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701998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20061.3

申请日:

1998.09.29

公开号:

CN1213184A

公开日:

1999.04.0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9/78; H01L21/336

主分类号:

H01L29/78; H01L21/336

申请人: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上田岳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1997.09.29 JP 263534/9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穆德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MOS半导体器件包括:栅绝缘膜、第一栅极、阻挡层、和第二栅极。栅绝缘膜形成在硅衬底上。第一栅极形成在栅绝缘膜上。阻挡层形成在第一栅极上,用以防止第一栅极硅化。第二栅极形成和硅化在阻挡层上。本发明还公开了制造这种MOS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MOS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在硅衬底(101)上的栅绝缘膜(102); 形成在所述栅绝缘膜上的第一栅极(103); 形成在所述第一栅极上的阻挡层(104),用以防止所述第一栅极 的硅化;和 形成和硅化在所述阻挡层的第二栅极。
2: 如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是由选自下列 中的一种材料制成: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和磷掺杂非晶硅。
3: 如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栅极是由选自下列 中的一种材料制成: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磷掺杂非晶硅, 并且所述第二栅极是通过与耐熔金属(111)的硅化作用形成的。
4: 如权利要求3的器件,其特征在于耐熔金属是选自下列的一种 材料:钛、钴、铂和钼。
5: 如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是由具有约1nm 厚度的氧化膜和氮化膜中的任一种形成的。
6: 如权利要求1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还包括: 由形成在所述第一栅极的至少一侧壁上的绝缘材料形成的侧壁 (108); 形成在被所述第一栅极的两侧上的所述侧壁掩盖的所述硅衬底的 表面中的一对轻掺杂层(106,107);和 分别把所述轻掺杂层的外边连接到所述硅衬底的表面上的一对重 掺杂层(109,110);并且 所述MOS半导体器件具有LDD(轻掺杂漏)结构。
7: 一种制造MOS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在硅衬底(101)上形成栅绝缘膜(102); 在所述栅绝缘膜上形成第一栅极(108); 在所述第一栅极上形成防止所述第一栅极的硅化的阻挡层 (104); 在所述阻挡层上形成第二栅极(105); 在所述第二栅极上形成耐熔金属层(111); 使所述第二栅极和所述耐熔金属互相反应,由此形成硅化物栅极 (112)。
8: 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是由选自下列中的一 种材料制成: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磷掺杂非晶硅。
9: 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栅极是由选自下列中的一 种材料制成: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磷掺杂非晶硅。
10: 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耐熔金属是选自下列中的一种材 料:钛、钴、铂和钼。
11: 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阻挡层是由具有约1nm厚度的氧化 膜和氮化膜中的任一种形成的。

说明书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栅极的硅化作用(Silicidation)的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近来,在MOS晶体管的制造中,栅长度随着集成电路的小型化和高密度而减小。目前,该尺寸要求为四分之一微米(0.25μm)或更小。另一方面,使用用于把耐熔金属,例如Ti或Co连接到栅极的硅化作用以减小栅极的电阻。

    但是,较小栅长度减弱了利用硅化物减小电阻的效果,并改变了同一晶片上栅极的电阻值。

    图7A和7B分别表示在对常规栅极施加硅化物之前和之后的MOS晶体管的截面图。为了描述的简便,硅衬底中的扩散层等没有表示。

    在图7A中,经过栅绝缘膜2在硅衬底1上形成多晶硅栅极3。分别在栅极的上部和侧壁上形成耐熔金属11和侧壁8。

    图7B表示在图7A所示整个衬底退火后的MOS晶体管的截面图。在图7B中,栅极3的多晶硅在退火过程中与耐熔金属11反应,以硅化耐熔金属11,形成硅化物12。硅化物12和栅极3构成硅化物栅极。

