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干扰抑制装置、通过由起动信号产生的电机起动信号,来降低一线或多线电机起动(驱动)干扰脉冲的方法,和一种适于实现该方法的较佳的降低干扰脉冲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分配给用于起动一线或多线电机的起动装置的干扰抑制装置,该起动装置将从控制单元发出的由起动信号决定的电机起动信号送给电机。 在先有技术中,例如从SGS资料书《运行控制应用手册》(“Motion Control Applicatcon Manual”),1987年1月卷第641-647页(三相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L6231“Three-Phase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r L6231”)中可知,为了起动(控制)多线电机,向其各根线以周期方式提供电流。
在此使用的起动信号通常具有将一种电流依据电机转子的夹角位置(此后简称为电机的位置p)加在每一根线上的性质,电流根据位置p改变方向。在相应电流将要被加上的期间,出现了各自线上无电流的时间段。如果将电流的第一方向指定为“+1”状态,第二状态为“-1”,无电流状态为“0”,则在起动信号的第一示例的情况下,第一根线内电流状态以+1、0、-1、0、+1……的周期性方式出现。
但是,特别是在状态+1、0和-1、0之间地转变时,会出现很强的干扰脉冲,这种干扰脉冲必须通过适当的干扰抑制装置加以限制。
在上文引用的SGS资料手册中,一方面提出采用适当的电阻器和电容器的组合,即所谓RC元件,作为前述的干扰抑制装置,这些组合设置于用以外部地起动电机的大功率(末)级之后,即在可能制成为一集成电路的实际起动电路的外面;另一方面,SGS资料书还描述了带有适当反馈电容器的集成电路块作为干扰抑制装置的方案,这些集成电路块则设置在末级输入之前。
这些电路可以作为起动电路的一部分,但是,一但将其作为一集成电路的一部分,它们将占据相当的位置,从而会降低集成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对于干扰抑制装置的要求,起动前述类型的电机,而不降低对干扰脉冲的抑制。
这一任务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的装置来完成。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干扰抑制装置,降低通过由起动信号(E1a,E2a;E2a,E2b;E3a,E3b)产生的电机起动信号(A1,A2,A3)来起动一线或多线电机时出现的干扰脉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至少独立的干扰抑制装置分别连接到依据电机的位置和/或电机起动信号(A1,A2,A3)的或起动信号(E1a,…,E3b)的状态而预定的连接点上。根据本发明也提供了降低干扰脉冲的装置,它包括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它们被分配给用以起动一线或多线电机(10)的起动装置(11),该起动装置向电机(10)馈送起动信号(A1,A2,A3);这些信号由控制单元(12)发出的起动信号(E1a,…E3b)来确定;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12)以这样的方式起动至少一个换向器装置((19、29;29′,29″),即依据电机(10)的位置(p)和/或分别依据电机起动信号(A1,A2,A3)的或起动信号(E1a,…E3b)的状态,将至少独立的所述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或分别为21,22,32,43,52,62)与预定连接点(20a,20b,20c)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并不向被起动电机的每一根线都提供干扰抑制装置,相反,这类装置的数目被减少了。如果需要的话,干扰抑制装置以一种能降低出现的干扰脉冲尖锋的方式与电机起动装置相连接。
通过减少干扰抑制装置的数目,使得将它们在外部设置(即置于可能被做成集成电路的实用起动电路之外)变得合理和可接受了。据此,在使用同样型号的起动电路时,干扰抑制装置可以容易地与不同类型的被起动电机相适配。因此,分别的起动也能够得到优化,节省诸如开发和存储等方面的开支。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点还在于,提供了降低起动电机的干扰脉冲的方法,将电机的每一根线分配给电机起动信号(A1,A2,A3)之一,所述电机起动信号(A1、A2、A3)分别由有关的起动信号(E1a,E1b;E2a,E2b;E3a,E3b)产生,每线上的信号周期性地呈现下列状态:
