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平开窗.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721305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54729.9

申请日:

2015.04.02

公开号:

CN104775716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6B 3/36申请公布日:20150715|||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6B 3/36登记生效日:20151229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绿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杭州多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4288号东冠创业大厦十层1013室变更后权利人: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滨文路426号岩大房文苑大厦10楼1027室|||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6B 3/36申请日:20150402|||公开

IPC分类号:

E06B3/36; E06B7/26; E06B7/14; E06B7/16

主分类号:

E06B3/36

申请人:

绿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剑锋; 管文锋

地址:

310000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大道4288号东冠创业大厦十层1013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代理人:

毕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门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平开窗。其包括窗框和窗扇;窗扇设置在窗框内;窗框包括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上框、左框、下框和右框依次固定连接;窗扇与左框或右框转动连接,能使窗扇向窗框的一侧打开;上框上设置有第一披雨板;第一披雨板设置在上框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第一披雨板的一侧与上框固定连接;第一披雨板的另一侧向下框的方向延伸。本发明提供的外平开窗,通过在窗框的上框上设置第一披雨板,第一披雨板将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罩住,使雨水在落下时不能落在缝隙所在的位置,进而避免了雨水从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内进入窗内,减少了雨水对窗内的渗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和窗扇;
所述窗扇设置在所述窗框内;
所述窗框包括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
所述上框、所述左框、所述下框和所述右框依次固定连接;
所述窗扇与所述左框或所述右框转动连接,能使所述窗扇向所 述窗框的一侧打开;
所述上框上设置有披雨板;
所述披雨板设置在所述上框靠近所述窗扇打开的一侧;
所述披雨板的一侧与所述上框固定连接;
所述披雨板的另一侧向所述下框的方向延伸,能够罩住所述上 框与所述窗扇之间的间隙,防止雨水的渗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扇包 括内层、外层、压线和玻璃;
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为环状;
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通过隔热条连接;
所述压线卡接设置在所述内层远离所述窗框的一侧;
所述玻璃设置在所述环状的中空位置;
所述压线靠近所述外层的一侧与所述玻璃的侧面的边沿相抵, 能够将所述玻璃固定在所述窗扇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靠 近所述上框的侧面上设置有集水槽,能够将所述窗扇与所述窗框之 间的缝隙内进来的雨水收集起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上 设置有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一排水孔与所述集水槽连通,能够将所述集水槽内的水 排向室外。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上 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扣盖;
所述第一排水孔扣盖设置在所述外层靠近所述窗扇打开的一 侧,能够将所述第一排水孔罩住,防止雨水从所述第一排水孔溅入 到所述集水槽中。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上 设置有储水盒;
所述储水盒设置在所述集水槽靠近所述玻璃的一侧;
所述储水盒与所述集水槽连通;
所述储水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用于将所述储水盒内的雨水 排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上 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扣盖,所述第二排水孔扣盖设置在所述外层靠近 所述窗扇打开的一侧,能够将所述第二排水孔罩住,防止雨水从所 述第二排水孔溅入到所述储水盒中。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线与 所述玻璃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条。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披雨板 靠近所述窗扇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披雨板上;
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窗框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外平开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扇与所述窗框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条。

