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699790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06156.1

申请日:

20120106

公开号:

CN102524186B

公开日:

2013100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7/033

主分类号:

A01K67/033

申请人:

华中农业大学

发明人:

黄求应,李刚华,雷朝亮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优先权:

CN201210006156A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朱盛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由野外巢群定位、有翅蚁采集、模拟室建巢单元准备、定巢管安置、人工同步分飞、雌雄鉴定与脱翅、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察等步骤组成。巢群在15℃下维持1-2周使每巢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移入温室内,用网罩收集分飞蚁;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定巢管打入地下,再将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后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后加盖塑料桶。每隔2-3天观察建巢情况和温湿度保持温度、湿度,5个月后可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统计。本发明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建巢成功率可达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值得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是:1)每年3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并进行GPS定位和标记,4月在分飞期之前,根据GPS定位和标记,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置于整理箱中,在15℃室内黑暗条件下维持1-2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2)在温度30℃,相对湿度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收集分飞白蚁,并鉴定雌雄;3)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使其管底与地面距离为6-7cm,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所述定巢管为直径11cm、高10cm的PVC管,4)建巢初期,前6h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将大棚中的温度控制在38℃以下,相对湿度为65-75%内培育5个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大棚中培育5个月后,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分飞蚁第7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具体方法是:分飞蚁第7腹节中部明显膨大盖住第8腹节为雌性;分飞蚁第7腹节与第8腹节基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雄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可遮雨,顶棚加盖遮阳网的大棚地面铺一层20-30cm厚的碎泥土,尽量平整,自然风干。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卷尺和细线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边长30cm的正方形小区,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体安置单元,每两列巢体安置单元之间留一条20cm的过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6-7cm,再将一4×4×1cm的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直径12cm的圆形玻璃片盖住管口,用底部直径20cm、高20cm的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尼龙网罩的网罩支架(1)底直径100cm、高120cm,纱网(2)100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技术。

背景技术

散白蚁Reticulitermes属等翅目鼻白蚁科,是严重危害我国北方诸省(如北 京、天津和山西)以及长江流域房屋建筑和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散白蚁属于土 木两栖性白蚁,巢体结构简单,活动分散,能产生补充型生殖蚁,适应性强,防 治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有效控制散白蚁的危害,急需对其巢群的建立、繁殖、 发展和扩散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而散白蚁的饲养技术是以上工作的基础。

国内外在散白蚁的饲养上作了一些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仍有许多 方面值得改进。如Matsuura and Nishida在室内用半合成饵料培育出了栖北散白 蚁新巢群,但人工饵料易发霉,造成巢内白蚁死亡(见“Population Ecology”, 2001,43:119-124)。潘演征等将黑胸散白蚁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直径8cm、高 11cm的玻瓶内(瓶底部放有一定湿度的泥沙、马尾松木块),置于常温室内饲养, 根据巢体发展程度适时转移到室内大容器中,培育出了黑胸散白蚁新巢群(见《昆 虫学报》,1990,33:200-206)。在室内条件下,刘源智采用雌雄配对法完成了黑 胸散白蚁脱翅成虫建巢到产生下一代有翅成虫的生活史观察(见《中华卫生杀虫 药械》,2003,9(4):8-12)。

综上所述,目前的散白蚁饲养方法易受真菌侵染致死,最重要的是以上饲养 成功的散白蚁巢群均在“室内条件下”完成,无法得到更加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白 蚁巢群,也就无法获得与野外散白蚁巢群生物学特性一致的的研究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培育成功率高,能 产生幼蚁和工蚁等品级的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本发明目的实现方式为,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具体步骤是:

1)每年3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并进行GPS定位和标记,4月 在分飞期之前,根据GPS定位和标记,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置于整理箱 中,在15℃室内黑暗条件下维持1-2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

2)在温度30℃,相对湿度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收集 分飞白蚁,并鉴定雌雄;

3)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将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 6-7cm,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 号的定巢管内,用玻璃片盖住管口,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4)建巢初期,前6h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以后每6小时 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再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 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38℃以下,相对 湿度为65-75%内培育5个月。

5个月后,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并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

采用本发明,对散白蚁室外巢群进行人工培育,配对入土5个月后建巢成功 率可达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本发明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符合白蚁 野外巢群特征,对散白蚁生物学研究、防治技术开发和白蚁资源利用有重要参考 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网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巢体单元形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由野外巢群定位、有翅蚁采集、模拟室建巢单元准备、定巢管安置、 人工同步分飞、雌雄鉴定与脱翅、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察 等8个关键步骤组成。具体方法如下:

