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714575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8323.6

申请日:

2004.05.19

公开号:

CN1576992A

公开日:

2005.02.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F 1/1335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三星显示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韩国京畿道变更后权利人:韩国京畿道登记生效日:201212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35; G02F1/133

主分类号:

G02F1/1335; G02F1/133

申请人: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崔容硕; 朴钟大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2003.07.24 KR 10-2003-005102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余刚;彭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受单元,该接受单元可接受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为该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灯。该接受单元包括接受件、结合件、以及覆盖件。该接受件包括底板和从该底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一侧壁。将结合件与接受件结合,而结合件包括第一孔。该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该上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二侧壁。该覆盖件包括具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该接受单元在组装液晶显示组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生产率。此外,该结合件防止接受单元的畸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接受单元,所述接受单元接受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为 所述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灯,包括: 接受件,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一侧壁; 结合件,与所述接受件结合,所述结合件包括第一孔; 以及 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所述上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二侧壁, 所述覆盖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 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包 括: 本体部,设置在所述结合件的角上;以及 第二结合部,从所述本体部的侧面向外突出,所述第二 结合部包括所述第一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 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除去所述角上 的所述第一侧壁以露出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在 所述底板的角上弯曲以形成L形。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 部设置在所述覆盖件的角上,以便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 结合部相符。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结合件的所述本体部上的支撑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在 所述底板的角上弯曲以形成L形。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 所述结合件形成一体。
10: 一种显示组件,包括: 灯,产生光; 第一接受件,接受所述灯,所述第一接受件包括第一底 板及从所述第一底板的边缘向上突出的第一侧壁; 结合件,与所述第一接受件结合,所述结合件包括第一 孔; 显示面板,利用由所述灯产生的光显示图像;以及 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所述上板的边缘向下突出的第二 侧壁,所述覆盖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 结合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 包括: 本体部,设置在所述接受件的角上;以及 第二结合部,从所述本体部的侧面向外突出,所述第二 结合部包括所述第一孔。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 合部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除去所述角 上的所述第一侧壁以露出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结合部。
14: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 在所述底板的角上弯曲以形成L形。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 合部设置在所述覆盖件的角上,以便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 二结合部相符。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 在所述结合部的所述本体部上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 显示面板。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 在所述底板的角上弯曲以形成L形。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 与所述结合件形成一体。
19: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 述接受件结合的多个中间件,所述中间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件 与所述结合件的边缘重叠,以便所述结合件与所述中间件通过 可穿入所述边缘部分的螺钉结合。
2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接受件,接受所述灯的端部以固定所述灯,所述第 一接受件接受所述第二接受件;以及 灯覆盖件,与所述第二接受件结合以覆盖所述灯的端部。
2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 板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相符。
23: 一种显示器,包括: (i)显示组件包括: 灯,可产生光; 第一接受件,接受所述灯、包括第一底板的所述第一接 受件、以及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向上突出的第一侧壁; 结合件,与所述第一接受件结合,所述结合件包括第一 孔; 显示面板,通过利用由所述灯产生的光显示图像; 覆盖件,包括上板及从所述上板的边缘向下突出的第二 侧壁以覆盖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覆盖件包括具有对应所述第一 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以及 (ii)壳体,覆盖所述显示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具有对应 所述第一及第二孔的固定孔的第二结合部。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后部壳体,接受所述显示组件;以及 前部壳体,与所述后部壳体结合以覆盖所述显示组件。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 件设置在所述后部壳体。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壳体 顺次通过可穿过所述第二和第一孔的螺钉与显示面板结合以 触及所述固定孔。

说明书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 显示组件及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生产率及结合力的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大小随着用户的需求有逐渐变大型化的趋势,随之液晶显示组件及安装液晶显示组件的壳体也逐渐大型化。因此,为了满足液晶显示组件大型化的同时提高液晶显示器结合力,需要研究液晶显示组件和壳体的结合构造。

    而且,随着液晶显示器大型化,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容纳背光源组合体的接受容器也逐渐大型化。

