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这种液晶显示板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如此设置一对衬底以使它们互相相
对,同时插入液晶层作为显示媒体。衬底对中的一个衬底是有源矩阵衬底,其中
设置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描线,以通过绝缘薄膜互相交叉。把象素电极设置在信
号线和扫描线的交叉点附近,而且通过作为转换元件(switching element)的
TFT(薄膜晶体管)把它连到信号线和扫描线上。通过由来自相应扫描线的信号转
换的TFT向每个象素电极提供来自相应信号线的信号。这样,把电压加到象素电
极和相反对电极之间的液晶层上,从而改变电极之间液晶层相应部分的光特性。
这种光特性的变化作为显示图案视觉可以感觉得到。
例如,当把由静电电荷等所产生的大约为100v或更大的电压加到信号线或
扫描线上时,TFT的特性可能劣化,或者在信号线和扫描线之间的绝缘薄膜可能
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在显示的图象中可能发生线性缺陷或显示不一致性,从而
降低显示质量。由于在生产有源矩阵衬底的步骤或摩擦校直薄膜以校直液晶层的
步骤中,经常发生这种大小的静电电荷(electrostatic charge),所以不可能完
全避免如上所述的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一般使用如图7和8所示设有短路线(short-circuiting line)
的有源矩阵衬底。图7示出这种传统有源矩阵衬底101的等效电路。有源矩阵衬
底101包括由玻璃板等制成的透射衬底(transmissive subtrate)1,以及多根信
号线2和多根扫描线3(它们通过绝缘薄膜互相交叉)。有源矩阵衬底101还包括
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交叉点附近作为转换元件的TFT4和象素电极5。由
排列在矩阵中的多个象素电极5限定显示区域。每个象素电极5与相应的TFT4
相连。信号线2和扫描线3延伸超越显示区域。把信号输入端6设置在每根信号
线2的一端上,而把信号输入端7设置在每根扫描线3的一端上。此外,在显示
区域周围形成短路线8。直至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点,才把短路线8与信号线2
和扫描线3的两端相连。
图8是示出另一种传统有源矩阵衬底111的平面图。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在图
8中其功能与图7中相同的元件,而且不再对其进行描述。在图8中,为了简单
起见,图中未示出设在显示区域20内的元件和设在显示区域20周围的一些线和
端子。在这种有源矩阵衬底中,短路线8与每根信号线2不设信号输入端6的一
端相连,而且与每根扫描线3不设信号输入端7的一端相连。
把这种有源矩阵衬底连在具有透射衬底和在其上设置对电极的对衬底
(counter substrate)。然后,把液晶材料注入衬底之间,从而完成液晶显示板。
这里,不能用被短路线8短路的信号线2和扫描线3来驱动显示板。因此,在沿
着切割线10切断衬底111来完成液晶板之前,去除短路。
如上所述,设置短路线8以使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互相连接,从而通常把信
号线2和扫描线3保持在相同的电位上。这样,即使在生产液晶显示板的步骤中
采用静电电荷,也可以避免TFT特性的劣化和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绝缘
击穿。
然而,在图7和8所示的结构中,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之后,信号线2和扫
描线3互相电绝缘。于是,在切断步骤之后的步骤中所产生的静电电荷使得不可
能避免TFT特性的劣化和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绝缘击穿。此外,即使在
完成液晶显示板之后,TFT(即使施加大约100v的电压也可能使它的特性劣化)通
常要受到静电电荷的影响,直至把它装在屏蔽外壳中。例如,在把驱动器与显示
板相连、把偏光器连在它上面并把显示板装入屏蔽外壳的步骤中,TFT受到静电
电荷的影响。于是,在实践中很难完全避免生成这样大小的静电电荷并且影响
TFT。
此外,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在切断之后,衬底101每个边缘包括信号线2
或扫描线3的切断部分。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没有设置信号输入端6或7的对
衬底的两个边缘(例如,如图8所示的上边和左边)在切断之后,将有信号线2
或者信号线3的切断部分。通过这些被切断部分进入显示板的静电电荷常常会引