1)定位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在2011年3月30日,选择有黑胸 散白蚁危害的树林(一般选有马尾松分布的林区),根据黑胸散白蚁危害状和分飞 孔等外部特征寻找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用红绳或红塑料袋做标记,并用GPS 定位。本申请人选择了武汉喻家山、猴山和狮子山三个黑胸散白蚁分布区,每个 地区寻找5个以上含黑胸散白蚁有翅蚁的巢体。

采集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2011年4月20日,根据GPS的定位 和巢体外部红色标记,用链锯等工具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如果其中含有 大量蚂蚁,应另觅新的巢体),然后将这些枯树桩置于67×48×41cm的整理箱(整 理箱底部铺一层湿润的沙子,以保持适当的湿度)中,在15℃室内黑暗条件下放 置1周,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

2)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用尼龙网罩 小心收集分飞蚁。可依据分飞蚁第7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具体方法是:分 飞蚁第7腹节中部明显膨大盖住第8腹节为雌性;分飞蚁第7腹节与第8腹节基 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雄性。

3)模拟室建巢单元的准备:在可遮雨的大棚(顶棚可以加盖遮阳网,防止夏 季大棚内温度过高)地面铺一层20-30cm厚的碎泥土,尽量平整,自然风干一段 时间。用卷尺和细线将大棚饲养区划分成若干个边长30cm的正方形小区1(见图 2),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体安置单元。每两列巢体单元之间留一条20cm的过道, 方便后面检查和控温保湿。

定巢管的安置:确定室外建巢前一天,将表层泥土均匀喷湿,在每个巢体单 元中央用锤子将预先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地下6-7cm,定巢管中放置一个4×4× 1cm的松木块。安置前要对每个巢体单元的定巢管进行编号。定巢管为直径11cm, 高10cm的PVC管。

人工同步分飞:在2011年4月26日,将步骤1)的整理箱转移到温度为30 ℃、相对湿度为80%的温室中,打开整理箱盖子并用尼龙网罩住整理箱(尼龙网 的孔径要小于分飞蚁,防止分飞蚁扩散到房间中),待分飞蚁飞出后,用图1所示 的尼龙网,在圈定的范围内挑选有翅蚁。尼龙网的网罩支架1底直径100cm、高 120cm,纱网100目。

有翅蚁雌雄鉴定与脱翅:依据有翅蚁第七腹节是否膨大鉴定雌雄。同巢同性 别分飞蚁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让其自行脱翅。若2小时后仍未脱翅的有 翅蚁进行人工辅助脱翅:用镊子固定有翅蚁的一只翅,而让另一只翅呼呼地飞,这 样轮流操作也可达到与分飞同样的效果,使其顺利脱翅。如果蚁翅还不能脱落,就 用钢制弹性镊子将翅膀快速地向前拉掉。

脱翅蚁配对与安置:分飞4小时后,脱翅蚁即被用于建巢。将同巢和异巢脱 翅蚁设计成不同的建巢组合,随机挑出相应的脱翅蚁,组成不同的建巢组合,置 于标记好的6cm培养皿中备用。待全部组合挑取完成后(多余的脱翅蚁按巢和性 别分别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0%、全天黑暗 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饲养保存),依次轻轻将一对雌、雄脱翅蚁6放到对应定巢管 4中的松木块5上,用直径12cm、透明可视的圆形玻璃片3盖住管口,能够看到 建巢初期管内生殖蚁的活动。最后用底部直径20cm、高20cm不透光的塑料桶2 将整个定巢管罩住(见图2)。

4)建巢初期,观察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并做好记录,前6h每小时观察一 次,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如果观察期间发现脱翅 蚁死亡,应从人工气候箱中取出相应巢群和性别的健康脱翅蚁进行组合,重新加 入到定巢管中,重新观察记录入土建巢情况。再每隔2-3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 建巢情况和温湿度,并在塑料桶外围洒水,每个单元500-750ml,将模拟室中的温 度控制在38℃以下,相对湿度为65-75%内。