    通常,接受容器可通过注射模塑法制造。因此,当接受容器变得大型化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需要大型的注射模塑机,以及其它机器,例如,需要大型的移送装备等。因此,除了生产接受容器的困难之外,生产用于制造大型接受容器的新型注射模塑机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随着大型装备的液晶显示器工序的困难和造价地增加引起产量下降。

    此外,通过注射模塑法制造的接受容器易于畸变。注射模塑法在高温下进行。因此,当制成接受容器时,将接受容器渐渐冷却以收缩。伸缩率与产品大小成正比,因此随着接受容器的大型化伸缩率也随之变大,以致可能造成接受容器的畸变。因此,降低了接受容器的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用于接受显示组件的单元的显示组件,其不易畸变且提高了生产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显示组件的显示器。

    在根据本发明的典型显示组件中,该接受单元可接受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为该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灯。该接受单元包括接受件、结合件、以及覆盖件。该接受件包括底板和从底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一侧壁。将该结合件与接受件结合,而结合件包括第一孔。该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该上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二侧壁。该覆盖件包括具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

    在根据本发明典型的显示组件中,该显示组件包括灯、第一接受件、结合件、显示面板、以及覆盖件。灯产生光。第一接受件接受灯,而第一接受件包括第一底板及从底板的边缘向上突出的第一侧壁。将结合件与第一接受件结合,而结合件包括第一孔。显示面板利用来自灯的光显示图像。该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该上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二侧壁,覆盖件包括具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

    在根据本发明典型的显示器中,该显示器包括显示组件和壳体。该显示组件包括灯、第一接受件、结合件、显示面板、以及覆盖件。灯可产生光。第一接受件接受灯、而该第一接受件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从该底板的边缘向上突出的第一侧壁。将该结合件与第一接受件结合,而该结合件包括第一孔。显示面板利用由灯产生的光显示图像。该覆盖件包括上板及从该上板的边缘向下突出的第二侧壁以覆盖显示面板。该覆盖件包括具有对应第一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该壳体覆盖显示组件,而该壳体包括具有对应第一及第二孔的固定孔的第二结合部。

    根据接受单元,该接受单元在液晶显示组件的组装过程中提高了生产率。此外,结合件可以防止接受单元的畸变。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优点将通过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其优选实施例,从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底盘和第一至第四结合件的结合关系平面图;

    图3是图1的第一结合件的立体图;

    图4是底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底盘与第二模棒的结合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一及第二底模和灯单元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图7示出了第一底模和底盘结合结构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8示出了第一及第二上模和第一及第二底模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第一上模和底盘结合结构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10示出了中间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第一及第二中间盘与第一结合件的结合结构,以及第一支撑件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B示出了第一及第二中间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结构,以及第一支撑件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12A示出了第一支撑件与第一结合件形成一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B示出了第一支撑件与第一结合件形成一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顶盘的立体图;

    图14示出了图13的顶盘的平面图;

    图15是顶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结构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后部壳体的平面图;

    图18是图16的液晶显示组件和后部壳体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19是图16的液晶显示组件和后部壳体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而图2是图1的底盘和第一至第四结合件的结合关系平面图。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组件600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单元100及用于产生光且提供给显示单元100的背光源组合体200。

    显示单元100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110、栅极印刷电路板120以及数据印刷电路板130。

    栅极印刷电路板120以及数据印刷电路板130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10。

    背光源组合体200包括具有多个相互并联排列的灯211的灯单元210。将用于扩散由灯211产生的光的扩散板221设置在灯单元210上,而将用于提高诸如亮度、视角等这类光学特性的光学薄片设置在扩散板221上。将反射板225设置在灯单元210下面以将由灯单元210产生的光反射到扩散板221。

    背光源组合体200还包括第一及第二底模230、240及第一及第二上模250、260。第一及第二底模230、240分别接受上述多个灯211的端部。第一及第二上模250、260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底模结合,以覆盖上述多个灯211的第一和第二端部。

    如图1及图2所示,底盘270在底板271及该底板271弯曲延长的第一至第四侧壁272、273、274、275限定的接受空间上接受背光源组合体200的元件。

    底盘270接受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以便将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设置在底盘270的第一至第四角C1、C2、C3、C4上。

