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8774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6.13 CN 102487742 A *CN102487742A* (21)申请号 201110396674.4 (22)申请日 2011.12.05 A01G 7/00(2006.01) A01G 7/06(2006.01) (71)申请人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 330200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北大道 1738 号 (72)发明人 李湘民 兰波 杨迎青 何烈干 孟干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代理人 李卫东 (54) 发明名称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57) 摘要 水。
2、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从水稻种植田间 剪取处于大苞期的水稻茎杆, 带回实验室, 剪取茎 杆节上部2cm, 下部 5 6cm, 总长约 7 8cm长的 茎杆, 将 3 根茎杆放入双层过滤纸的培养皿内, 每 皿加 1mL 的无菌水, 将培养好的稻瘟病菌孢子用 无菌水洗后, 调至浓度为 106个 /ml, 用移液枪在 每根茎杆的茎杆节位点滴人 8L 的孢子悬浮液, 将培养皿放入 26的光照培养箱中, 并用透明的 薄膜包被, 以保持培养皿内的湿度, 光暗交替培养 10天调查病情, 调查病级分3, 1级的为抗病品种, 2 级的为感病品种, 3 级的为高感品种。本发明优 化了接种的稻瘟病孢子浓度和接种量。
3、, 创立了更 简便, 准确的分级标准。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1 页 2 1.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从水稻种植田间剪取处于大苞期的水稻茎 杆, 带回实验室, 剪取茎杆节上部 2cm, 下部 5 6cm, 总长约 7 8cm 长的茎杆, 将 3 根茎杆 放入双层过滤纸的培养皿内, 每皿加 1mL 的无菌水, 将培养好的稻瘟病菌孢子用无菌水洗 后, 调至浓度为 106个 /ml, 用移液枪在每根茎杆的茎杆节位点滴人 8L 的孢子悬浮液, 将。
4、 培养皿放入 26的光照培养箱中, 并用透明的薄膜包被, 以保持培养皿内的湿度, 光暗交替 培养 10 天调查病情, 调查病级分级标准如下 : 1 级 : 病斑长度小于 0.5cm 2 级 : 病斑长度为 0.6cm 1.5cm 3 级 : 病斑长度大于 1.5cm 1 级的为抗病品种, 2 级的为感病品种, 3 级的为高感品种。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487742 A 2 1/3 页 3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通过离体水稻茎秆对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方法, 主要应用于水 稻品种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抗病筛选。 背景技术 0002 稻瘟病 (Magna。
5、porthe oryzae) 是水稻生产上潜在威胁最严重的病害, 现全球 85 个水稻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每年水稻由于稻瘟病导致的损失, 约占总产量 的 10 15, 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 病害流行地区, 重的可达 40%-50%, 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0003 在病害防治方面, 提出了以抗性品种的合理使用与药剂防治为关键技术的综合防 治措施, 这些措施对有效地防治稻瘟病、 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0004 现有的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特别是穗瘟的抗性鉴定, 与叶瘟的抗性鉴定方法 相比, 穗瘟鉴定上的困难是由于不同品种抽穗期的明显差异以及从播。
6、种到抽穗期的生育期 长等, 至今, 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由于各自的某些缺陷, 没有得到普遍 采用, 目前用的较多的方法是在孕穗期进行活体注射接种, 菌液浓度约为 1105 个孢子 mL, 注射量为 1.0 mL, 每个品种接种 20 30 个穗苞 , 至水稻黄熟期调查发病情况。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供一种简便、 有效、 准 确的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0006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从水稻种植田间剪取处于大苞期的水稻茎杆, 带回实验室, 剪取茎杆节上部 2cm, 下部 5 6cm, 总长约 7 8。
