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3330011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8.13 CN 103330011 B (21)申请号 201310086414.6 (22)申请日 2013.03.19 A23F 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 311700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 鼓山工业园区鼓山大道 156 号 (72)发明人 苏和生 苏鸿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9 代理人 尉伟敏 CN 201557510 U,2010.08.25, 全文 . CN 201657742 U,2010.12.01, 。
2、全文 . CN 201718390 U,2011.01.26, 全文 . CN 102783529 A,2012.11.21, 全文 . 茹利军等. “新型扁形茶炒制机原理与使用技 术” . 中国茶叶加工 .2005,( 第 2 期 ), 第 35-36 页 . (54) 发明名称 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 备及加工方法, 包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与将扁形 茶炒制机相互连接的自动提升机、 平移振动输送 机, 扁形茶炒制机及自动提升机、 平移振动输送机 均连接中央控制装置并由中央控制装置控制, 第 二组扁形茶炒制机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
3、之间 还设有摊凉回潮机,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均包括 弧形炒锅、 茶叶分散装置及抄手, 抄手的末端为压 板, 抄手上设有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 它有效地 解决了目前高档扁形茶需手工炒制、 生产效率低 下的问题, 本发明的设备通用性高、 产品质量好、 生产效率高, 解决了目前高档扁形茶无法采用机 械设备生产的问题,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胡婉珊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3330011 B CN 103。
4、330011 B 1/2 页 2 1. 一种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包括茶叶炒制设备及连接在茶叶炒制设备之间的 茶叶输送设备, 茶叶炒制设备及茶叶输送设备均连接中央控制装置 (32) , 其特征是 : 第一 自动提升机 (1) 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 (2) 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一组扁形茶炒 制机的茶叶出口 (33) 与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 (3) 相连, 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连接第二自动 提升机 (4) , 第二自动提升机通过第二自动分配机 (5) 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二 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出茶口与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 (6) 相连, 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通过第三 自动提升机 。
5、(7) 连接摊凉回潮机 (8) , 摊凉回潮机通过第四自动提升机 (9) 、 第三自动分配 机 (10) 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的茶叶出口与第三平移振动输 送机 (11) 相连,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 (12) 均包括弧形炒锅 (13) 、 茶叶分散装置 (14) 及炒手 (15) , 炒手的末端为压板 (16) , 炒手上设有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 机上设有供料台 (17) , 供料台上设有振动传送机构 (18) , 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 设有刷辊 (19) , 刷辊与振。
6、动传送机构接触处的转动方向与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传送方向相 同。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所述的刷辊包括转 轴 (20) 及设置在转轴上的一列刷头 (21) , 所述刷头的后端部固定在转轴上, 刷头的前端部 环绕转轴呈螺旋状排列, 相邻两个刷头在刷辊的轴向投影上设有偏转角, 刷辊上首尾两个 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与相邻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相同。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扁形茶炒制机的压 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包括压力传感器、 步进电机 (22) 及螺纹副, 扁形茶炒制机的炒手包括 上臂 。
7、(23) 及下臂 (24) , 上臂为中空结构, 下端设有内螺纹, 下臂的上端设有相应的外螺纹, 上臂与下臂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步进电机设置在炒手上臂的空腔内, 其电机轴与下臂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所述的自动提升机 包括倾斜设置的传送带 (25) , 传送带的低端为进料端, 高端为出料端, 传送带的中部设有限 料装置, 所述限料装置为设置在传送带上方的回送轮 (26) , 回送轮的宽度与传送带的宽度 相适配, 回送轮上设有弹性刷针 (27) ; 所述出料端下方设有接料斗 (28) , 接料斗下方设有称 重机构 (29) 。 6. 根据权。