-相应于预定转矩(扭矩)将一个第一方向电流加到所分配的线上;
-所分配的该线上电流为零;
-相应于预定扭矩,将一个第二方向电流加到所分配的该线上。
在从前述的一个状态转换到前述的另一个状态期间,和/或相应的起动信号(分别为E1a,E1b;E2a,E2b;E3a,E3b)的转换期间,干扰抑制装置被连接到预定的连接点上。对于干扰抑制装置而言,所述预定连接点的一个第一点对应于参考电压,所述预定连接点的其它点则对应于用于电机起动的末端放大级的输入和/或输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对于干扰抑制装置而言,所述预定连接点的第一点分别对应于使用的末端放大级的第一预定输入或输出端,而所述预定连接点的其它点则分别对应于使用的末端放大级的其它预定输入或输出端。在无电流状态期间,干扰抑制装置与预定连接点相连接。以这样的方式起动干扰抑制装置,使它们作用于施加到预定连接点的信号,以最佳方式降低脉冲。干扰抑制装置起动的发生,取决于使用电机的类型和/或使用电机的数量,该数量可从外部和/或由适配的过程来确定。
本发明进一步的优点也在于,提供了降低干扰脉冲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起动装置(11),总包括有一个末端放大级(15,25,35)对应一根线,分别根据有关的起动信号(E1a,E1b;E2a,E2b;或E3a,E3b),将前述电机起动信号(A1,A2,A3)之一馈给有关的该线,该线的信号周期性地呈下列状态:
-相应于一预定转矩(扭矩),将一个第一方向电流施加于所分配的线上;
-所分配的该线上电流为零;
-相应于该预定扭矩,将一第二方向电流加于所分配的该线上。
控制单元(12)以这样的方式起动所述换向器装置(19,29,29′,29″),即在从所述状态中的第一状态至另一状态的转换和/或各自起动信号(E1a,E1b;E2a,E2b;E3a,E3b)相应的转换时,将所述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或者分别为21,22;32,42,52)与所述预定连接点(20a,20b,20c)相连接。所述预定连接点(20b,20c)中的一个第一点对应于参考电位,其它点(20a)则对应于用于电机起动的末端放大级输入和/或输出端。对于所述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或分别为,21,22;32,42,52,62)而言,所述预定连接点的第一点(20a)分别对应于所用的末端放大级(15,25,35)的第一预定输入或输出端,而所述预定连接点的其它点(20d)则分别对应于所所用末端放大级的其它预定输入或输出端。在无电流状态期间,所述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或分别为,21,22;32,42,52,62)被连接到预定连接点。控制单元(12)将控制信号(L)发送给所述干扰抑制装置(16,26,36;17,18,27,28,37,38;或分别地,21,22;32,42,52,62),从而使之如此被起动,使它们作用于提供到预定连接点(20a,20b,20c)的信号,以最佳方式降低干扰脉冲。可起动的干扰抑制装置(62)还包括一放大级(62c)和一反向放大级(62d),在它们的输入端连接了平滑装置(62a,62b),从而使放大级(62c,62d)的输出信号呈现一个使干扰脉冲被最佳地降低的波形。所述平滑装置(62a,62b)设计为电阻器(62a)和电容器(62b)网络的组合和/或数模转换器。所述干扰抑制装置(62)的出现,取决于所用电机的类型和/或可从外部和/或由适配的过程确定的电机的数目。
作为可能实现的干扰抑制装置,是以这样的方式做到的,它们通过起动信号改变其特征曲线。这一点在将具有一预定波形(图形)的输入信号馈给具有低阻抗输出端的放大级的情况下能够较佳地体现出来。相应输出信号的波形确定了那些只要各自的耦合链路存在,就被施加到电机起动装置上的信号的波形。
因此,实现了对降低干扰脉冲的改进,并且干扰抑制装置的换向器的使用也降低了成本。
随后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解释本发明:
图1a和1b表示已知的用干扰抑制装置起动三线电机的装置;
