时避险。 高层建筑安防救生 舱可以提供紧急避险救生。 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的防撞击功能是保障安全很重要的环节, 一般是将舱体建造得厚重, 以便抗撞击。 但直接承受撞击容易损坏舱体, 降低舱体抗火灾抗 有毒气体的能力。 因此, 需要一种自动进行抗舱体撞击的技术, 保障生命安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是提供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
7、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其特征是: 包括舱体、 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控 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所述舱体, 内部安装有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所述舱体, 在舱顶部安装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块; 所述舱体, 在顶部四角各设置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 块、 1个水平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和1个水平方向的测距模块、 1个45度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 和1个45度方向的测距模块;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 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 弹出安全气囊, 阻挡来袭重物, 保护舱体; 所述测距模块, 有5个, 每个包括。
8、6个超声波或红外传感器, 等角度排列, 监测90度的空 间范围; 所述显示模块, 显示各测距模块的测距值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所述语音模块, 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电源模块, 分别与控制模块电信号 连接, 受控制模块控制; 所述电源模块, 为蓄电池, 连接市电, 为安全气囊模块、 测距模块、 控制模块、 显示模块、 语音模块、 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的处理方法是: 步骤S1, 初始化各模块, 每个测距模块的方向对应1个监测方向; 步骤S2, 读取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 步骤S3, 使显示模块显示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
9、 步骤S4, 计算各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的变化率; 步骤S5, 如某测距模块的6个距离值中存在相邻2个距离值的变化率都大于1米每秒且2 个距离值都小于1米, 说明该方向有体积较大重物来袭, 则该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469249 A 3 步骤S6, 如某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则启动该方向安全气囊模块弹出安全气囊, 使显示模 块更新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使语音模块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 步骤S7, 延时, 返回步骤S2。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自动阻挡对舱体的撞击, 撞击报警, 报警用显示和语音两种方法, 方便听力或。
10、视力不好 的人员, 提高了保护舱体的效率, 减少了舱体受损的可能性, 保障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内避 险人员生存需要。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7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 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 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08 如图1所示, 一种带气囊的高层建筑安防救生舱, 包括舱体1、 安全气囊模块2、 测距 模块3、 控制模块4、 显示模块5、 语音模块6、 电源模块7; 所述舱体1, 内部安装有控制模块4、 显示模块5、 语音模。
11、块6、 电源模块7; 所述舱体1, 在舱顶部安装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2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块3; 所述舱体1, 在顶部四角各设置1个竖直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2和1个竖直方向的测距模 块3、 1个水平方向的安全气囊模块2和1个水平方向的测距模块3、 1个45度方向的安全气囊 模块2和1个45度方向的测距模块3;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2, 在控制模块4的控制下, 弹出安全气囊, 阻挡来袭重物, 保护舱体 1; 所述测距模块3, 有5个, 每个包括6个超声波或红外传感器, 等角度排列, 监测90度的空 间范围; 所述显示模块5, 显示各测距模块3的测距值和安全气囊模块2的状态; 所述语音模块6, 。
12、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2的状态;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2、 测距模块3、 显示模块5、 语音模块6、 电源模块7, 分别与控制模块4 电信号连接, 受控制模块4控制; 所述电源模块7, 为蓄电池, 连接市电, 为安全气囊模块2、 测距模块3、 控制模块4、 显示 模块5、 语音模块6、 供电; 所述控制模块4的处理方法是: 步骤S1, 初始化各模块, 每个测距模块3的方向对应1个监测方向; 步骤S2, 读取各测距模块3的6个距离值; 步骤S3, 使显示模块5显示各测距模块3的6个距离值; 步骤S4, 计算各测距模块3的6个距离值的变化率; 步骤S5, 如某测距模块3的6个距离值中存在相邻2。
13、个距离值的变化率都大于1米每秒且 2个距离值都小于1米, 说明该方向有体积较大重物来袭, 则该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469249 A 4 步骤S6, 如某方向报警状态为真; 则启动该方向安全气囊模块2弹出安全气囊, 使显示 模块5更新安全气囊模块2的状态, 使语音模块6播报重物来袭方向和安全气囊模块2的状 态; 步骤S7, 延时, 返回步骤S2。 0009 本发明自动阻挡对舱体的撞击, 撞击报警, 报警用显示和语音两种方法, 方便听力 或视力不好的人员, 提高了保护舱体的效率, 减少了舱体受损的可能性, 保障高层建筑安防 救生舱内避险人员生存需要。 0010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 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 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469249 A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107469249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