8、利要求 1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所述的摊凉回潮机 包括回潮箱 (30) 及设置在回潮箱内的多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摊凉传送带横向设置且其两端 部呈交错状, 相邻层的摊凉传送带其茶叶传送方向相反, 每层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 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 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且其暖风风量递增, 最上层摊凉传送带前端上方的回 潮箱上设有进料口, 最下层摊凉传送带末端下方的回潮箱上设有出料口。 7. 根据权利要求 1-6 任一项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自动分配 机包括导轨及设置在导轨。
9、上的送料小车 (31) , 送料小车上设有可翻转料斗, 同一组的扁形 茶炒制机呈直线排列, 所述导轨设置在扁形茶炒制机的同一侧, 平移振动输送机设置在与 导轨相对的另一侧。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第二自动分配机及 第三自动分配机的送料小车上设有恒温装置, 所述的恒温装置设置在可翻转料斗的下方。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30011 B 2 2/2 页 3 9. 根据权利要求 1-6 任一项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 其特征是 : 第一组扁 形茶炒制机、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及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均包括多台扁形茶炒制机, 第一 组扁形茶。
10、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 第二 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 10. 一种采用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的制茶方法, 其特征是包 括以下步骤 : a. 鲜茶叶通过第一自动提升机连续、 均匀地提升至高位, 并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分配 后进入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上设有供料台, 茶叶通过第一自动 分配机分配后落入供料台上设置的振动传送机构上, 振动传送机构通过振动将茶叶分散并 带动茶叶向供料台的茶叶出料端方向移动, 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设有刷辊, 刷 辊转动将茶叶依。
11、次拨入扁形茶炒制机的弧形锅内, 扁形茶炒制机工作时, 茶叶分散装置转 动将茶叶分散至平均 1-2 片 /2 平方厘米, 同时炒手转动其压板压住茶叶进行炒制, 第一组 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30 至 50kPa ; b. 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并通 过第二自动提升机、 第二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第二组扁形茶 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50 至 80kPa,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第一 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c. 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并通 过第三自动。
12、提升机进入摊凉回潮机进行摊凉回潮处理, 所述摊凉回潮机的回潮箱内设有多 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每层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的线 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递 减, 摊凉回潮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 35至 15, 茶叶在摊凉回潮机内的摊凉回潮时间控制 在 1000 秒至 1600 秒 ; d. 从摊凉回潮机输出的茶叶通过第四自动提升机、 第三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三组 扁形茶炒制机,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80 至 100kPa, 第三组扁形茶 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e. 从。
13、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30011 B 3 1/7 页 4 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合高档扁形茶生产的扁形茶智 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制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扁形茶是绿茶中的一个优良品种, 在茶叶产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高档扁 形茶 (龙井茶) 均采用手工炒制, 因此生产效率低下 ; 同时, 所加工的茶叶质量由操作者的炒 制水平决定, 而操作者的炒制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茶叶质量高低不一, 也直接影响了茶叶生 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
14、 扁形茶也开始使用茶叶加工机械加工, 但大多是完成某一工序的单 功能生产机械, 缺少完整成套的扁形茶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 严重制约了扁形茶叶产业的 健康发展。公开日为 2011 年 1 月 19 日、 公开号为 CN 101946831A 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 扁形茶全自动流水生产线 , 包括茶叶炒制设备与连接输送设备, 茶叶炒制设备与连接输送 设备均连接中央控制柜, 茶叶炒制设备包括鲜叶自动定量均衡投料机、 连续式滚筒杀青机、 快速冷却提升输送机、 茶叶回潮机、 茶叶自动理条机、 茶叶自动定量投料分配系统及 3 至 10 台扁形茶联炒机, 扁形茶联炒机通过槽式茶叶振动筛选平移输送机连接茶叶辉。