    具体地讲,在第一侧壁272和第二侧壁273邻接的第一角C1上设置第一结合件310,在第二侧壁273和第三侧壁274邻接的第二角C2上设置第二结合件320。而且,在第三侧壁274和第四侧壁275邻接的第三角C3上设置第三结合件330,而且,在第四侧壁275和第一侧壁272邻接的第四角C4上设置第四结合件340。

    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所在的第一至第四角C1-C4中,第一至第四侧壁272、273、274、和275被切断,分别露出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

    第一及第三结合件310、330具有基本相同形态,第二及第四结合件320、340具有基本相同形态,并且第一及第三结合件310、330和第二及第四结合件320、340相互对称。因此,参照图3,只说明第一结合件310,省略其余的第二至第四结合件320、330、和340的说明。

    图3示出了图1的第一结合件的立体图。

    参照图3,第一结合件3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长的第一本体部311和从该第一本体部311再沿第二方向D2弯曲并延长的第二本体部312。第一方向D1与第一侧壁272延长的方向基本相同,第二方向D2与第二侧壁273延长的方向基本相同,因此第一结合件310具有L形态。

    第一及第二本体部311、312由多面体组成。第二本体部312从第一点P1越接近端部厚度越厚,从第二点P2开始保持一定的厚度。

    当第一结合件310被底盘270接受时,第一及第二本体部311、312的底面316、317就相接在底盘270的底板271上。第一本体部311与第一侧壁272接触,而第二本体部312与第二侧壁273接触。

    第一结合件310具有从第二本体部312侧面318向外侧延长的第一结合部313。第一结合部313从第二本体部312的上面315和第二本体部312的底面317隔开相同距离,在第二本体部312的侧面318的中央形成。也就是说,在第一结合件310形成贯通第一结合部313的第一孔及第一固定孔313a、313b。

    参照图1至图3,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不仅比底盘270厚度厚,而且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还由比底盘270强度高的材料组成。因此,即使液晶显示组件600逐渐大型化,但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的形态不易变形,还可以支撑液晶显示组件600。

    在图1至图3中,示出了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具有相同或对称的形态,但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形态,例如,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的结合部的位置可以不同,形成在各结合部的孔的个数可以相互不同。

    图4是底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在图4中,只说明底盘270和第一结合件310的结合结构,省略了在底盘上与其同样结合的第二至第四结合件320、330、和340的结合构造说明。

    参照图4,在底盘270的第一角C1上形成贯通底板271的第一及第二结合孔271a、271b。在第一本体部311上形成从底面316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第一结合孔271a的第一结合槽316a。在第二本体部312上形成从底面317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第二结合孔271b的第二结合槽316b。

    第一角C1接受第一结合件310,则第一螺钉319贯通第一结合孔271a结合在第一结合槽316a,第二螺钉329贯通第二结合孔271b结合在第二结合槽316b。第一结合件310通过第一及第二螺钉391、392固定底盘270的第一角C1上。

    图5是图1的底盘和第二模棒的结合构造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5,第一模棒280沿第一方向延长并具有棒状。第一模棒280具有与底盘270的第一侧壁272并列的第一面281和与底盘270的底板271并列的第二面282。因此,第一面和第二面281、282成直角。因此,当第一模棒280被底盘270接受时,第一面281就与第一侧壁272相接触,第二面282与底板271相接触。

    第一模棒280还包括对底板271按规定角度倾斜的第三面283。在第一面281和第三面283之间还形成第一阶梯部SP1,在第一阶梯部SP1中顺次设置背光源组合体200的光学薄片223及扩散板221。

    第二模棒290具有与第一模棒280相同的棒状。即,第二模棒290具有与底盘270的第三侧壁274并列的第四面291及与底板271并列的第五面292。第四面和第五面291、292成直角。因此,第二模棒290被底盘270接受,第四面291就与第三侧壁274相接触,第五面与底板271相接触。 

    第二模棒290还具有对底板271按规定角度倾斜的第六面293。在第四面291和第六面293之间形成第二阶梯部SP2,在第二阶梯部SP2设置光学薄片223及扩散板221。

