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721822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833264.5

申请日:

2014.12.30

公开号:

CN104632170A

公开日:

2015.05.2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B 43/26申请日:20141230|||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3/26

主分类号:

E21B43/26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兰中孝; 张有才; 金岩松; 张国良; 汪玉梅; 杨光; 杨玉才

地址:

100007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3115

代理人:

张海霞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解决了现有大规模直井缝网压裂采用单井独立作业方式,施工时效低、成本高的问题;具体的是利用缝网压裂选层方法合理优选压裂井,2-4口井构成统一施工单元,现场通过与压裂井数相匹配的多条压裂管线注入,实现同一施工平台多井交叉作业,通过优化供液、储液、配液方式,实现即配即注,压后统一返排,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时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包括对平台选井原则、现场供液方式、现场储液方式、现场配液方式及现场排液方式的确立,具体如下:
(1)、平台选井原则:
选井时按平台作业施工方式选择2-4口井构成统一作业平台,施工区域位于井组中心位置,距离各井口之间地面距离在400m以内;选层纵向上单井改造储层相互独立,交错改造;施工时地面压裂设备和配液设备保持在平台原地不动,且以压裂和配液设备为中心,向周围各施工井连接放射状管线,进行多井连续交叉作业;
(2)、现场供液方式:
在施工平台周围打水源井,水源井距离蓄水池距离不超过500m,利用低压水管线将清水泵至储液池,供配制压裂液使用,保证每天连续施工600min条件下,水源井数量按照工艺设计需求的全井用液量及单位时间供水量进行计算,保证在施工周期内提供满足施工需求的工作液量及现场配制需求,供液速度满足施工排量需求;
(3)、现场储液方式:
现场储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储液方式,采用蓄水池或软体罐的方式储存水源井泵出的清水;当采用人工挖掘蓄水池储液、采用油管注入时,蓄水池的体积按3000m3准备,采用套管注入时,蓄水池的体积按5000m3准备;同时在压裂施工前在蓄水池内铺设防渗布,压后回填满足环保要求;采用软体罐储液方式,数量根据单层最大施工规模确定;
第二部分储液方式:采用立式固定储液罐存储配制好的不同类型压裂液,需准备3组,第一组用于滑溜水的临时存储,第二组用于清水的临时存储,第三组用于基液的临时存储;每组储液罐的个数依据最大施工排量确定,即每组储液罐个数=阶段最大施工排量÷单个储液罐最大供液速度;
(4)、现场配液方式:
当采用油管注入的压裂时,需提供满足8.0m3/min排量的全自动配液设备,地面管线采用双分支通道油管注入;当采用套管注入的压裂方式时,需提供满足14.0m3/min排量的全自动配液设备,地面管线采用3分支通道同时注入;
(5)、现场排液方式:
当平台井组施工完一口井、扩散压力达到设计时间后,开始放喷返排,同时压裂车组可继续对平台井中的其它井进行连续施工;返排前在施工平台附近准备返排液处理池,容积按区块平均返排率的30-35%计算确定;通过5-10mm喷嘴控制不间断的进行返排,返排液统一回收或处理。

