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及加工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及加工工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12628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7CN104212628A21申请号201410469100922申请日20140916C11B1/04200601C11B1/06200601C11B3/00200601A23D9/0220060171申请人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地址437400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隽水镇通城大道333号72发明人吴立54发明名称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及加工工艺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及加工工艺,包括步骤1、油茶籽的前处理油茶鲜果剥蒲分离新鲜油茶籽低温干燥储存;2、冷榨油茶籽清理脱壳去壳粉碎加水调质压榨初级油过滤精滤纯天然油茶油;所。
2、述新鲜油茶籽在4个小时内完成低温干燥处理,干燥温度控制在70以内,水分控制在610的水分,储存在低温库中待加工;所述脱壳分壳步骤中,所述油茶籽仁中仍保持重量比为1525的油茶籽壳;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的温度为4060。采用本发明工艺压榨油茶籽油,不仅仅得到的成品油品质稳定,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其出油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12628ACN104212628A1/1页21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包括步骤其特征在于,1、油茶籽的前处理油茶鲜果剥。
3、蒲分离新鲜油茶籽低温干燥储存;2、冷榨油茶籽清理脱壳去壳粉碎加水调质压榨初级油过滤精滤纯天然油茶油;所述新鲜油茶籽在4个小时内完成低温干燥处理,干燥温度控制在70以内,水分控制在610的水分,加工后的茶籽入库低温保藏待加工;所述脱壳分壳步骤中,所述油茶籽仁中仍保持重量比为1525的油茶籽壳;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的温度为40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干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干燥温度为5055,干燥时间为5065MIN,茶籽水分从3540降到20,第二次干燥温度为6065,干燥时间4555MIN。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
4、所述剥壳后的新鲜油茶籽在4个小时内干燥到水分在8。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保藏的温度为510。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的温度为60。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体积比为13。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调质步骤将粉粹后的油茶籽仁粉进入调质锅,调质锅为直立三层结构,每层高度一致,每层下料口大小一致且错开分布,加水在上面第一层,加水搅拌至第二层,第二、第三层继续搅拌均匀后,入压榨的储料箱。8如权利要求16任意。
5、所述的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的油茶油。权利要求书CN104212628A1/5页3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及加工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茶籽油的制油工艺,具体涉及一种油茶籽冷榨制油工艺。背景技术0002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油茶全身都是宝茶油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少、耐贮藏,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90以上,并富含茶多糖、皂甙、黄酮、茶多酚、维生素和植物甾醇等多种营养及功能活性物质,有降三高、提高免疫力、抗辐射、清除自由基、预防肿瘤效果,是一种优质的木本健康食用油。0003目前,油茶籽在成熟油茶果中的处理一般是采摘后通过自然翻晒,果皮失水裂开,再继续晒干,在自然晒。