说明书

外平开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平开窗。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采用的外窗主要有平开窗和推拉窗两种。
平开窗是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窗,分内开、外开两种。平开窗, 窗扇通过铰链与窗框结合,窗扇可以旋转开启。
推拉窗分左右、上下推拉两种。推拉窗有不占据室内空间的优 点,外观美丽、价格经济、密封性较好。采用高档滑轨,轻轻一推, 开启灵活。配上大块的玻璃,既增加室内的采光,又改善建筑物的 整体形貌。
推拉窗虽然加工简单、安装方便,但经过多年工程实践后发现, 推拉窗具有很多的缺点,如密封性能较差,气密性和水密封性指标 都不好,对于保温、隔热、节能及环境舒适度是不利的。
而平开窗的最大优点是不占用室内空间,密封性能良好,气密 性,水密封性,抗风压指标都要高于推拉窗。平开窗采用隔热断桥 铝型材,阻挡热量的流失,大大提高了整窗的隔热保温性能,提升 生活品质,因而更受市场青睐。
平开窗有内平开窗和外平开窗之分,内平开窗是窗扇向室内开, 外平开窗是窗扇向室外开。
但外平开窗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室内漏水现象, 特别是沿海地区高层建筑物外墙使用外平开窗时,其渗漏问题更为 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平开窗,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外平开窗,包括窗框和窗扇;
窗扇设置在窗框内;
窗框包括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
上框、左框、下框和右框依次固定连接;
窗扇与左框或右框转动连接,能使窗扇向窗框的一侧打开;
上框上设置有披雨板;
披雨板设置在上框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
披雨板的一侧与上框固定连接;
披雨板的另一侧向下框的方向延伸,能够罩住上框与窗扇之间 的间隙,防止雨水的渗透。
进一步的,窗扇包括内层、外层、压线和玻璃;
内层和外层为环状;
内层和外层通过隔热条连接;
压线卡接设置在内层远离窗框的一侧;
玻璃设置在环状的中空位置;
压线靠近外层的一侧与玻璃的侧面的边沿相抵,能够将玻璃固 定在窗扇上。
进一步的,外层靠近上框的侧面上设置有集水槽,能够将窗扇 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内进来的雨水收集起来。
进一步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
第一排水孔与集水槽连通,能够将集水槽内的水排向室外。
进一步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扣盖;
第一排水孔扣盖设置在外层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能够将第一 排水孔罩住,防止雨水从第一排水孔溅入到集水槽中。
进一步的,外层上设置有储水盒;
储水盒设置在集水槽靠近玻璃的一侧;
储水盒与集水槽连通;
储水盒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用于将储水盒内的雨水排出。
进一步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扣盖,第二排水孔扣盖设 置在外层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能够将第二排水孔罩住,防止雨水 从第二排水孔溅入到储水盒中
进一步的,压线与玻璃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条。
进一步的,披雨板靠近窗扇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
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披雨板上;
支撑板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窗框上。
进一步的,窗扇与窗框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条。
本发明提供的外平开窗,通过窗扇集水槽设计和两层排水孔 的设置,并在窗框的上框上设置披雨板,披雨板将窗扇与窗框 之间的缝隙罩住,使雨水在落下时不能落在缝隙所在的位置, 进而避免了雨水从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内进入窗内,减少了 雨水对窗内的渗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 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 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 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外平开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
1:上框           2:披雨板       3:支撑板
4:第二密封条     5:外层         6:第一排水孔扣盖
7:第一排水孔     8:集水槽       9:第二排水孔扣盖
10:储水盒        11:玻璃        12:压线
13:隔热条        14:内层        15:第一密封条
16:右框          17:右披雨板    18:下框