说明书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密砂泥岩储层增产改造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压裂施工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大规模直井缝网压裂,单井施工规模一般在4000-10000m3,施工排量为8.0-14.0 m3/min,施工时地面流程单条或两条压裂管线注入。由于施工所需的配液、储液及压裂设备庞大繁多,采用单井独立作业的方式施工时效低、成本高,平均单井施工周期达14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直井缝网压裂单井独立作业施工成本高、时效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包括对平台选井原则、现场供液方式、现场储液方式、现场配液方式及现场排液方式的确立,具体如下:
1、平台选井原则:
选井时按平台作业施工方式选择2-4口井构成统一作业平台,施工区域位于井组中心位置,距离各井口之间地面距离在400m以内;选层纵向上单井改造储层相互独立,交错改造;施工时地面压裂设备和配液设备保持在平台原地不动,且以压裂和配液设备为中心,向周围各施工井连接放射状管线,进行多井连续交叉作业;
2、现场供液方式:
在施工平台周围打水源井,水源井距离蓄水池距离不超过500m,利用低压水管线将清水泵至储液池,供配制压裂液使用,保证每天连续施工600min条件下,水源井数量按照工艺设计需求的全井用液量及单位时间供水量进行计算,保证在施工周期内提供满足施工需求的工作液量及现场配制需求,供液速度满足施工排量需求;
3、现场储液方式:
现场储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储液方式,采用蓄水池或软体罐的方式储存水源井泵出的清水;当采用人工挖掘蓄水池储液、采用油管注入时,蓄水池的体积按3000m3准备,采用套管注入时,蓄水池的体积按5000m3准备;同时在压裂施工前在蓄水池内铺设防渗布,压后回填满足环保要求;采用软体罐储液方式,数量根据单层最大施工规模确定;
第二部分储液方式:采用立式固定储液罐存储配制好的不同类型压裂液,需准备3组,第一组用于滑溜水的临时存储,第二组用于清水的临时存储,第三组用于基液的临时存储;每组储液罐的个数依据最大施工排量确定,即每组储液罐个数=阶段最大施工排量÷单个储液罐最大供液速度;
4、现场配液方式:
当采用油管注入的压裂时,需提供满足8.0m3/min排量的全自动配液设备,地面管线采用双分支通道油管注入;当采用套管注入的压裂方式时,需提供满足14.0m3/min排量的全自动配液设备,地面管线采用3分支通道同时注入;
5、现场排液方式:
当平台井组施工完一口井、扩散压力达到设计时间后,开始放喷返排,同时压裂车组可继续对平台井中的其它井进行连续施工;返排前在施工平台附近准备返排液处理池,容积按区块平均返排率的30-35%计算确定;通过5-10mm喷嘴控制不间断的进行返排,返排液统一回收或处理。
发明效果:通过这种直井缝网压裂提高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研究,实现了施工连续供水、连续配液、连续泵注及连续返排处理的一体化施工作业模式,实现施工时效最大化,降低施工可控成本。在葡333、州6等8个区块应用该作业模式施工70口井,24个作业平台,平均单井施工周期由14天降低到7天,施工成本由495万下降到350万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例1:
以大庆采油十厂朝89区块的开发直井为例:
(1)平台选井方式:
选择翻104-60、翻107-61-2、翻106-62、翻104-62四口井平台施工,配液及压裂设备位于四口井中间,至每口井平均距离300m;
(2)现场供液方式:
设计单井最大用液量为4000 m3,平台采用3口水源井供水,水源井距离配液设备中心350m,3口井总供水速度为1.8m3/min;
(3)现场储液方式:
第一部分采用3000m3蓄水池储液,第二部分采用固定储液罐10个做为缓冲罐,其中用于滑溜水临时存储的液罐4个、用于清水临时存储的液罐3个;用于基液的临时存储的液罐3个;(4)现场配液方式:
施工时采用8.0m3/min连续混配配液设备,满足8.0m3/min施工排量需求;
(5)现场排液方式:
压后返排液利用现场4000m3储液池排液,压后2小时后开始陆续排液。
4口井累计作业施工周期为7天,较以往缩短施工周期50%;平均单井作业成本由500万降低到339.1万元,降低32.2%。
 总之,本发明的作业方法优选平台2-4口井构成统一作业平台,实现多井交叉作业,现场通过打水源井保证措施供液,通过储水池或者软体罐进行现场储液,通过“即配即注”实现连续配液,形成了从“供-储-配-排”液的连续施工标准流程。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直井缝网压裂施工时效的作业方法,解决了现有大规模直井缝网压裂采用单井独立作业方式,施工时效低、成本高的问题;具体的是利用缝网压裂选层方法合理优选压裂井,2-4口井构成统一施工单元,现场通过与压裂井数相匹配的多条压裂管线注入,实现同一施工平台多井交叉作业,通过优化供液、储液、配液方式,实现即配即注,压后统一返排,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时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