6、干中,含水从40逐步将至10,通常11月份的南方好天气从果裂开到晒干至含水10,至少需4天以上,这样的精选油茶籽油茶籽油的制取工艺有两种,低温压榨制取工艺与高温压榨制取工艺,即所谓的冷榨与热榨。其中,所述低温压榨制取工艺过程为油茶籽烘干剥壳分离破碎蒸坯压榨过滤半精炼成品油。主要工艺质量控制点是烘干、蒸坯、压榨。烘干温度控制在60左右,茶籽水分降至5以下;蒸坯用蒸汽蒸坯,温度要达到100;压榨采用的是单螺旋或双螺旋榨油机;精滤后进行半精炼达到国标油茶籽油标准。0004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326631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油茶籽冷榨制油工艺,主要工艺为1清理2低温干燥3分级4剥壳5仁壳分离6。
7、粉碎7加水调质8压榨9精细过滤。0005中国油脂2009年第34卷第1期公开了胡建华的“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工艺,工艺为油茶籽清理分级脱壳仁壳分离破碎加水调质压榨初级油过滤精滤纯天然油茶油。其中制取的纯天然冷榨油茶籽油酸价为29MG/G,过氧化值为40MMOL/KG,维生素E202MG/KG即202MG/100G。0006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254991A的专利申请公开一种绿色轻榨茶油加工方法1选取和采摘成熟的茶籽,挑捡剔除霉变及瘪的茶籽,此步骤在24小时内完成;2将挑捡好的茶籽采用微波真空干燥至含水量9;将除壳后的茶籽进入冷榨机进行冷榨得到茶油,冷榨机的出油温度低于100,出油率。
8、控制在80。本发明中冷榨的出油率优选在6070之间;4压榨出的茶油通过鼓膜式板框压滤机除去固体杂质;5将过滤后的茶油加入沉降罐进行沉降;6将沉降后的上层茶油导出,罐装即得成品。0007上述工艺0004与0005主要存在着如下缺点1油品品质大于国标一级油茶籽油标准,如酸价高,油茶籽在油茶果中低酸价、低过氧化值、高维生素E,实际加工压榨时,因油茶籽在精选控水时已发生酸败,压榨仁中壳的比例高,油的色泽深,致使其品质下降,需要精炼处理;2出油率不稳定,入榨壳的比例与调质水分不均匀,入榨料在榨膛的受压不均匀,影响饼中残油含量。0006缺点是油茶籽(或山茶籽)不带壳入榨是无法建立压力的,容易滑膛,饼中残油。
9、浸提没有骨架无法进行,这一点实际生产证明是不现实的,同时该方法出油低,油温高接近100,不利于茶油中天然的抗氧化物质的保留。说明书CN104212628A2/5页4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榨温度低、能耗低、步骤少、出油率高、酸值和过氧化值低、油茶天然活性成分保留完好的茶油加工方法。0009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油茶籽冷榨茶油加工工艺,包括步骤其特征在于,1、油茶籽的前处理油茶鲜果剥蒲分离新鲜油茶籽低温干燥储存2、冷榨油茶籽清理脱壳去壳粉碎加水调质压榨初级油过滤精滤纯天然油茶油;所述新鲜油茶籽在4个小时内完成低温干燥处理,干燥温度控制在70以内,水分控制在610的水分,加工后的。
10、茶籽入库低温保藏待加工;所述脱壳分壳步骤中,所述油茶籽仁中仍保持重量比为1525的油茶籽壳;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的温度为4060。0010所述低温干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干燥温度为5055,干燥时间为5065MIN,茶籽水分从3540降到20,第二次干燥温度为6065,干燥时间4555MIN。0011所述剥壳后的新鲜油茶籽在4个小时内干燥到水分在8。0012所述低温保藏的温度为510。0013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的温度为60。0014所述加水调质中的水分体积比为13。0015所述加水调质步骤将粉粹后的油茶籽仁粉进入调质锅,调质锅为直立三层结构,每层高度一致,每层下料口大小一致且错开分布,加水在上。
11、面第一层,加水搅拌至第二层,第二、第三层继续搅拌均匀后,入压榨的储料箱。0016如上述任意所述的油茶籽冷榨制油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成熟油茶鲜果采摘后时有预处理过程,主要是在一般来说,油榨厂主要收购油茶籽,这样的油茶籽其鲜果在摘下树通过去蒲后没有及时晒干,在4小时后因含水分量高,会发生酸败、霉变致使茶油酸性增加,本发明及时对鲜油茶籽及时干燥,使最大限度防止茶油的酸度的升高,保证了入榨油茶籽的质量,为生产纯天然的高品质油茶籽油提供了保障。0018(2)水分的温度增加,增加了水分的渗透速度,加快了水份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如糖、纤维素、淀粉、脂类)等的结合,分层搅拌使。
12、入榨的料水分一致,这样有利于油脂的压榨平稳与挤出,榨油率稳定,同批的茶籽出油率基本一致,同时加快的出油速度,减少了压榨时间。0019(3)本工艺通过三层搅拌结构设置对加水料进行搅拌,可使压榨油料水分更均匀一致,工作效率高;每层高度一致,每层下料口大小一致且错开分布,搅拌时每层的油料一致,搅拌桨叶受力均匀,使得对进一步油料加水均匀、搅拌后油料吸水一致,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工艺压榨油茶籽油,不仅仅得到的成品油品质更高,而且其出油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附图说明说明书CN104212628A3/5页50020图1是本发明的冷压榨加水调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1图中标号为1、料锅,2、搅拌长轴。