在2011年10月10日,取出整个定巢管,解剖观察解剖其中20个巢体后发 现,建巢成功率达到65%,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非生殖品级的散白蚁。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24186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10.02 CN 102524186 B *CN102524186B* (21)申请号 201210006156.1 (22)申请日 2012.01.06 A01K 67/033(2006.01) (73)专利权人 华中农业大学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 1 号 (72)发明人 黄求应 李刚华 雷朝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42104 代理人 朱盛华 刘源智 等 . 饲养 .中国白蚁生物学及防 治 .1998, 陈驹 . 散白蚁饲养及其实验初期处理 .白 蚁科技。

2、 .1986,( 第 4 期 ), 第 15-17 页 . Jouvenaz D P 等 .An evaluation of the straw itch mite,Pyemotes tritici(Acari:Pyemotidae?for control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 Florida Entomologist .1987,( 第 4 期 ), 第 761-763 页 . 潘演征 等 .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及发 展规律. 昆虫学报 .1990,(第2期),第200-205 页 . 刘源智 等 . 黑翅土白蚁。

3、新群体的饲养和其 存活十四年的地表活动及蚁巢解剖 .白蚁科 技 .1995,( 第 3 期 ), 第 11-16 页 . 庞正平 . 弯颚散白蚁的分离饲养及研究 . 白 蚁防治 .2001,( 第 1 期 ), 第 22-25 页 . (54) 发明名称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 法。由野外巢群定位、 有翅蚁采集、 模拟室建巢单 元准备、 定巢管安置、 人工同步分飞、 雌雄鉴定与 脱翅、 脱翅蚁配对与安置、 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 察等步骤组成。巢群在 15下维持 1-2 周使每巢 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 移入温室内, 用网罩收集 分。

4、飞蚁 ; 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 将定巢 管打入地下, 再将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后将配对 成功的一对雌、 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 内, 用玻璃片盖住管口, 后加盖塑料桶。每隔 2-3 天观察建巢情况和温湿度保持温度、 湿度, 5 个月 后可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 统计。 本发明操 作简便、 成功率高, 建巢成功率可达 65, 并产生 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 值得推广应用。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孟海燕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

5、)授权公告号 CN 102524186 B CN 102524186 B *CN102524186B* 1/1 页 2 1.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是 : 1) 每年 3 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 并进行 GPS 定位和标记, 4 月在分飞期之 前, 根据 GPS 定位和标记, 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 置于整理箱中, 在 15室内黑暗条 件下维持 1-2 周, 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 ; 2) 在温度 30, 相对湿度 80% 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 用尼龙网罩收集分飞白蚁, 并鉴定雌雄 ; 3) 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 将制备好的定巢。

6、管打入小区中央, 使其管底与地面 距离为 6-7cm, 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 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 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 的定巢管内, 用玻璃片盖住管口, 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 所述定巢管为直径 11cm、 高 10cm 的 PVC 管, 4) 建巢初期, 前6h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 以后每6小时观察一次, 直 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 每隔 2-3 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 并在塑料 桶外围洒水, 将大棚中的温度控制在 38以下, 相对湿度为 65-75% 内培育 5 个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

7、征在于大棚中培育 5 个月后, 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 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依据分飞蚁 第7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 具体方法是 : 分飞蚁第7腹节中部明显膨大盖住第8腹节为 雌性 ; 分飞蚁第 7 腹节与第 8 腹节基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雄性。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在可遮雨, 顶棚加盖遮阳网的大棚地面铺一层 20-30cm 厚的碎泥土, 尽量平整, 自然风干。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4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用卷尺 。

8、和细线将大棚地面, 划分成若干个边长 30cm 的正方形小区, 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体安置单 元, 每两列巢体安置单元之间留一条 20cm 的过道。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定巢管打入 小区中央地下 6-7cm, 再将一 441cm 的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用直径12cm 的圆形玻璃片盖住管口, 用底部直径 20cm、 高 20cm 的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尼龙网罩的 网罩支架 (1) 底直径 100cm。

9、、 高 120cm, 纱网 (2) 100 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24186 B 2 1/3 页 3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属等翅目鼻白蚁科, 是严重危害我国北方诸省 ( 如北京、 天津和山西 ) 以及长江流域房屋建筑和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散白蚁属于土木两栖性白 蚁, 巢体结构简单, 活动分散, 能产生补充型生殖蚁, 适应性强, 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 有效控制散白蚁的危害, 急需对其巢群的建立、 繁殖、 发展和扩散。