图2a和2b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降低干扰脉冲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带有起动三线电机的装置;
图3表示确定电机位置p的传感器之信号;
图4a-4c表示起动电机的各信号;
图5表示施加于一根电机线上的电压波形;
图6a和6b表示干扰抑制换向开关装置的信号;
图7a、7b表示末端放大级和适当起动信号的一种普通的实现方式;
图8、9和10表示根据图2b对于图7所示末端放大级的较佳变化方案实施例;
图11表示用于根据图10实施例的变化方案的起动信号。
在更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当指出,在附图中分立示出的功能块只不过是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际上,单独的或几个这样的功能块是被组合成若干个单元的。它们可以通过集成或复合技术实现,也可作为受控微计算机的一个程序,或者分别地作为一个适用于其控制的程序的一部分。
再者,还应指出,包含在各级中的元件也可以以分立形式提供。
图1a表示第一个已知起动三线电机的装置。
用起动装置11起动三线电机10。该起动装置11包括一电子控制装置12,它接收来自传感器13的信号,这些信号是对电机10的转速和/或位置p的一种测量。进一步地,该电子控制装置12还接收用以确定所需转速nS的起动信号,并且分别将起动信号E1a,E1b,E2a,E2b,E3a,E3b发送给前置放大级14a,14b,24a,24b,34a,34b的输入端。
第一前置放大级14a的输出与第一末端放大级15的正输入端15+相连接;第二前置放大级14b的输出端与第一末端放大级15的反向输入端15-相连接。
同样地,前置放大级24a,24b和34a,34b的输入端分别与第二末端放大级25或第三末端放大级35的输入端相连接。
第一末端放大级15的输出与电机10的第一线相连接。另外,这一输出还接到第一连接点17a,由第一电阻器16a和第一电容器16b组成的干扰抑制装置16与该连接点17a相连接。电容器16b的自由端则接到与地相连的接地点17b。
末端放大级25,35的输出分别接到电机的第二或第三线、以及第二或第三接地点27a,37a上。由第二电阻器26a和第二电容器26b组成的第二干扰抑制装置,或由第三电阻器36a和第三电容器36b组成的第三干扰抑制装置,以类似于在第一末级放大输出端的连接方式,分别与这些端相连。
根据图1a所示的装置的工作原理可以结合图3和4来说明。图3表示取决于电机位置p的传感器13信号的输出。在此且假设在电机10的原来位置(p=0)提供一个特殊标志,该标志产生一相应的输出信号。然后这样每隔15度对传感器13输出的一个输出脉冲加标。
接收来自传感器13的信号的电子控制装置12通过信号E1a,…E3b按照表1来控制前置放大级14a,14b,24a,24b,34a,34b。
分别根据图4a和4b或4c,这可以分别引出末端放大级15,25,和35的输出信号A1,A2,A3-其电流值取决于所需转矩(扭矩)。这种电机的起动是已知的,所以在此不须赘述。
表1
(其中1表示前置放大级的起动信号)
时钟周期
起动信号 t1 t2 t3 t4 t5 t6
E1a 1 1 0 0 0 0
E1b 0 0 0 1 1 0
E2a 0 0 1 1 0 0
E2b 1 0 0 0 0 1
E3a 0 0 0 0 1 1
E3b 0 1 1 0 0 0
图5表示施加于用前述起动类型的取决于位置p的电机中第一线上的电压。很显然,干扰脉冲尖峰a或b分别出现在第一末端放大级15输出信号A1的状态由+1变到0和由-1变到0的转变之时,这些尖峰被第一干扰抑制装置16大大降低。在没有抑制时,干扰尖峰a、b将明显增大。
图1b表示第二种已知的用于起动电机10的起动装置。其功能与图1中示例相同的装置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它们在后面的描述中作为理解本发明的基础,本发明将结合后续的附图加以说明。
与图1a所示电路相比,图1b所示起动电路的主要区别在于干扰抑制装置被连接到末端放大级15、25,35的输入端。
进而,干扰抑制装置17被设置在末端放大级15的正输入端15+,它包括一电阻器17a和一电容器17b。电阻器17a以其一个输入端与第一前置放大级14a的输出相连接,该电阻17a一方面以其另一端与电容器17b的第一连接端(端头)相连,另一方面与第一末端放大级15的正级输入15+相连接。电容器17b的第二端被接地。类似地,由电阻器18a和电容器18b组成的干扰抑制装置18与末端放大级15的反向输入端15一相连接。