15、锅提香机及 茶叶平面分筛机。公开日为 2009 年 7 月 15 日、 公开号为 CN 101480207 的专利文件公开 了一种扁形茶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由茶叶的脱水、 分级、 杀青、 理条、 炒制、 微波回潮、 压扁成 形、 辉锅提香及筛选等设备通过茶叶输送装置、 投料装置连接而成, 整个生产线均由中央控 制柜自动控制。但上述两种茶叶生产设备只适合生产普通的中低档茶叶, 在茶叶加工过程 中, 其茶叶炒制设备对茶叶施加的压力是由设备的机械结构决定的不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根据茶叶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而高档茶通常叶片很嫩很小, 在普通的茶叶生产设备上加 工则会大量的被碾碎, 因此无法生产出的高。
16、档的茶叶, 这也是现在高档茶叶均采用手工炒 制的重要原因, 比如扁形茶中的高档西湖龙井茶均采用手工炒制。 另外, 现有技术的茶叶生 产线由于设备结构固定, 不能兼顾各个加工工序的要求, 因此茶叶的杀青、 理条、 辉锅等工 序均采用不同的加工设备, 设备的通用化程度低, 其中的一台设备损坏可能导致整个流水 线停产, 从而造成可能重大的经济损失。 其茶叶流动过程不是完全连续的, 中间有茶叶停留 等待加工的过程, 由于茶叶加工的环境温度不同, 因此, 茶叶生产线上的茶叶在停留等待加 工的时候, 茶叶的温度容易环境温度高低的影响, 这对某些加工时间相对较短的工序来说, 茶叶自身初始温度的差异, 容易造。
17、成该工序茶叶加工质量的差异, 并最终影响茶叶质量, 上 述两种茶叶生产流水线也均存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解决目前高档扁形茶需手工炒制、 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设备通用 性高、 产品质量好、 生产效率高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及制茶方法。 0004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 一种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 产设备, 包括茶叶炒制设备及连接在茶叶炒制设备之间的茶叶输送设备, 茶叶炒制设备及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4 2/7 页 5 茶叶输送设备均连接中央控制装置, 第一自动提升机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与第一组扁形茶 炒制机相连接, 第一组。
18、扁形茶炒制机的茶叶出口与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相连, 第一平移振 动输送机连接第二自动提升机, 第二自动提升机通过第二自动分配机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 机相连接,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出茶口与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相连, 第二平移振动输送 机通过第三自动提升机连接摊凉回潮机, 摊凉回潮机通过第四自动提升机、 第三自动分配 机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的茶叶出口与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 相连,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均包括弧形炒锅、 茶叶分散装置及炒手, 炒手的末端为压板, 炒 手上设有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 本发明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采用三组结构完全 一致的多台扁形茶炒制机来完成茶叶的。
19、杀青、 理条做形、 压扁磨光等工序, 而不同工序对加 工设备不同的压板压力要求是通过炒手上的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来调节的, 因此与现有 技术不同, 本发明的扁形茶炒制机可以在茶叶的杀青、 理条做形、 压扁磨光等工序中使用, 具体是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完成茶叶的杀青作业,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完成茶叶的理条做 形作业,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完成茶叶的压扁磨光作业, 这样可以简化扁形茶智能化流水 线的设备组成, 并且由于设备通用, 在茶叶生产中即便有扁形茶炒制机故障也可以进行互 换或将故障设备直接退出, 而不会对整条流水线造成很大影响, 从而避免了现有茶叶生产 线中一台设备损坏可能导致整个流水线停产的问。
20、题。另外, 本发明的茶叶分散机构可以使 茶叶足够分散, 避免茶叶多层重叠而造成受热不均、 外观受损的问题, 从而提高的茶叶的质 量。茶叶炒制过程中压板压力的控制及将茶叶尽可能的分散这两项技术的配合使用, 使得 本发明适用于加工高档扁形茶, 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高档扁形茶均需手工炒制、 效率低下的 问题, 提高了茶叶生产的效率。 0005 作为优选, 扁形茶炒制机上设有供料台, 供料台上设有振动传送机构, 振动传送机 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设有刷辊, 刷辊与振动传送机构接触处的转动方向与振动传送机构的 茶叶传送方向相同。供料台上的振动传送机构与茶叶出料端上方的刷辊配合, 将进入供料 台的茶叶均匀、 分散。
21、地导入炒锅内, 避免一次性的将茶叶倒入炒锅而使茶叶集中堆积而导 致炒手上的压板对茶叶挤压过度或压碎茶叶, 从而可以确保茶叶质量。这里所述的挤压过 度通常是指茶叶加工的初期, 此时茶叶含水量大, 质地较软, 如果在茶叶重叠状态下压制, 则容易出现茶叶粘连现象 ; 而压碎茶叶通常是指茶叶加工的后期, 此时茶叶含水量小, 质地 松脆, 在茶叶重叠状态下压制, 则茶叶很容易碎裂。 0006 作为优选, 刷辊包括转轴及设置在转轴上的一列刷头, 所述刷头的后端部固定在 转轴上, 刷头的前端部环绕转轴呈螺旋状排列, 相邻两个刷头在刷辊的轴向投影上设有偏 转角, 刷辊上首尾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与相。