    图6是第一及第二底模和灯单元的结合构造立体图,而图7是底盘和第一底模的结合构造局部剖开立体图。

    参照图6,灯单元210包括棒状相互平行产生光的多个灯211及分别结合在灯211端部的第一灯支撑部(未示出)及第二灯支撑部213。

    灯单元210还包括多个第一及第二电路板214、215。在每个第一电路板214上电连接4个灯的第一端部,第一电路板214分别向上述4个灯输出第一驱动电压。而在每个第二电路板215上电连接4个灯的第二端部,每个第二电路板215分别向4个灯输出与第一驱动电压不同的第二驱动电压。

    第一及第二底模230、240分别设置在多个灯21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第一底模230接受多个第一电路板214及多个灯211的第一端部,在第二底模240接受多个第二电路板215及多个灯211的第二端部。

    如图7所示,第一底模230被底盘270接受并与第二侧壁273及底板271相接触。第一底模230的一端与位于底盘270第一角上的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二本体部312相接设置。

    在图6中,示出了在多个灯211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及第二电路板214、215的结构。然而,当多个灯211为外部电极型灯时,在多个灯211两端作为第一及第二电路板214、215的替换物、可以连接第一及第二导电夹子(未示出)。第一及第二导电夹子电连接在输出第一及第二驱动电压的灯驱动电路板(未示出)上,向多个灯211提供第一及第二驱动电压。

    图8是第一及第二上模和第一及第二底模的结合构造立体图,而图9是第一上模和底盘结合构造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参照图8,第一上模250与第一底模230结合以覆盖多个灯211的第一端部,而第二上模260与第二底模240结合以覆盖多个灯211的第二端部。

    第一及第二上模250、260具有相同形态。下面只说明第二上模260,省略与其具有相同形态的第一上模250的说明。

    第二上模260包括与底盘270底板271平行的第三覆盖面261及从第三覆盖面261向底板271延长并对底板27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第四覆盖面262。

    第三覆盖面261由阶梯状组成,设置在第二底模240上。在第三覆盖面261上设置背光源组合体200的光学薄片223及扩散板221。在第四覆盖面262包括接受多个灯211第二端部的多个第二接受槽262a。

    如图9所示,第一上模250结合在被底盘270接受的第一底模230上,第一上模250的一端与位于底盘270第一角上的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二本体部312相接设置。

    图10示出了中间盘的分解立体图,图11A是第一及第二中间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构造及第一支撑件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关系的分解立体图,而图11B是第一及第二中间盘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构造及第一支撑件和第一结合件的结合构造的立体图。

    参照图10,中间盘400包括第一至第四盘片410、420、430、和440。

    第一盘片410沿着底盘270第一侧壁延长的方向延长。第一盘片410包括覆盖第一侧壁272上端和第一模棒280的第一上部面411及从第一上部面411弯曲并与第一侧壁272相接的第五侧面412。第一盘片410的第一端与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一本体部311重叠,第一盘片410的第二端与第四结合件340的第一本体部341重叠。

    第二盘片420沿着底盘270第二方向延长。第二盘片420包括覆盖第二侧壁273上端和第一上模250的第二上部面421及从第二上部面421弯曲且与第二侧壁273相接的第六侧面422。第二盘片420的第一端与第二结合件320的第二本体部322重叠,第二盘片420第二端与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二本体部312重叠。

    第三盘片430沿着底盘270第三侧壁274延长的第一方向延长。第三盘片430包括覆盖第三侧壁274上端和第二模棒290的第三上部面431及从第三上部面弯曲且与第三侧壁274相接的第七侧面432。第三盘片430的第一端部与第三结合件330的第一本体部331重叠,而第三盘片430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结合件320的第一本体部321重叠。

    第四盘片440沿着底盘270第四侧壁275延长的第二方向延长。第四盘片440包括覆盖第四侧壁275上端和第二上模260的第四上部面441及从第四上部面弯曲与第四侧壁275相接的第八侧面442。第四盘片440的第一端部与第四结合件340的第二本体部342重叠,第四盘片440的第二端部与第三结合件330的第二本体部332重叠。

    结合在底盘270的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支撑第一至第四支撑件350、360、370、和380。即,结合在底盘270的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上部分别设置第一至第四支撑件350、360、370、和380。