19:第二排水孔    20:左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 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 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 “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 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 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 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 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平开窗,包括窗框和窗扇;
窗扇设置在窗框内;
窗框包括上框1、下框18、左框20和右框16;
上框1、左框20、下框18和右框16依次固定连接;
窗扇与左框20或右框16转动连接,能使窗扇向窗框的一侧打 开;
上框1上设置有披雨板2;
披雨板2设置在上框1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
披雨板2的一侧与上框1固定连接;
披雨板2的另一侧向下框18的方向延伸,能够罩住上框1与窗 扇之间的间隙,防止雨水的渗透。
披雨板2与上框1之间成一定角度,即披雨板2与上框1之间 向窗扇方向的夹角为锐角,这样既能保证对上框1与窗扇之间的间 隙内不进雨水,又能够及时将落在披雨板2上的雨水从披雨板2上 流出,避免了积存雨水,进而对披雨板2或上框1产生影响。
披雨板2与上框1之间的角度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在雨水较大 时造成无法及时排水而对披雨板2造成一定的影响;披雨板2与上 框1之间的角度也不宜过小,过小时披雨板2下端离窗扇位置太近, 容易妨碍窗扇的打开和关闭,或者容易使披雨板2无法罩住上框1 与窗扇之间的间隙,造成渗水。因此,披雨板2与上框1之间的角 度在45°-75°之间为宜。
披雨板2的宽度最好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太宽的话,承受 雨水的冲击力相对就会较大,且披雨板2上的雨水也会较多,会影 响到披雨板2的承重,进而影响到披雨板的寿命;如果太窄的话, 在有风的雨天,雨水会成一定角度落向窗户上,由于披雨板2太窄 而无法将上框1与窗扇之间的间隙罩住,进而雨水会通过间隙渗人 到室内。因此,披雨板2的宽度应在5cm-10cm为宜。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窗扇包括内层14、外层5、压线12和玻璃 11;
内层14和外层5为环状;
内层14和外层5通过隔热条13连接;
压线12卡接设置在内层14远离窗框的一侧;
玻璃11设置在环状的中空位置;
压线12靠近外层5的一侧与玻璃11的侧面的边沿相抵,能够 将玻璃11固定在窗扇上。
窗扇为方环状,外与窗框相抵,内设置有玻璃11。窗扇的主架 由铝合金制成,其包括内层14和外层5以及压线12。外层5与内 层14之间通过两根C型隔热条13连接,一根C型隔热条13设置 在靠近玻璃11的一侧,另一根C型隔热条13位于窗扇远离玻璃11 的一侧的外观装饰面上,保证窗扇的外观美观整洁。
外层5的环状宽度大于或等于内层14的环状宽度,外层5与内 层14共同构成的截面的形状为T型;同时,窗框靠近窗扇的一侧 为阶梯状,与窗扇的结构相对应。这样当窗扇从室外向室内关闭时, 会被窗框挡住,使窗扇无法转动到室内,且窗扇与窗框向配合后, 正好将缝隙最小化。
通过压线12将玻璃11固定在外层5上,压线12与内层14卡 接。在安装玻璃11时,先将内层14和外层5连接在一起后,从内 部将玻璃11放置在外层5靠近内层14的一侧,再将压线12卡接在 内层14上,同时使压线12与玻璃11相抵,进而将玻璃11压紧在 外层5上,使之固定。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外层5靠近上框1的侧面上设置有集水槽 8,能够将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内进来的雨水收集起来。
窗扇与上框1如果密封不紧密且披雨板2由于风雨太大而没有 完全将雨水遮挡时,雨水会在上框1和窗扇之间的缝隙内渗透进去, 在外层5靠近上框1的侧面上设置集水槽8后,渗透进来的雨水会 进入到集水槽8内,避免了雨水直接渗透进室内。只要能够将集水 槽8内是雨水进行及时的处理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外层5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7;
第一排水孔7与集水槽8连通,能够将集水槽8内的水排向室 外。
在集水槽8的两端设置第一排水孔7,一端与集水槽8连通, 一端与室外连通。其设置在集水槽8的一端的水平高度要高于设置 在室外的一端的水平高度,这样就更有利于将集水槽8内的雨水排 出。
第一排水孔7的数量可以根据窗扇的大小、当地雨水的大小等 情况具体设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外层5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扣盖6;
第一排水孔扣盖6设置在外层5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
第一排水孔扣盖6能够将第一排水孔7罩住,防止雨水从第一 排水孔7溅入到集水槽8中。
由于窗扇为铝合金设置,其第一排水孔7的孔深不会太大,因 此会有可能在雨水较大时,从第一排水孔7中进入到集水槽8中, 当集水槽8的雨水过多无法及时排出时依然会向室内渗透。
在第一排水孔7的上方设置第一排水孔扣盖6,能够防止雨水 从第一排水孔7内进入到集水槽8内,既能减小集水槽8的蓄水压 力,又能使第一排水孔7及时排水,提高了窗扇防雨水渗透的能力。
第一排水孔扣盖6的设置要求与披雨板2的设置要求相同。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外层5上设置有储水盒10;
储水盒10设置在集水槽8靠近玻璃11的一侧;
储水盒10与集水槽8连通;
储水盒10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19,用于将储水盒10内的雨水 排出。