起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成品率。
另外,在如图7和8所示的结构中,直至切断有源矩阵衬底并除去短路线8
短路,所有的信号线2和扫描线3都被短路,从而不可能进行测试以检测在信号
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短路或检测线路的断开。
由于这个原因,已知另一种传统有源矩阵衬底121,它包括元件12和内部短
路线13,如图9所示。
图9示出这种传统有源矩阵衬底121的等效电路。在图9中用相同的标号表
示其功能与图7中的相同的元件,并不对其作进一步描述。在这种有源矩阵衬底
121中,把内部短路线13分开设置在短路线8内,其中通过元件12使信号线2
和扫描线3与内部短路线13相连。作为元件12,可以使用由半导体薄膜等制成
的高电阻元件,或对施加的不同电压显示非线性电阻值的非线性元件。
在这种结构中,即使沿着切割线10切断有源矩阵衬底121以使信号线2和
扫描线3与短路线8断开之后,还保持着信号线2和扫描线3与内部短路线13
之间的连接。于是,即使在切断衬底之后的步骤中加上静电电荷,静电电荷也可
以通过元件12和内部短路线13分散到所有的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于是,可以
避免TFT特性的劣化和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绝缘击穿。这里,把信号线
2和内部短路线13之间以及扫描线3和内部短路线13之间的连接电阻设为一足
够大的值,从而排除在进行测试以检测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短路、在液晶
显示板的生产过程中检测线路的断开或实际驱动成品液晶显示板中遇到的问
题。
在图7和8所示的传统例子中,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并除去信号线2和扫描
线3与短路线8之间的短路之后,每根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互相电绝缘。因此,
当在切断衬底之后施加静电电荷时,不可能避免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信号线2
和扫描线3之间的绝缘击穿。此外,由于衬底边缘有信号线2或扫描线3的切断
部分,通过这些切断部分进入显示板的静电电荷经常会引起问题。此外,所有信
号线2和扫描线3互相电气连接直至切断有源矩阵衬底并除去短路线8的短路,
从而不可能进行测试以检测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短路或检测线路的断开。
在图9所示的传统例子中,由于施加的静电电荷导致元件12可能破坏或者
它的特性可能劣化,从而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之间可能发生漏电,或者在线路
与内部短路线13之间的连接电阻可能发生不一致性,从而降低显示质量。此外,
把元件12的电阻设为足够大的值,从而排除实际驱动显示板遇到的问题。一般,
把元件12的电阻值设为高于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电阻值一个数量级或更大的
值。因此,当通过切断边缘(诸如,图9中的C)施加静电电荷时,由于电阻差使
得大多数静电电荷流到信号线2或扫描线3。于是,基本上没有静电电荷通过元
件12分散到内部短路线13,从而与信号线2或扫描线3相连的TFT4的特性可能
劣化,或者线路之间的绝缘可能击穿。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显示板包括:互相相对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其
中插入显示媒质;设置在第一衬底上以互相交叉并互相绝缘的多根信号线和多根
扫描线;和多个象素电极,其每个象素设置在多根信号线中的某根与多根扫描线
中的某根之间的交叉点附近,以便通过转换元件与多根信号线中的该根和多根扫
描线中的该根相连,同时多个象素电极限定了显示板的显示区域。多根信号线中
每根和多根扫描线中每根的至少两者之一根线具有高电阻部分,其一端接近于显
示区域的外部。高电阻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在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高电阻部分是由包括半导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的材料构成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高电阻部分由其电阻率高于在显示区域中形成
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描线部分的薄膜的电阻率的薄膜构成。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显示板包括:互相相对的第一衬底和第二衬底,其
