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及固定极端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夹持部分的结构,特别是涉及配置在电池夹持部分中的电池极端,电池极端电气连接装在夹持部分中的电池电极与配置在印制线路板上的电极。
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微型电子设备由电池供给能量。为装电池每个设备有一个电池夹持部分。能量由装在夹持部分的电池传输至设备中的印制线路板。为了电池正极和负极各自与线路板上的正极和负极联通导电,电池装在夹持部分中。上述设备一般通过焊接将电极极端与线路板电极联通,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报N0.5-45019所述。然而,焊接法耗时,增大装有电池夹持部分的设备的生产成本。此外,电极极端与线路极靠焊接联通,很难相互分离,难于回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及一种无需将电池极端焊接在印制线路板上就可固定它们的结构,因而简化了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与印制线路板一样能够回收,以及一种固定它们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微型电子设备的印制线路板备有电子部件,与印制线路板相匹配的上盒及下盒,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及固定电池极端的结构具有一个形成在上盒的电池夹持部分,用于安放电池。第一极端包括一个弹性变形部分,由电池夹持部分一端固定。弹性变形部分在电池夹持部分下面有一突出部,与印制线路板上第一预定位置处的第一或正极接触。第二极端包括一个弹性变形部分,由电池夹持部分另一端固定。弹性变形部分在电池夹持部分下面有一突出部,与印制线路板上第二预定位置处地第二或负极接触。第一凹槽形成于电池夹持部分的一端,用于安放固定第一极端。凸块也在电池夹持部分一端形成,用于防止安装在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极端滑出,第二极端形成在电池夹持部分的另一端,用于安放固定第二极端。
通过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势一目了然。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的固定极端的结构部件透视图;
图2A为图1设备的第一电池极端及电池夹持部分的局部透视图;
图2B为电池安放在图2A的电池夹持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部件透视图;
图4A为图3实施例的电池极端及电池夹持部分局部透视图;
图4B为电池安放在图4A的电池夹持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部件透视图;
图6A为图5实施例的固定第二电池极端的电池夹持部分的局部透视图;
图6B为电池安放在图6A的电池夹持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部件透视图;
图8为图7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池极端嵌入及下盒的平面示意图;
图9A为微型电子设备现有电池夹持部分的部件透视图;
图9B为图9A沿线B-B的剖面图。
为更好了解本发明,对微型电子设备的现有电池夹持部分作一简要说明,上面提到的日本实用新型公报No.5-45019就涉及到。如图9A所示,现有电池夹持部分有一盒7,用于安放电池5。极端极11安装在盒7-端,而螺形线圈弹簧12安装在盒7另一端。凹槽71形成在盒7两对端的外缘。印制线路极10以字母U形开槽口,通过插入凹槽71与盒7相连。如图9B所示,平面构件以字母U形弯曲形成极端板11,包括一个引线部分111,孔72形成在盒一端极端板11所处的位置。引线部分111插入孔72,并与线路板10上的正极焊接。线圈弹簧12插入形成在盒另一端的孔73。线圈弹簧12的末端121与线路板10上的负极端焊接。
上述的现有设计有如下一些问题。极端极11插入盒7的孔72,然后将引线部分111与线路板10的正极端焊接。同样,线圈弹簧12插入盒7的孔73,然后与线路板10负极端焊接。这种工序耗时,增大设备的生产成本。此外,与线路板10焊接的极端板11和线卷弹簧12不易与线路板分离,因此不能回收。
参照图1,显示出体现本发明电极极端及电池夹持结构,如其所示,微型电子设备有一个由塑料上盒2和塑料下盒1构成的电池夹持部分,上盒2有一安放电池的电池腔21,电池图中未显示。电池腔21的一端壁有第一凹槽22和凸台23,它们相互配合能固定第一极端3,第一极端3将与电池正极相连,它具有一个一般呈M状的空体部分,包括一个中间部分31,从上盒2下面将极端3插入第一凹槽22,然后由于弹性变形,极端3的中间部分31越过凸台23,当中间部分31紧靠或倚在凸台23的顶部,极端3的位置锁定,并由盒2固定。
具体而言,第一极端3由用作弹簧的线条构成,横截面为圆形,线一般变曲成M形,有从“M”两竖末端延长出的延伸部分33。每个延伸部分33都有预定的特定长度,它们与“M”两竖之间的角度预定,小于90°,每个延伸部分33都有一个弯曲端32,用于与印制线路板4上的第一电极或正极接触。上盒2向下压线路板,保证弯曲端32与第一电极41之间导电。
