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42547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9.12 CN 202425476 U *CN202425476U* (21)申请号 201120449004.X (22)申请日 2011.11.15 A01K 85/00(2006.01) (73)专利权人 北京亿阳易百网络信息技术有限 公司 地址 100050 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东街中 里 9-17 号楼 2119 室 (72)发明人 吴亚伟 方曦 方昊 曹伟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 (57) 摘要 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 它使用软质 弹性材料制作外皮、 适当粗细的和加长。
2、前端的外 皮配合在形体内部形成空气舱的鱼钩自鱼饵前端 整体贯穿至尾端、 鱼钩的形状完全贴合未受挤压 时的鱼饵外皮, 而配重则采用在空气舱内放置细 小颗粒状配重珠的方式, 鱼饵尾部使用材质柔韧 的封口盖, 同时在封口盖内侧设有包容鱼钩柄的 槽, 封口盖与鱼钩通过固定管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 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提供了一种既适合在鳢科鱼 类生存的水草区环境中使用又可有效防止鳢科鱼 类吐饵, 增加钓获机会的仿生鱼饵。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3、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1 页 2 1. 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使用软质弹性材料混合色素制作鱼饵 外皮, 鱼钩自鱼饵前端整体贯穿至尾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由与鱼饵前端口部孔径粗细相 符的鱼钩和加长前端的外皮配合在形体内部形成空气舱。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根据鱼饵外皮在未受挤压 时的形状搭配形状贴合外皮的鱼钩。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利用在空气舱内的细 小颗粒状配重珠进行配重。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或 2 或 3 或 4 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鱼饵尾部使用材 质柔韧的封口盖, 同时在封口盖内侧设有包容鱼钩柄的槽。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或 4 或 5 所述的一种仿生鱼饵, 其特征在于 : 封口盖与鱼 钩通过固定管结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425476 U 2 1/2 页 3 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具, 尤其是一种显著提高鳢科鱼类钓获率的仿生鱼饵。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市场上钓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产品通常是令鳢科鱼类捕食时咬瘪外皮而露 出鱼钩的同时垂钓者扬竿刺鱼从而使鱼中钩, 由于现有此类仿生鱼。
5、饵中鱼钩、 配重以及连 接环节的构造导致在鱼吞饵入口后会迅速产生异物感而吐饵, 使垂钓者必须在鱼攻击鱼饵 的一瞬间扬竿刺鱼, 此时机很难把握、 稍纵即逝, 钓获良机容易错过。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提供了一种既适合在鳢科鱼类生存 的水草区环境中使用又可有效防止鳢科鱼类吐饵, 增加钓获机会的仿生鱼饵。 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技术目的。 0005 使用软质弹性材料混合色素制作鱼饵外皮, 鱼钩自鱼饵前端整体贯穿至尾端。 0006 由与鱼饵前端口部孔径粗细相符的鱼钩和加长前端的外皮配合在形体内部形 成空气舱。 0007 根据鱼饵外皮在未受挤压。
6、时的形状搭配形状贴合外皮的鱼钩。 0008 利用在空气舱内的细小颗粒状配重珠进行配重。 0009 鱼饵尾部使用材质柔韧的封口盖, 同时在封口盖内侧设有包容鱼钩柄的槽。 0010 封口盖与鱼钩通过固定管结合。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使用软质弹性材料制作外皮, 使外皮更好的符合鳢 科鱼类捕食口感, 不会在鱼试探鱼饵时即放弃进食 ; 另外直接在材料中混合色素, 避免了后 期上色后掉色的问题。鱼钩自鱼饵前端整体贯穿至尾端, 而非现有的通常利用连接环或连 接柱在鱼饵前部和内部连接钓线和鱼钩, 使鱼咬饵时钩子不会因为连接部分的阻碍而无法 顺利变换角度, 避免了鱼有异物感而放弃捕食。由适当粗。
7、细的鱼钩和加长前端的外皮配合 在形体内部形成空气舱, 起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 使鱼饵入水后形体内空气无法逸出, 不会 因形体进水改变形体预定泳姿。 而形状完全贴合未受挤压时外皮的鱼钩可以保证鱼饵在水 草间穿行时不会挂住水草。传统的配重方案是将配重物 (如大块的铅皮或铅坠) 置于鱼饵尾 部, 鳢科鱼类捕食鱼饵时会因此种配重产生异物感而放弃捕食, 而空气舱内放置细小颗粒 状的配重珠其位置不固定, 既可以有效控制抛投距离, 又可以使鳢科鱼类捕食鱼饵时没有 异物感, 防止吐饵的现象。鱼饵尾部使用内侧有包容鱼钩柄槽的材质柔韧的封口盖进行封 口和在鱼钩穿越封口盖的部分使用内部光滑的固定管套住鱼钩两项措施都。
8、可以在鱼未咬 饵时固定鱼钩, 在鱼咬饵时不阻碍鱼钩自由转动, 随鱼的捕食动作改变角度而避免鱼产生 异物感, 达到防止吐饵的目的。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202425476 U 3 2/2 页 4 0012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 1 为侧视示意图。 0014 图 2 为鱼饵尾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 图中鱼饵外皮 ; 经过加长处理的鱼饵前端 ; 鱼钩 ; 内侧带有钩柄槽的封 口盖 ; 内部光滑的固定管 ; 细小颗粒状配重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 如图所示, 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 它用软质弹性材料。
9、混合色素制作鱼饵 外皮, 由鱼饵外皮 ; 经过加长处理的鱼饵前端 ; 鱼钩 ; 内侧带有钩柄槽的封口盖 ; 内部光滑的固定管 ; 细小颗粒状配重珠组成。 鱼饵外皮 () 前端 () 做了加长处理, 置 入细小颗粒状配重珠 () 后安装上和蛙嘴紧密结合并且贴合未受挤压时外皮的鱼钩 () , 鱼钩 () 在装入鱼饵外皮 () 之前首先穿过内部光滑的固定管 () 和内侧带有钩柄槽的 封口盖 () 装配固定到一起, 最后将封口盖 () 与鱼饵外皮 () 粘合。这样就在鱼饵外皮 () 的腹腔内由鱼钩 () 、 封口盖 () 、 固定管 () 以及配重珠 () 组成了仿生鱼饵。垂 钓者只需将钓绳系在鱼钩 。
10、() 的钩柄末端后将鱼饵抛投入水中, 由于鱼钩 () 和外皮 () 结合非常紧密, 在外皮 () 中形成了空气舱, 不会下沉, 而适当的配重又保证了抛投的准确 性, 这时只需收线造成游动假象即可达到诱引鳢科鱼类捕食并中钩的目的。外皮 () 的柔 韧度保证了鱼在试探后会继续攻击捕食。鱼在吞食鱼饵后由于鱼钩 () 可随鱼的吞食角度 在外皮 () 和固定管 () 中自由旋转而不会使鱼产生异物感吐出鱼饵。鱼饵深入鱼口腔 后, 随着空间缩小外皮 () 会逐步遭遇挤压变形, 在此过程中任意时间垂钓者扬竿都可使 鱼钩 () 的钩尖露出刺入鱼口腔器官内部, 较之传统仿生鱼饵必须在鱼捕食瞬间刺鱼的手 法, 扬竿时间大大延长, 从而有效提高了钓获几率。 说 明 书 CN 202425476 U 4 1/1 页 5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425476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