中插入显示媒质;设置在第一衬底上以互相交叉并互相绝缘的多根信号线和多根
扫描线;和多个象素电极,其每个象素设置在多根信号线中的某根和多根扫描线
中的某根之间的交点附近,以便通过转换元件与多根信号线中的该根和多根扫描
线中的该一根相连,同时象素电极限定了显示板的显示区域。第一电极,用于使
施于显示板的静电电荷感应到该第一电极,设置在多根信号线中每根和多根扫描
线中每根的至少两者之一根线的一端附近的显示区域外部,第一电极与多根信号
线和多根扫描线绝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与第二衬底上的对电极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把第一电极重叠在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描线上
并与它们绝缘。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把第一电极插在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描线中的
两根相邻的线之间并与它们绝缘。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宽于或面积大于多根信号线和多根扫
描线在第一衬底边缘附近的部分。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信号线和/或扫描线具有高电阻部分,其端子在显示区域的外
部。由于信号线和扫描线通过高电阻部分与短路线相连,即使在切断衬底之前加
上静电电荷,静电电荷也可以通过高电阻部分和短路线分散到其他线路,从而不
会发生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此外,
由于高电阻部分的电阻值大大高于信号线和扫描线的电阻值,所以可以进行测
试,以检测信号线和扫描线的断开或检测这些线路之间的漏电,同时不损坏这些
线路与短路线的连接。
此外,高电阻部分从对衬底的边缘突出,或在对衬底的边缘内部,从而当切
断衬底时,一部分或全部高电阻部分保留在衬底的切断边缘和显示区域之间。这
样,即使在切断衬底之后的步骤中施加静电电荷,施加静电电荷的电压在到达显
示区域之前已被高电阻部分降低,从而不会发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
的绝缘击穿。此外,由于比起信号输入端高电阻部分更靠近衬底边缘,所以高电
阻部分不影响施于信号输入端用于实际驱动显示板的信号,即使在完成显示板之
后高电阻部分保留在衬底上。
较佳的是,高电阻部分由其电阻率高于形成不包括高电阻部分的信号线和扫
描线部分的薄膜的电阻率的薄膜构成。可将诸如半导体薄膜、金属薄膜或金属氧
化物薄膜的任何薄膜用于这个目的。特别是,较佳的是,高电阻部分由形成有源
矩阵衬底的材料形成,从而不要求附加的生产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例子,把放电感应电极设置在接近于信号线和扫描线中
的任一根或两根的端子的显示区域的外部,以与这些线路绝缘。因此,即使在生
产显示板的步骤中或在完成显示板之后在显示板的周围生成静电电荷,静电电荷
也放电到放电感应电极,从而抑制静电电荷加到信号线和扫描线。因此,不会发
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
当放电感应电极与对电极相连时,把施加的静电电荷分散到整个显示板,从
而可以避免静电电荷的影响。
可以把放电感应电极重叠在扫描线和信号线上并与它们绝缘,或者可以把它
插在两根邻近的信号线或两根扫描线之间并与它们绝缘。还可以把放电感应电极
设置在最外面线路的外部以与最外面的线路绝缘。在任何情况下,由于放电感应
电极与线路绝缘,所以不把施于放电感应电极的静电电荷施于信号线或扫描线。
放电感应电极最好宽于或面积大于在衬底边缘处的扫描线或信号线,从而可
以非常容易地使施于显示板周围的静电电荷感应到放电感应电极。
于是,这里所描述的本发明具有这些优点,即,提供一种这样的显示板,即
使在切断衬底之后,它也可以阻止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
路之间的绝缘击穿。
具体实施方式
之后,参照附图,用实施例的方法描述本发明。在用于描述本发明的例子的
附图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其功能与在传统例子中相同的元件。
(例子1)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例子1的显示板中有源矩阵衬底11的等效电路。
有源矩阵衬底11包括由玻璃板等制成的透射衬底1,以及通过绝缘薄膜(未
图示)互相交叉的多根信号线2和多根扫描线3。有源矩阵衬底11还包括在信号
线2和扫描线3之间的交叉点附近作为转换元件的TFT4和象素电极5。由以矩阵
布局设置的多个象素电极5限定显示区域。每个象素电极5与相应的TFT4相连。