10、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 而散白蚁的饲养技术是以上工作的基础。 0003 国内外在散白蚁的饲养上作了一些工作, 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仍有许多方面 值得改进。如 Matsuura and Nishida 在室内用半合成饵料培育出了栖北散白蚁新巢群, 但 人工饵料易发霉, 造成巢内白蚁死亡 ( 见 “Population Ecology” , 2001, 43 : 119-124)。潘 演征等将黑胸散白蚁的一对雌雄脱翅蚁放入直径 8cm、 高 11cm 的玻瓶内 ( 瓶底部放有一定 湿度的泥沙、 马尾松木块 ), 置于常温室内饲养, 根据巢体发展程度适时转移到室内大容器 中, 培育出了黑胸散白蚁。

11、新巢群 ( 见 昆虫学报 , 1990, 33 : 200-206)。在室内条件下, 刘源 智采用雌雄配对法完成了黑胸散白蚁脱翅成虫建巢到产生下一代有翅成虫的生活史观察 ( 见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 2003, 9(4) : 8-12)。 0004 综上所述, 目前的散白蚁饲养方法易受真菌侵染致死, 最重要的是以上饲养成功 的散白蚁巢群均在 “室内条件下” 完成, 无法得到更加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白蚁巢群, 也就无 法获得与野外散白蚁巢群生物学特性一致的的研究结果。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 旨在提供一种操作简便、 培育成功率高, 能产生幼 蚁和工蚁等品级的散白蚁室外巢群人。

12、工培育方法。 0006 本发明目的实现方式为, 一种散白蚁室外巢群人工培育方法, 具体步骤是 : 0007 1) 每年 3 月寻找含散白蚁有翅蚁的野外巢群, 并进行 GPS 定位和标记, 4 月在分飞 期之前, 根据 GPS 定位和标记, 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 置于整理箱中, 在 15室内黑 暗条件下维持 1-2 周, 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飞状态 ; 0008 2) 在温度 30, 相对湿度 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 用尼龙网罩收集分飞 白蚁, 并鉴定雌雄 ; 0009 3) 将大棚地面划分成若干个小区, 将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小区中央地下 6-7cm, 再将一松木块放入定巢管中 。

13、; 将配对成功的一对雌、 雄脱翅蚁放入对应编号的定巢管内, 用 玻璃片盖住管口, 最后用塑料桶盖住整个定巢管 ; 0010 4) 建巢初期, 前 6h 每小时观察一次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 以后每 6 小时观察一 次, 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后, 再每隔 2-3 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 并 在塑料桶外围洒水, 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 38以下, 相对湿度为 65-75内培育 5 个 说 明 书 CN 102524186 B 3 2/3 页 4 月。 0011 5 个月后, 选择部分巢体进行解剖观察, 并统计巢群内的品级类型和数量。 0012 采用本发明, 对散白蚁室外巢群进行人。

14、工培育, 配对入土 5 个月后建巢成功率可 达65, 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品级。 本发明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符合白蚁野外巢群特征, 对散白蚁生物学研究、 防治技术开发和白蚁资源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为网罩结构示意图, 0014 图 2 为巢体单元形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本发明由由野外巢群定位、 有翅蚁采集、 模拟室建巢单元准备、 定巢管安置、 人工 同步分飞、 雌雄鉴定与脱翅、 脱翅蚁配对与安置、 定期检查维护与解剖观察等 8 个关键步骤 组成。具体方法如下 : 0016 1) 定位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 : 在 2011 年 3。

15、 月 30 日, 选择有黑胸散白 蚁危害的树林 ( 一般选有马尾松分布的林区 ), 根据黑胸散白蚁危害状和分飞孔等外部特 征寻找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 用红绳或红塑料袋做标记, 并用 GPS 定位。本申请人选择了 武汉喻家山、 猴山和狮子山三个黑胸散白蚁分布区, 每个地区寻找 5 个以上含黑胸散白蚁 有翅蚁的巢体。 0017 采集含有翅蚁的黑胸散白蚁野外巢体 : 2011 年 4 月 20 日, 根据 GPS 的定位和巢体 外部红色标记, 用链锯等工具取回含有翅蚁巢体的枯树桩 ( 如果其中含有大量蚂蚁, 应另 觅新的巢体 ), 然后将这些枯树桩置于 674841cm 的整理箱 ( 整理箱底部铺。