    第一至第四支撑件350、360、370、和380具有支撑液晶显示面板110的作用。

    第一至第四支撑件350、360、370、和380比第一至第四盘片410、420、430、和-440厚度厚。因此,第一至第四支撑件350、360、370、和380可以支撑设置在第一至第四盘片410、420、430、和440的液晶显示面板110。

    参照图11A,在第一盘片410的一端形成贯通第一上部面411的第三结合孔411a及贯通第五侧面412的第四结合孔412a。在第一本体部311上面314上形成对应上述第三结合孔411a的第三结合槽314a,在上述第一本体部311的侧面319形成对应上述第四结合孔412a的第四结合槽319a。

    在第二盘片420的另一端上形成贯通第二上部面421的第五结合孔421a及贯通第六侧面422的第六结合孔422a。在第二本体部312上形成从上面315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上述第五结合孔421a的第五结合槽315a,在第二本体部312上形成从侧面318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上述第六结合孔422a的第六结合槽318a。

    在第一结合件310上部面上具有第一支撑件350。第一支撑件350包括与第一本体部311并列的第一支撑部351及从上述第一支撑部351弯曲并与第二本体部312并列的第二支撑部352,具有L字形。

    在第一支撑件350上形成贯通第一支撑部351的第七结合孔351a及贯通第二支撑部352的第八结合孔352a。

    在第一本体部311上形成从上面314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第七结合槽351a的第七结合孔314b,在第二本体部312上形成从上面315具有规定深度并对应第八结合孔352a的第八结合槽315b。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第三螺钉393贯通第三结合孔411a之后结合在第三结合槽314a,第四螺钉394贯通第四结合孔412a之后结合在第四结合槽319a。第一盘片410通过第三及第四螺钉393、394结合在第一结合件310上。

    第五螺钉395贯通第五结合孔421a后结合在第五结合槽315a,第六螺钉396贯通第六结合孔422a后结合在上述第六结合槽318a。第二盘片420通过第五及第六螺钉395、396结合在第一结合件310上。

    第七螺钉397贯通第七结合孔351a后结合在第七结合槽314a,第八螺钉398贯通第八结合孔352a后结合第八结合槽315a。第一支撑件350通过第七及第八螺钉397、398结合在第一结合件310上。

    在图10至图11B中,将中间盘400分为4个片。然而,还可以将中间盘400分为2个或3个片。

    中间盘400先分别制造第一至第四盘片410、420、430、和440之后组装它们完成一个大型盘。因此,可以提高利用在逐渐大型化的液晶显示组件600的中间盘400制造工序的方便性。而且,可以使在制造大型中间盘400的阶段中发生的扭曲现象变得最小,因此提高了液晶显示组件600的组装质量。

    图12A示出了第一支撑件与第一结合件形成一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而图12B是第一支撑件与第一结合件形成一体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2A及图12B,第一支撑件390从第一结合件310上面以规定高度突出。这时,第一支撑件390突出的高度比分别结合在第一结合件310两端的第一及第二盘片410、420厚度厚。

    而且,第一支撑件390在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一本体部311和第二本体部312相会的角上弯曲成L字形。

    第一支撑件390与第一结合件310形成一体,因此不需要结合第一支撑件390和第一结合件310的单独螺钉,减少了零件数。而且,可以省略结合第一支撑件390和第一结合件310的工序,可以减少部分组装工序。

    图13是图1的顶盘立体图,而图14是图13的顶盘平面图。

    参照图13及图14,顶盘500包括上部面510及从该上部面510弯曲且延长的第九至十二侧面520、530、540、和550。

    当将顶盘500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10上时,上部面510就覆盖液晶显示面板110的非有效显示区域,第九至第12侧面520、530、540、和550与第一至第四盘片410、420、430、和440的第五至第八侧面412、422、432、442面对。

    在顶盘500的第五至第八角C5、C6、C7、和C8上分别具有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

    第五结合部560在第五角C5上从上部面510与第九侧面520并列延长后向下弯曲,再向外弯曲形成第六结合部570在第六角C6上从上部面510与第十侧面530并列延长后向下弯曲,再向外弯曲形成。第七结合部580在第七角C7上从上部面510与第十一侧面540并列延长后向下弯曲,再向外弯曲形成。第八结合部590在第八角C4上从上部面510与第十二侧面550并列延长后向下弯曲,再向外弯曲形成。

