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310712768.7 (22)申请日 2013.12.2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363630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19 (73)专利权人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12 北京市朝阳区北苑家园绣菊 园7号 (72)发明人 高彦波 马亚云 杨丽晶 王婉清 翟鹏辉 樊蓓莉 谭德远 郭宏凯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代理人 张文祎 (51)Int.Cl. A01B 79/00(2。
2、006.01) 审查员 田永华 (54)发明名称 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所述的盐 碱地治理结构包括垂直层状结构和水平排盐结 构, 所述垂直层状结构包括下层的第一沸石碎石 混合层、 中层的土工布层以及上层的原土改良 层, 所述水平排盐结构包括设置在未改良土壤与 原土改良层之间的排盐隔盐层。 本发明的盐碱地 治理结构是一种水平、 垂直方向充分隔盐排盐结 构, 该结构集排盐、 隔盐、 防止二次盐碱化、 利于 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并且施工简易。 同 时, 本发明一方面改善了原土酸碱度和盐碱地的 结构; 另一方面还具有降低周边未改良土壤区盐 碱含量的功。
3、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103636308 B 2017.02.01 CN 103636308 B 1.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垂直层状结构和水平排盐结构, 所述垂直层 状结构包括下层的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 中层的土工布层(3)以及上层的原土改良层 (4),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的底部设有排盐暗管(1), 所述水平排盐结构包括设置在 未改良土壤(6)与原土改良层(4)之间的排盐隔盐层(5), 所述排盐隔盐层(5)包括位于所述 垂直层状结构外围的石笼网(7)及填充在石笼网(7)内的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 所述第 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与。
4、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相连并至少在局部形成L排盐、 隔盐结构, 且在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或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中, 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 1:13; 所述原土改良层(4)为体积比0.52:13:1020的糠醛渣、 草炭土和原土壤, 所述石笼网(7)为高度1540cm、 宽度1540cm、 长度3070cm的笼状结构, 并且在水平方 向上铺设单层石笼网(7), 在垂直方向上铺设至少2层石笼网(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治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 的高度为203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治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盐暗管。
5、(1)距离地面的 高度为12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盐碱地治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盐暗管(1)的直径为60 1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盐碱地治理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盐隔盐层(5)与所述原 土改良层(4)之间还铺设有土工布。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3636308 B 2 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的治理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 而且盐分浓度较高, 此种土壤环境, 会对植物生长 直接形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 我国现有盐碱土壤面积大, 盐碱含量高。
6、, 多数位于滨海地 区或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0003 目前, 排盐、 隔盐是盐碱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是, 现有的盐碱地治理方案中, 往 往都采用的是单纯的平面排盐方法; 这种单纯的平面排盐方法很容易导致周边盐碱向已改 良后的土壤迁移, 并由此导致二次盐碱化。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盐碱向土壤上层迁移并防止周边未改 良土壤中盐碱向改良后土壤迁移的盐碱地治理结构。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所述的盐碱地治理结构包 括垂直层状结构和水平排盐结构, 所述垂直层状结构包括下层的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 中 。
7、层的土工布层以及上层的原土改良层,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的底部设有排盐暗管, 所 述水平排盐结构包括设置在未改良土壤与原土改良层之间的排盐隔盐层, 所述排盐隔盐层 包括位于所述垂直层状结构外围的石笼网及填充在石笼网内的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 所述 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与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相连并至少在局部形成L排盐、 隔盐结构。 0006 优选地, 所述石笼网为高度1540cm、 宽度1540cm、 长度3070cm的笼状结构, 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铺设单层石笼网, 在垂直方向上铺设至少23层石笼网。 0007 优选地, 在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或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中, 沸石:碎石的体积 比为0.51。