    在硅化作用过程中,耐熔金属11被吸收在栅极3中,这样硅化物12在其中心附近成凹形(桥接形)。

    这个现象对小栅长度特别显著,并增加了栅极电阻。通过减小栅长度而引起的栅极电阻的增加一般称为细线的效应(thin wire effect)。

    硅化物12的凹形在同一晶片的栅极之间改变,从而使栅极之间的电阻值改变。

    如上所述,在常规MOS晶体管中,当减小栅长度和采用硅化作用时,细线效应增加了栅极的电阻,电阻值在相同晶片上的栅极之间变化。

    本发明地目的是提供防止栅极的电阻增加和电阻值变化的MOS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MOS半导体器件包括:形成在硅衬底上的栅绝缘膜,形成在栅绝缘膜上的第一栅电极,形成在第一栅极上以防止第一栅极硅化的阻挡层(Stopperlayer),和形成并硅化在阻挡层上的第二栅极。

    图1A和1B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截面图;

    图2A-2L分别是表示制造图1A和1B中所示MOS晶体管的步骤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在形成阻挡层时N-ch栅长度和面(sheet)电阻之间的关系的电线;

    图4是表示在没有形成阻挡层时N-ch栅长度和面电阻之间关系的曲线;

    图5是表示在形成阻挡层时P-ch栅长度和面电阻之间关系的曲线;

    图6是表示在没有形成阻挡层时P-ch栅长度和面电阻之间关系的曲线;和

    图7A和7B是表示常规MOS晶体管的截面图。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A和1B分别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截面图。为了描述的简便,硅衬底中的扩散层等没有表示。

    在图1A中,在硅衬底101上形成栅绝缘膜102,在栅绝缘膜102上形成第一栅极层103。在第一栅极层103上依次形成阻挡层104、第二栅极层105、和耐熔金属层111。在第一栅极层103的侧壁上形成侧壁108,用于形成LDD(轻掺杂漏)结构。

    硅衬底101对于N沟道晶体管来说是P型的,对于P沟道晶体管来说是N型的。栅绝缘膜102和侧壁108是由例如硅氧化膜的绝缘膜形成。第一和第二栅极层103和105是由下面任何一种制成: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和磷掺杂非晶硅。

    阻挡层104是由厚度为约1nm的例如氧化膜或氮化膜的绝缘膜制成。耐熔金属111是钛、钴、铂和钼中的任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栅极形成为第一和第二栅极层103和105,约1nm厚的阻挡层104形成在两栅极103和105之间。

    具体地讲,在图1A状态下的退火过程中,耐熔金属111与第二栅极层105反应,从而形成硅化物112。耐熔金属111与第二栅极层105的反应在阻挡层104处停止,并且没有发展到下面的第一栅极层103。因此,硅化物112没有凹陷,不象常规MOS晶体管那样。

    下面参照图2A-2L描述制造MOS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如图2A所示,在硅衬底101的主要表面上形成由硅氧化物制成的栅绝缘膜102。如图2B所示,利用CVD(化学汽相淀积)等方法在栅绝缘膜102上形成由Si制成的第一栅极层103。

    此时,第一栅极层103,作为硅,是由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和磷掺杂非晶硅中的任一种制成。例如,当第一栅极层103由以1×1019到5×1019原子/cm3(最佳浓度为3×1019原子/cm3)的磷浓度的磷掺杂非晶硅制成时,厚度设置为100-150nm。

    如图2C所示,在第一栅极层103上形成由氧化膜或氮化膜制成的阻挡层104。为了在第二栅极层105(后面将描述)和第一栅极层103之间产生隧道电流(tunnel current),阻挡层104具有的厚度应不使第一和第二栅极层103和105电绝缘。因此,阻挡层104的厚度最好设置为约1nm。

    阻挡层104能以各种方式形成。例如,停止第一栅极层103的生长,然后输送O2,从而形成比天然的氧化膜薄的氧化膜。

    为形成第二栅极层105,利用CVD方法在阻挡层104上淀积Si。淀积的Si是多晶硅、非晶硅、磷掺杂多晶硅、和磷掺杂非晶硅中的任一种。例如,第二栅极层105是由以1×1019到5×1019原子/cm3(最佳浓度为3×1019原子/cm3)的磷浓度的磷掺杂非晶硅制成时,厚度设置为50到10nm。

