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圈环形荧光灯管 本发明涉及荧光灯,尤其涉及一种多圈环形荧光灯管。
现有的环形荧光灯管如图8(a)、(b)、(c)所示,由于两电极端1,2相对(如图8(a)所示)或同向延伸的两电极端1,2分别与同向桥接(见图8(c))的灯管两端3、4相对(见图8(b)),故在不发光的电极两端1,2和/或发光微弱的同向桥接的灯管两端3,4连同它们之间开口空间形成了暗区5(图中虚线框部分)。这种暗区尤其在装饰性要求高的漫反射灯罩下显得令人厌烦。
本发明为了消除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明显减少暗区的多圈环形荧光灯管。
本发明多圈环形荧光灯管,由两电极端和所述两电极端间延伸的可发光的灯管体构成,所述灯管体形成至少两个环形段,所述环形段的灯管体的管心中心线构成一平面,且各所述环形段的所述平面相互平行或重合,若所述各环形段沿其环形轨迹延伸闭环时,各环形段的重心处于一与所述平面垂直的轴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环形段通过一环形段尾端至另一环形段首端间形成地过渡段进行接续。
所述可发光的灯管体由单管绕制成多个环形段构成。
所述多个环形段的环径大小相等呈上下平行同轴分布,构成立环形灯管。
所述多个环形段的环径大小不等呈上下平行同轴分布,构成宝塔形灯管。
所述多个环形段的环径大小不等呈平面螺旋分布,构成平环形灯管。
所述可发光的灯管体由长度不等的多根绕制成多个环形段,且各环形段间的过渡段由一环形段的尾端与另一环形段的首端进行反向桥接。
按照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多圈环形荧光灯管,由于在两电极端附近穿越有发光的过渡段,故能大大减少暗区,给人们提供美观舒适的照明,
本发明的多圈环形荧光灯管在各环形段之间的过渡段最外端可形成有向外突出的泡状体的冷端,从而可提高灯管的发光效率,增加灯管的热稳定性。
本发明的多圈环形荧光灯管,可将两电极端弯折成与灯管体呈折线状态,从而可改变传统制造工艺的顺序,降低生产成本,消除光衰。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立环式多圈环形荧光灯管正视图,其中图1(a)和图1(b)为二立环,图1(c)为三立环;
图2为本发明平环式多圈环形荧光灯管顶视图,其中图2(a)为二平环,图2(b)为图2(a)的侧视图,图2(c)为三平环;
图3为本发明宝塔形多圈环形荧光灯管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反向桥接平环式多圈环形荧光灯管顶视图;
图5为本发明反向桥接立环式多圈环形荧光灯管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荧光灯管中冷端设置图;
图7为本发明荧光灯管两电极端弯折结构图,其中图7(a)为平环式结构图,图7(b)为立环式结构图;
图8(a)和图8(b)为已有技术荧光灯管两种结构例示意图,图8(c)为图8(b)中同向桥接的局部放大图。
实施例1
参见图1,其中图1(a)和图1(b)为两圈立环式配置,图1(c)为三圈立环式配置。由图1(a)和图1(b)可见,该实施例1的荧光灯管由两电极端1,2及两电极端1,2间延伸的可发光的灯管体6构成,该灯管体6由单管在两电极端1,2间绕制成2个环径大小相等呈上下平行同轴分布的圆形环形段61,62。所述环形段61,62的灯管体的管心中心线81,82形成各自的水平面,且两水平面平行。当环形段61,62沿其环形轨迹延伸形成闭环时,各环形段61,62的重心M1,M2处于两水平面垂直的轴线OO上。图1(c)除了多了一个平行的环形段及一个过渡段外,其余结构与图1(a),图1(b)相同。作为可发光的部分灯管体的过渡段7接续于环形段61的尾端与环形段62的首端并穿越于两电极端1,2附近之间的空间,从而使强发光的灯管体6的过渡段7紧邻并照亮两不发光的电极端1,2及两电极端1,2之间的空间,故能有效消除暗区。
实施例2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荧光灯管的结构。其中图2(a)为两圈平环式配置,图2(b)为图2(a)的侧视图,图2(c)为三圈平环式配置。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灯管体6呈平面螺旋分布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在该实施例中,各环形段灯管体的管心中心线处于同一平面中,且各环形段沿各环形轨迹延伸形成闭环的各个重心处于所述平面的同一点上,当然也处于与该平面垂直的轴线上。在两电极端1,2附近之间同样穿越有过渡段7a。该实施例2同样能有效地消除暗区。
实施例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荧光灯管的结构。
由图3可见,该实施例3的灯管体6的两环形段的环径大小不等,呈上下平行同轴分布,构成宝塔形。过渡段7同样穿越两电极端1、2附近之间,能有效地消除暗区。此外,该实施例3与实施例1,2相比,其宝塔形灯管结构有更高的空间照明效率。
实施例4
图4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荧光灯管的结构。与上述所有实施例相比,其不同点在于灯管体6由灯管体6a和6b两个灯管体构成。两灯管体6a,6b以不同的环径同轴配置在一个平面内,且两管体6a,6b的环行段的一环行段的尾端与另一环行段的首段(3′,4′)进行反向桥接(参见图4中7b,图5中7c,已有技术是一种同向桥接,参见图8(c)),这种反向桥接部构成连续照明区作为过渡段7b穿越于两电极端1,2附近之间,因此也能有效地消除暗区。
实施例5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荧光灯管的结构。该实施例5与实施例4相比,不同点在于,两管体6a、6b环径相同,呈上下同轴立环分布。一环形段的尾端与另一环行段的首端形成反向桥接的过渡段7c穿越于两电极端1,2附近之间,也能有效地消除暗区。
下面参见图6,图6为本发明荧光灯管的冷端设置图。在上述实施例1,2,3中,为了改善灯管的发光效率,在过渡段7(7,7a)的上下(如图6)或左右(如图2(a))拐弯处设有2个向外突出的泡状体的冷端8,该冷端8因为不在电子流最短路径上,给灯管中汞蒸气提供一个温度较低的区域,可提高灯管的发光效率,并增加了灯管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6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6将两电极端弯折的荧光灯管的结构图,其中图7(a)表示本发明平环式荧光灯管两电极端1′,2′向上弯折的结构侧视图,图7(b)表示本发明立环式(包括宝塔形)荧光灯管两电极端1″,2″向内弯折的结构顶视图。本实施例6是对上述实施例1-5结构上的进一步改进。环形荧光灯管的传统制造工艺是先在管内涂以荧光粉,然后在高温下弯管成型,或进行接桥工艺。这种制造工艺的缺点是①荧光粉受高温烧烤会引起光衰(即发光效率下降);②接桥工艺产生的废品因带有荧光粉而增加了生产成本。按照本发明实施例6,将平环式荧光灯管的两电极端1′,2′向上弯折成与灯管体6呈折线状态,或将立环式荧光灯管的两电极端1″,2″向内弯折成与灯管体6呈折线状态。按照该结构,其制造工艺可改为先在高温下弯管成型或进行接桥工艺,然后从两弯折的电极端(开口)实施涂荧光粉工艺。从而可消除传统制造工艺所产生的光衰、生产成本高的缺陷。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根据上面描述,可作种种实施例变化,如多圈环形荧光灯管也可作成其它任意多边形形状,圈数可为实施例外的其它圈数,冷端可为向外突出的任意形状等,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加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