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揉桨和混揉机.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7200908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1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742313.0

申请日:

20121228

公开号:

CN203015747U

公开日:

201306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2C13/00

主分类号:

A22C13/00

申请人:

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亚仙,施贵成,梁志全,黄炳权

地址:

543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西江四路扶典上冲29号

优先权:

CN201220742313U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韩国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揉桨和混揉机,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双Z形桨头实现对物料充分混揉的混揉桨以及混揉机;该混揉桨包括双Z形桨头,该在双Z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桨轴;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相同。本实用新型采用双Z形桨头的设计,可对物料进行360°螺旋混揉,通过双Z形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力,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循环反复的混揉;且不会对物料造成伤害;且该双Z形桨头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便于生产和制造;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揉桨,其特征在于:该混揉桨包括双Z形桨头,在该双Z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桨轴;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Z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接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桨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桨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桨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设置,且沿第一桨轴的轴线向下延伸;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设置,且沿第二桨轴的轴线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该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夹角均在30°-75°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揉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90°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90°设置。 10.一种混揉机,其特征在于: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混揉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揉桨和混揉机,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双Z形桨 头实现对物料充分混揉的混揉桨以及混揉机。

背景技术

胶原蛋白肠衣是以牛、猪等动物的真皮层的胶原蛋白纤维为原料 制成的,用于制备灌肠的胶原蛋白肠衣,而加工胶原蛋白肠衣过程中, 需要对经过纤维分离的动物皮进行混揉,将原先松散的状态混揉成面 团状态的混揉机,混揉机效果主要由混揉桨决定,本混揉桨使得原本 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料逐步的改变成面团状态,达到尽可能大的 混揉效果;但是,市面上针对动物皮纤维物料混揉的混揉桨还很少, 且大多结构复杂,制造困难,且混揉效果不明显。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混揉桨和混揉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揉桨和混揉机,该混揉桨利用双Z 形桨头实现对物料充分混揉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混揉桨,该 混揉桨包括双Z形桨头,该在双Z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另一 端连接有第二桨轴;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且两桨 轴的断面半径相同。

所述双Z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 接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桨叶。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桨 叶。

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 叶。

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桨叶。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设 置,且沿第一桨轴的轴线向下延伸;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 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设置,且沿第二桨轴的轴线向 上延伸。

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该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 揉臂和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夹角均在30°-75°之间。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90 °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 时针旋转90°设置。

一种混揉机,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上述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混 揉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Z形桨头的设计,可对物料进行360°螺旋混 揉,通过双Z形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力,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循环反 复的混揉;且不会对物料造成伤害;且该双Z形桨头结构简单,造价 便宜,便于生产和制造;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2、本实用新型采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设计,可 保证在处于两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物料充分混揉,通过两桨轴端混揉 臂的混揉力相互作用,通过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 混揉弧面相互作用,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混揉,且混揉的更加均匀、 细腻;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3、本实用新型本采用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该连接混揉臂 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的设计;可 保证双Z形桨头在旋转时的稳定性,使其沿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 的轴线均匀转动,进而使得混揉机内各处的物料都能得到很好的混揉, 且混揉效果均匀、细腻。本实用新型本采用连接混揉臂端面呈圆梭形 的设计,可使连接混揉臂具有平滑的混揉弧面,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 混揉,且混揉的更加均匀、细腻;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4、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第一桨叶、第二桨叶、第三桨叶和第四桨 叶均匀分布的设计,通过呈交错设置的桨叶可使物料在两轴端混揉臂 之间循环交替混揉,使混揉过程更加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 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混揉桨,该混揉桨包括双Z 形桨头1,该在双Z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2,另一端连接有第二 桨轴3;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 相同。为描述清楚,本实施例中的混揉桨整体呈竖直放置,在实际应 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任意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双Z形桨头的 设计,可对物料进行360°螺旋混揉,通过双Z形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 力,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循环反复的混揉;且不会对物料造成伤害; 且该双Z形桨头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便于生产和制造;提高了工作 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Z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4、第二桨轴端 混揉臂5和连接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 一桨叶7;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二 桨叶8;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 叶9;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桨叶 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 时针旋转设置,且沿第一桨轴的轴线向下延伸;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 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设置,且沿第二桨 轴的轴线向上延伸;在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上 均设有平滑的混揉弧面,用以对物料进行更均匀更柔和的混揉。