7、cm 长的茎杆, 将 3 根茎杆放入双层过滤纸的培养皿内, 每皿加 1mL 的 无菌水, 将培养好的稻瘟病菌孢子用无菌水洗后, 调至浓度为 106个 /ml, 用移液枪在每根 茎杆的茎杆节位点滴人 8L 的孢子悬浮液。将培养皿放入 26的光照培养箱中, 并用透明 的薄膜包被, 以保持培养皿内的湿度, 光暗交替培养 10 天调查病情。分级标准如下 : 1 级 : 病斑长度小于 0.5cm 2 级 : 病斑长度为 0.6cm 1.5cm 3 级 : 病斑长度大于 1.5cm 调查病级 1 级的为抗病品种, 2 级的为感病品种, 3 级的为高感品种。 0007 本发明方法比现有的的方法创新之处为 :。
8、 从水稻种植田间剪取处于大苞期的水稻茎杆, 比现有的方法中穗长露出48cm早3-4 天, 剪取水稻茎杆的生育期不同, 比现有的方法早 3-4 天的大苞期茎杆更易发病, 实验结果 更真实可信。优化了接种的稻瘟病孢子浓度和接种量。创立了更简便, 准确的分级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102487742 A 3 2/3 页 4 0008 从水稻种植田间剪取处于大苞期的水稻茎杆, 剪取长约 7cm 长的茎杆, 茎杆节上 部 2cm, 下部 5cm, 将 3 根茎杆放入双层过滤纸的培养皿内 (每皿加 1mL 的无菌水) ; 将培养好 的稻瘟病菌孢子用无菌水洗下, 调至浓度为106个/ml,用。
9、移液枪在每根茎杆的茎杆节位点 滴人8L的孢子悬浮液。 将培养皿放入26的光照培养箱中, 并用透明的薄膜包被, 以保持 培养皿内的湿度, 光暗交替培养10天调查病情。 分级标准如下 : 1级 : 病斑长度小于0.5cm ; 2 级 : 病斑长度为 0.6cm 1.5cm ; 3 级 : 病斑长度大于 1.5cm ; 调查病级 1 级的为抗病品种, 2 级的为感病品种, 3 级的为高感品种。 0009 对比实验如下 : 以近几年江西省种植面积较大、 且抗性差异明显的 9 个早稻品种和丽江新团黑谷 (对 照) 为材料, 采用了以下地二种方法对水稻品种的穗瘟抗性进行了鉴定。第一种 : 生态多点 分批播。
10、种法, 即在全省范围内选择生态条件不同的 5 个试验县 (点) , 每一品种分三批播种 (直播) , 间隔期为 5 天, 在自然条件下于水稻黄熟期调查病穗率 ; 第二种 : 活体穗苞注射接 种法, 即在水稻大苞期, 注射浓度为 1105 个 mL 的稻瘟病菌孢子液 1mL 于穗苞内, 在黄 熟期按 0 9 级标准调查 ; 1、 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 在全省选择生态环境不同的 5 个县信丰、 宜丰、 泰和、 婺源和永修县进行试验。各县均 选择稻瘟病常发区进行试验。同一个品种分 3 批播种, 间隔期为 5 天, 各地根据气候于 4 月 初到上旬末播种。 播种采用直播。 每品种播种面积为5m2, 播种。
11、量为15g, 小区之间间隔33.3 cm, 各品种按序号排列。 试验田除不防治稻瘟病外, 其余按正常农事操作, 并适当多施氮肥, 诱发稻瘟病。在水稻黄熟期, 调查各品种的穗瘟发病率, 方法及抗性划分按照孙漱沅等方 法。 0010 2、 活体穗苞注射接种法 于 6 月 22 日在各小区内选择刚刚破胸 (稻穗仍未露出) 的稻苞, 用注射器注入 1mL 的各 菌株孢子液, 同一菌株在每个品种上注射 3 根稻苞。于黄熟期调查病情, 方法及标准按按照 孙漱沅等方法。 0011 试验结果 : 现将上述三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列入表 1。作两点说明, 第一、 宜丰和永修县 9 个主栽品 种三批播种试验中均未穗瘟发。
12、生, 因此, 表 1 中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的病穗率是信丰、 泰和 和婺源三地试验的平均值。 第二、 离体穗段点滴接种法和活体穗苞注射接种法中病级均为8 个菌株接种发病的平均值。从表 2 可知, 在供试的 10 个品种中, 采用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 鉴定的抗病品种 (包括中抗) 有 6 个, 采用离体茎秆点滴接种法定, 鉴定的抗病品种有 5 个, 采用活体穗苞注射接种法, 鉴定的抗病品种有 1 个, 这表明, 在这三种方法中活体穗苞注射 接种法发病最重, 而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和离体穗段点滴接种法鉴定的结果相近。从具体 的鉴定结果来看, 在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鉴定的6个抗病品种中, 其中的5个品种采用离体 穗段点滴接种法鉴定的结果也表现为抗病 (包括中抗) , 仅陆两优 996 除外, 鉴定为中感, 这 表明, 这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是相当吻合的。由于生态多点分批播种法是大田自然的抗性 鉴定结果, 是客观的, 据此, 我们认为本发明离体穗段点滴接种法的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比, 活体穗苞注射接种法不能有效地区分品种的中抗、 中感和感病性。 0012 表 1 三种鉴定方法的结果比较 说 明 书 CN 102487742 A 4 3/3 页 5 说 明 书 CN 102487742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