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药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的微 胶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吡唑醚菌酯,又名唑菌胺酯,化学名称为,甲基(N)-[[[1-(4-氯苯)吡唑-3 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其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 类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 常代谢所需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杀菌谱广,能控制子囊菌纲、 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 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并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 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 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 害。
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 黑星病、叶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乳油制剂对环境污染较大。
戊唑醇广谱型内吸性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可迅速通过植物的叶片和根系 吸收并在体内传导和进行均匀分布,主要通过抑制病原真菌体内甾醇的脱甲 基化,导致生物膜的形成受阻而发挥杀菌活性。多用于禾谷类和果树类作物 的叶面喷雾,可极好地防治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及麦类霉病, 对常见花生褐斑病、褐轮斑病、葡萄灰霉病、白粉病以及香蕉叶斑病和茶树 茶饼病也有较好防治效果,是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农 药杀菌剂。
CN103563944A公开了一种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杀菌组合物,其中公开 了该组合物可以制成剂型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或水分散 粒剂。本发明旨在因此开发一种毒性较低,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好,并且能够防 治多种病害的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的新剂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持效期长、用药量少、施药时间间隔大、省工省时、毒性 较低,并能同时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多种病害的微胶囊悬浮种衣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的微胶囊悬浮剂,其包 括以下组分:吡唑醚菌酯0.5~6%、戊唑醇4.5~24%、溶剂10~35%、乳化剂8~ 25%、抗冻剂0~5%、稳定剂2~10%、消泡剂0~2%、囊皮材料2~15%、警戒色 0~5%、pH值调节剂0~5%,粘度调节剂0~5%、水余量;以上数值均为各组分 在所述微胶囊悬浮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上述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的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照以下组分准备原料:吡唑醚菌酯0.5~6%、戊唑醇4.5~24%、 溶剂10~35%、乳化剂8~25%、抗冻剂0~5%、稳定剂2~10%、消泡剂0~2%、 囊皮材料2~15%、警戒色0~5%、pH值调节剂0~5%,粘度调节剂0~5%、水余 量;以上数值均为各组分在所述微胶囊悬浮剂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步骤2、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入溶剂和稳定剂中一起搅拌溶解,待完全 溶解后,加入乳化剂、消泡剂、囊皮材料,进行高速剪切高速均化,在反应温度 为30℃~80℃的环境下保持2小时~24小时,使囊皮材料固化成囊;
步骤3、在囊皮材料完全固化成囊后,加入适量的pH值调节剂调节pH值及 防冻剂、粘度调节剂、警戒色,搅拌混匀后即制成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的微 胶囊悬浮剂;
以上各步骤均在常压状态下实施完成。
所述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均是本领域公知的物质,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 得。
所述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葵酰胺、甲醇、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 环己烷、环己酮、乙腈、乙酸乙酯、正丁醇、异丙醇、正辛醇、十二醇、十四醇、 二甲基亚砜、混苯、溶剂油100、溶剂油150或溶剂油200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乳化剂选自脂肪醇硫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烷 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磺酸钠、烷 基苯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钙、烷基萘磺酸盐、烷基丁二酸磺酸盐、顺丁烯二酸二 仲辛酯磺酸钠、单烷基苯基聚氧乙烯醚丁二酸磺酸钠、脂肪醇环氧乙烷加成物磺 酸盐、烷基酚甲醛缩合物环氧乙烷加成物磺酸盐、烷酰胺基牛磺酸盐、壬基酚聚 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基醚、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基 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或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抗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或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 种。
所述稳定剂选自磷酸三苯酯、环氧化豆油、环氧氯丙烷、BHT、BHA、柠檬酸、 蓖麻油、水杨酸、山梨醇钠、丁基缩水甘油醚、甲苯基缩水甘油醚、聚乙烯基乙 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己二酸或丁二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类、硅酮类、天然油脂类、聚醚类、C12~C22的高碳 醇或C7~C9醇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pH值调节剂选自冰醋酸、丙酸、盐酸、磷酸、柠檬酸、氢氧化钠、氨 水或三乙醇胺中的一种多种。
所述囊皮材料选自海藻酸盐、果胶、阿拉伯胶、明胶、甲醛、尿素、乙基纤 维素、醋酸纤维素丁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苯乙烯马来酸共 聚物、聚酰胺、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聚氨磺酰、二异氰酸酯或多异氰酸酯、 二元醇或聚二醇类、聚脲、聚酯、聚碳酸酯、尼龙等。