本实用新型采用该种设计可保证在处于两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物 料充分混揉,通过两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力相互作用,通过第一桨轴 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弧面相互作用,可对更多的物料 进行混揉,且混揉的更加均匀、细腻。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且该连 接混揉臂端面呈圆梭形,该连接混揉臂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 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该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 之间的垂直面夹角在30°-75°之间,优选为60°;该连接混揉臂与所述 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垂直面夹角也在30°-75°之间,优选为60°。 本实用新型本采用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该连接混揉臂的轴向 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的设计;可保证双Z 形桨头在旋转时的稳定性,使其沿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均 匀转动,进而使得混揉机内各处的物料都能得到很好的混揉,且混揉 效果均匀、细腻。本实用新型本采用连接混揉臂端面呈圆梭形的设计, 可使连接混揉臂具有平滑的混揉弧面,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混揉,且 混揉的更加均匀、细腻。

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 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90°设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 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90°设置;使所述 第一桨叶、第二桨叶、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沿所述第一桨轴或第二桨 轴的圆周均匀分布,以所述第一桨轴或第二桨轴的轴线为中心线均分 360°;也就是说使所述第一桨叶、第二桨叶、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之间 的水平面夹角均为90°;使第一桨轴端混揉臂、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 接混揉臂整体形成双Z形上下重叠的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第一 桨叶、第二桨叶、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均匀分布的设计,通过呈交错 设置的桨叶可使物料在两轴端混揉臂之间循环交替混揉,使混揉过程 更加充分。

工作原理:

本实施例的混揉桨通过两个结构相同且呈交错、层叠设置的轴端 混揉臂以及水平设置的连接混揉臂,对物料进行不同角度及位置施加 混揉,使物料在混揉机的混揉腔内充分混揉,使经过纤维分离处理的 动物皮进行混揉,将原本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料逐步的改变成面 团状态,达到尽可能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一种混揉机,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上述 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混揉桨;除混揉桨之外,所述混揉机还包括设置在 外壳内的混揉腔和设置在两个混揉桨下方的卸料螺旋杆。

本实用新型的混揉机采用两个混揉桨以不同转速转动对物料进行 不同角度及位置施加混揉,使物料在混揉腔内形成多角度及方向流动 挤压混揉并在卸料螺旋杆及混揉腔壁共同作用下,使经过纤维分离处 理的动物皮进行混揉,将原本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料逐步的改变 成面团状态,达到尽可能大的效果。

混揉桨和混揉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混揉桨和混揉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混揉桨和混揉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揉桨和混揉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揉桨和混揉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15747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6.26 CN 203015747 U *CN203015747U* (21)申请号 201220742313.0 (22)申请日 2012.12.28 A22C 13/00(2006.01) (73)专利权人 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 地址 543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西江四 路扶典上冲 29 号 (72)发明人 周亚仙 施贵成 梁志全 黄炳权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 韩国胜 (54) 实用新型名称 混揉桨和混揉机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揉桨。

2、和混揉机, 尤其 涉及一种利用双 Z 形桨头实现对物料充分混揉的 混揉桨以及混揉机 ; 该混揉桨包括双 Z 形桨头, 该 在双 Z 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 另一端连接 有第二桨轴 ; 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 设置, 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相同。本实用新型采 用双Z形桨头的设计, 可对物料进行360螺旋混 揉, 通过双 Z 形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力, 可对更多 的物料进行循环反复的混揉 ; 且不会对物料造成 伤害 ; 且该双 Z 形桨头结构简单, 造价便宜, 便于 生产和制造 ;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

3、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15747 U CN 203015747 U *CN203015747U* 1/1 页 2 1. 一种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该混揉桨包括双 Z 形桨头, 在该双 Z 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 一桨轴, 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桨轴 ; 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 且两桨轴的断面 半径相同。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双 Z 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 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接第一桨轴端混揉。

4、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 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桨叶。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 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桨叶。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 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叶。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 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桨叶。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 桨轴的轴心逆时。