这也类似地适用于干扰抑制装置27,28,37,38,它们分别提供在末端放大级25和35的正向输入端25+,35+和反向输入端25-,35-。
根据图1b装置的起动脉冲与图1a的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示于图2a和图2b。在此,具有与前述图1a和1b的起动装置中相同功能的装置以相同的参考号表示,这将作为在后文中理解本发明的基础。
根据图2a的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换向器装置19,它经一控制输入接收从电子控制装置12发出的控制信号。换向器19的各输入端与末端放大级15,25,35的输出端相连接,而换向器19的输出端接到连接点20a,在本实施例中该点构成为一连接端头。在本例中由电阻器21和电容器21b串联构成的干扰抑制装置21在外部、即在实际起动电路之外,与该端头相连接。电容器1b的自由端则与接地的接地端20b相连接。
结合图6a,图2a所示实施例的作用可以得到说明。在此,规定了换向器19的换向状态,该换向状态分别取决于施加在末端放大级15、25或35的电机起动信号A1,A2,A3。
最基本的事实是总有特定的输出与干扰抑制装置相连接,其起动信号呈现从-1至0或从+1至0的转换。
从电子控制装置12提供到换向器装置19上的起动脉冲可从表2中看出。
表2
(其中1表示与连接点20a的连接)
时钟周期
起动信号 t1 t2 t3 t4 t5 t6
A1 0 1 0 0 1 0
A2 1 0 0 1 0 0
A3 0 0 1 0 0 1
不仅从图6a中,而且也可以从表2中看出,在时钟周期t1期间,起动信号A2,以及末端放大级25的输出被连接到干扰抑制装置21上,在时间t2期间则为起动信号A1等等与之相连接。因此,必须看到,仅当经干扰抑制装置平滑的起动信号A1、A2已经到达其所需状态时,换向才会发生。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示于图2b。
该实施例包括通过控制输入端接收电子控制装置12的起动脉冲的换向器29,其输入端与末端放大级15,25,35的正向输入端15+,25+,35+和反向输入端15-,25-,35-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连接点20a相连接,与该点相连的是干扰抑制装置22,在本例中它由电容22a组成。电容器22a的自由端与接地的接地点22C相连接。
表3和图6b示出了根据图2b的实施例的工作情况。
表3
(其中1表示与连接点20a的连接)
末级放大器 时钟周期
输入 t1 t2 t3 t4 t5 t6
15+ 0 1 0 0 0 0
15- 0 0 0 0 1 0
25+ 0 0 0 1 0 0
25- 1 0 0 0 0 0
35+ 0 0 0 0 0 1
35- 0 0 1 0 0 0
基本的事实是,总有特定的输入与干扰抑制装置22相连接,其输入信号引起相应的电机起动信号分别从-1至0或从+1至0转变。
在时钟间期t1期间,末端放大级25的反向输入端与连接点20a以及电容22a相连接。在时钟周期t2期间,末端放大级15的正向输入端与电容器22a等等相连接。
在此,必须注意到,仅当被平滑的信号到达其所需最终值时,换向才会发生。
应当注意到,作为图2a所示实施例的改变方案,所采用的干扰抑制装置21可以做成为(集成的)起动电路的一部分。
而且,可以看出,作为图2b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改变方案,装置22可以在外部,即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接线盒进行换向。
图7为通用第一末端放大级的象征性表示。它包含由一个npn型晶体管15a和一个pnp型晶体管15b组成的晶体管输出级。
npn晶体管15a的集电极与正向电压U+相连接,该电压例如形成系统的正向工作电压。npn晶体管15a的基极直接或间接地与正向输入15+相连接,而其发射极则与末端放大级15的输出端相连接,电机的起动信号A1施加于该输出端。还与该端相连接的是pnp晶体管15b的发射极,该管的基极直接或间接地与反向输入端15-相连接。晶体管15b的集电极被馈以电压U0,其值相对于电压U+为负的,例如系统的接地点电压。
图7b所示末端放大级15的起动信号波形示于图7a。
为了在时钟周期t1-t6期间电机起动信号A1呈现如图4a所示的图形(波形),所以在时钟周期t1和t2之间,电压U+加到正向输入端15+,而在时钟周期t3-t6期间,则为U0。
在时钟周期t1-t3期间,电压U+被加到反向输入端15-上,在t4和t5期间,则为U0,在时钟周期t6期间为电压U+。