更准确地说,如图2A所示,第一极端3有一由第一凹槽22固定的M形部分,并有紧靠凸台23由凸台23固定的中间部分31。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极端3从凹槽22滑出,例如电池腔21。如图2B所示,当电池腔21装有电池5的上盒2紧压线路板4时,延伸部分33和极端3的变曲端32弹性变形。结果,变曲端32与线路板4的第一电极41相接触。通过极端3电池5与电极41之间导电。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极端3的弯曲端32弧度平滑,能防止由于划痕导致电极腐蚀。这种腐蚀能降低导电性能。
图3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微型电子设备有一个由塑料上盒2和塑料下盒1构成的电池夹持部分。上盒2有一安放电池的电池腔21,电池图中未显示,电池腔21一端壁有第一凹槽22和凸台23,它们相互配合能固定第一极端6。第一极端6由上盒2下面插入第一凹槽22。然后孔61周围的极端6一部分弹性变形,与凸台23啮合。结果,极端6位置锁定,并由盒2-端固定。
具体而言,第一极端6由用作弹簧的片构成,包括一个凸起64,凸起64保证了极端6与电池正极相接触。从极端6主体部分的两下端延长出的延伸部分63每个都有一个预定长度,延伸部分63与极端6的主体部分之间有一预定角度,小于90°。每个延伸部分63都有一个弯曲端62。当上盒2将弯曲端62紧压线路板4的第一电极41时,弯曲端62肯定就与电极41相接触。
更准确地说,如图4A所示,第一极端6安装在电池腔21一端壁上的第一凹槽22内。极端6通过凸起64锁定位置。而且,孔61与凸台61啮合,这种情况下,能防止极端6从凹槽22滑出。如图4B所示,当电池腔21装有电池5的上盒2紧压线路极4时,延伸部分63和极端6的弯曲端62弹性变形。结果,弯曲端62与线路板4的电极41相接触,通过极端6电池5与电极41之间导电。
此外,极端6的弯曲端62弧度平滑,能防止由于划痕导致电极腐蚀。
图5表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如图所示。微型电子设备有塑料构成的上盒2和下盒1。在上盒2中,电池腔21的一端壁固定用于电池的第二极端8,电池图中未显示。第二极端或螺形线圈弹簧8由用作弹簧的线条构成,横截面呈圆形。线圈弹簧8包括一延伸部分83,其从螺底面以预定的小于90°角度延伸预定距离。延伸部分83有一以预定角度弯曲的弯曲端82,弯曲端82与线路板4的第二电极42相接触,第二极端8就与第二电极42之间导电。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上盒2有一第二凹槽24和一凸台或凸条25,第二极端或螺形线圈弹簧8的最大直径部分或螺底面由凹槽24和凸条25固定。如图6B所示,当电池腔21装有电池5的上盒2紧压线路板4,从线圈弹簧8的最大直径部分延长出的延伸部分83及弯曲端82弹簧变形。结果,弯曲端82与线路板4的第二极端42相接触。通过极端8电池5与电极42之间导电。极端8的弯曲端82弧度平滑,能防止由于划痕导致电极42腐蚀。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上盒2的电池腔21-端壁固定用于电池的第二极端9,电池图中未显示,第二极端或螺形线圈弹簧9由用作弹簧的线条构成,横载面为圆形。线圈弹簧9包括一个从螺形线圈弹簧9最大直径部分或底部延长出的延伸部分93,但处于电池腔的外部。延伸部分93长度预定,与线圈弹簧9底面之间角度小于90°,弯曲端92与线路板4的第二电极42相接触,因此第二极端9就与第二电极42之间导电。
具体而言,如图7虚线划出圆圈D所示,上盒2有第二凹槽24和凸台或凸条25。第二极端或螺形线圈弹簧9的最大直径部分或底面由凹槽24和凸条25固定。极端9的延伸部分93从电池腔21下面伸出,而弯曲端92的触点94从电池腔21的侧壁95外部伸出,当上盒2紧压线路板4时,延伸部分93就与线路板4的电极42相接触,如图8所示,当上盒2和下盒1接在一起时,极端9的弯曲端92的触点94就紧靠下盒1的内缘。导致极端9的延伸部分93弹性变形,使得弯曲部分92与电极42相接触,而不会错过。
如上所述,弯曲端92位于紧靠下盒1的内缘。尽管第二极端9由单线构成,也能保证极端9的弯曲端92与线路板4的负极连通导电。
总之,体现本发明的微型电子设备的电池极端及极端固定结构具有多方面的崭新优点,如下列举。
(1)第一极端与电池正极接触,第二极端与电池负极接触,极端分别由一个弹性部件构成。当第一和第二极端安装在设备的电池夹持部分,极端的延伸部分和弯曲部分从夹持部分下面伸出。当形成夹持部分一部分的上盒紧压印制线路板时,弯曲部分各自与线路板的正极和负极相接触,而且,第一和第二极端无需与线路板焊接,节省现有焊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2)只要上盒与形成夹持部分其余一部的下盒脱离,由于极端安装在上盒,极端易与线路板分离,因此,当线路板上的电子线路失效,容易全部更换线路板。此外,无需更换后再连接极端,结果,降低维修时间及费用。
(3)极端(金属)、盒(塑料)和线路板易相互分离,可单独回收。这是环境保护所希望的。
(4)与线路板的电极相接触的极端末端平滑弯曲,当上盒压住极端时,能防止弯曲端划伤或损伤线路板,这就消除由于电极腐蚀导致导电不良。
(5)极端由用作弹簧的常规线条构成,成本低廉。
(6)由于第一极端与线路板正极两点接触,提高了导电可靠性。
理解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其作出各种修改而不超出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