5、针旋转设置, 且沿第一桨轴的轴线向下延伸 ; 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 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设置, 且沿第二桨轴的轴线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 ; 该连接混揉 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夹角均在 30 -75之间。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混揉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 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 90设置 ; 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 的轴心顺时针旋转 90设置。 10. 一种混揉机, 其特征在于 : 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 1-9。

6、 中任意一个所述 的混揉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015747 U 2 1/3 页 3 混揉桨和混揉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揉桨和混揉机,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双 Z 形桨头实现对物料 充分混揉的混揉桨以及混揉机。 背景技术 0002 胶原蛋白肠衣是以牛、 猪等动物的真皮层的胶原蛋白纤维为原料制成的, 用于制 备灌肠的胶原蛋白肠衣, 而加工胶原蛋白肠衣过程中, 需要对经过纤维分离的动物皮进行 混揉, 将原先松散的状态混揉成面团状态的混揉机, 混揉机效果主要由混揉桨决定, 本混揉 桨使得原本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料逐步的改变成面团状态, 达到尽可能大的混揉效 果 ; 。

7、但是, 市面上针对动物皮纤维物料混揉的混揉桨还很少, 且大多结构复杂, 制造困难, 且 混揉效果不明显。 0003 针对以上不足, 本实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种新的混揉桨和混揉机。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揉桨和混揉机, 该混揉桨利用双 Z 形桨头实现对 物料充分混揉的目的。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一种混揉桨, 该混揉桨包括双 Z 形桨头, 该在双 Z 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 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桨轴 ; 所述第一桨轴与第 二桨轴呈同轴心设置, 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相同。 0006 所述双 Z 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 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

8、接第一桨轴端混 揉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0007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桨叶。 0008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桨叶。 0009 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叶。 0010 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四桨叶。 0011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设置, 且沿第一桨 轴的轴线向下延伸 ; 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 转设置, 且沿第二桨轴的轴线向上延伸。 0012 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 ; 该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一。

9、桨轴端混揉臂和所述第二 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夹角均在 30 -75之间。 0013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 90设置 ; 相对 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心顺时针旋转 90设置。 0014 一种混揉机, 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上述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混揉桨。 0015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 0016 1、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 Z 形桨头的设计, 可对物料进行 360螺旋混揉, 通过双 Z 形 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力, 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循环反复的混揉 ; 且不会对物料造成伤害 ; 说 明 书 CN 203015747 U 3 2/。

10、3 页 4 且该双 Z 形桨头结构简单, 造价便宜, 便于生产和制造 ;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0017 2、 本实用新型采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设计, 可保证在处于两桨 轴端混揉臂之间的物料充分混揉, 通过两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力相互作用, 通过第一桨轴 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弧面相互作用, 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混揉, 且混揉的 更加均匀、 细腻 ;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0018 3、 本实用新型本采用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 该连接混揉臂的轴向中心线分 别与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的设计 ; 可保证双 Z 形桨头在旋转时的稳定性, 。

11、使其沿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均匀转动, 进而使得混揉机内各处的物料都能得到 很好的混揉, 且混揉效果均匀、 细腻。本实用新型本采用连接混揉臂端面呈圆梭形的设计, 可使连接混揉臂具有平滑的混揉弧面, 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混揉, 且混揉的更加均匀、 细 腻 ;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0019 4、 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第一桨叶、 第二桨叶、 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均匀分布的设 计, 通过呈交错设置的桨叶可使物料在两轴端混揉臂之间循环交替混揉, 使混揉过程更加 充分 ;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1 图 。

12、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视图) ; 0022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右视图) ; 0023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 1 中 A-A 的剖视图) 。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参见图 1、 图 2 所示, 本实用新型中的混揉桨, 该混揉桨包括双 Z 形桨头 1, 该在双 Z 形桨头一端连接有第一桨轴 2, 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桨轴 3 ; 所述第一桨轴与第二桨轴呈同 轴心设置, 且两桨轴的断面半径相同。为描述清楚, 本实施例中的混揉桨整体呈竖直放置, 在实际应用中, 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任意设置 ;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 Z 形桨头的设计, 可对物 料进行 360螺旋。