在集水槽8的下方设置与之连通的储水盒10,即在将外层5设 置为中空结构,既能减轻窗扇的重量,又能够将集水槽8内的过量 的水进入到储水盒10中,进而从储水盒10的第二排水孔19中排出, 进而避免了由于雨水太急太大时集水槽8无法满足集水速度而向室 内渗水的情况出现。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外层5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扣盖9,第二 排水孔扣盖9设置在外层5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能够将第二排水 孔19罩住,防止雨水从第二排水孔19溅入到储水盒10中。
第二排水孔扣盖9和第一排水孔扣盖6的设置方式、材质等均 相同。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压线12与玻璃1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条 15。
压线12为一个整体是方形的铝合金型材,其直接压在玻璃11 上的话,有可能会对玻璃11造成损害,且其直接压在玻璃11上时 与玻璃11之间的摩擦较大,对玻璃11的寿命也会产生影响。
在压线12和玻璃11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条15后,能够有效的减 少压线12对玻璃11的压力,也降低了压线12对玻璃11之间的摩 擦,提高了玻璃11的使用寿命。
第一密封条15的材质可以是使用三元乙丙胶条或者密封胶,也 可以是使用其他材质,其只要能够在不损害玻璃11的情况下提高密 封性能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左框20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设置有左披雨 板;
左披雨板的一侧固定设置在左框20上,另一侧向右框16的方 向延伸;
或,
右框16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设置有右披雨板17;
右披雨板17的一侧固定设置在右框16上,另一侧向左框20 的方向延伸。
在窗框是左框20或右框16上也设置有披雨板,可以避免雨水 在有风的情况下,从左框20或右框16与窗扇之间的缝隙内渗入到 室内。
左披雨板和右披雨板17的设置形式与披雨板2相似,只是方向 不同。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披雨板2靠近窗扇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3;
支撑板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披雨板2上;
支撑板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窗框上。
在披雨板2上设置支撑板3,这样可以对披雨板2形成一个有 效的支撑,能够在雨水较大的情况下,披雨板2也不会产生变形, 进而不会影响到对上框1与窗扇之间的缝隙进行保护。
同样,在第一排水孔扣盖6、左披雨板、右披雨板17上也可以 设置有支撑板3,以增加披雨板的防护强度。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窗扇与窗框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条4。
在窗扇与窗框之间设置第二密封条4,可以有效的防止在披雨 板没有将所有的雨水阻挡时,对雨水形成一个有效的阻挡效果。
第二密封条4的材质可以是与第一密封条15的材质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外平开窗,通过在窗扇上设计集水槽8,收集从 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进入窗扇与窗框之间的雨水,并设置两层排 水孔,一层排水孔与集水槽相通,另一层与窗扇腔体相通,并分别 安装排水孔扣盖,在窗框的上框1上设置披雨板2,披雨板2将窗 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罩住,使雨水在落下时不能落在缝隙所在的位 置,进而避免了雨水从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内进入窗内,减少了 雨水对窗内的渗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 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 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外平开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平开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平开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平开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平开窗.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门窗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外平开窗。其包括窗框和窗扇;窗扇设置在窗框内;窗框包括上框、下框、左框和右框;上框、左框、下框和右框依次固定连接;窗扇与左框或右框转动连接,能使窗扇向窗框的一侧打开;上框上设置有第一披雨板;第一披雨板设置在上框靠近窗扇打开的一侧;第一披雨板的一侧与上框固定连接;第一披雨板的另一侧向下框的方向延伸。本发明提供的外平开窗,通过在窗框的上框上设置第一披雨板,第一披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一般门、窗、百叶窗或卷辊遮帘;梯子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