信号线2和扫描线3延伸超过显示区域20。把信号输入端6设置在信号线2的一
端,而把信号输入端7设置在扫描线3的一端。通过由来自相应扫描线3的信号
转换的TFT4向每个象素电极5提供来自相应信号线2的信号。
此外,在显示区域20周围形成短路线8。把短路线8与设置在信号线2和扫
描线3两端的高电阻部分9相连。例如,运用形成TFT4的n+a-Si半导体薄膜,
可以与TFT4同时形成高电阻部分9。n+a-Si的电阻率通常为几十Ωcm,而且它
的厚度大约为几百埃。于是,当n+a-Si的电阻率大约为100MΩ/□,高电阻部分
9的宽度大约为100μm,长度大约为10μm时,则信号线2或扫描线3与短路线8
之间的连接电阻大约为10MΩ。
为了完成显示板,把有源矩阵衬底11连到具有透射衬底和在其上设置平面
对电极的对衬底(未图示)上。图2是示出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之前,与图的有源
矩阵衬底11的上部分相对应的显示板部分的放大图,在把有源矩阵衬底11连到
对衬底之后,沿着切割线10切断衬底11(如图1和2所示),除去其上设有短路
线8的部分。一部分高电阻部分9保持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两端。在图2、
3和4中,标号31表示在切断衬底11之前它的边缘,而标号32表示对衬底的边
缘。
如图2所示,最好这样定位对衬底的边缘32,从而对衬底完全覆盖信号线部
分2a(和扫描线部分),同时不完全覆盖高电阻部分9。然后,用液晶材料填满在
有源矩阵衬底和对衬底之间的缝隙,从而完成液晶显示板。
在显示板中,所有信号线2和扫描线3通过高电阻部分9与短路线8相连,
直至切断有源矩阵衬底11。因此,即使在切断衬底11之前的步骤中产生静电电
荷时,所施加的静电电荷就通过高电阻部分9和短路线8分散到所有的线路中,
从而不会发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此外,信号线部分
2a(和扫描线部分)的线路电阻值一般大约从1到几十kΩ,大大低于高电阻部分9
的电阻值。因此,可以进行衬底测试以检测线路的断开或检测线路之间的漏电。
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11之后的步骤中,有源矩阵衬底11的表面上覆盖有对
衬底(除了形成信号输入端6和7的部分之外)。因此,所产生的静电电荷大多数
都通过切断的衬底边缘(诸如,图1和2中的A)进入信号线2和扫描线3。然而,
由于在信号线2与已切断边缘之间以及扫描线3与已切断边缘之间存在高电阻部
分9,所以施加的静电电荷电压在到达显示区域20之前已被高电阻部分9降低,
从而不会发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间的绝缘击穿。
此外,由于比起信号输入端6和7,高电阻部分9离衬底边缘较近,所以高
电阻部分9不会影响施于信号输入端6和7以实际驱动显示板的信号。此外,由
于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互不相连,所以不象图9所示的传统例子,线路之间不会
发生由于将静电电荷加给把线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元件12(见图9)所引起的漏
电,因此,不会发生由小小漏电所引起的显示不一致性。
在本例子中,定位有源矩阵衬底11的切割线10以除去其上设有高电阻部分
9的衬底11部分。然而,只要一部分或所有的高电阻部分9保持在衬底11切断
边缘和显示区域20之间,切割线10可以设在任何其它位置。换句话说,可以把
高电阻部分9完全插在有源矩阵衬底11和对衬底之间,或者只把它部分插在有
源矩阵衬底11和对衬底之间。
(例子2)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例子2的显示板的部分放大图。图3的视角与图2的
相对应。
在本例子的显示板中,定位切割线210以切掉短路线8与信号线2和扫描线
(未图示)的高电阻部分9连接的那部分。在切断衬底之后,在有源矩阵衬底的周
围区域中剩下短路线8的8a部分。
在显示板中(如在例子1的显示板中),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之前,所有信号
线2和扫描线3都通过高电阻部分9与短路线8相连。因此,即使当生成静电电
荷时,通过高电阻部分9和短路线8使施加的静电电荷分散到所有线路,从而不
会发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
此外,在切断衬底之后的步骤中,通过保留在有源矩阵衬底周围区域的那部
分短路线8,使施加的静电电荷分散到信号线2和扫描线3。因此,施加的静电
电荷的电压在到达显示区域之前已被高电阻部分9降低。
这样,本例子还有效地阻止了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
路之间的绝缘击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完成显示板之后,通过高电阻部分