所述警戒色选自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铬酸盐、钼酸盐、等盐类 以及炭黑、偶氮颜料、酞青颜料、杂环颜料、色淀颜料、染料、荧光增白剂、荧 光颜料及水溶性染料等。
所述粘度调节剂选自黄原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醋酸酯、膨润土、硅酸镁铝等。
所述水选自自来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农药微胶囊化后抑制了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热、 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和其它化学物质对农药活性成分的不利影响,降低了 农药的挥发、分解、氧化、降解和流失的速率,从而增强了农药的稳定性,扩大 了使用范围。
2、农药微胶囊化后,由于微胶囊水悬浮剂中胶囊含量一般在1~45%之间, 其余为介质水,与乳油比较,有效成分集中在的囊芯里。由于悬浮剂的作用,附 着力加强,提高了防治效果。
3、由于微胶囊剂具有控制释放能力,从而可以使高毒农药低毒化,降低原 药的急性毒性。加工成微胶囊剂以后,农药的挥发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原有的异 味也被掩蔽,减少了对人畜的刺激性、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的药害,使制剂 对鱼类的毒性也大为减轻。即不论对人畜还是生态环境,都更为安全可靠。
4、微胶囊化后其有效成分通过囊壁材料的渗透率可人为控制,缓释速度可 事先设计。由于囊皮的保护,有效成分降解速度减缓,农药持效期可延长3—10 倍。持效期延长,就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业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下述实 施例中,吡唑醚菌酯来自吡唑醚菌酯质量百分含量为95%的吡唑醚菌酯原药;戊 唑醇来自戊唑醇质量百分含量为97%的戊唑醇原药。
实施例1:6%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微胶囊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4%;戊唑醇2%;溶剂选用甲苯,用量为10%;乳化剂选用蓖麻 油聚氧乙烯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用量分别为3%和3%;囊皮材料选用明胶、 阿拉伯胶和甲醛(浓度37%),用量分别为1%、阿拉伯胶1%和2%;pH值调节剂 调节剂选用醋酸和氢氧化钠,适量,抗冻剂选用乙二醇,用量为4%;粘度调节 剂选用黄原胶,用量0.2%;水选用自来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入到溶剂甲苯中完全溶解,加入乳化 剂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后高速剪切0.5小时,再加入明胶和阿拉伯胶溶液, 滴加醋酸调节PH值,在反应温度为30℃~80℃的环境下保持2小时~24小时, 冷却加入甲醛交联固化,并调节PH值至中性,加入防冻剂乙二醇和粘度调节剂 黄原胶,继续搅拌混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2:2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微囊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10%;戊唑醇10%;溶剂选用二甲苯和环己酮,用量分别为10% 和5%;乳化剂选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基醚,用量分别为 2%和4%;囊皮材料选用甲醛(浓度37%)、尿素,用量分别为8%和5%;pH值调 节剂调节剂选用盐酸和氢氧化钠,适量,抗冻剂选用丙三醇,用量为4%;粘度 调节剂选用硅酸镁铝,用量1%;警戒色选用油溶性大红,用量2%,水选用自来 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入到二甲苯和环己酮中完全溶解,加 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后高速剪切0.5小时,再加入甲醛尿素混合 溶液,滴加盐酸调节PH值到合适值,升温70度保温1.5小时,然后加入氢氧化 钠调节PH值至中性。降温冷却至40度左右,加入防冻剂丙三醇、粘度调节剂硅 酸镁铝和警戒色,继续搅拌混匀即得产品。
实施例3: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微囊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10%;戊唑醇20%;溶剂选用甲苯和乙腈,用量分别15%和10%; 乳化剂选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用量分别为4%和2%; 囊皮材料选用甲苯二异氰酸酯、聚乙二醇400和聚乙烯醇,用量分别为2%、9% 和1%;;粘度调节剂选用黄原胶,用量0.1%;警戒色选用玫瑰精,用量0.1%, 抗冻剂选用乙二醇,用量为4%;水选用自来水,余量。
制备方法为:将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入到二甲苯、乙腈和甲苯二异氰酸酯 中完全溶解,加入乳化剂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水后高速剪切0.5小时,缓慢 滴加聚乙二醇400,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分钟后加入聚乙烯醇,反应30分钟 后,加入防冻剂乙二醇、粘度调节剂黄原胶和警戒色,继续搅拌混匀即得产品。
为更好验证本发明的实施效果,我们针对水稻苗期稻瘟病和纹枯病进行了田 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实施例1为6%吡唑醚菌酯·戊唑醇 微胶囊悬浮剂,实施例2为2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微囊悬浮剂,对比例1为6%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比例2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
本次田间试验共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对比例2和不使用任何药 剂(CK)五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20个处理小区,采用种子包衣或药 液浸种方式,种子出苗后14天和30天调查药效。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 50株,记载每株每个叶片的发病程度。试验结果见表1:
发病程度分级标准如下:
叶瘟:
0级:无病
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
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药效计算公式为:
表1针对水稻苗期稻瘟病田间药效验证试验结果(苗后14天和30天)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水稻种子处理后,苗后14天,实施例1和实 施例2与对比例1、对比例2各药剂处理对水稻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差别不大; 但苗后30天,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6g/100kg种子处理条件下,远远高于同剂 量对比例2对稻瘟病的效果;同样,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12g/100kg种子处理 条件下,远远高于同剂量对比例1对稻瘟病的效果,说明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 工成微胶囊悬浮剂后,延缓了药剂的释放速度,使药效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