    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分别对应位于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的第一至第四结合部313、323、333、和343。

    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具有相同形态。因此,参照图15只说明第五结合部560,省略其余第六至第八结合部570、580、和590的说明。

    图15是顶盘和第一结合件结合关系的局部立体图。

    参照图3及15,在顶盘500上形成贯通第五结合部560的第二孔561及第二固定孔562。顶盘500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10上,上部面510就覆盖液晶显示面板110,第九侧面520对应第一盘片410的第五侧面412,第十侧面530对应第二盘片420的第六侧面422。

    形成在第五结合部560的第二孔561及第二固定孔562分别对应于形成在第一结合件310的第一结合部313的第一孔313a及第一固定孔313b。然后,第九螺钉399结合在第二及第一固定孔562、313b上,以结合顶盘500和底盘270。由此制成液晶显示组件600。

    在图13至图15中,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具有相同形态。然而,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可以具有不同形态。只是,由于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要分别对应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因此根据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的形态进行变形。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分解立体图,而图17是图16的后部壳体平面图。

    参照图16及图17,液晶显示器900包括液晶显示组件600、覆盖该液晶显示组件600的后部壳体和前部壳体700、和800。

    后部壳体700包括后板710及从该后板710延长的第十三至第十六侧壁720、730、740、750。在后板710及第十三至第十六侧壁720、730、740、和750限定的接受空间接受液晶显示组件600。在后部壳体700的第九至第十二角C9、C10、C11、C12上具有第九至第十二结合部760、770、780、和790。第九至第十二结合部760、770、780、和790不仅分别对应显示组件600的第一至第四结合件310、320、330、和340,还分别对应形成在顶盘500的第五至第八结合部560、570、580、和590。

    前部壳体800包括前板810及从该前板810延长的第十七至第二十侧壁820、830、840、和850。前部壳体800与接受液晶显示组件600的后部壳体700面对结合。因此,前板810面对液晶显示组件600顶盘500的上部面510,第十七至第二十侧面820、830、840、和850分别面对后部壳体700的第十三至第十六侧面720、730、740、和750。

    图18是图16的后部壳体和液晶显示组件的结合关系的分解立体图,而图19是图16的后部壳体和液晶显示组件的结合关系的立体图。在图18及图19中,说明后部壳体的第九结合部和液晶显示组件的结合关系,由此替代后部壳体和第十至第十二结合部和液晶显示组件结合关系的说明。

    参照图18及图19,后部壳体700包括设置在第九角C9的第九结合部760。第九结合部760从后板710突出,以便第九结合部760与第十三侧面730连接。第九结合部760包括第九结合槽761。

    液晶显示组件600包括形成在第五结合部560的第二孔561,以及第一结合件的第一孔313a。

    当后部壳体700接受液晶显示组件600时,第一及第二孔313a、561对应第九结合槽761。第九螺钉763顺次贯通第二及第一孔561、313a后,结合在第九结合槽761上,以将液晶显示组件600结合在后部壳体700上。

    根据这种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结合件上形成第一孔,将结合件结合于接受件的角。此外,结合在接受件的覆盖件上形成对应第一孔的第二孔。

    将第一孔形成在比接受件具有更大强度的结合件上,由此可以防止在组装显示器过程中形成第一孔的结合部弯曲的现象。因此,可以提高显示器组装质量及粘合性(结合力)。

    显示器可以采用可分成多个片的接受件。因此,即使显示器大型化,接受件的制造过程也可变得容易,从而可以提高显示器的生产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受单元,该接受单元可接受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以及为该显示面板提供光的灯。该接受单元包括接受件、结合件、以及覆盖件。该接受件包括底板和从该底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一侧壁。将结合件与接受件结合,而结合件包括第一孔。该覆盖件包括上板和从该上板的边缘突出的第二侧壁。该覆盖件包括具有与第一孔对应的第二孔的第一结合部。该接受单元在组装液晶显示组件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生产率。此外,该结合件防止接受单元的畸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