这意味着当电机起动信号A1呈现“+1”状态时,一个正向电压被加到两种输入端15+和15-,在本例中,该电压等于U+。通过它,npn晶体管15a变为导通而pnp晶体管被截止。
对于信号A1的“-1”状态而言,相对于U+为负的电压不仅加到正向输入端15+,而且也加到反向输入端15-,在本例中该电压等于U0。通过它晶体管15a被截止时晶体管15b变为导通。
对于信号的“0”状态而言,则两晶体管15a和15b都被截止。这可由向正向输入端15+施加负电压U0而向反向输入端15-施加正电压U+来实现。
应当指出,分别如图4b或4c所示末端放大级25,35的起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
在图7所示的末端放大级15、25、35的方案中,用图8和图9所示的改变方案来将干扰抑制装置与末端放大级15、25、35的输入端相连接,放大级的输入信号使相应电机起动信号A1、A2、A3分别从“+1”转变至“0”或从“-1”转变至“0”,反之亦然。
图8和图9表示根据图2b的较佳实施例的进一步变化方案,图2b所示的实施例最好与图7所示的末端放大级15、25、35一起使用。与已介绍的实施例中的功能相同的放大级和信号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它们仅仅作为理解本发明的基础。
图8表示第一换向器29′和第二换向器29″。与图2b的实施例相似,换向器29′、29″的输入端与末端放大级15、25、35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换向器29′的输出端接至对应于连接点20a的第一干扰抑制装置32的第一连接点,第二换向器29″的输出端接至对应于连接点20d的第二干扰抑制装置42的第一连接点。上述干扰抑制装置32、42的第二端接地,该接地端与连接点20c相对应。在此例中,第一干扰抑制装置32和第二干扰抑制装置42分别包含第一电容器32a和第二电容器42a。
换向器29′、29″起动的基本情形是:不仅是将末端放大级15、25、35的那些表示从一个施加电流的状态(+1,-1)向一个无电流状态(D)的转变的特定的输入端,而且将那些表示从“0”到“+1”或“0”到“-1”的转变的输入端,都与干扰抑制装置32、42相连接。这一步骤通过从电子控制装置分别向换向器29′和29″提供适当的起动信号来实现。
适当的起动信号定义在表4中。与此相一致,在时钟周期t1期间,输入端25-(其输入信号从U0转换到U+),经换向器29′与电容32a相连接,而输入端35-(其输入信号从U+转变到U0),经换向器29″与电容器42a相连接。在t2期间,输入端15+经换向器29′与电容器32a相连接,而输入端25+经换向器29″与电容器42a相连接,等等。
表4
换向器/ 时钟周期
t1 t2 t3 t4 t5 t6
29′ 25- 15+ 35- 25+ 15- 35+
29″ 35- 25+ 15- 35+ 25- 15+
基本情形是:上述电容器32a、42a,或分别为干扰抑制装置32、42,在相应的转变状态期间,都与所述输入端连接,并且电容器32a、42a总是被输入信号反向充电,以此方式避免电压的跳变。
进而,例如当时钟周期t1的转变之后,电容32a被正向充电,输入端15+的输入信号的下一次转变由U+到U0,输入端35+的输入信号随后的转变是从U0到U+,等等,所以总能避免电压的跳变。当然,通过换向器29″,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换向功能。
还可以对依据图8的换向器29′、29″提供另一种变化方案。在此,关键是包含电容器52a的第三干扰抑制装置,其第一端与第一换向器29′的输出端(即相应的连接点20a)相连接,而其第二端与第二换向器29″的输出端(即相应的连接点20d)相耦合。
用这种变化,末端放大级15、25、35的特定输入端被连接到第三干扰抑制装置52上,第三干扰抑制装置表现出从“0”到“+1”,从“0”到“-1”,从“+1”到“0”或从“-1”到“0”的转变。
还根据表4和以上所述的内容,换向器29′29″的起动通过电子控制器12来产生。
应该指出,图7和图8各自的多个变化方案还可以采取与末端放大级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方式,并相应地被起动。
还应当指出的是,用于干扰抑制的装置21,22和干扰抑制装置32、42、52的象征性表示,并不局限于它们的结构。上述装置可以包含取代提到的部件21a、21b、22a……的、或除了这些部件之外的其它合适的部件或本领域专家所知的其它组成部件。因此,例如可以采用积分器的功能。