16、一层湿润的 沙子, 以保持适当的湿度 ) 中, 在 15室内黑暗条件下放置 1 周, 使每巢的有翅蚁均达到分 飞状态。 0018 2) 在温度为 30, 相对湿度为 80的温室内人工使散白蚁分飞, 用尼龙网罩小心 收集分飞蚁。可依据分飞蚁第 7 腹节是否膨大来鉴定雌雄, 具体方法是 : 分飞蚁第 7 腹节中 部明显膨大盖住第 8 腹节为雌性 ; 分飞蚁第 7 腹节与第 8 腹节基本平行且中部没有膨大为 雄性。 0019 3) 模拟室建巢单元的准备 : 在可遮雨的大棚 ( 顶棚可以加盖遮阳网, 防止夏季大 棚内温度过高 ) 地面铺一层 20-30cm 厚的碎泥土, 尽量平整, 自然风干一段时间。。

17、用卷尺和 细线将大棚饲养区划分成若干个边长 30cm 的正方形小区 1( 见图 2), 每个小区作为一个巢 体安置单元。每两列巢体单元之间留一条 20cm 的过道, 方便后面检查和控温保湿。 0020 定巢管的安置 : 确定室外建巢前一天, 将表层泥土均匀喷湿, 在每个巢体单元中央 用锤子将预先制备好的定巢管打入地下6-7cm, 定巢管中放置一个441cm的松木块。 安 置前要对每个巢体单元的定巢管进行编号。定巢管为直径 11cm, 高 10cm 的 PVC 管。 0021 人工同步分飞 : 在 2011 年 4 月 26 日, 将步骤 1) 的整理箱转移到温度为 30、 相 对湿度为 80的。

18、温室中, 打开整理箱盖子并用尼龙网罩住整理箱 ( 尼龙网的孔径要小于分 飞蚁, 防止分飞蚁扩散到房间中 ), 待分飞蚁飞出后, 用图 1 所示的尼龙网, 在圈定的范围内 挑选有翅蚁。尼龙网的网罩支架 1 底直径 100cm、 高 120cm, 纱网 100 目。 说 明 书 CN 102524186 B 4 3/3 页 5 0022 有翅蚁雌雄鉴定与脱翅 : 依据有翅蚁第七腹节是否膨大鉴定雌雄。同巢同性别分 飞蚁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 让其自行脱翅。若 2 小时后仍未脱翅的有翅蚁进行人工 辅助脱翅 : 用镊子固定有翅蚁的一只翅, 而让另一只翅呼呼地飞, 这样轮流操作也可达到与 分飞同样的效。

19、果, 使其顺利脱翅。 如果蚁翅还不能脱落, 就用钢制弹性镊子将翅膀快速地向 前拉掉。 0023 脱翅蚁配对与安置 : 分飞4小时后, 脱翅蚁即被用于建巢。 将同巢和异巢脱翅蚁设 计成不同的建巢组合, 随机挑出相应的脱翅蚁, 组成不同的建巢组合, 置于标记好的 6cm 培 养皿中备用。待全部组合挑取完成后 ( 多余的脱翅蚁按巢和性别分别置于铺有湿滤纸的培 养皿中, 在温度为 25、 相对湿度为 70、 全天黑暗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饲养保存 ), 依次 轻轻将一对雌、 雄脱翅蚁 6 放到对应定巢管 4 中的松木块 5 上, 用直径 12cm、 透明可视的圆 形玻璃片3盖住管口, 能够看到建巢初期管内。

20、生殖蚁的活动。 最后用底部直径20cm、 高20cm 不透光的塑料桶 2 将整个定巢管罩住 ( 见图 2)。 0024 4) 建巢初期, 观察脱翅蚁的入土建巢情况并做好记录, 前 6h 每小时观察一次, 以 后每 6 小时观察一次, 直至脱翅蚁全部入土建巢。如果观察期间发现脱翅蚁死亡, 应从人工 气候箱中取出相应巢群和性别的健康脱翅蚁进行组合, 重新加入到定巢管中, 重新观察记 录入土建巢情况。再每隔 2-3 天观察定巢管内生殖蚁建巢情况和温湿度, 并在塑料桶外围 洒水, 每个单元 500-750ml, 将模拟室中的温度控制在 38以下, 相对湿度为 65-75内。 0025 在 2011 年 10 月 10 日, 取出整个定巢管, 解剖观察解剖其中 20 个巢体后发现, 建 巢成功率达到 65, 并产生了幼蚁和工蚁等非生殖品级的散白蚁。 说 明 书 CN 102524186 B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24186 B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