22、邻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 的偏转角相同。 与普通的刷辊不同, 本发明刷辊上的刷头前端部环绕转轴呈螺旋状排列, 这 种结构的刷辊转动时, 刷辊上的刷头的端部与振动传送机构依次接触, 按顺序将振动传送 机构上的茶叶拨入槽锅内。 另外, 本发明的刷头采用单圈螺旋结构, 刷辊上首尾两个刷头在 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与相邻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相同, 即转轴转动一 周, 刷辊上的刷头沿振动传送机构的宽度方向顺序拨动茶叶一次, 然后再重复这一拨动过 程, 这样振动传送机构上的茶叶可以依次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位置落下, 可以进一步分散 茶叶, 避免茶叶重叠堆积引起的质量问题。 0007 作为优。
23、选, 扁形茶炒制机的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包括压力传感器、 步进电机及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5 3/7 页 6 螺纹副, 扁形茶炒制机的炒手包括上臂及下臂, 上臂为中空结构, 下端设有内螺纹, 下臂的 上端设有相应的外螺纹, 上臂与下臂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步进电机设置在炒手上臂的空腔 内, 其电机轴与下臂连接。 与现有技术采用固定炒手的茶叶炒制机不同, 本发明扁形茶炒制 机的炒手上设有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 能根据事先设定的数据对压板的压力进行自动调 整, 即压板对茶叶的压力不会时大时小, 而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这样可以显著 提高茶叶的质量。而现有技术的炒茶机的。
24、炒手为固定结构, 当炒锅的温度变化引起炒锅的 弧面变化或炒锅内的茶叶量发生变化时, 压板对茶叶的压力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出现 压力时大时小的情形, 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 本发明的结构在炒手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步进 电机及螺纹副, 炒手分成上臂及下臂两部分, 上臂为中空结构, 下端设有内螺纹, 下臂的上 端设有相应的外螺纹, 上臂与下臂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步进电机设置在炒手上臂的空腔内, 下臂的上端设有腰形槽, 定位销穿过腰形槽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下臂与压板之 间还设有弹簧, 步进电机转动可以带动下臂转动从而使炒手伸长或缩短, 从而调节压板与 炒锅之间压力, 弹簧则起到缓冲作用, 。
25、因此本发明的结构对压板的压力可以人为设定并在 工作时根据变化自动控制, 不会出现压力时大时小而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的情形, 有效地 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8 作为优选, 自动提升机包括倾斜设置的传送带, 传送带的低端为进料端, 高端为出 料端, 传送带的中部设有限料装置, 所述限料装置为设置在传送带上方的回送轮, 回送轮的 宽度与传送带的宽度相适配, 回送轮上设有弹性刷针 ; 所述出料端下方设有接料斗, 接料斗 下方设有称重机构。传送带将茶叶输送到较高位置的出料端, 限料装置的作用是保证茶叶 均衡地输送, 防止传送带上出现茶叶堆积的情形, 传送带传送茶叶时出现的堆积会使茶叶 在同一时。
26、间进入接料斗, 从而可能使接料斗内的茶叶超重 ; 回送轮上的弹性刷针将堆积过 高的茶叶向后回拨, 从而达到防止传送带上出现茶叶堆积的情形。称重机构用于测定接料 斗内的茶叶重量, 当茶叶重量到达设定值时, 传送带停止工作, 待接料斗内的茶叶倒入自动 分配机后再重复输送茶叶。 0009 作为优选, 摊凉回潮机包括回潮箱及设置在回潮箱内的多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摊 凉传送带横向设置且其两端部呈交错状, 相邻层的摊凉传送带其茶叶传送方向相反, 每层 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且其暖风风量递增,。
27、 最上 层摊凉传送带前端上方的回潮箱上设有进料口, 最下层摊凉传送带末端下方的回潮箱上设 有出料口。与现有技术的等速等温摊凉回潮装置不同, 本发明的摊凉回潮机采用摊凉传送 带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 层递减且其暖风风量递增的结构, 即茶叶先以一个较快的速度通过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区 域, 然后逐步降低移动速度同时降低温度, 由于移动速度降低后茶叶的摊凉传送带的厚度 会相应增加, 因此采用增加暖风风量的形式来保证热风在茶叶之间的流动性, 确保茶叶均 匀接触暖风。本发明的摊凉回潮装置结构是申请人根据十几年的茶叶生产总结确定的, 它 具有很好的茶叶。
28、摊凉回潮效果, 可以有效地防止茶叶发黄, 保证茶叶成品的色泽翠绿。 0010 作为优选, 自动分配机包括导轨及设置在导轨上的送料小车, 送料小车上设有可 翻转料斗, 同一组的扁形茶炒制机呈直线排列, 所述导轨设置在扁形茶炒制机的同一侧, 平 移振动输送机设置在与导轨相对的另一侧。送料小车可以在导轨上来回移动, 它在一端部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6 4/7 页 7 接收到接料斗倒出的茶叶后, 可以根据需要将茶叶倒入某一台扁形茶炒制机的供料台, 从 而完成茶叶分配工作。 茶叶的定量分配过程如下 : 茶叶进入自动提升机的进料斗后, 自动提 升机传送带运转将茶叶提升至出料端, 落入。
29、出料端下方的接料斗内, 由于接料斗设置在称 重机构上, 因此, 接料斗内的茶叶重量可以事先设定, 当出接料斗的茶叶达到设定重量时, 称重机构向中央控制装置发出信号, 中央控制装置关闭自动提升机上的主电机使其传送带 停止工作, 同时中央控制装置检测送料小车的工作状态, 如果送料小车处于送料状态, 则需 等待送料小车回到初始的接料位置 ; 如果送料小车处在初始的接料位置, 则中央控制装置 控制接料斗转动, 将出接料斗内的茶叶倒入送料小车的可翻转料斗内, 送料小车就处于待 送料状态, 当某一扁形茶炒制机需要投料时, 中央控制装置控置送料小车移动至相应位置, 将茶叶倒入扁形茶炒制机的供料台, 送料小车。