干扰抑制装置受控制器12的信号影响的进一步实施例如图10所示,并随后为图11所表示。
在此,具有与以前的实施例相同效果或功能的装置和信号也用同样参考号来表示,仅仅是为了在以后的介绍中它们有助于便于理解。
图10所示的有源干扰抑制装置62包含一个电阻器62a,电阻62a的第一端从控制器12接收一个信号L,而电阻62a的第二端连接到电容62b的第一端上,电容62b的第二端接地。进一步地,电阻62a的第二端与放大器62c的输入端和反相器62d的输入端相连。放大器62c的输出端将第一干扰抑制信号L1送给换向器29′的连接点20a,而反相器62d的输出则将第二干扰抑制信号L1*送给换向器29″的20d端。
从控制器12提供给有源干扰抑制装置62的信号L由电机10的位置导出,并且,在此实施例中从一种信号中获取,例如由一个计数器12a发送给解码器12b的“最小有效位”(LSB);12a从传感器13接收信号,解码器12b产生起动信号E1a,……E3b。
信号L、L1、L1*的波形在图11a、b和c中分别示出。换向器29′和29″由来自控制器12的起动信号依据表4起动。
在时钟周期t1、t2、……的开始时,信号L分别由“高”状态(相应于“1”变为“低”状态(相对于“0”),反之亦然。通过由电阻器(62a)和电容器(62b)组成的RC网络,在级62c和62d的输入端产生电压波形,该电压波形给出输出信号,即分别给出干扰抑制信号、L1或L1*,分别如图11a或11b所示。
在时钟周期t1期间,确切地说是在信号L1已设定电压值为U0之后,L1通过换向器装置29′与输入端25-相耦合。在周期t2开始时,提供到该输入端的输入信号呈现已被信号L1平滑过的由U0至U+的转变。
在周期t1期间,干扰抑制信号L1*经换向器装置29″与输入端35-相耦合,从而相应地表示在t2起始时由U0至U+转换的信号被相应地平滑。
在连续时钟周期t2,t3…期间,换向器装置29′、29″的起动根据表4出现。在此,基本的情形是,至少在其输入信号显示一个分别模拟相应的干扰抑制信号L1或L1*的转变(U0-U+)时,总有输入端15+,……,35-中之一特定输入端与干扰抑制信号L1,L1*相连接。
在这一实施例的变化方案中,干扰抑制装置62可以设计成执行同样功能而包含其它元件,如数/模转换器等的功能块。它们可以取代、至少部分地取代由电阻器62a和电容器62b组成的RC网络或放大级62c和62。
而且可以设想,从控制装置12输出的信号L已经带有平滑后的波形,它可以通过适当的装置(RC网络、数/模转换器,……)在控制装置内完成,以便可将信号L直接馈送给放大器62和反向器62d。
还应当指出,通过控制装置12起动的干扰抑制装置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所以,可以做到根据各自的起动信号使作为所涉及到的干扰抑制装置一部分的各级或元件在其特性曲线内进行变化,从而做到进一步降低干扰脉冲。例如,可以设想用换向的、并联或串联线路的分立元件等作为根据起动信号的可能的变化形式。
换向可以例如从外部确定,从而实现对干扰脉冲的抑制,它与所用电机10的类型相适配。
还可以设想换向由适配的过程来确定。
前述实施例进一步的改变还可以包括至少下列变化方案之一:
可以提供三个以上末端放大级(输出级),以便能够起动具有多于三根线的电机或几个电机。在这种情况下,干扰抑制装置的换向必然会相应地出现,所以必须提供有一个以上这类装置;
取代如图所示的星形结构电机,而是起动几个多线或单线电机,例如将其各线串行联接;
可以用其它适当的控制单元,例如可以是机械地、光学地和/或电气地运行的控制单元来替代电子控制装置12;
传感器13可以由其它合适的传感转速n和/或位置p的传感器来取代。这些传感器可以设计为机械地、电气地和/或磁性地穿过被起动电机的线匝,如霍尔(Hall)传感器。然后信号输出将相应地被处理。
至此,本发明整体地介绍了一种系统,包括用于起动电机的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装置,它允许减少用于干扰抑制装置、或曰干扰抑制装置的数量,而不影响对干扰脉冲的降低。
相反,这些干扰抑制装置可以包含这样的元件,例如,电阻器、电容器、半导体器件,等等。象RC元件、积分器或类似装置那样实现预定降低干扰的功能。
在此,也可以将这些元件的单个元件用作为其它功能,例如作为前置放大级或末端放大级的一部分。
干扰抑制装置数量的减少是在下列过程中实现的,即根据电机起动信号,其数量被减少的干扰抑制装置以这种方式换向,即随着引起干扰脉冲的转变,至少部分干扰抑制装置被相应地换向。
由于前述干扰抑制装置的减少,本发明特别地具有提高集成度,或者如果外部联线的话,可以减少外部连接端点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