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监测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128634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3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001365.2

申请日:

20120104

公开号:

CN202456164U

公开日:

2012100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主分类号:

A01M1/02,A01M1/20

申请人:

南通功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发明人:

姚志牛

地址:

226407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化工园黄海五路

优先权:

CN201220001365U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柏尚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监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空心内壳,在外壳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适配的封盖,在封盖的上面安装有把手,在外壳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上设有诱材。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简便、可重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更长、适用范围更广、性价比更高等优点;且其内壳与外壳分离,不但可以通过设置片状诱材作为监测装置使用,还可以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也可将内壳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出对白蚁喷粉、或投放灭白蚁饵剂,从而可以作为诱杀装置使用,一举多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开口的外壳(1),在外壳(1)内设有空心内壳(4),在外壳(1)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适配的封盖(2),在封盖(2)的上面安装有把手(5),在外壳(1)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3),在所述内壳(4)的外壁上设有诱材(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壳(4)的内腔中放置有金属片(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壳(4)的外壁上设有放置诱材(7)的卡槽(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呈圆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锥形底部及侧面设有多个排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4)呈柱体,其横截面呈多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设有与外壳(1)相适配的密封卡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2)的表面设有燕尾槽,所述把手(5)上设有可与所述封盖(2)燕尾槽相适配的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5)上设有可将内壳(4)从外壳(1)内取出的钩子。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虫装置,具体说是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家具、堤坝、古树名木及农作物等,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使人谈“蚁”色变。它们通过取食树根、原木、树桩、木块和植物枯枝落叶等,为巢群提供稳定而充足的食物。 

针对上述白蚁的危害性,人类发明了很多消灭白蚁的方法及装置,例如采用喷洒药物或利用诱杀箱的房屋。药物防治虽然迅速,但常常不能彻底且污染环境;采用诱杀想消灭的方式又比较麻烦。 

世界发达国家的白蚁防治,已由单一的化学防治逐步改变为害虫的综合治理(即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称IPM)。作为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与有关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可接受的经济水平以下,其目的是尽可能利用非化学手段,来防治白蚁的危害。 

而我国目前的白蚁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少量出现的“监测装置”,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检查样本或投放饵料不方便,要么作为诱饵的材质单一,不能做到一种装置可以真正用到各种场所。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白蚁监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空心内壳,在外壳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适配的封盖,在封盖的上面安装有把手,在外壳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上设有诱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本装置埋于泥土内,在诱材的吸引下,土壤中的白蚁被引入装置并取食诱材,一段时间后,当检查发现有白蚁入侵或诱材有明显被取食的情况时,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也可将将内壳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出、对其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或投放灭白蚁饵剂,白蚁取食或接触并沾染药剂后,通过交 哺作用或利用其相互接触、将药剂传递给巢群的所有个体,最后导致整巢白蚁死亡。 

为了便于埋设后使用探测器探测,在所述内壳的内腔中放置有金属片。 

为了便于安装诱材,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上设有放置诱材的卡槽。 

为了方便插入土壤,所述外壳的底部呈圆锥形。 

为了方便便雨水排出,所述外壳的锥形底部及侧面设有多个排水孔。 

所述内壳呈柱体,其横截面呈多边形。 

所述封盖设有与外壳相适配的密封卡口,这样能使封盖与外壳之间密封。 

所述封盖的表面设有燕尾槽,所述把手上设有可与所述封盖燕尾槽相适配的槽,这样使用所述把手才能打开封盖,从而具有防盗功能。 

所述把手上设有可将内壳从外壳内取出的钩子。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操作简便、可重复使用,具有使用寿命更长、适用范围更广、性价比更高等优点;且其内壳与外壳分离,不但可以通过设置片状诱材作为监测装置使用,还可以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也可将内壳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出对白蚁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或投放灭白蚁饵剂,从而可以作为诱杀装置使用,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诱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白蚁监测装置,包括顶部开口并且带圆锥形底部的外壳1,在外壳1内设有空心内壳4,其中内壳4呈柱体,其横截面呈多边形,优选八棱柱形;在外壳1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3,在内壳4的外壁上设有卡槽6,在卡槽6内放置诱材7,诱材7能从卡槽6中随意抽插;外壳1的锥形底部及侧面设有多个排水孔;在外壳1的顶部设有封盖2,封盖2上设有与外壳1相适配的密封卡口,这样能使封 盖2与外壳1之间密封;在封盖2的上面安装有把手5,最好是在封盖2的表面设有燕尾槽,把手5上设有可与封盖2燕尾槽相适配的槽,这样才能起到防盗功能。把手5上设有可将内壳4从外壳1内取出的钩子。在内壳4的内腔中放置有金属片8。 