30、返回初始的接料位置。 0011 作为优选, 第二自动分配机及第三自动分配机的送料小车上设有恒温装置, 所述 的恒温装置设置在可翻转料斗的下方。 因为茶叶在生产线上不是连续流动的, 因此, 送料小 车通常有一定的等待时间, 而对于已经经过前道工序炒制的茶叶来说, 茶叶自身具有一定 的温度, 而茶叶炒制时的环境温度不同, 因此等待投料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尤其是在茶叶等待投料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茶叶的温度会随着等待过程逐渐接近环境温 度, 这样就会造成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 (例如白天与晚上通常存在显著的温差) , 茶叶进入 炒制机炒制时的初始温度有较大差异, 而茶叶初始温度不同容易引起炒。
31、制质量的差异。本 发明在送料小车上设有恒温装置, 通过对送料小车上的茶叶保温, 则可以避免这种差异的 产生, 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扁形茶生产线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造成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茶 叶加工质量的差异较大, 并最终影响茶叶质量的问题。 0012 作为优选,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及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均 包括多台扁形茶炒制机,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 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 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每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可以根据生产规模确定, 第一组扁形茶炒 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的数量通常为。
32、 6 至 12 台, 第二组及第三组的数量依次减少。 0013 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的制茶方法, 通过中央控制装置对扁形茶智能化流水 生产设备上的茶叶炒制设备及茶叶输送设备进行控制, 所述的制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14 a. 鲜茶叶通过第一自动提升机连续、 均匀地提升至高位, 并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 分配后进入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上设有供料台, 茶叶通过第一 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落入供料台上设置的振动传送机构上, 振动传送机构通过振动将茶叶分 散并带动茶叶向供料台的茶叶出料端方向移动, 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设有刷 辊, 刷辊转动将茶叶依次拨入扁形茶炒制机的弧。
33、形锅内, 扁形茶炒制机工作时, 茶叶分散装 置转动将茶叶分散至平均 1-2 片 /2 平方厘米, 同时炒手转动其压板压住茶叶进行炒制, 第 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30 至 50kPa ; 0015 b. 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并通过第二自动提升机、 第二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第二组扁 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50 至 80kPa,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0016 c. 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说 明 书 CN 1。
34、03330011 B 7 5/7 页 8 并通过第三自动提升机进入摊凉回潮机进行摊凉回潮处理, 所述摊凉回潮机的回潮箱内设 有多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每层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 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 递减, 摊凉回潮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 35至 15, 茶叶在摊凉回潮机内的摊凉回潮时间控 制在 1000 秒至 1600 秒 ; 0017 d. 从摊凉回潮机输出的茶叶通过第四自动提升机、 第三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 三组扁形茶炒制机,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80 至 100kPa, 第三组。
35、扁 形茶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0018 e. 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0019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所述的连接并不一定是机械结构上的直接连接, 如果茶叶 可以通过某些设备进行流畅的输送, 则我们也认为这些设备之间存在一种连接关系。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它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高档的扁形茶需手工炒制、 生产效率 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的设备通用性高、 产品质量好、 生产效率高, 解决了目前高档扁形茶无 法采用机械设备生产的问题,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1 图 1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的一种。