9和短路线8的8a部分,线路还是连接在一起。因此,需要把相邻信号线(和相
邻扫描线)之间的连接电阻设为预定值,以不影响用于实际驱动显示板的驱动信
号。
(例子3)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例子3的显示板的部分放大图。图4的视角与图2的
相同。
在切断衬底之后,在有源矩阵衬底的周围区域保留了短路线38的38a部分。
短路线38的38a部分通过高电阻部分9与信号线2的端部2a(或扫描线3的端部)
相连。
在这种显示板中,把颈部38b设置在短路线38中,而且定位切割线10,从
而在短路线38的颈部38b中切断有源矩阵衬底。在切断衬底之后,在有源矩阵
衬底的周围区域中保留短路线38的颈部38b的一部分。使颈部38b所保留的那
部分与通过高电阻部分9同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端部)的多个端部2a(图4
中,三个端部2a)电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定位对衬底的边缘32使之至少
覆盖短路线38的颈部38b的一部分。
在例子3的显示板中(如在例子1的显示板中),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之前使
所有信号线2和扫描线3通过高电阻部分9与短路线38连接。因此,即使当生
成静电电荷时,通过高电阻部分9和短路线38,使静电电荷分散到所有的线路中,
从而不会发生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
此外,在切断衬底之后的步骤中,对衬底至少覆盖短路线38的颈部38b的
一部分,从而在切断衬底之后只把静电电荷施于颈部38b(在图4中所示的B处)。
因此,与例子1和2相比较,可以大大减少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问题。在例子2
和3中,通过把短路线38在切断之后留在显示板上的那部分38a与对衬底(未图
示)相连,可以进一步降低静电电荷的影响。
在例子1至3中,把半导体薄膜用作高电阻部分9。然而,只要电阻率高于
在显示区域20(见图1)中的信号线部分2a或扫描线3的电阻率,就可以把任何
薄膜(诸如,金属薄膜或金属氧化物薄膜)用于这个目的。例如,当把金属薄膜用
作高电阻部分9时,最佳的是减小薄膜的厚度或增大金属薄膜的长度与宽度之
比,以增大高电阻部分9的电阻值。此外,可以把金属氧化物膜用作高电阻部分
9。当把形成有源矩阵衬底的半导体薄膜、金属薄膜或金属氧化物薄膜用于高电
阻部分9时,不要求任何附加的生产步骤,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在例子1至3中,在显示区域周围形成短路线8和38,以与高电阻部
分9(设置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两端)相连。然而,可以把短路线8和38设置
成L形,以与高电阻部分9(设置在信号线2的一端和扫描线3的一端)相连。在
这种情况下,最好定位对衬底的边缘32,从而使对衬底完全覆盖线路不与短路线
8和38连接的那一端,从而在衬底切断之后,通过物理接触等不会把静电电荷施
于信号线2和扫描线3上。
(例子4)
图5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例子4的显示板中有源矩阵衬底41的平面图。在
图5中,为了简化,没有示出设置在显示区域20内的元件和设置在显示区域20
周围的一些线路和端子。
在这种有源矩阵衬底41中,短路线8接到每根信号线2不设信号输入端6
的那端,并接到每根扫描线3不设信号输入端7的那端。此外,如图5所示,通
过绝缘薄膜(未图示)沿着衬底41(沿着它不设置号输入端6或7)的两侧(例如,
图5所示的上侧和左侧),把放电感应(discharge-inducing)电极15叠加在信号
线2和扫描线3上。
在把有源矩阵衬底41连到其上设有对电极的对衬底(未图示)上之后,用液
晶材料填满衬底之间的缝隙,从而完成显示板。在完成显示板之前,沿着切割线
10切断衬底41,以除去其上设有短路线8的那部分。于是,在切断之后,沿着
衬底的两侧(沿着它不设置信号输入端6或7),用放电感应电极15覆盖信号线2
和扫描线3的端子。
由于如上所述放电感应电极15覆盖了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端子,所以导
致在显示板周围放电的大多数静电电荷感应到放电感应电极15。放电感应电极15
与信号线2和扫描线3电绝缘。因此,不把电压施于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交叉
的位置上形成的TFT4,从而不会发生由静电电荷所导致的TFT特性的劣化和线路
之间的绝缘击穿。
(例子5)
图6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例子5的显示板中有源矩阵衬底51的平面图。在
图6中,为了简化,不显示设置在显示区域20内的元件和设置在显示区域20周