8、:13。 0008 优选地, 所述原土改良层为体积比0.52:13:1020的糠醛渣、 草炭土和原土 壤。 0009 优选地,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的高度为2035cm。 0010 优选地, 所述排盐暗管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2m。 0011 优选地, 所述排盐暗管的直径为60110mm。 0012 进一步, 优选地, 所述排盐隔盐层与所述原土改良层之间还铺设有土工布。 0013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优点是: 0014 本发明的盐碱地治理结构是一种水平方向结合垂直方向的综合隔盐排盐结构, 该 结构集排盐、 隔盐、 防止二次盐碱化、 利于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并且施工简易。 同 时,。
9、 本发明一方面通过碎石沸石混合层排盐、 吸盐, 并通过糠醛渣、 草炭土改善原土酸碱度, 利用综合土壤改善盐碱地的结构; 另一方面还具有降低周边未改良土壤区盐碱含量的功 能。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3636308 B 3 附图说明 0015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发 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0016 图1为盐碱地治理结构示意图; 0017 其中: 0018 1排盐暗管; 2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 3土工布层; 4原土改良层; 5排盐隔 盐层; 6未改良土壤; 7石笼网; 8。
10、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 A改良区域; B未改良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0 本发明的一种盐碱地治理结构, 参见图1, 其结构包括垂直层状结构和水平排盐结 构, 所述垂直层状结构包括下层的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 中层的土工布层3以及上层的原 土改良层4, 其中,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的高度为2035cm, 原土改良层4为体积比0.5 2:13:1020的糠醛渣、 草炭土和原土壤; 所述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的底部设有排盐 暗管1, 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2m, 直径为60110mm; 所述水平排盐结构包括设置在未改良 土壤6。
11、与原土改良层4之间的排盐隔盐层5, 所述排盐隔盐层5包括位于所述垂直层状结构外 围的石笼网7及填充在石笼网7内的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 所述石笼网7为高度1540cm、 宽度1540cm、 长度3070cm的笼状结构, 并且在水平方向上铺设单层石笼网7, 在垂直方 向上铺设至少23层石笼网7; 所述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与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相连并 至少在局部形成L排盐、 隔盐结构,并且其中沸石:碎石的体积比为0.51:13。 0021 进一步,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0022 a、 在滨海原生盐碱土的地下构建暗管排盐系统, 在本实施例中, 在改良区域A中, 排盐暗管1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
12、1m, 暗管1的直径为60mm, 并且与市政管道相通; 0023 b、 在所述排盐暗管1的上方铺设30cm高的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 所述第一沸石碎 石混合层2中, 沸石: 碎石的体积比为1:2, 通过设置的第一沸石碎石层2和暗管排盐系统的 排盐暗管1, 防止盐碱向土壤层迁移, 并且将土壤中盐碱经淋洗后排走; 铺设完成后, 在第一 沸石碎石混合层2的表层再铺土工布层3; 0024 c、 将糠醛渣、 草炭土与原土按照体积比0.5:1:10混合均匀, 这种混合土可以调节 土壤酸碱度, 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有机质; 之后回填并踩实, 形成原土改良层4; 0025 d、 在排盐隔盐层5设置3层高度30。
13、0mm, 宽度300mm, 长度500mm石笼网7, 所述石笼网 7内填充沸石碎石混填料, 沸石: 碎石的体积比为1:2, 改良区域A通过石笼网7和石笼网7内 的第二沸石碎石混合层8与未改良区域B进一步进行隔离, 并且吸附未改良区域B里的未改 良土壤6侧向盐碱, 通过石笼网7经排盐管1排入市政管道内; 该设置可以通过土壤表层降水 进行淋洗, 既吸附下层盐碱, 防止盐碱向土壤迁移, 又可以通过降雨将本层所吸附盐碱通过 下方第一沸石碎石混合层2中的空隙结构排走。 同时, 该结构可通过降雨淋洗, 来降低未改 良土壤6上层土壤的盐碱。 0026 e、 在治理后的土壤上栽植绿化植物(图中未示出), 以进。
14、一步改善盐碱地土壤结 构; 最后, 本发明还能通过糠醛渣、 草炭土与土壤相混合的原土改良层4, 调节土壤酸碱度,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3636308 B 4 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有机质, 最终改良土壤。 0027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依然 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 明技术方案的精神, 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3636308 B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103636308 B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