36、结构框图 ; 0022 图 2 是本发明茶叶炒制设备与茶叶输送设备的一种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 ; 0023 图 3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自动提升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 0024 图 4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扁形茶炒制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 0025 图 5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扁形茶炒制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 0026 图 6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扁形茶炒制机炒手的一种局部结构示 意图 ; 0027 图 7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扁形茶炒制机刷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 0028 图 8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摊凉回潮机的一种结构。
37、示意图。 0029 图中 : 1. 第一自动提升机, 2. 第一自动分配机, 3. 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 4. 第二 自动提升机, 5.第二自动分配机, 6.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 7.第三自动提升机, 8.摊凉回潮 机, 9.第四自动提升机, 10.第三自动分配机, 11.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 12.扁形茶炒制机, 13. 炒锅, 14. 茶叶分散装置, 15. 炒手, 16. 压板, 17. 供料台, 18. 振动传送机构, 19. 刷辊, 20. 转轴, 21. 刷头, 22. 步进电机, 23. 上臂, 24. 下臂, 25. 传送带, 26. 回送轮, 27. 弹性刷 针, 28.接料。
38、斗, 29.称重机构, 30.回潮箱, 31.送料小车, 32.中央控制装置, 33. 茶叶出口, 34. 腰形槽, 35. 定位销, 36.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通过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 明。 0031 实施例 1 0032 图 1 是本发明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的一种结构框图, 包括茶叶炒制设备及 连接在茶叶炒制设备之间的茶叶输送设备, 茶叶炒制设备及茶叶输送设备均连接中央控制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8 6/7 页 9 装置 32(见图 2) 并由中央控制装置控制, 第一自动提升机 1 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 2 。
39、与第 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的茶叶出口 33 与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 3 相连, 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连接第二自动提升机 4, 第二自动提升机通过第二自动分配机 5 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出茶口与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 6 相 连, 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通过第三自动提升机 7 连接摊凉回潮机 8, 摊凉回潮机通过第四自 动提升机 9、 第三自动分配机 10 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相连接,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的茶 叶出口与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11相连,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12均包括弧形炒锅13、 茶叶分 散装置 14 及炒手 15, 炒手的末端为压板 16, 。
40、炒手上设有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 0033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上设有供料台 17(见图 4 图 5) , 供料台上设有振动传送机构 18, 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设有刷辊 19, 刷辊与振动传送机构接触处的转动方向 与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传送方向相同。所述的刷辊包括转轴 20 及设置在转轴上的一列刷 头 21, 所述刷头的后端部固定在转轴上, 刷头的前端部环绕转轴呈螺旋状排列 (见图 7) , 相 邻两个刷头在刷辊的轴向投影上设有偏转角, 刷辊上首尾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 转角与相邻两个刷头在刷辊轴向投影上的偏转角相同。 0034 扁形茶炒制机的压板压力智能调节机构包括压力传感器、 。
41、步进电机 22 及螺纹副 (见图 6) , 扁形茶炒制机的炒手包括上臂 23 及下臂 24, 上臂为中空结构, 下端设有内螺纹, 下臂的上端设有相应的外螺纹, 上臂与下臂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步进电机设置在炒手上臂 的空腔内, 下臂的上端设有腰形槽 34, 定位销 35 穿过腰形槽与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 接, 下臂与压板之间还设有弹簧 36, 步进电机转动可以带动下臂转动从而使炒手伸长或缩 短, 从而调节压板与炒锅之间压力, 弹簧则起到缓冲作用。 0035 自动提升机包括倾斜设置的传送带 25, 传送带的低端为进料端, 高端为出料端 (见 图 3) , 传送带的中部设有限料装置, 所述限料装置。