围的一些线路和端子。
在这种有源矩阵衬底51中,使短路线8与每根信号线2不设信号输入端6
的那一端以及每根扫描线3不设信号输入端7的那一端相连。此外,沿着衬底
51(沿着它不设信号输入端6或7)的两侧(诸如,如图6所示的上侧和左侧),把
放电感应电极55设置在每根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两侧,而且与它们隔开(于是
便与它们绝缘)。
在把有源矩阵衬底51连到其上设有对电极的对衬底(未图示)上之后,用液
晶材料填满衬底之间的缝隙,从而完成显示板。在完成显示板之前,沿着切割线
10切断衬底51,从而切断短路线8。这样,在切断之后,由放电感应电极55沿
着衬底51(沿着它不设信号输入端6或7)的两侧插入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端
子。在最外面的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外侧,可以省略放电感应电极55。
由于放电感应电极55插入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端子,同时放电感应电极55
的宽度大于信号线2或扫描线3的宽度(如上所述),所以导致在显示板周围放电
的大多数静电电荷感应到放电感应电极55。放电感应电极55与信号线2和扫描
线3电绝缘。因此,不把电压施加到在信号线2和扫描线3互相交叉的位置上形
成的TFT4,从而不会发生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TFT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
击穿。
此外,在这种显示板中,使放电感应电极55通过公共线25与对电极(未图
示)相连,从而可使静电电荷通过对电极分散到整个液晶显示板。这样,进一步
降低静电电荷的影响。
放电感应电极15和55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在例子4和5中所示的形状。只要
在应用导电材料的信号线2和扫描线3的附近形成放电感应电极15和55,放电
感应电极15和55就可以具有与在信号线2和短路线8之间的连接图案或扫描线
3和短路线8之间的连接图案相对应的任何形状。特别是,当在衬底边缘处的放
电感应电极15和55的宽度或面积大于在衬底边缘处线路2和3的宽度或面积
时,可有效地把静电电荷感应到放电感应电极15和55。此外,当运用与信号线2、
扫描线3或公共线25(在例子5中情况下)相同的材料形成放电感应电极15和55
时,不要求附加的生产步骤,从而减低生产成本。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扫描线和/或信号线具有高电阻部分,其端子接近
于显示区域的外部。切断有源矩阵衬底,从而把高电阻部分完全插在有源矩阵衬
底和对衬底之间,或者只把它部分插在有源矩阵衬底和对衬底之间。因此,可以
阻止转换元件特性的劣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薄膜击穿。结果,在切断衬底之前或
之后的所有生产步骤中,可以提高生产量,并生产出可靠的显示板。
此外,高电阻部分的电阻值大大高于在显示区域中的信号线和扫描线的电阻
值。因此,可以进行测试以检测线路的断开或检测线路之间的漏电,同时在切断
衬底之前,短路线仍然与信号线和扫描线相连,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量。
此外,比起信号输入端,高电阻部分更接近于衬底边缘。这样,高电阻部分
不影响施于信号输入端用于实际驱动显示板的信号,即使在完成显示板之后衬底
上保留着高电阻部分。结果,获得具有高显示质量的图象。
由于通过使用与形成有源矩阵衬底相同的材料(例如,半导体薄膜、金属薄
膜或氧化物薄膜)可以形成高电阻部分,所以不要求附加的生产步骤,从而减低
生产成本。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例子,把放电感应电极设置在信号线和扫描线任
一端或两端附近的显示区域的外部。因此,即使当完成显示板之后在显示板周围
生成静电电荷时,也可使静电电荷感应到放电感应电极,从而可以阻止静电电荷
施加到信号线或扫描线。因此,可以阻止由静电电荷所引起的转换元件特性的劣
化和线路之间的绝缘击穿。
由于在形成信号线或扫描线的步骤中可以形成放电感应电极,不要求附加生
产步骤,从而减低生产成本。
各种其他变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熟悉本技术的人员可以容易地进行各种其
他变更,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因此,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并不局限
于这里所提出的描述,而是更广泛地说明权利要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