13、,201搅拌桨叶,3、马达,4、支脚,5、进料口,501、下料口,502、自动料门,6、加水口,7、出料口,8、观察窗。具体实施方式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示意性说明,实施例以及相关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0023实施例1本实施例供公开了一种油茶籽冷榨制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一)油茶籽预处理,在油茶果采摘后储运过程中不除去油茶蒲;在除掉茶蒲后2小时内将筛选后的新鲜茶籽使用平板烘干机和抽风机进行烘干,烘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烘干温度为5055,烘干时间为5065MIN,茶籽水分从3540降到20,第二次烘干温度为6065,烘干时间4555MIN烘干后的茶籽含水率。
14、610,优选为8。本次分批进行,茶籽水份失水均匀,有利于干燥效率。0024干燥后的茶籽进入低温保藏,温度为510。0025本申请人实验研究表明新鲜的油茶籽通过该工艺酸值4小时内可控制在06以内(国标在10以内)过氧化值在20;同时要求去蒲后新鲜堆放厚度不能超过10公分。0026见表1不同时间内完成干燥对茶油品质的影响二油茶籽压榨(1)清理采用两层振动筛振动将油茶籽榨油原料中的大小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油茶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去除杂质,只要能够将杂质去除,以利于后续的工序进行,以及提高成品油的品质。00272低温干燥采用平板烘干机对所述纯净的油茶籽再次进行低温干燥处理,方式是平板烘干机和抽风。
15、机进行烘干,控制夹层加热蒸汽压力在02MPA左右,温度控制在70以内,对含水分610左右的油茶籽进一步干燥至水分含量5左右。00283剥壳与仁壳分离采用油茶籽剥壳分离机进行剥壳分离,分离时控制仁含壳比例为1525。当仁中含壳较高时,由于坚硬的壳与榨机榨膛的摩擦加剧,出榨机饼温将超过60,且油中的颜色增深。00294粉碎说明书CN104212628A4/5页6将所述带壳的油茶籽仁进行粉碎,得到颗粒直径在0105毫米的细颗粒油茶籽仁;采用带齿对辊对其进行再次粉碎,粉碎的目的是将大小不一的颗粒细粒化和均匀化,使其具有最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加水调质。但也不能粉末度太大,因此两齿间距以035MM为宜。00。
16、305加水调质在所述细颗粒油茶籽仁中加入体积比为13的水分进行调质。所述水分的温度为40或50或60,热水有利于水的渗透。为保证水的均匀渗透,调质后的水分一致,粉粹后的油茶籽仁粉进入调质锅,调质锅为直立三层结构,每层高度一致,每层下料口大小一致且错开分布,加水在上面第一层,加水搅拌至第二层,第二、第三层继续搅拌均匀后,入压榨的储料箱。0031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使用该装置时,关闭出料口7,启动马达3,打开加水喷淋装置6,启动来料输送,油料通过来料口掉到料锅1第一层。来料在下落时,自动喷淋启动加水口6对下落的油料进行喷水,喷了水的油料通过一层的搅拌桨叶201搅拌,加水喷淋装置6可为自动加水感。
17、应装置,进料口5的进料装置上设的自动称量装置。通过下料口501调入料锅二层。来料在第二层同样在搅拌桨叶201搅拌下通过下料口掉入底层,在底层通过搅拌桨叶201进一步搅拌均匀,当底层料达到设定重量时,底层料顶起该层的自动料门502,关闭二层的下料口501。二层的来料到达设定重量同样顶起该层的料门,关闭一层的下料口501,同时每层的料继续在搅拌桨叶的搅拌下搅拌。通过观察窗口,看到油料搅拌均匀后时,可打开出料口,搅拌一致的油料进入压榨工序。00326压榨将所述经过调质后的油茶籽仁进行压榨,得到油渣混合物。压榨方式为高频率、小力度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将油脂有效的压榨出来,还能防止由于力度过大,造成压榨。
18、过程中局部温度过高,使油脂氧化,影响成品油品质。0033可选用压缩比较大的双螺杆榨油机。由于整个生产工艺均在较低温度入榨料温35,油温控制在35,饼温控制在70下进行,仁中的蛋白质等未变性,因此无论是采用单螺杆榨油机还是采用双螺杆榨油机均应作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入榨料性质的变化。经调整后的双螺杆榨油机压榨后,饼中残油一次压榨即可达到8干基以下的水平,出油效率可达87。00347精细过滤将所述油渣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清澈透明的茶籽油。0035本发明工艺可以保持茶籽油的纯天然品质,又尽可能的保留了茶油中的生理特性物质;同时本发明对油茶壳的处理后,油中的品质提高了许多(具体见表2)。说明书CN104212628A5/5页70036本工艺采用密闭过滤机和袋式过滤机两次过滤,以保证冷榨油的清澈透明。0037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背景技术内容背景技术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现有技术。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说明书CN104212628A1/1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126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