为便于观察,内壳4可以随意取出。 

外壳1底部为锥形底,方便插入土壤;外壳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 

诱材7为片状诱材7,并设在相对应的卡槽6内。长期使用后,可以根据白蚁吃食情况更换诱材7。诱材7质地为纤维材料,可以是长方形的马尾松、刺槐、桉树等白蚁喜欢的木材,也可以是由木屑压制成的片材、甚至是瓦楞纸及其他废旧纸板。同时,诱材7的厚度、尺寸等应与卡槽6相配套,方便抽插、取放。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整个装置埋入土中,一段时间后,打开封盖2检查装置内是否有白蚁、或诱材7是否有被啃食现象。如发现有白蚁活动现象,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或诱材7被啃食到一定程度时,向其内壳4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也可将将内壳4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出、对其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或投放灭白蚁饵剂,白蚁取食或接触并沾染药剂后,通过交哺作用或利用其相互接触、将药剂传递给巢群的所有个体,最后导致整巢白蚁死亡。 

当然,需要时也可以更换诱材7。 

同时,根据白蚁种类的不同,选用不同材质的诱材7,可以监测家白蚁、土白蚁等不同种类的白蚁,并使用不同的灭白蚁药剂进行灭杀。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房屋建筑、文物古建筑、地下电力电缆周边及水库堤坝、园林、竹木经济林等具有白蚁危害的区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如具体部件的尺寸、内外壳的形状、诱材的数量等,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白蚁监测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白蚁监测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白蚁监测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蚁监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蚁监测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456164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10.03 CN 202456164 U *CN202456164U* (21)申请号 201220001365.2 (22)申请日 2012.01.04 A01M 1/02(2006.01) A01M 1/20(2006.01) (73)专利权人 南通功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地址 226407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化工 园黄海五路 (72)发明人 姚志牛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32204 代理人 柏尚春 (54) 实用新型名称 白蚁监测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

2、了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包括 顶部开口的外壳, 在外壳内设有空心内壳, 在外壳 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适配的封盖, 在封盖的 上面安装有把手, 在外壳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 过的通道, 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上设有诱材。 本实用 新型结构新颖、 操作简便、 可重复使用, 具有使用 寿命更长、 适用范围更广、 性价比更高等优点 ; 且 其内壳与外壳分离, 不但可以通过设置片状诱材 作为监测装置使用, 还可以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 白蚁药粉、 也可将内壳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 出对白蚁喷粉、 或投放灭白蚁饵剂, 从而可以作为 诱杀装置使用, 一举多得。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3、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3 页 1/1 页 2 1. 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顶部开口的外壳 (1) , 在外壳 (1) 内设有空心 内壳 (4) , 在外壳 (1) 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适配的封盖 (2) , 在封盖 (2) 的上面安装有把 手 (5) , 在外壳 (1) 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 (3) , 在所述内壳 (4) 的外壁上设有诱材 (7)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壳 (4) 的内腔中放置有 金属片 (8) 。 3. 。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壳 (4) 的外壁上设有放 置诱材 (7) 的卡槽 (6) 。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 (1) 的底部呈圆锥形。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 (1) 的锥形底部及侧面 设有多个排水孔。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 (4) 呈柱体, 其横截面 呈多边形。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盖 (2) 设有与外壳 (1) 相 适配的密封卡口。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

5、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盖 (2) 的表面设有燕尾 槽, 所述把手 (5) 上设有可与所述封盖 (2) 燕尾槽相适配的槽。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白蚁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 (5) 上设有可将内壳 (4) 从外壳 (1) 内取出的钩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456164 U 2 1/3 页 3 白蚁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虫装置, 具体说是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白蚁主要危害房屋建筑、 家具、 堤坝、 古树名木及农作物等, 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 的损失, 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使人谈 “蚁” 色变。它们通过取食。

6、树根、 原木、 树桩、 木块 和植物枯枝落叶等, 为巢群提供稳定而充足的食物。 0003 针对上述白蚁的危害性, 人类发明了很多消灭白蚁的方法及装置, 例如采用喷洒 药物或利用诱杀箱的房屋。 药物防治虽然迅速, 但常常不能彻底且污染环境 ; 采用诱杀想消 灭的方式又比较麻烦。 0004 世界发达国家的白蚁防治, 已由单一的化学防治逐步改变为害虫的综合治理 (即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 简称 IPM) 。作为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 根据有害生物 的种群动态与有关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把有害 生物种群控制在可接受的经济水平以。

7、下, 其目的是尽可能利用非化学手段, 来防治白蚁的 危害。 0005 而我国目前的白蚁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 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不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少量出现的 “监测装置” , 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么检查样本或投放饵料不方便, 要么作 为诱饵的材质单一, 不能做到一种装置可以真正用到各种场所。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发明目的 :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白蚁监 测装置。 0007 技术方案 :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一种白蚁 监测装置, 包括顶。

8、部开口的外壳, 在外壳内设有空心内壳, 在外壳的顶部设有与顶部开口相 适配的封盖, 在封盖的上面安装有把手, 在外壳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 在所述内 壳的外壁上设有诱材。 000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 使用时, 将本装置埋于泥土内, 在诱材的吸引下, 土壤中 的白蚁被引入装置并取食诱材, 一段时间后, 当检查发现有白蚁入侵或诱材有明显被取食 的情况时, 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 也可将将内壳连带诱材及所侵入白蚁取出、 对其 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 或投放灭白蚁饵剂, 白蚁取食或接触并沾染药剂后, 通过 交 哺作用或利用其相互接触、 将药剂传递给巢群的所有个体, 最后导。