    如果第二栅极层太薄,则与耐熔金属11反应的硅比较短,耐熔金属不能被充分硅化,并且电阻增加。如果第二栅极105层太厚,则阻挡层104不能正常起作用,并且不能抑制由硅化作用引起的下凹。为此,第二栅极层105必须具有足以适合与耐熔金属111反应的厚度。当形成30nm厚的钛作为耐熔金属111并在700℃退火30秒时,希望阻挡层104形成为距离栅极层105的表面约70nm的深度。

    在形成阻挡层104时,图2A-2C中的步骤最好在相同生长装置中进行。

    如图2D所示,通过腐蚀第二栅极层105、阻挡层104和第一栅极层103,保留所希望的栅极长度,要暴露栅绝缘膜102。如图2E中所示,使用第二栅极层105作为图形,通过自对准离子注入在硅衬底101中形成轻掺杂层106和107。在整个硅衬底101上,即在第二栅极层105和栅绝缘膜102上淀积作为侧壁材料的氧化膜118。

    如图2G所示,通过各向异性腐蚀氧化膜118,直到第二栅极层108的表面暴露为止,从而形成侧壁108。同时,在硅衬底101的源和漏区中的栅绝缘膜102也被腐蚀掉了。

    如图2H所示,用第二栅极层105和侧壁108作图形,再次利用自对准离子注入形成重掺杂层109和110,由此完成LDD结构。

    如图2I所示,通过在包括第二栅极层105和侧壁108的衬底101上溅射的方法淀积耐熔金属111。作为耐熔金属111的材料,可以使用钛、钴、铂和钼中的任一种。例如,在耐熔金属111是钛或钴时,厚度设置为30nm。

    整个衬底101用灯退火,以引起硅衬底101和第二栅极层105互相反应,由此形成硅化物扩散层113和硅化物112,如图2J所示。此退火是在,例如700℃进行30秒钟。

    在耐熔金属111与硅反应之后,侧壁108上的耐熔金属111被湿腐蚀掉,如图2K所示。

    如图2L所示,通过在整个硅衬底101上,即在硅化物扩散层113、硅化物112和侧壁108上淀积氧化膜等,从而形成层间绝缘层114。之后,在层间绝缘层114的任意部分中形成接触孔,互连连接到重掺杂层109和110(源和漏区)和硅化物112(栅极),由此完成MOS半导体器件。

    下面说明本发明和常规MOS半导体器件之间的实验结果,以表示本发明的效果。

    图3和4分别表示在存在和不存在阻挡层104时N-ch栅长度和面电阻之间的关系。与图4(没有形成阻挡层)相比,图3(形成阻挡层)中的晶片的平面电阻值的变化在小栅长度区域内是小的,并且抑制了电阻的增长。

    图5和6分别表示在存在和不存在阻挡层104时P-ch栅长度和面电阻之间的关系。与图6(没有形成阻挡层)相比,图5(形成阻挡层)中晶片的平面电阻值的变化在小栅长度区域内是小的,并且抑制了电阻的增长。

    从这些结果明显看出,在栅长度在N-ch和P-ch栅中部减小时,本发明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栅极中形成用于阻止硅化作用的阻挡层,耐熔金属与栅极的反应可以可靠地被阻挡层阻止。结果,硅化物栅极的中心不下凹。甚至对于小栅长度,栅极的电阻率也没有增长,而且电阻率值也没有改变。没有下凹可以允许栅极的垂直微图形化。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MOS半导体器件包括:栅绝缘膜、第一栅极、阻挡层、和第二栅极。栅绝缘膜形成在硅衬底上。第一栅极形成在栅绝缘膜上。阻挡层形成在第一栅极上,用以防止第一栅极硅化。第二栅极形成和硅化在阻挡层上。本发明还公开了制造这种MOS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