42、为设置在传送带上方的回送轮 26, 回送 轮的宽度与传送带的宽度相适配, 回送轮上设有弹性刷针 27 ; 所述出料端下方设有接料斗 28, 接料斗下方设有称重机构 29。 0036 摊凉回潮机 (见图 8) 包括回潮箱 30 及设置在回潮箱内的多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摊 凉传送带横向设置且其两端部呈交错状, 相邻层的摊凉传送带其茶叶传送方向相反, 每层 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且其暖风风量递增, 最上 层摊凉传送带前端上方的回潮箱上设有进料口, 最下层摊凉传送带末端下方的回潮箱上设 。
43、有出料口。 0037 自动分配机包括导轨及设置在导轨上的送料小车 31(见图 2) , 送料小车上设有可 翻转料斗, 同一组的扁形茶炒制机呈直线排列, 所述导轨设置在扁形茶炒制机的同一侧, 平 移振动输送机设置在与导轨相对的另一侧。 第二自动分配机及第三自动分配机的送料小车 上设有恒温装置, 所述的恒温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 送料小车上设有供电及控制电缆, 所述 的恒温装置设置在可翻转料斗的下方。 0038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及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均包括多台扁 形茶炒制机,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 炒制机数量,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
44、扁形茶炒制机数量大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的扁形茶 炒制机数量。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为 7 台扁形茶炒制机,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9 7/7 页 10 机为 5 台扁形茶炒制机,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为 4 台扁形茶炒制机。 0039 实施例 1 的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的制茶方法, 通过中央控制装置对扁形茶 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上的茶叶炒制设备及茶叶输送设备进行控制, 所述的制茶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 0040 a. 鲜茶叶通过第一自动提升机连续、 均匀地提升至高位, 并通过第一自动分配机 分配后进入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所述的扁形茶炒制机。
45、上设有供料台, 茶叶通过第一 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落入供料台上设置的振动传送机构上, 振动传送机构通过振动将茶叶分 散并带动茶叶向供料台的茶叶出料端方向移动, 振动传送机构的茶叶出料端上方设有刷 辊, 刷辊转动将茶叶依次拨入扁形茶炒制机的弧形锅内, 扁形茶炒制机工作时, 茶叶分散装 置转动将茶叶分散至 1-2 片 /2 平方厘米, 同时炒手转动其压板压住茶叶进行炒制, 第一组 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30 至 50kPa ; 0041 b. 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一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并通过第二自动提升机、 第二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炒制, 第二。
46、组扁 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50 至 80kPa, 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 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0042 c. 从第二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二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并通过第三自动提升机进入摊凉回潮机进行摊凉回潮处理, 所述摊凉回潮机的回潮箱内设 有多层茶叶摊凉传送带, 每层摊凉传送带均设有独立的驱动机构及暖风装置, 摊凉传送带 的线速度从上层至下层递减, 每层摊凉传送带所对应的暖风装置的暖风温度从上层至下层 递减, 摊凉回潮机的工作温度控制在 35至 15, 茶叶在摊凉回潮机内的摊凉回潮时间控 制在 1000 秒至 1600 秒 ; 0043 d。
47、. 从摊凉回潮机输出的茶叶通过第四自动提升机、 第三自动分配机分配后进入第 三组扁形茶炒制机, 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炒手上压板的压力控制在 80 至 100kPa, 第三组扁 形茶炒制机的其他工作过程与第一组扁形茶炒制机相同 ; 0044 e. 从第三组扁形茶炒制机加工完成的茶叶通过第三平移振动输送机合并输出。 0045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的扁形茶加工设备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茶 叶加工设备, 因此本发明没有对扁形茶智能化流水生产设备上的所有茶叶加工设备做出详 细的描述, 这些未被详细描述的设备或工序均为现有技术或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付出创造 性劳动即可实现的, 这种组合结构可以构成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 说 明 书 CN 103330011 B 10 1/5 页 11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30011 B 11 2/5 页 1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30011 B 12 3/5 页 1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30011 B 13 4/5 页 1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30011 B 14 5/5 页 15 图 6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330011 B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