13、混揉, 通过双 Z 形桨头产生的旋转混揉力, 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循环反复 的混揉 ; 且不会对物料造成伤害 ; 且该双Z形桨头结构简单, 造价便宜, 便于生产和制造 ; 提 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0025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Z形桨头包括第一桨轴端混揉臂4、 第二桨轴端混揉臂5和连接 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混揉臂 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 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桨叶 7 ; 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连接混揉臂的 连接处设有第二桨叶 8 ; 所述连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连接处设有第三桨叶 9 ; 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的连接处设。

14、有第四桨叶 10。 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的轴心逆时针旋转设置, 且沿第一桨轴的轴线向下延伸 ; 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 心顺时针旋转设置, 且沿第二桨轴的轴线向上延伸 ; 在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 端混揉臂上均设有平滑的混揉弧面, 用以对物料进行更均匀更柔和的混揉。 0027 本实用新型采用该种设计可保证在处于两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物料充分混揉, 通 说 明 书 CN 203015747 U 4 3/3 页 5 过两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力相互作用, 通过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和第二桨轴端混揉臂的混揉 弧面相互作用, 可对更多的物料。

15、进行混揉, 且混揉的更加均匀、 细腻。 0028 参见图 2 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 且该连接混揉臂端面呈 圆梭形, 该连接混揉臂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 ; 该连接 混揉臂与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垂直面夹角在 30 -75之间, 优选为 60 ; 该连 接混揉臂与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之间的垂直面夹角也在 30 -75之间, 优选为 60。 本实用新型本采用所述连接混揉臂呈水平设置, 该连接混揉臂的轴向中心线分别与所述第 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重合的设计 ; 可保证双 Z 形桨头在旋转时的稳定性, 使其沿所述 第一桨轴和第二桨轴的轴线均匀转动。

16、, 进而使得混揉机内各处的物料都能得到很好的混 揉, 且混揉效果均匀、 细腻。本实用新型本采用连接混揉臂端面呈圆梭形的设计, 可使连接 混揉臂具有平滑的混揉弧面, 可对更多的物料进行混揉, 且混揉的更加均匀、 细腻。 0029 参见图1、 图2、 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一桨轴 的轴心逆时针旋转 90设置 ; 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呈螺旋形沿第二桨轴的轴 心顺时针旋转 90设置 ; 使所述第一桨叶、 第二桨叶、 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沿所述第一桨 轴或第二桨轴的圆周均匀分布, 以所述第一桨轴或第二桨轴的轴线为中心线均分 360; 也 就是说使所述第一桨叶、 第二。

17、桨叶、 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之间的水平面夹角均为 90; 使第 一桨轴端混揉臂、 第二桨轴端混揉臂和连接混揉臂整体形成双 Z 形上下重叠的结构 ; 本实 用新型采用所述第一桨叶、 第二桨叶、 第三桨叶和第四桨叶均匀分布的设计, 通过呈交错设 置的桨叶可使物料在两轴端混揉臂之间循环交替混揉, 使混揉过程更加充分。 0030 工作原理 : 0031 本实施例的混揉桨通过两个结构相同且呈交错、 层叠设置的轴端混揉臂以及水平 设置的连接混揉臂, 对物料进行不同角度及位置施加混揉, 使物料在混揉机的混揉腔内充 分混揉, 使经过纤维分离处理的动物皮进行混揉, 将原本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料逐步 的改变成面团。

18、状态, 达到尽可能大的效果。 0032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一种混揉机, 该混揉机至少包括两个如上述中任意一个所述 的混揉桨 ; 除混揉桨之外, 所述混揉机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混揉腔和设置在两个混揉桨 下方的卸料螺旋杆。 0033 本实用新型的混揉机采用两个混揉桨以不同转速转动对物料进行不同角度及位 置施加混揉, 使物料在混揉腔内形成多角度及方向流动挤压混揉并在卸料螺旋杆及混揉腔 壁共同作用下, 使经过纤维分离处理的动物皮进行混揉, 将原本松散状态的动物皮纤维物 料逐步的改变成面团状态, 达到尽可能大的效果。 说 明 书 CN 203015747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15747 U 6 2/3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15747 U 7 3/3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15747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屠宰; 肉品处理; 家禽或鱼的加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