9、致整巢白蚁死亡。 0009 为了便于埋设后使用探测器探测, 在所述内壳的内腔中放置有金属片。 0010 为了便于安装诱材, 在所述内壳的外壁上设有放置诱材的卡槽。 0011 为了方便插入土壤, 所述外壳的底部呈圆锥形。 0012 为了方便便雨水排出, 所述外壳的锥形底部及侧面设有多个排水孔。 说 明 书 CN 202456164 U 3 2/3 页 4 0013 所述内壳呈柱体, 其横截面呈多边形。 0014 所述封盖设有与外壳相适配的密封卡口, 这样能使封盖与外壳之间密封。 0015 所述封盖的表面设有燕尾槽, 所述把手上设有可与所述封盖燕尾槽相适配的槽, 这样使用所述把手才能打开封盖, 从。

10、而具有防盗功能。 0016 所述把手上设有可将内壳从外壳内取出的钩子。 0017 有益效果 :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 操作简便、 可重复使用, 具有使 用寿命更长、 适用范围更广、 性价比更高等优点 ; 且其内壳与外壳分离, 不但可以通过设置 片状诱材作为监测装置使用, 还可以向其内壳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 也可将内壳连带诱材 及所侵入白蚁取出对白蚁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 或投放灭白蚁饵剂, 从而可以 作为诱杀装置使用, 一举多得。 附图说明 0018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 0019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3 为本实用。

11、新型中诱材的结构示意图 ; 0021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中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 0022 图 5 为图 4 的俯视图 ; 0023 图 6 为本实用新型中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7 为图 6 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 如图1至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白蚁监测装置, 包括顶部开口并且带圆锥形 底部的外壳 1, 在外壳 1 内设有空心内壳 4, 其中内壳 4 呈柱体, 其横截面呈多边形, 优选八 棱柱形 ; 在外壳 1 的壁上设有可供白蚁通过的通道 3, 在内壳 4 的外壁上设有卡槽 6, 在卡 槽 6 内放置诱材。

12、 7, 诱材 7 能从卡槽 6 中随意抽插 ; 外壳 1 的锥形底部及侧面设有多个排水 孔 ; 在外壳 1 的顶部设有封盖 2, 封盖 2 上设有与外壳 1 相适配的密封卡口, 这样能使封 盖 2 与外壳 1 之间密封 ; 在封盖 2 的上面安装有把手 5, 最好是在封盖 2 的表面设有燕尾槽, 把 手 5 上设有可与封盖 2 燕尾槽相适配的槽, 这样才能起到防盗功能。把手 5 上设有可将内 壳 4 从外壳 1 内取出的钩子。在内壳 4 的内腔中放置有金属片 8。 0027 为便于观察, 内壳 4 可以随意取出。 0028 外壳 1 底部为锥形底, 方便插入土壤 ; 外壳 1 的横截面形状可以。

13、是圆形。 0029 诱材 7 为片状诱材 7, 并设在相对应的卡槽 6 内。长期使用后, 可以根据白蚁吃食 情况更换诱材7。 诱材7质地为纤维材料, 可以是长方形的马尾松、 刺槐、 桉树等白蚁喜欢的 木材, 也可以是由木屑压制成的片材、 甚至是瓦楞纸及其他废旧纸板。同时, 诱材 7 的厚度、 尺寸等应与卡槽 6 相配套, 方便抽插、 取放。 0030 使用时, 将本实用新型整个装置埋入土中, 一段时间后, 打开封盖 2 检查装置内是 否有白蚁、 或诱材 7 是否有被啃食现象。如发现有白蚁活动现象, 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或诱材 7 被啃食到一定程度时, 向其内壳 4 腔内喷施灭白蚁药粉, 也可将将内。

14、壳 4 连带诱材及所侵 说 明 书 CN 202456164 U 4 3/3 页 5 入白蚁取出、 对其喷粉进行杀灭或重新放入装置内、 或投放灭白蚁饵剂, 白蚁取食或接触并 沾染药剂后, 通过交哺作用或利用其相互接触、 将药剂传递给巢群的所有个体, 最后导致整 巢白蚁死亡。 0031 当然, 需要时也可以更换诱材 7。 0032 同时, 根据白蚁种类的不同, 选用不同材质的诱材 7, 可以监测家白蚁、 土白蚁等不 同种类的白蚁, 并使用不同的灭白蚁药剂进行灭杀。 0033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房屋建筑、 文物古建筑、 地下电力电缆周边及水库堤坝、 园林、 竹木经济林等具有白蚁危害的区域。 00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 如具体部件的尺 寸、 内外壳的形状、 诱材的数量等, 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202456164 U 5 1/3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56164 U 6 2/3 页 7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56164 U 7 3/3 页 8 图 5 图 6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56164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